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高中语文高一期末深度自测模拟题详细答案和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近两月来,疫情在上海、吉林等多地散发,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舆论的“流动性过剩”,泥沙俱下,夹带了很多谣言。谣言的病毒式传播是加速度的,产生的溢出效应和负面冲击极大,在舆论场上带节奏,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传得有鼻子有眼,有其内在奥秘,只有破解谣言生成、传播的内在逻辑,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曾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观点做了这样的概括: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是一个乘法关系:假如重要性等于零,或者事件本身并非含糊不清,谣言就不会产生了。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信以为真,在真相没有抵达之前,谣言就是人们心中的“真相”。谣言并不能说服人,也不能征服人:它只是蛊惑人。③谣言并不需要证据,公众舆论的根据经常是印象而不是事实。当某一事件已经成为公众的心理事件,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卡斯·桑斯坦认为,谣言的传播是由社会“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导致的。所谓社会“流瀑效应”,就是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就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就更容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④疫情语境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证实或证伪自己关注的信息,而凭借直觉捕获的信息,难辨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⑤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解读能力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和流言捕获。⑥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应该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⑦同时也需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张涛甫《莫让谣言蛊惑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不利于万众一心打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B.根据希布塔尼的观点,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C.让真理早点穿上鞋,有及时的真实信息的补给,可以有效遏止谣言的产生。D.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媒介素养,全社会都应有此意识并为之贡献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导致谣言的产生。B.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年人,是不会受到谣言蛊惑的。C.如果谣言制造者违反了法律,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D.造成新的认知偏差是由于人们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群体极化”效应的一项是(

)A.布鲁诺被火烧死。B.林冲被逼上梁山。C.疫情期间,板蓝根销售火爆。D.网络“人肉搜索”某无辜女生。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近日,某市流传“大蒜切片含服可杀灭新冠病毒”的谣言,请你分析该谣言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对待这个谣言。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激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通过文本呈现、声律传唱以及舞台传播,古典戏曲借“陶情”与“风教”功用,提供了一个理解戏曲审美文化的模本,使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降,以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戏曲美育如何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使命的合法性,在新的时代语境里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回头看”,我们可以从戏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但最根本的美育任务,还在于“向前看”,即植根传统而在成就上总结,在总结上批判,在批判上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美育体系建构的需要。简单地说,“回头看”和“向前看”分别指向古典戏曲的自信与创新问题。古典戏曲流传下来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戏曲作品,一则可明确与坚定戏曲文化自信的方向,二则可凸显传统伦理价值观,恢复泛审美时代日益消融的人文精神,从而承担起育新人、展形象的美育使命。当今社会,考量并重估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价值,还应具有反思意识,充分考虑到戏曲美育传统能否被容纳进新经验中进行传递,过去的现实关怀能否在这个时代引发共鸣等现实问题。在经典作品既往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上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是“文化自信”命题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求。(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材料二: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也许可以类比汉赋到唐诗,唐诗到宋词,宋词到元曲,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但是各个时代之间又有一种文化精神的血脉流淌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戏曲”是否也有可能转化为具有当下审美品格的“现代戏曲”呢?历史地看,无论文学艺术的哪一个门类,转化就是发展,创新就是继承。形态有变,基因永恒。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强调文化自省。自信是底气、是根基;自省是扬弃、是创新。在社会形态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变之际,提炼于过去生活生产方式与情感交流方式的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不是简单地批评时代、抵制创新,而是在承认传统戏曲程式系统于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存在局恨性的同时,想方设法完成创作思维的转变,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典音乐可以转化为现代音乐,古典舞蹈可以转化为现代舞蹈,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催生出现代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戏曲。(摘编自罗怀臻《文化自信与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声腔和形象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主要舞台表现形式,因其有着重要的美育价值,既可愉悦感官心灵,又可感化人心。B.戏曲的教化意义能持续地被激活,是因为它在演进中既有千古不变的精神传统,又能依时代语境适时更新美育内涵。C.在当今时代,要想使戏曲美育弘场民族文化的使命焕发生机,一方面要“回头看”,一方面要“向前看”,缺一不可。D.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可以类比汉赋到唐诗,唐诗到宋词,宋词到元曲,也能转化为具有当下审美品格的“现代戏曲”。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戏曲勃兴于元、明时期,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了陶情、风教的美育功能。B.进入数字化时代,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C.古典戏曲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我们既要保护和传承,又要带着反思意识去考量并重估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D.古典与现代可以相互转化,古典舞蹈可以转化为现代舞蹈,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转化为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也能孕育出现代戏曲。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因变则通、因通则久”观点的是(

)A.《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因传递出是非、爱憎、善恶的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B.新中国成立后改编的戏曲《天仙配》在思想艺术上加入了歌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C.唐诗、宋词、元曲皆为一代文学高峰,只有创新,才能有文化自省。D.春节联欢晚会上,常有许多小朋友同唱一段戏曲,中华文化后继有人。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0.学校戏曲社团为传承戏曲文化,决定举办一场大型舞台演出,假如你是导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演出节目内容的要求。三、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小镇大树叶为宝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的葛源镇,是一个不大的镇子,九十多年前曾是红色赣东北省的首府,这里写满了红色的历史。虎年春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葛源。葛源镇文化站的杨李佳站长给我做向导,陪我寻访方志敏同志的足迹。穿过一条窄窄的街道,我们来到一堵围墙外面,老杨停了下来,说:“这里是列宁公园,是1931年方志敏建造的!”我抬眼望去,只见公园大门上“列宁公园”四个繁体大字遒劲有力,赫然在目。我们拾级而上,走进公园。老杨边走边介绍:“这座公园应该是我党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人民公园之一了,园名是方志敏定的,也是他亲笔题写的。”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一棵大树下。老杨充满自豪地对我说:“葛源人民引以为荣的不仅是拥有这座列宁公园,更因为园内有方志敏亲手种下的这棵梭柁树!”方志敏同志亲植的树!我不禁肃然起敬。我满怀恭敬地站在树下,仔细打量着这棵老树。它树干粗壮,需三人才可合抱,高达十几米,一派枝繁叶茂。梭柁树是常绿乔木,树质坚硬,雨雪风霜不易摧折。我想,这大约是方志敏同志选择栽种它的原因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值晌午,我们站在树下,享受着大树带来的清凉与平和。一阵清风吹过,梭柁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低吟浅唱中,仿佛在诉说当年血与火的历史。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人的“围剿”下,苏区政权和红军战士连生存也是一种奢求,为何方志敏还要建公园植绿树呢?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未来美好中国的憧憬:“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我想,他一定是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建造这座公园的,他一定笃信,他栽种的梭柁苗定会长成参天大树!“方志敏建公园植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老杨娓娓道来,“当年上海法租界有座‘法国公园’,1922年夏天,方志敏和朋友散步来到这座公园附近,本想进去看看,但门口的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准进园’——让方志敏义愤填膺!建在中国土地上的公园却不让中国人进,还如此羞辱中国人!方志敏暗暗立志,一定要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一定要让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拥有自己的公园。九年后,方志敏领导下的赣东北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于是他着手建造了这座列宁公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列宁公园是后来修复重建的,方志敏建的公园已经毁于战火了。”老杨继续介绍,“1934年10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赣东北省首府葛源失陷,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列宁公园被炮火所毁,园内绿植只有这棵梭柁树因其木质坚硬,幸免于难。”听完老杨的介绍,我发现眼前这棵挺立的大树,竟是如此的伟岸。出了公园,老杨还介绍了一位朋友给我认识。他叫刘福炉,今年六十八岁,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廖桂秀的孙子。刘福炉告诉我,当年他奶奶常参加在列宁公园举办的各种慰劳红军战士的活动。刘福炉老人身体健朗,精神矍铄,退休前的工作是护理园林。他说他每天早晚都会和伙伴们来到列宁公园,或是溜达散步,或是下棋打拳,每天过得无比安闲与幸福。第二天清早,我登上葛源的东山岭,远眺葛源镇。曙光初上,小镇格外地安然恬静,谁能想到,这儿曾是一片历经血与火洗礼的土地。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东西正在消失,但有些东西却是永恒的,就像这座公园,它正在老去,但里面的那棵梭柁树承载的记忆却是永恒的,这种记忆存在于人民的心里,永远不可摧毁。远处,葛源的田野里荡漾着绿色的波浪和泱泱春水,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列宁公园在一片黄墙红顶、错落有致的民居环抱之中,犹如这片大地上的一座火炬台。我仿佛看见了那棵梭柁树,是的,它一直都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尊方志敏的巍峨雕像,是一簇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焰!(选自《啄木鸟》2022年第5期)文本二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何立波方志敏很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他们的生活记在心头。在敌人对赣东北苏区实行封锁的恶劣环境下,他时刻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生活。如农民购买农具、耕牛或做小生意缺少资金的问题,食盐及各种日用品缺乏问题,还有婚姻、孩子上学、开办俱乐部、清洁卫生、白区迁入群众的安置、老弱病残救济直至桥船路等问题,在方志敏的关心下,都被苏维埃列入议程,想方设法妥善解决,成效卓著。在方志敏的倡导下,苏区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赣东北苏维埃省会葛源办有省属列宁小学,各乡有列宁完小,各村有列宁劳动小学。15岁以下儿童能够入学学习,各级列宁小学均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方志敏对广大群众的卫生和健康非常关注,他提出要给劳苦群众普及卫生常识,提出经常组织卫生运动,开展卫生检查,散发卫生宣传单。为增强人民体质,方志敏发出了“要尽量发动群众的体育运动”的号召,接连几年春季和秋季,省苏维埃都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全省、全军或儿童体育运动会,充分显示了苏区军民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方志敏还在百忙中亲自设计和筹划修建了供地方干部群众休闲的列宁公园、游泳池和红色广场,努力营造欢乐和谐的氛围。赣东北的群众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物质、精神上的好生活。(选自《人民网》党史频道)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对刘福炉老人生活的交待,呼应了上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语,用真实事例证明革命先烈的理想得以实现了。B.文本一结尾处从虚处落笔,描绘了葛源优美动人、富有生机的景象,重点突出列宁公园中那株梭柁树,升华了主题。C.文本二交待了方志敏同志从各个方面关心百姓生活,大到教育、卫健,小到购买生活物资,这表现了方志敏的爱民之心。D.两个文本都展现了方志敏的革命事业,表现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风骨和境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党的赞美之情。12.大树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13.这两个文本都塑造了方志敏的形象,但是塑造手段并不相同。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施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②旄,同“耄”,老人。倪,小儿。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B.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C.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统称为“五经”。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秦始皇之后,只有皇帝能用这一称呼。C.疾,此处指怒、瞪着,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意思及词性不同。D.宗庙,指天子、诸侯等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与《侍坐》中“宗庙之事”的“宗庙”意思一致。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举例丰富,说服力强。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都是有仁德的君主。B.孟子善于说理,因势利导。当齐宣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C.孟子擅长设喻,浅显恰切。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D.孟子苦心劝谏,关爱百姓。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17.《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反对齐宣王“兴甲兵”,而文本二中孟子却支持齐宣王伐燕。针对这一现象,请谈谈你的理解。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五、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行香子·丹阳寄述古注【注】苏轼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注】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县。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始,引起对友人的怀念,表达出自己回忆故人时的落寞心情。B.“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于是实写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之景怀念友人。C.“题诗千首”追忆与友人游赏作诗的欢乐,如今这些诗上已落满灰尘,心情落寞,今昔对比,表现思念之深。D.这首词属酬赠之作,忆人与忆景融汇为一,忆旧和写今穿插其中,情深意切,诗意盎然,含蓄而有诗意。20.本词结尾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都借月抒怀,请赏析它们的不同之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

七、简答题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炎热的夏天里,啤酒、烧烤、小龙虾、西瓜是许多人的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