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提升试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如何读书——做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余英时①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我曾经比较过朱子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②“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③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④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⑤“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⑥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早已为新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⑦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⑧“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⑨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⑩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30年代都保持未变。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有删减)1.第⑨段中的加点词“兴风作浪”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只有“虚心”地读书,才能彼此相互印证并做到相悦以解。B.读书到了一定的程度和境界后,才能发现书中的“缺缝”。C.在成学之后,达成中西会通,就一定能够实现的最终目标。D.读书的目的是寻求客观认识,不是为了“发前人所未发”。3.下列表述与作者在全文中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中西方读书法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本质上是由于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来就是相通的。B.专精读书法作为基础的工夫,必须要反复熟读;而博览读书法则务求广博,并不需要系统性地去精读。C.读经典必要有谦虚的心态,这并非意味着古人都是对的,而是为了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D.中国知识界必须克服并摆脱殖民地心态,也不能抱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才能真正领会读书的道理。4.根据以下示例格式,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示例:本文首先____;随____;后接着____;其后____;然后____;最后____。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作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他们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们,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材料二:“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B.不同的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C.西方崇拜的英雄最宜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这类英雄可以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从而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C.在儒家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是因为与西方相比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脚踏实地地过着成人的生活。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7.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不是故事。B.《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C.《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D.《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8.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9.材料一在论证“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个人的河流

徐迅面对一条河流,人肯定有许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黄河,庄子面对着濠水。但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都让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连一朵浪花也不会溅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从皖河的这岸走向那岸,又从那岸走向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还在毫不犹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发觉我也无法改变皖河的什么。有时候,我站在桥上望着河里的倒影,我发觉,我和皖河的乡亲们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们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无私地滋养了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人说这话,是因为皖河住进了一个外乡人。皖河两岸的乡里乡亲,见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爷、望全、孝女、牛王……几乎没有人被称为先生的。可乡亲们唯独对这个人例外,他们称他乌先生,这是因为乌先生不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几千年,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的天柱山一样;在皖河,乌先生身上也有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个有着淡雾的早晨,乌先生长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着双手(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滩上,细眯双眼打量着什么。乡亲们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过路的人,没当一回事。但很快,他们就发觉乌先生一点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样的猜测和议论就如浓雾一般布满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乌先生是北京城里来的学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爱上皖河秀丽的山水,所以住了下来。过一阵子还会把他的家眷接来。”……背后,乡亲们这样嘀嘀咕咕的,但没有人直接去问他。乌先生为皖河改变了什么,乡亲们开始并不知道。一年,两年……乡亲们开始渐渐承认了一个事实:乌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乌先生把一生都交给皖河,交给天柱山,造福了皖河两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不算,还到处化缘给皖河修桥,给天柱山铺石阶、修路,为牺牲在皖河的抗日将士们修建陵园;创办学校,写山志……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开发和皖河的声名远播,乡亲们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时也还无法明白:比如说,他可以到省里当大官,但他去了一个月,除自己批准自己建一座学校就辞职了;他被诬陷关入监牢,却看鸡、养猫、写写画画:被罚砸石子,他却成天哼着黄梅小调,快活得像神仙……乡亲们目睹着乌先生全部的苦难和欢乐,同时也将问号投向了皖河——当然,这些并没有妨碍他们尊重他、喜欢他。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却无法回避。皖河的乡亲们嘴里时而就会蹦出这样一些朴素的话来。的确,人与人就像隔河相望的两棵树,无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却像雾一样穿河而过缠绕着你,直到一棵树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树还很年轻,还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轻的树也要面对河流——我就曾试图蹚过这条河。在一个阳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见到乌先生。在交谈中,我渐渐印证了皖河人传说的一些事实:乌先生叫乌以风,山东聊城人,曾就读于北京国立大学哲学系。后来任过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员和中学教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他遇上当时称为国学大师的马一浮先生,即被马先生的学识所吸引,于是跟随马先生跑到四川复性书院担任了典学和督讲。一年秋天,他因拜望远在西湖休假的马一浮,凑巧路过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伟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皖河。他说,这是命中注定。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条河,一条布满往事的河流——尽管它的语言人们不懂。“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这是乌先生第一次登临天柱山时的感受。他说,有人建议他将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还是改了回来。他觉得天地还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鱼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个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给天柱山……我们几次交谈都一直充满着平静与快乐,我静静地凝望着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静的心态,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当然,皖河是出过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与历史有关,历史学会记住了他们。但还有一些人与历史无关,却与皖河有关。乌以风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有删改)文本二:乌以风先生(节选)乌以风于1901年出生于山东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读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浙江省国书馆编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师。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学业,在某种程度上与伟大教育家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诲是分不开的,他把马先生奉为恩师和做人楷模。乌以风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1943年,安庆行政督察区专员请乌以风担负创建学校的重任,他不负众望,历经千辛万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学终于按时开学。可是不久,省教育厅以景忠中学未获批准而擅自开学为由,不予立案,不承认学生学籍,并勒令停办。乌以风对此极为愤慨,亲自到省会周旋。恰好这时汪少伦接任教育厅长,仰慕乌以风才学,挽留其担任教育厅主任秘书。乌以风到任后,即代行批准了景忠中学。随即又辞官归校,任景忠中学校长。(有删改)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皖河两岸的乡亲唯独称乌以风为“乌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对这个外乡人的尊重。B.文本一叙述了乡亲们由“开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过程,表明他们逐渐理解了乌先生甘于奉献、苦中作乐的精神。C.文本一乌先生在“立极方知天地大”一句诗中选用“大”字,不是因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达自己心意。D.文本二中乌以风“亲自到省会周旋”,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为校长出面,才能够解决学校面临的“不予立案”的难题。1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乡亲的眼光介绍乌先生,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写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场景烘托人物状态,表明他并不是一个皖河人。B.“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温暖而长久地流进了我的心里”,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乌先生寂寞、沉静的心态给予我滋润的美好感觉。C.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给一条河流试试”结尾,不仅能够激发读者进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让人有跃跃欲试之感,余韵悠长。D.本文多次叙述有关乌先生的经历,既有人们的猜测与议论,还有作者的求证,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勾勒出乌先生的一生。12.周国平评价本文“似在写人与河的关系,其实蕴涵着人生的道理”。请据此简要分析文章题目“一个人的河流”的意蕴。

13.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鲁哀公问孔子曰:“子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闻与?”对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荒淫于乐,沉酗于酒。其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止。汤诛桀,左师触龙者身死,四支不同坛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变色曰:“善!”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大爵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选自《说苑》,有剧改)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孔子A曰B黄C口D尽E得F大G爵H独I不J得K何L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谄谀不止”与(师说)“官盛则近谀”两句中的“谀”字意思相同。B.“哀公愀然变色曰”与《赤壁赋》“苏子愀然”两句中的“揪然”意思不同。C.“吾少好学问”中的“学问”在文中指学习询问知识,现在多用来指文化知识。D.黄口,雏鸟的嘴,代指雏鸟,指儿童。“黄口小儿”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得到回答后又追问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孔子回答正确用人是治国的关键,遭到人们的怨恨仇视就会使国家灭亡。一个勤思好问,一个诲人不倦。B.孔子认为最健忘的人不是忘记妻子,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接着举例:左龙阿谀逢迎昏君夏桀、最终被处死身首异处。他的巧妙进谏发人深省,得到鲁哀公的赞赏。C.孔子听到丘吾子哭泣,问他原因。丘吾子说没有在父母身边直到他们去世,进谏君主而不成功,重视交朋友但后来交情断绝,这是自己三个过失。最终含悲自刎而死。D.孔子看见捕鸟人捕到的都是雏,感到奇怪。捕鸟的人告诉他,大鸟警惕性高而难捕捉,但小鸟贪吃,大鸟跟从幼鸟就容易被捉到。孔子由此联想到做人处事也与这个道理相通。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2)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

18.从三、四两段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秋日别王长史王勃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今永辞。”后常用来指送别的地方。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开阔辽远的时空,诗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出自《楚辞·九怀》。颔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送别的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C.颈联诗人荡开一笔,转而写景,以寒雾、暮烟衬托离愁别绪,渲染了豪壮、沉雄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D.奉,侍奉;潸然,泪流的样子。尾联写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故不禁泪流满面。20.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杜牧《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