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_第1页
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_第2页
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_第3页
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_第4页
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香蕉病害发生特点及病原鉴定

近年来,海南省广泛种植高产优质香蕉幼苗,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但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病害曾对海南岛香蕉生长造成了严重为害。1994年华南五省(区)热带作物病虫害名录中,记载海南香蕉真菌病害5种,病毒病害两种。1979年魏景超报道我国香蕉真菌病害15种,1988年郭建辉报道我国大陆香蕉病害12种。为进一步摸清海南香蕉病害种类、分布及为害情况,为今后海南香蕉病害的研究、防治及植物检疫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分别于1992、1996、1997年对海南的儋州、临高、澄迈、琼山、文昌、三亚、乐东、保亭、陵水等香蕉主产区香蕉病害进行调查及病原鉴定工作。现报道如下。1田间病害判断田间调查采用一般调查及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发生较少、为害较轻的病害采用一般调查方法,将病害分为重、中、轻三个等级。对一些发病较重的病害进行重点调查,统计其发病率。在田间随机采集各种病害标本,初步分类编号带回室内进行保湿镜检或分离培养,按常规方法鉴定,对病害症状及病原形态进行描述。对未见报道的病害,进行分离培养及接种,以确定其致病性。2评估结果表明2.1中国未见报道的香蕉病2.1.1暗褐色、细胞培养为害部位为叶片。多在近叶缘处先发病,然后向中脉扩展,病斑呈灰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较长、粗大、暗褐色,有多个分隔,顶端形成3个或4个分枝。分生孢子梗长宽为187.5~832μm×4.5~8.5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部,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大小为8.5~14.5μm×3.5~6.0μm(11.5μm×4.5μm,该数字为平均值,下同)。此病在国内属首次报道。儋州、澄迈、文昌和琼山中度为害。2.1.2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此病在香蕉幼苗及成株叶片上发现。发病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小病斑,灰褐色,随后病斑逐渐扩大,中央有一浅灰色小点,边缘有浅黄色晕圈。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细长、无色,很少有分枝,单生或丛生,有隔膜。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处呈弯曲状;分生孢子梨形或椭圆形,有两个隔膜,无色。分生孢子大小为18.5~23.5μm×8.0~11.0μm(21μm×9.5μm),此病据国外报道主要发生在叶、果上,而我们仅发现为害叶片。在儋州、澄迈轻度为害。2.1.3病原菌的分布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呈椭圆形,随着病斑的扩大,数个病斑汇合形成不规则形,灰白色,病组织中央变薄,边缘黑褐色。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暗褐色,直立、丛生、不分枝或偶有分枝,其上单生或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或深褐色,形状不一,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有纵横分隔,顶端有一喙状细胞。分生孢子大小为21~66.5μm×9.5~16.0μm(42.5μm×12μm)。在儋州、琼山和三亚轻度为害。2.1.4灰色霉种的制备此病发生于香蕉幼苗叶片上。病斑初期呈暗褐色小圆斑,随后病斑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黑褐色,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大病斑中央组织变薄,易穿孔。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褐色弯曲,单枝或有分枝;分生孢子暗褐色,有3~5个细胞,两端细胞的颜色较淡。分生孢子多数弯曲,中间2~3个细胞较大,颜色较深,分生孢子大小为18.5~37.5μm×9.5~13μm。由于缺少资料,种名未鉴定。该病在国内外资料上均未见报道。儋州、琼山轻度为害。2.2其他重要疾病的总结2.2.1石灰霉病:主要分为3个病原菌和5.此病在海南岛香蕉上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发病严重的蕉园,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干枯,仅剩下顶部几片嫩叶生长,对香蕉的生长及产量影响极大。症状:发病初期出现椭圆形小斑点,随后扩展为两端稍尖的长椭圆形大斑,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色,周缘褐色,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上有轮纹,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病原:病菌为香蕉暗双胞菌[Cordanamusae(Zimm.)V.Hohn.],分生孢子梗细长、褐色、顶端略弯曲,有分隔,长宽为80~220μm×3.5~7.5μm,分生孢子双细胞、暗色、短瓜子形,大小为13~24μm×7~14μm。儋州、澄迈、文昌、三亚、陵水、保亭、临高重度为害,琼山中度为害,乐东轻度为害。2.2.2香蕉尾孢菌病斑此病在海南种植的各种香蕉品种上发生普遍而严重。香蕉下层叶片先染病,逐渐向上扩展使大部分叶片枯死,对香蕉生长及产量影响较大。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褐色条斑,沿着叶脉纵向扩展成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暗色至黑色,随后病斑中央变灰白色,周缘黑褐色,边缘有退绿黄色晕圈。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导致全叶枯死。病原:病菌为香蕉尾孢菌(CercosporamusaeZimm.),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状,有4~6个分隔,无色,大小为27.5~83.5μm×3.0~4.5μm(51μm×4μm)。儋州、澄迈、临高、保亭重度为害,文昌、琼山、三亚、陵水、乐东轻度为害。2.2.3病原菌—枯萎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粉蕉上,香蕉及大蕉品种很少发生。在文昌种植粉蕉组培苗的蕉园也发现此病。症状:植株感病后,首先下部叶片从叶缘开始明显变黄,以后逐渐扩展至主脉,变黄的叶片逐渐枯萎,叶柄从近叶鞘处下折,倒挂在蕉身上,并逐渐向上扩展。病叶由黄变褐而干枯,最终整株死亡。在病株根茎部的纵切面上可见中柱髓部周围及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红色或浅褐色的病变坏死的维管束,呈斑点状或线条状。在病株根茎横切面上,可见黄红色或浅褐色病变组织多集中于髓部和外皮层之间,内皮层里面一圈的维管束坏死。病原:病菌为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E.F.Smith)SnyderetHansen],病菌在分生孢子座上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无色,有3~6个隔膜,3个隔膜的大型分生孢子大小为19.2~36.8μm×3.2~4.8μm(24.3μm×4.0μm)。在气生菌丝上产生许多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或双胞,卵圆形或纺锤形,大小为6.4~12.8μm×2.9~3.8μm(8.4μm×3.1μm)。儋州中度为害,澄迈、琼山、文昌轻度为害。2.2.4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该病在海南香蕉产区普遍发生,主要为害将要成熟的果实,也为害叶片。症状:幼苗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呈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病斑中央变灰白色,边缘黑色,病斑周围有退绿的黄色晕圈。果实近成熟时染病,出现小的黑色或黑褐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展形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部稍凹陷,其上产生粉红色粘稠小点,常在几天内使全果变黑腐烂。病原:病菌为香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musae(BerketCurt)Arx.],分生孢子盘暗褐色,分生孢子梗生于分生孢子盘内,短杆状,无色不分枝,呈栅栏状排列。分生孢子圆柱形或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内含两个油滴,大小为12.5~18.7μm×3.1~4.8μm(14.9μm×3.6μm)。儋州、临高、澄迈、文昌、琼山轻度为害。2.2.5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海南发生非常普遍,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果实,严重影响果实外观,降低香蕉的商品价值。症状:病菌侵染叶片后,在叶片及中脉上产生许多散生或群生的小黑粒,随后小黑粒周缘呈淡黄色,连片后造成叶片大面积变黄枯萎。病菌多为害青果,较少为害成熟果。被害果面,初出现许多小黑粒,随后许多小黑粒聚生成堆。果实成熟时,在每堆小黑粒的周缘形成圆形褐色小斑,中央组织霉烂下陷,其上的小黑粒突起。病原:病菌为香蕉大茎点菌[Macrophomamusae(Cooke)Berl.etVogl.],分生孢子器黑色,圆锥形,具孔口,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3~19.5μm×8~12μm(16.5μm×10.0μm)。儋州重度为害,澄迈、文昌、琼山、临高、保亭、三亚为中度为害,乐东、陵水轻度为害。2.2.6叶采用浓绿色条纹海南香蕉最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且严重。种植组培苗的蕉园当年发病较轻,留吸芽的植株第2、3年后发病较重,发病率可高达50%左右,儋州地区有些老蕉园发病率高达90%以上。农舍周围种植的芭蕉也受害。症状:初染病的幼龄植株,病叶叶脉出现断断续续、长短不一的浓绿色条纹,病株抽出的新叶比健株的较为浓绿,而老叶则比健株的黄。病组织变脆,很容易折断,新抽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挺直并成束长在一起,故得名。在叶柄和假茎上也出现较宽而长的浓绿色条纹,病株分蘖较多,不能开花抽蕾。近抽蕾时才染病的植株,抽出的花蕾则多直立,所结果实短而小。病原:为香蕉束顶病毒(Bananabunchytopvirus)。据刘志昕(1994)、徐平东(1996)等报道,病毒粒子球形,直径大小为18~20nm。该病毒的传毒介体为香蕉交脉蚜(PentalonianigronervosaCog.),属半持久性的病毒。儋州、澄迈重度为害,文昌、琼山、临高中度为害,陵水、三亚、保亭、乐东轻度为害。2.2.7田间传毒病也称花叶心腐病,是海南香蕉产区近年发生的一种严重病毒病害,仅次于束顶病,尤其对组培苗威胁较大,发病率一般为5%~10%,严重蕉园高达60%以上。在儋州还发现粉蕉和芭蕉也有类似的花叶病。症状:感病植株的叶片出现长短不一退绿的断断续续的黄条纹、小黄点或退绿的黄色梭形斑、圈斑,并渐向主脉方向延伸,严重时整张叶片表现黄色条纹相间的花叶症或病部变褐坏死干枯;病叶边缘有时轻微卷曲,病株顶部叶片扭曲或束生似束顶病;心叶及假茎内部常出现水渍状斑块,随后变黑褐色腐烂,导致心腐;病株根茎剖面可见黄褐色小斑点,须根变黑坏死。染病幼龄植株的嫩叶上条纹较短小,呈灰黄色或黄绿色,重病株叶鞘松散,很少能抽出果穗,最终导致整株死亡。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病毒粒子球状,平均直径大小26.4nm。田间传毒介体有莴苣指管蚜、玉米蚜、豆蚜、棉蚜和桃蚜等,远距离传播靠带病种苗调运。儋州、文昌、琼山、保亭中度为害,澄迈、陵水、乐东、三亚、临高轻度为害。此外,煤纹病[Helminthosporiumtorulosum(Syd.etVogl.)Ashby]在儋州、乐东、澄迈有轻度为害。盘多毛孢叶斑病(PestalotiapalmarumCke.)在儋州有轻度为害。心腐病(Fusariumsp.)在儋州有中度为害,在澄迈、临高有轻度为害。3香蕉主要病害发生情况,其符合以下四种主要表现初步鉴定海南香蕉病害有14种,其中真菌病害12种,病毒病害两种,未发现细菌病害。比1994年华南五省(区)热带作物病虫害名录记载的真菌病害增加7种,新发现芽枝霉叶斑病、梨孢霉叶斑病、交链孢霉叶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等4种病害为国内新记录。主要病害有束顶病、花叶病、褐缘灰斑病、灰纹病和枯萎病等5种。这些病害在海南香蕉产区普遍发生,为害较重。对香蕉生产已构成威胁。香蕉束顶病在儋州及澄迈地区的一些老蕉园,发病率高达90%以上,被迫放弃生产。花叶病是海南近年推广香蕉组培苗,才大面积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此病曾在儋州、文昌、琼山、保亭等县市造成较严重为害,损失较大。由于褐缘灰斑病和灰纹病两种叶斑病发生很普遍,有些蕉园很严重,1996、1997年在儋州、澄迈等县市调查发现一些蕉园病株叶片自下而上枯死,仅剩下2~3片顶部嫩叶为青绿色,其余叶片干枯似火烧状,对香蕉生长及产量影响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