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高中语文高三期末通关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三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符号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认识机能的进步,而创造符号的基本方式与不同国家或民族所处的环境有关。从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先民们从朴素的巫术信仰到对较为稳定的文化符号的创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段。巫术的图腾符号逐步被能够较为理性地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所替代,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符号系统。而就中国文化系统中所涌现的经典文献来考察,《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符号、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引孔子语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立象尽意”是《周易》借助符号表情达意的基本思维形式。《周易》创造符号是以古代中国人观察事物时所参照的时空为依据的。这种依据集中体现在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周易·系辞上》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这种认识鲜明地表述出人们在思维上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参照。人居于天、地之间,古代中国人的生存因对天、地的高度依赖而不断思考自己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所以,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也就建立在对天、地信息的捕获以及自身的自然特征、精神特征与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基于阴、阳特性,把世间万物以类对比,观察万物的变化规律,对事物的前景进行判断。《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仁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仁德,智者通过阴阳之道成就智慧,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用之而不觉,可见阴阳之道之广大。《周易》进而把阴阳观“扩容”至世间万物,认为万物皆含阴、阳。这种无限“扩容”所采用的方法正是“类比”,即用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按“类”相比,生成“类”的特质和属性。《周易》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提出了超越具体之“物”的“象”的概念。其次,《周易》通过“观物取象”找到了人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物”是实在体,“象”是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周易》中的“象”是与实在体相对应的“象”,是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象”。《周易》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方法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类比而得出的,即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找到共同之处,是与“物”的实在体相对应的虚拟体,即所谓“类万物之情”而形成的符号性“形象”。《周易》的“抽象”是“会意”中的抽象。“类比”是“抽象”的基础,“会意”是“抽象”思维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们加工思维符号的关键环节。离开“会意”思维,“抽象”思维无法进行。所以,如果“观物取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类比”而“抽象”出事物的共性特征,那么“会意”则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需要人的感官和思维的深度参与。以“类比”为基础的“抽象”以及在“抽象”过程中的“会意”均体现出人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超越“物”的、具有精神属性的“象”的产生机制。“象”的精神属性体现在其对“物”的超越上。“象”作为一种符号性的虚拟体,也逐渐超越了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而进入了人的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当其进入人的想象世界,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时,我们才能说集中于《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维形式是古代中国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摘编自王廷信《中国传统文艺创作思维探析》)1.下列对原文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象尽意:“立象”即创造巫术的图腾符号或支配人们思维活动的符号;“尽意”即运用这些符号去表情达意、辨别事物的真伪。B.观物取象:超越“物”而得到“象”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人们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维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象”的产生机制。C.物:宇宙中存在的实在体,包括广大的天地、变换的四时、运转的日月等事物。《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具有阴、阳的特性。D.象:超越实在体的虚拟体,是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寻找其共同点,在人对实在体感受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符号性“形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论述“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中国先民思维方法形成的基础,也是古人从事文艺创作的逻辑起点。B.文章引用《周易·系辞上》中的句子,主要论述了《周易》的基本思维方式、《周易》创造符号的依据和《周易》的基本原理等内容。C.文章从“类比”“会意”两个角度论证《周易》“立象尽意”这一过程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中“类比”是基础,“会意”是关键环节。D.文章以“立象尽意”“观物取象”为基本概念,最终要论述的观点是《周易》基本代表了中国先民创造并运用符号的基本思维方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号的出现与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或民族因为所处环境不同,创造的符号也不相同,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B.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不局限于自身,而是建立在对天、地、人关系认识的基础之上,这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借鉴意义。C.《周易》的基本原理是阴阳观,不论是仁者、智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阴阳之道中,被阴阳之道所成就。D.“象”作为符号性的虚拟体,只有超越其占卜的实用层面,进入义理世界和想象世界,才能成为人类表情达意的思维形式。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皇家园林中有一种景致主要以模仿农家田园村落风光为主题,清代对此类风光最为重视,在皇家园林中大加经营,算得上是古园林景观的集大成者。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充分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重农”思想。古代中国一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和立国根本,历代王朝多对农业高度重视,早在周代天子就有亲耕之礼。后世帝王在皇家园林设置农田菜圃,除了偶尔演耕之外,主要目的是为了“观稼”,就是通过御苑中的农田来观察庄稼的长势,具有类似试验田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宫禁的限制,成为皇帝了解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也有寄托农业丰收愿望的含义。景观大多模仿简陋朴素的村舍,常常被看作是帝王崇尚节俭的美德的重要体理,同时也寄托了量高统治者对隐逸脱尘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之意,含义非常复杂。皇家田园景观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功能,就是教育皇子。古代年幼的皇子一般随皇帝一起园居,从小灌输其重农思想,不至于长大后“五谷不分”。(摘编自贾瑞《中国皇家园林》)材料二:纵贯中国东部的京杭不但是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沿岸古城、古镇、古建筑密布。淮安就是大运河线路上的枢纽古城,至今仍保存着一座清晏园,是昔日江南河道总督署的西花园。雍正七年(1729年)朝廷在清江浦设立“江南河道总督”一职,置建总督署,使之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治水衙门。西花园初名“淮园”,当时方塘荷花密布,香气远溢,池边有南亭和画舫斋等建筑,嵇曾筠作诗夸耀:“十亩莲塘澄晓镜,数枝枫叶敌春花。”乾隆初期担任河督的满族名臣高斌在园中新建厅堂亭榭,构成荷芳书院十六景,以迎接乾隆帝首次南巡。其中有两座碑亭分别存放康熙帝“澹泊宁静”“绩奏安澜”御碑,还有一座水榭临近垂柳依依的池岸,题为“藕花风漾钓鱼丝”。嘉庆年间,河督吴璥取“澹泊宁静”碑铭,改园名为“澹园”,后又取“河清海晏”之意改名为“清晏园”。现存建筑大部分均为重建,但仍大致呈现出清末的历史格局。园门东向,入门即见一组湖石假山,石峰嶙峋,洞穴幽然。沿曲廊北转,过月亮门西折,为蕉吟馆,其西为大水池,形态近方,具有端庄稳重的气质。池北有五间歇山正厅,巍峨宏敞,即为荷芳书院。池中央立一座重檐攒尖六角亭,通过曲桥与东岸相接——此亭在道光年间一度以茅草覆顶,后改瓦顶。淮安地区河湖密布,盛产芦苇,古代贫民多以芦苇、茅草为材建造民居,后有官员在园林中以精致的手段进行仿造,称“淮屋”,别有异趣。清晏园继承了这一特点,使得这座地位显赫的总督署花园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草堂风味,可惜近现代以后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均已不存。书院西有紫藤花馆,内藏一株300年以上树龄的古藤。方池西岸建恬波楼,其南水面上有一座重建的清晏舫,再现了昔日画舫斋的神韵。方池南岸,堆叠大型黄石假山,山北临水建槐香楼,与书院、水心亭形成一条中轴线。园西的是关帝庙。庙南原有一所旧宅院,并入清晏园后,为了纪念叶挺将军而定名为“叶园”。园南原有一座路家花园,后来也与清晏园合并,在蜿蜒的河道边新建扇面亭、楼台建筑和曲折游廊。清晏园的性质是一座衙署花园,主要供历代总督驻节期间游憩赏玩,园主更迭频繁,与大家熟悉的皇家园林有很大差异。首先,这是一座非常早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因林。此园不同时期的名称以及匾额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澹园”“清晏”皆一语双关,既形容人品澹泊或天下太平,也形容风平浪静;“荷芳书院”既形容荷池之芬芳,又兼取“河防”的谐音:“恬波楼”表示“安澜平波”之意,都进一步体现“人定胜天”“力挽狂澜”的治水主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是凸显主题和渲染意境的重要手段,这些题名寄托了历代河道总督敉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从整体格局上看,清晏园具有疏朗旷达的特点,且拥有明显的中轴线。此园以大水池为主景,建筑数量不多,体量合宜,大多依水而建,空间感觉远比同时期宛转幽折的江南园林显得要涵虚开敞。池中央设小亭,不但形成全园的视觉焦点,而且更加凸显了水面的浩淼宽广,同时又有台榭点缀、曲桥卧波,质朴之中也体现了一定变化。就建筑形式和假山、植物的处理来看,清晏园又具有素雅细腻的特点,与粗犷华丽的北方园林迥异。当年园中花木极盛,水中遍植荷花,岸边围以高大的柳树,千枝万缕,依依临水。此外还有油松、紫藤、梧桐、芭蕉、竹子,各有巧妙。园之一隅曾设四件松树盆景,置于石板之上,姿态极佳,传说当年曾经得到乾隆帝的赞赏,将之比拟为苏州邓尉山的汉柏“清奇古怪”。300多年间,清晏园见证了黄淮治水工程的成败得失,也是清江浦繁华与盛衰的直接象征,不同时期的园景虽有变化,却始终保持原有的意境特征,澄静的方池之上荷香依旧,引人流连。(摘编自贾珺《故园惊梦》)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中国历代高士退隐之居,陶渊明借《归园田居》表现高逸遁世之志,而皇家园林有时以仿制简陋的村舍来寄托封建帝王对隐逸境界的神往之意。B.为了凸显田园古风,高人雅士常以茅草、芦苇为材建造园林,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茅草建筑至今依然普遍存在,如清晏园的重檐攒尖六角亭。C.清晏园是一座非常罕见的以“治水”为主题的古典园林,它以大水池为主景,建筑亦大多依水而建,清澈灵动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D.充满了自然生趣的植物烘托出不同风格的景观情调。皇家园林中农田菜圃有了解农业生产的功能,同时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特的景观情调。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清晏园其景致融合了南北园林之长,兼具南方园林之秀丽和北方园林之粗犷,为典型的古典园林景观,同时也颇具地方特色。B.清晏园中的“荷芳书院”“恬波楼”“叶园”等题名均含有治理黄淮水患的寓意,寄托了历代河道总督敉平水患、河道平顺的最高理想。C.《红楼梦》大观园中有“稻香村”,建有几间茅草屋,凿了一口土井,辟有几亩菜畦,其属于私家园林而与皇家园林中的田园景观设置意图全然不同。D.《乡土中国》第二章“文字下乡”中,有把田里的包谷认为“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的笑话。年幼皇子随皇帝园居,正是为了规避“五谷不分”现象。6.材料一认为皇家园林往往体现“重农”思想,下列选项不能支撑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B.《晏子春秋·卷二·内篇》:“夺民农时,国家空虚,不可。”C.《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D.《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7.“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出自《论语·微子》。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淮安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为彰显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地方政府拟于近期对“淮安运河博物馆”实施改扩建工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有何建议。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拜堂(节选)台静农镇上已经打了二更。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要我牵亲么?”“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是的,我想找赵二嫂。”“对啦,她很相宜。”田大娘说。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就半夜子时吧。”田大娘说。“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打鼾,倒放下心。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烛光映着陈旧退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祖宗三个头。”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文本二: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尽管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他所说的“铁屋子”。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摘编自《中国乡土小说史》)9.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1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大嫂与田大娘、赵二嫂一同回家时,“残烛的微光”“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昏暗阴森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无奈又凄苦的心境。B.摆花生摊的小金认为汪二同汪大嫂的结合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同于小金的戏谑,齐二爷语气庄重,隐含着对汪大嫂与汪二结合的积极肯定。C.小说中多次出现“烛光”这一意象,或者含蓄反映人物心怀希望又战栗不安的复杂心理,或者含蕴表达人性与伦理的冲突,令人印象深刻。D.台静农并不满足于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他继承了鲁迅对乡土环境进行批判的严峻态度,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底层的强烈的使命感。11.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12.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高、廉、惠、肇诸府,破城杀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寨,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濠,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成化二年从总督韩雍征大藤峡。雍在军严重,独于鲁未尝不虚己。用其策,辄有功。明年,秩满,课最,进副使。十一年,总督邓廷瓒请官其子,俾统鲁所募健卒备征讨。乃授其子荆民锦衣百户。是年,鲁卒。荆民复陈父功,遂进副千户。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审贼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截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言:“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杀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鲁初为丞,年才弱冠,知县王重勉之学。重故老儒,鲁遂请执弟子礼。每晨,授经史讲解而后视事。后重卒官,鲁执丧如父礼,且资其二子。又敬事名儒陈献章,献章亦重之。宋陆秀夫、张世杰尽节崖山,未有庙祀,特为建祠,请祠额,赐名大忠。嘉靖初,鲁殁三十载矣,新会人思其德,颂于朝,赐祠祀之。(节选自《明史·陶鲁传》)1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B.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C.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D.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被授以官职,陶鲁的儿子在陶鲁去世后“进副千户”也是荫授所致。B.严重,在文中的意思是“威严持重”,此句中“严”的意思与“新妇起严妆”中“严”的意思不同。C.弱冠,古代人到二十岁要束发行冠礼,谓之“加冠”,是成人的标志,它与“冠者五六人”中“冠者”的意思相同。D.视事,本文中指处理公务,这个意思与古文中的“听事”、“致仕”的含义接近。1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堡,抵抗流寇。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有时还兼任二职。C.陶鲁虽然迭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杀只是辅助。D.陶鲁常能出奇制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生前深受两广人的倚重,死后也被当地人怀念。1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明年,秩满,课最,进副使。

(2)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审贼可乘,潜师出城。

17.选文中陶鲁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寒食郊行书事二首(其一)范成大野店垂杨步①,荒祠苦竹丛。鹭窥芦箔②水,乌啄③纸钱风。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④。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注】①步:通“埠”水边泊船之处。②芦箔:插在河流或湖泊中间拦捕鱼蟹的苇栅。③乌啄:一作“鸟啄”,指乌鸦啄食祭品。语出张籍诗:“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④按无锡等地旧俗,新媳妇必须在清明时节与夫君一起去祭扫祖坟,俗称“上花坟”。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看,这是一首节日诗,寒食节正值春和日暖的时刻,作者漫步乡野郊外,写下了所见所感。B.诗歌开头写河埠边杨柳低垂,旅店清静,不远处古祠寂寂,苦竹丛生,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情感基调。C.颔联动静结合,运用白描式的叙写方式,生动表现出白鹭窥水的宁静画面和乌鸦啄食的动态景象。D.这首五言律诗风格平易浅显、语言清新质朴,就像一幅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的风俗画。19.范成大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展示和谐的画面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交代当地的饮食,写出了农村的丰收和乡民的热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七、简答题

2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起象牙,大家想到了什么?象牙制品?偷猎?(

)一般而言,象牙几乎会伴随着象的一生,成为最忠诚的记录者。一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就从一根1.7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