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_第1页
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_第2页
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_第3页
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_第4页
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胶州湾村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胶州歌,又称“地歌”、“跑歌”、“唱三首歌”、“断腰”,被称为山东省三大歌之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优美舞姿和变幻无穷、淳朴激昂的音乐旋律,形成胶州秧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主要流行于山东半岛胶州湾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奇葩。2006年5月胶州秧歌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以及音乐界人士的关注,胶州秧歌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在胶州活跃着城乡两大胶州秧歌传承体系,即专业秧歌艺术团和业余民间秧歌队。这两大并行不悖的传承体系对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他们内部体制的不同,其生存状态也有许多差异。本文就以胶州专业秧歌艺术团和仍然保持着原生形态、活跃于胶州市内四区的东小屯村秧歌队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先后数次到胶州对这两大传承体系进行田野调查,比较两者之间在管理模式、人员情况、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以及经济运营模式等方面的不同,揭示不同体制下这两大传承体系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机制,旨在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一、比较遗产团体的组成由于这两大传承体系在体制方面的不同,因而其在管理模式以及人员情况上均有很多的差异。1.基层市场机制和政府行政模式相结合胶州秧歌艺术团成立于2006年11月,隶属青岛茂腔剧团领导管理。青岛茂腔剧团建团于1950年,剧团剧种分类为茂腔,下设胶州秧歌艺术团、胶州歌舞团等演出队伍,是胶州市政府唯一指定投资拨款的专业剧团,属于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剧团现任五位领导人,一位总团长和四位副团长,因此其政策和决议并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共同商量的结果。由于秧歌艺术团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其政府行政模式的特点,所以即便是商量出的结果,对其执行仍需要通过上级行政部门的行政批准,小到剧团人员的数量和工资水平,大到剧团的成立和解散等,同时,剧团要根据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文化理念进行管理,因而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式管理。东小屯是胶州秧歌的发源地1,其秧歌队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民间业余秧歌队的典型代表。民间秧歌队是由个人组织的、无政府财政拨款的演出团体,属于非公有制性质,不受政府管制,在经济方面自负盈亏,组织形式自由,其成员也非胶州秧歌的职业从事者。东小屯秧歌队的负责人是一对夫妻,杨茂坤、李在惠夫妇,他们是民间艺人的典型代表,有多年组队的经验,同时也是胶州秧歌第六代传承人。东小屯秧歌队的管理事务均由负责人联系和决定,有别于秧歌艺术团共同商量决策。杨茂坤夫妇身兼数职,管理队伍、培养徒弟,同时也作为演员参加表演。秧歌队演员固定且经过长期的排练积累经验,可自行组队进行演出,因而其管理模式是自主管理。2.学员性别、年龄秧歌艺术团和东小屯秧歌队在成员人数、男女性别以及年龄方面均有不同。在成员人数方面,秧歌艺术团成员众多,规模庞大,有5位秧歌培训老师,3位基本功老师,男女演员23人,培训班学员39人,总共70人。而东小屯秧歌队人数较少,总共17人,男女演员10人,乐队7人。男女性别方面,秧歌艺术团有5位男性老师,3位女性老师;演员有男性9人,女性14人;培训班学员有男生14人,女生25人,男女总体比例为2:3,由此可见,秧歌艺术团女性成员较多。而东小屯秧歌队有男性演员4人,女性演员6人,乐队7人均为男性,男女总体比例为11:6。因此东小屯村以男性成员为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间传统表演中仍以男性演员为主。在成员年龄方面,秧歌艺术团成员年龄相对比较年轻化,8位老师年龄基本在3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23名男女演员都是80后,年龄在26~28岁之间,平均年龄27岁;培训班学员分为两个班,大班平均年龄在18~25岁之间,小班平均年龄在12、13~17、18岁之间。相比之下,东小屯秧歌队成员年龄比较大,已趋于老龄化,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7人,50~60岁之间的有2人,40~50岁之间的有3人,30~40岁的有5人,30岁以下的没有,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通过对上述两大传承体系从管理模式、人员情况的比较总结可知,两者的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秧歌艺术团属于政府行政式管理,而东小屯秧歌队属于自主管理,并且在人员情况方面,两大传承体系在人数、性别、年龄等方面也均有差异。二、不同成员的不同不同传承方式的不同主要动机和传承方式秧歌艺术团和东小屯秧歌队都是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团体,但其成员的学艺动机和传承方式是不同的。秧歌艺术团采用新型的传承方式,即建立专业的秧歌培训班,而东小屯秧歌队则是采用家族亲缘传承和族外师徒传承这一典型的民间传承方式。1.热情高涨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根据笔者采访的秧歌艺术团培训班学员得知,他们选择来此学习,其目的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自身出于对胶州秧歌的浓厚兴趣;二是家长的意愿;三是为了找工作。而选择后两者的比例要更多一些。剧团演员梁红说,现在工作非常难找,一旦被录用到剧团,便可以享受到比较不错的待遇,随着年龄资历的增长,工资、福利都会相应增长,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很多人会被这种诱人的条件吸引,而并不在乎自己是否真正喜欢2。相比而言,东小屯秧歌队成员想法要单纯得多,他们大多数人就是喜欢热爱这一行,从小看秧歌表演,耳濡目染,有很多是闲置家中、因爱好胶州秧歌而自学表演的“爱好者”。可以看出,在秧歌艺术团,纯粹因为“热爱”的学艺目的正在逐渐消失或是转变,这或许与当下中国市场经济化的现实有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转变为要找工作和挣钱为目的;而东小屯村的民间艺人仍然保持着对胶州秧歌的浓厚兴趣,可见他们对维护传统的坚持和对源于乡土的民间艺术的热爱。2.继承方法的相似之处(1)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说课率秧歌艺术团于2010年10月份开始面向社会招考培训班学员,总共招收两个班,一个是秧歌茂腔艺术班(又叫秧歌茂腔小班),另一个是秧歌大班,由剧团和胶州职业教育中心合办。小班招收的学员年龄基本在12、13~17、18岁之间,主要培训秧歌表演、茂腔表演和乐器表演三个专业,培训期为三年,并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培训期内发放生活费。学习期满后,通过考试和体检合格的学员,择优录用到该剧团工作。学员进团后实习一年,试用期满后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执行剧团同类在编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现在小班招收学员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培训班课程设置比较完善,对秧歌的学习比较系统,学员上午学习基本功、毯子功、体能和身训课程,下午学习文化课。秧歌课在每周一、三、五晚上上课,从晚上六点二十分到八点,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二、四、六上文化课,文化课主要学习文科,如语文、英语、政治等,同时还学习其他音乐技能课,如钢琴、乐理、视唱练耳等。秧歌大班学员均由大中专学生组成,年龄在18~25岁之间,不学茂腔,专门学习秧歌,除周六、周日外每天下午上专业课。大班共有9人,都是女生,其中5人是本科院校毕业,4人是中专院校毕业。由于他们之前在学校学的就是舞蹈专业,因此基本功非常扎实,现在招收进来专门学习秧歌表演。据刘宗涛团长介绍,招收秧歌大班的原因是前两批学员培训时间相距15年3,虽然有新学员接档,但扣除新学员培训时间,剧团还是面临后备人才断档的局面。另外,由于剧团演员女多男少,演员平均年龄已接近28岁,尤其在25、26岁这一年龄的女演员,有些已经结婚且怀孕,据说现在已有4位女性演员怀孕,不能参加演出活动,只能安排在办公室负责文案打字工作。如今每年都有全国性的秧歌比赛,因此秧歌大班学员最多训练半年,就要和剧团演员一起登台表演,甚至在训练两三个月后,如果团班子人数不够,有需要就得参与排练演出,可以说秧歌大班的培训是直接放在了真正的舞台上。秧歌大班同秧歌茂腔艺术班一样,享受剧团同等待遇。(2)基层民间伞歌队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一向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生存发展的,胶州民间秧歌队也是以这种传承方式发展至今。东小屯秧歌队建立了一套比较稳定、系统的传承方式,从家族亲缘传承和族外师徒传承两个方面,形成一个师承关系的网络。家族亲缘关系家族亲缘传承,是指传承人与被传承人同为家族内部成员,他们之间既是师徒关系,又有亲缘关系。家族亲缘传承在东小屯秧歌队是非常显著的,总共17人的秧歌队,有13人是家族内带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如杨茂坤夫妇的兄弟、侄子、外甥女等都是秧歌队的成员,因此家族亲缘关系占据了绝大多数。除此之外,杨茂坤夫妇也开始培养他们的孙子和孙女学习秧歌,其中孙女杨亚男七岁就开始学习,如今已经14岁,早已是秧歌班的活跃演员以及学校秧歌演出积极分子。专业学生的传承族外师徒传承关系广泛存在于民间艺术发展之中。东小屯秧歌队除家族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师徒传承。在近几年时间里,杨茂坤夫妇分两批带了20多个徒弟。第一批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收了9个徒弟,学习动作和唱腔。他们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排练,经常排到夜里11、12点,徒弟们都很上进,经过三个多月的排练,已经能演出三、四出戏了,如今这批徒弟已是胶州秧歌演出活动的骨干成员,在节日庆典以及业余闲暇时间,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第二批是2007年招收的,年龄都比较小,在7、8~11、12岁之间,共16人。李在惠负责教女孩,杨茂坤负责教男孩。学生平日白天上课,因此排练时间都在平日晚上和周日白天。2006年胶州市文化馆带着东小屯秧歌队的小徒弟们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建校50周年的文艺演出,受到专家好评。通过上述传承方式的比较,可以得知秧歌艺术团设立的专业秧歌培训班,由老师辅导学生传承秧歌这门技艺,而且这种师承关系不能简单地归为某一类型,由于每个老师所教的角色不同,因此每一位学员都会跟不同的老师学习,女性演员尤为突出,她们会跟三位老师学习不同的女性角色,这也就势必决定培训班学员的师承关系之复杂;而东小屯秧歌队主要由杨茂坤夫妇负责,他们是直接的传授者,而且有一套稳定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内部机制,因而其师承关系比较简单。三、遗产内容的比较这两大传承体系在传承内容方面也有诸多不同,下面主要从表演形式、音乐伴奏、舞蹈角色与动作、剧目内容以及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比较。1.表演演出形式传统的胶州秧歌主要有两种表演形式:小调秧歌(又叫跑场秧歌)和小戏秧歌1。小调秧歌在一开场表演,属于秧歌舞蹈的部分,表演半个小时,然后开始表演小戏秧歌,小戏秧歌类似戏曲的形式,有剧目演出,主要以表演唱腔为主,一出戏大约要唱两个小时。东小屯村就保留着这一原生态的演出形式,即舞戏结合的形式,其传统唱腔曲牌有《扣腔》、《锯缸》、《打灶》、《东坡》、《男西腔》、《女西腔》、《南锣》、《小腔》、《老腔》、《迭断桥》等;而秧歌艺术团的演出形式是只舞不歌,即只表演秧歌舞蹈,没有唱腔。谱例1:东小屯秧歌队演唱《东坡》2.乐队表演形式秧歌艺术团表演的秧歌舞蹈,其伴奏音乐是CD唱片,音乐曲调是在传统的伴奏曲牌基础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用电子音乐合成,音响丰富,曲调通俗,朗朗上口。而东小屯秧歌队则采用传统的伴奏音乐形式,伴奏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伴奏乐器有同音调唢呐、堂鼓、大锣、钹、手锣、小锣等。随着秧歌戏的发展,伴奏乐器又增加了笙、双管、二胡等民族乐器。在整个胶州秧歌表演中,跑场音乐(唢呐曲牌)全部伴奏,唢呐曲牌有《得胜令》、《打灶曲》、《水浪音》、《斗鹌鹑》等,小戏秧歌常用的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谱例2:东小屯秧歌队演奏跑场唢呐伴奏曲《打灶曲》3.东小屯秧歌队的表演特点秧歌艺术团的秧歌舞蹈不分角色,胳膊统一划“八”字,且动作幅度很大,脚的动作要求抬得很高,并且在落地时脚后跟着地,整体动作要求速度很快,姿势看上去比较夸张,非常具有舞蹈化,而东小屯秧歌队属于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共有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和小嫚五个角色,而且每个角色的动作都不一样。脚的动作要求不能抬得很高,落地时脚后跟不能着地,而是脚尖着地,过程必须是连贯的,不能有停顿,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舞蹈角色以及动作方面的处理是截然相反的。4.企业文化功能秧歌艺术团不演传统的秧歌小戏,主要编演现代戏,尤其编演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较大型剧目,比如近期剧团排练演出的茂腔剧《秧歌情》,唱的是茂腔,跳的舞蹈就是秧歌,是典型的茂腔与秧歌的结合,内容也和当下的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社会需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等息息相关。剧团还经常给企事业单位排演节目,帮助他们宣传企业文化,根据其行业特点,编写适合他们企业文化的歌词和内容,谱上曲子,载歌载舞,有的还会加上相声、小品、快板等曲艺形式,这就是秧歌同多种艺术种类结合创作出的新型艺术形式。而东小屯秧歌队表演的剧目全部为传统剧目,没有新创剧目,内容都是讲述老百姓家长里短的传统故事内容,如《拉磨》、《四劝》、《双拐》、《锯大缸》、《三怕》等等。5.祭祀仪式的助剂东小屯秧歌队的服装非常保守,是解放前的演出服,化妆也是采用以前“包大头”的形式,道具是传统的棒子和扇子,而秧歌艺术团的服装和道具都极富现代感,很多服装都是用丝绸做的,如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山东周巡演,剧团专门到江苏、杭州订购丝绸做服装,使用的道具也非常新颖,如《金秋的旋律》节目里所有男演员用的道具是一个小边鼓,《扭起秧歌迎奥运》节目中,道具是五个福娃。秧歌艺术团的化妆都是“现代舞台妆”,这样的化妆是采用了一般歌舞演出的舞台化妆手法,既能保证舞台效果,也节约了时间,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要求。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两大传承体系在传承内容方面的诸多差异。东小屯秧歌队表演原生态的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内容、化妆等方面均遵循传统,没有创新,而秧歌艺术团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使其在各方面都非常“现代化”,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由于包装好,这种对外形象使得秧歌艺术团经常被邀请在本地和外地一些大型活动中演出。当节日庆典或是请领导欣赏胶州秧歌演出时,秧歌艺术团往往是胶州市政府推荐的首选团体。秧歌艺术团创作的现代作品就包括官方政府的参与与创作。四、举办文化比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秧歌艺术团是胶州市政府唯一投资拨款的专业剧团,因而它的经济运营模式是政府扶持管理。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重视,秧歌艺术团借助胶州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其秧歌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剧团目前尚未参与商业演出活动,主要以参加节日活动和全国各地举办的比赛为主,如中国秧歌节、胶州秧歌文化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演等。2007年,剧团人员工资由财政差额拨付改为财政全额拨付,政府拨专款购买了流动舞台车,配齐了演出设备,同时,市委市政府确定从2008年开始,由市政府每年出资100万元,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基金,为剧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小屯秧歌队是由个人组织的业余团体,属于半职业化的演出形式,不受政府管制,没有拨款,在经济方面自负盈亏,只是杨茂坤身为传承人会给其一部分经费,因此它的经济运营模式是业余民间经营方式。由于东小屯是胶州秧歌的发源地,政府对他们也很重视,省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以及比赛都会邀请他们参与,如胶州秧歌大奖赛、新春秧歌会等,通过演出及获奖来宣传自己。五、下一步传承工作的设想本文通过对上述两大传承体系的调查分析,分别对其管理模式、人员情况、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以及经济运营模式等方面作了概要描述和比较,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处于同一社会背景下的不同体制的传承体系,其生存状态也有很多不同。他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且以最本真的方式呈现了民间传统艺术的现实价值,对胶州秧歌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其各自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1.表演形式改变秧歌艺术团在表演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发展创新,使胶州秧歌越来越“现代化”和“舞蹈化”,以此吸引观众,走向社会,并借助官方媒体的大力宣传,在胶州地区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反映出其适应时代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这种日趋“现代化”的表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和受众的需要,但另一方面,有些表演一味迎合市场,失去了胶州秧歌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如胶州秧歌的艺术特点是舞戏结合,其中小戏秧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秧歌艺术团恰恰缺失了这一重要的精要部分,只剩下美化夸张的“秧歌舞蹈”,在这样一个运营机制和传承条件都十分优越的团体里,没有把胶州秧歌的精髓保留下来,是非常遗憾的。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纯民间团体的东小屯村的秧歌队里,胶州秧歌的传统精髓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他们有保存完整的秧歌表演形式,有传统的剧本、唱腔、角色和乐队,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民间艺术财富,值得我们在下一步传承工作中加以重视。2.剧目乏新秧歌艺术团有新编剧目,主要编创现代戏,是秧歌与其他艺术种类结合的综合形式,但与传统的秧歌小戏表演形式相去甚远。传统的秧歌小戏原本有七十二出,大都唱的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但是到现在许多戏都因年深日久而失传了,经过近几年的发掘和老艺人的回忆,到目前已经整理成册的仅有二十出。即使是整理出来的剧目也并没有全部搬上舞台,活跃于舞台的就更少了。东小屯秧歌队保留着部分传统的剧目,但表演的剧目呈现单一化倾向,一有活动,演出剧目基本上是《拉磨》、《三怕》、《打灶》、《锯大缸》等,因袭前人,没有新创剧目,而且大多数剧目无论是台词、内容都与当下环境渐行渐远,引不起观众兴趣。单调的剧目演出,极易引起观众的心理疲劳,进一步加剧了与观众的疏离。因此,创作一批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秧歌小戏剧目,应是当前传承工作的重要任务。3.经费来源秧歌艺术团由政府资助,政府每年为其拨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金为100万,所以资金问题主要出现在东小屯村。政府只在年末会给予东小屯秧歌队大约1万元的补贴,这些补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东小屯村秧歌队的服装、道具、乐器等都是老辈传下来的,很少购置新的设备,化妆品非常简单,仅有几盒粉饼、几枝眉笔和一些胭脂。由于秧歌队成员平日都忙于它事,所以参与商演的机会相对较少,虽然他们经常参与政府演出活动,但都是没有报酬的,有的时候,为了演出秧歌队成员还要到单位请假,请假一天还要扣钱。这些种种不利因素,都是阻碍东小屯秧歌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问题。因此,针对这两大传承体系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尝试性对策和建议:1.从教育入手,建立珍惜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观政府部门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进行普及性宣传,把弘扬民间音乐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们从小就培养和建立起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建立珍惜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观。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胶州秧歌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传承基地,邀请胶州秧歌的传承人、表演艺术家以及优秀的秧歌队到各小学、中学、大学进行讲课、表演以及培训。在各个学校设立民间传统音乐的普及性选修课,如戏曲欣赏、民间音乐欣赏等,探索利用大学教育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鼓励研究生层面的学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题项目,学校聘请民间优秀的传承人作特聘教授,向大学生传授传统技艺。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建立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观。2.依托新民俗,推动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胶州秧歌起源于民间乡土,依托的是劳动人民的喜好,它本身就不是依靠官方组织来获得生存的,因此从其出身来说就适合生存和传承于民间,民俗文化才是它生存发展的土壤,一旦脱离了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