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读背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读背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读背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读背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读背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士族1、概念: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形成原因:A.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政治原因:皇帝依赖士族支持。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保障。3、主要特征:A.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C.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二、江南开发的原因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经验。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融合;②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③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三、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平城洛阳政治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重重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少经济地处偏僻,粮食产量有限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文化鲜卑地区,文化落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孝文帝改革1、内容措施经济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分为两类田地:露田(身死还田)桑田(子孙相继)。土地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租调制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政治整顿吏治考核官员,优者升迁,差则降职;制定俸禄制度三长制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迁都洛阳接受汉族文化,更好管理全国文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改革性质: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影响:①促进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分裂走向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兴亡1.隋朝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定都长安,建立隋朝;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重大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大运河的影响3.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繁荣(1)唐朝的建立①时间:618年②人物:李渊③都城:长安贞观之治①原因: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②表现: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3)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①原因:在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兴文治。经济上,发展生产;军事上,改革兵制。②表现: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唐朝的民族交融①武力征服:贞观年间,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唐高宗灭掉西突厥②设立机构: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③册封首领: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④政治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⑤会盟通好: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扩大,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这场叛乱历时8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占领河西陇右地区。2.藩镇割据局面(1)形成原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落镇割据局面。(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黄巢起义(1)背景:唐朝后期,官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概况:875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深化拓展隋朝和秦朝相似之处:(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3)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修建了万里长城,隋开凿了大运河。(4)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隋亡唐兴对当今大国治理的启示:(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其效力。(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依法治国。(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4)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封建盛世”的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1)历史趋势: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2)政治上:统治者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3)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4)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5)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6)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加速了不同民族间矛盾的消亡,促进了民族融合。分析南方出现的有利于隋朝统一的因素:民族矛盾消失,南北地区民族心理文化差距缩小;南朝国家实力下降,政权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失去了民众支持。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九品中正制产生背景:①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但逐渐由权门势家操纵选官,把持察举的结果,干扰了人才选拔,流弊百出。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③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影响:积极影响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土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消亡原因: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②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原因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央集权。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影响:积极方面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平性。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消极方面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影响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4、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5、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项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点确立和盛行的时代确立于秦朝,盛行于秦汉确立于隋朝,盛行于隋唐内部结构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宰相的组成和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作用使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制度;②从结构上看,都具有分工清晰、职责分明的特点;③机构设置呈现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放射性分布的特点;④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方式盛行时期选官标准世官制夏商周血缘军功爵制秦国、秦朝军功察举制汉朝德才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出身门第科举制隋唐至明清考试成绩7.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特点: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4)影响:许多小农返回故里,积极务农,精耕细作,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恢复。8、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9、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主要内容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故曰“两税法”。特点:改变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为主。评价:积极影响A.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B.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C.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D.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E.两税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A.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B.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民转嫁负担。C.政府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严重。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的发展①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②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三教合一④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复兴(2)道教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②唐朝: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3)佛教的曲折发展①两汉:两汉之际传入中国②魏晋南北朝: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③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传播和修行比较简便,对后世影响最大。佛教盛行的原因:社会基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战乱,百姓需要精神寄托思想基础:佛教宣传转世轮回说③政治基础:统治阶级的倡导与支持反佛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民间反佛:代表人物是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名歌唐朝: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提供了人才基础③活跃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提供了社会基础。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提供了多元文化基因2、书法魏晋南北朝: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晋:王羲之(书圣)③隋唐:颜筋柳骨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汉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雄放洒脱,浑厚深沉。行书:晋朝兴起,兼有规矩和放纵,审美与实用结合。王羲之,虚玄灵动,飘逸潇洒。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隋唐,张旭、怀素,笔势飞动,意绪狂放。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结构形体完整。实用价值高。颜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