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_第1页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_第2页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_第3页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_第4页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宁与周边地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及区域竞争问题研究国民经济综合处【内容提要】随着区域竞争的愈演愈烈,只有正确认清周边城市经济发展实力变化,知己知彼、未雨绸缪、取长补短,方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本文以“十一五”主要经济数据为支撑,对济宁与周边徐州、临沂、潍坊、淄博等市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一些潜存的隐忧问题及针对性建议。旨在通过该文全面分析把握我市目前自身经济发展及外围竞争形势,以期正视周边区域竞争,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弥补短板、保持优势。徐州、济宁、临沂是淮海经济区的三大主要城市,经济总量分列淮海经济区前三位。近年来,徐州经济呈跨越发展之势,多数指标均已赶超济宁;临沂经济也在加速发展,赶超跨越的脚步愈来愈近,今年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高效推进,潍坊和淄博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相对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两市将迎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新机遇。“不黄不蓝”且非革命老区的济宁越发感受到区域竞争的强烈挤压,感受到慢进则退的落伍之痛和被“边缘化”的潜在危机。在此严峻形势下,跟踪关注并全面分析对比周边主要竞争城市经济发展变化便有很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时效性。一、济宁周边地市区域竞争现状分析任何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多赢发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是大势所趋。济宁是山东的南大门,在全国生产力布局中具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独特区位优势,作为山东向南合作竞争发展的前沿,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济宁有区位优势、有资源支撑、有产业基础,集聚发展要素、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较强,在区域竞合中处于一个相对很有利的地位,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地位。然而,对区域竞合态势,我们要看清面临机遇,更要明晰潜存危机。省内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都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黄蓝”两区域内城市本来就基础厚、实力强,目前又都在抢抓蓝色经济区机遇,借助国家和省里的倾斜支持政策,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进新一轮发展,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的迅猛态势。临沂各项经济指标都在直追济宁,荷泽GDP、工业、财政、进出口、消费等多项指标增幅均高居全省前列。处于“非黄非蓝”下的济宁在区域发展中如不及时跟进,就要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受限。省外周边来看,徐州“十一五”期间经济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经济总量已反超济宁坐上淮海经济区头把交椅,苏北其他四市投资、财政等发展速度都一直居高不下。南部的苏北和皖北地区已进入发展快车道,西部的豫东地区在国家“中部崛起”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年的标兵落得我们越来越远,昔日的对手已变成今天的标兵,以前的追兵正成为现在的对手,这样的处境,确实令人警醒、发人深思。能不能在区域竞争中“抢位争先”,对济宁确实是严峻的考验。二、纵向分析:济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一)GDP与财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99.4%,年均增长13.5%。地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7%;地方财政支出是2005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5%;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7%,较“十五”末提高1.4个百分点。“二一五”以主全方GDF定臣对tt

UJUO2D05UJUO2D05sooe2SXS200S20092010DD迪却載收去66_508LSS1OL21119-45134.E6169_2S87821A电0314310174.67198422SL87(二)结构调整:2010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12.6:53.3:34.1,与“十五”末的14.0:55.0:31.0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4个和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1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贡献份额提高到40%。29.030.031032029.030.0310320雄034.035l0五,以来全市三产占比情况对比(%》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1.7%,比“十五”末提高11.8个百分点,占比超过煤电产业23.4个百分点;制造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时期51.4%提高到78.9%,提高27.5个百分点,而煤电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时期48.6%下降到21.1%。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5%,比“十五”末提高13.1个百分点。(三)工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220家(口径调整前),比2005年增加2661家,是2005年的2.7倍;规模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是2005年的3.2倍、2.9倍和2.8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2%、31.3%和30.6%。

厘来全市工业融悄阴比<^>V.U~厘来全市工业融悄阴比<^>V.U~SW7~测阴KDQ3S010UIMJO5SI®騙]L呂@0-17S0L410仇71而宦711SS132.1LO-£20E.1286.2Z5&-Z36b.D爼EL32EL2332.744仁雲4LS.3SEZ3;(四)投资与消费:“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442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22.6%。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实现年均增长22.5%、21.3%和31.0%,与“十五”期间相比,第二产业投资增幅则低于“十五”平均增幅9.0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提高21.7和10.8个百分点。五"以兴全』列定资产投资哺呪对比□覩嘩氐上匮运冬=□覩嘩氐上匮运冬=摂直□工二投遙□房土土玉遙“十一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365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年均增长19.1%。2010年,消费与投资增速差距缩小为3.7个百分点,较“十五”末减小10.5个百分点。■-f—以来全市社会涓费品零售蛙额情况对比(tx)1000.00900.00(tx)1000.00900.00800.00700.00GOD.OO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0023200lo.055.05.030.020.010.0200523200lo.055.05.030.020.010.020052006200820092010Tl社会消费品琴鱼总飯瑁悝班嘆以二国言资产投资希悝“一一三”以来全市消定、投资増幅对比⑶(五)对外贸易:“十一五”期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20.3亿美元,外贸进出口156.3亿美元,其中出口89.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2.1倍、2.9倍和2.8倍,实现稳定快速增长。40.00-35.U0-30.00-25.00-20.00-15.00-10.00-200832681B6540.00-35.U0-30.00-25.00-20.00-15.00-10.00-200832681B653.88□注出匚葩二45.00-2006200923.45岂.产岂.产.三•:三•.无三三“一一三宅三三土三:二:]芟*i--r"叹耒全市剧滲尽民牧入对比(元)徐、芋、林惶、潍王』——m慕區*i--r"叹耒全市剧滲尽民牧入对比(元)徐、芋、林惶、潍王』——m慕區gdp右三对比區(六)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济宁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5年增长84.6%,年均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长80.5%,年均增长12.5%。2010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75.10亿元,是2005年末的2.3倍,年均增长17.7%。居民ASINF眈A□Jfe民Jjsr入三、横向研究:济宁与徐、临、淄、潍四市发展实力比较分析(一)GDP:“十一五”期间,徐州经济实力迈上快车道,年均增长18.5%,高居五市第1位,较居第2位的济宁高4.1个百分点。淄博、潍坊均年均增长14.3%,略低于济宁,临沂年均增长13.5%,较济宁低0.9个百分点。总量方面。与徐州比较,2005年济宁还略高于徐州6.9亿元,2010年被徐州反超324.1亿元。2005年较淄博、潍坊分别低184.5亿元和226.9亿元,到2010年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24.1亿元和548.1亿元,当年的标兵仍是标兵,但落得我们已是越来越远。(二)三产占比:2010年,济宁服务业占比达到34.1%,居全省第9位,较潍坊高0.4个百分点,较徐、临、淄三市分别低4.2个、4.6个和0.6个百分点,差距顿显。整个“十一五”期间,济宁服务业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与徐州等同,但与省内临、淄、潍三市相比分别低1.3个、2.6个和0.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服务业,目标虽明晰,任重而道远。

(三)地方财政收入:“十一五”期间,徐州以32.1%的年均增速高居五市首位,高出济宁11.4个百分点,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12.5个、11.7个和8.5个百分点,进入2011年更是达到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总量方面,2005年徐州仅略高于临沂,居五市第4位,2010年便跃居五市第一位,较济宁高66.4亿元,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77.4亿元、69.0亿元和33.2亿元。省内来看,济宁财政收入总量多年居全省第5位,但与居第4位的潍坊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两市财政差距为4.2亿元,到2010年差距放大为33.2亿元,居第6位的淄博也一直以微弱的劣势紧追不舍。徐、济、临、湛.潍三』'一一三”期直无方财政収入湄士对比匡(四)工业增加值:济宁在工业方面的传统优势被徐州逐步蚕食并借机赶超,与省内老牌工业强市淄博、潍坊的差距正在逐步变大。总量方面,与徐州比较,2005年,徐州工业增加值较济宁低162.0亿元,到2009年差距缩小为74.3亿元,2010年上半年便实现反超济宁83.1亿元,2010年全年反超187.3亿元。省内与临沂比较,相对优势正在逐步缩小;与淄博、潍坊的差距有增无减、渐行渐远,其中原因,令人深思。速度方面,“十一五”期间,徐州以20.2%的年均增速高居五市首位,高出济宁0.3个百分点,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0.5个、1.7个和1.6个百分点。(五)固定资产投资:“十一五”期间,济宁投资年均增速为22.6%,居五市末位,较临、淄、潍三市分别低0.8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较增幅最高的徐州低5.2个百分点。总量方面,“十一五”期间,徐州投资实现大跨越、大发展。2005年,济宁投资较徐州还高65.8亿元,到2010年徐州反超济宁597.1亿元。与潍坊的差距由2005年的433.4亿元扩大为2010年的852.0亿元;与临沂、淄博的相对优势由2005年的86.2亿元和230.7亿元缩小为2010年的43.9亿元和161.3亿元。椽、眷、柿、灌、潍王戸"十一三"韬叵固言芟产投英增丧对比图(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一五”期间,临沂消费以年均19.5%的速度居五市之首,总量方面也以1157.2亿元领先其他四市,显示出其全国第二大批发商贸城的独特优势。与临沂相比,2005年济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临沂低47.6亿元,到2010年差距有增无减,进一步扩大为193.7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速也低于临沂0.4个百分点。2010年,淄博和潍坊消费也都突破了千亿元关口,较济宁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巩固,由2005年的5.8亿元和63.3亿元,2010年扩大为42.2亿元和187.6亿元。十一五十一五煎间五市城乡后艮収入壇壬情况对比逼卫十一五十一五煎间五市城乡后艮収入壇壬情况对比逼卫徐、济、徐、济、临、潘、凄卫市“十一卫"期更消费滴辰对比匡(七)外贸进出口:徐州对外贸易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较快发展,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8.5%,居五市首位,较济宁高13.4个百分点,较临、淄、潍三市分别高11.5个、13.6个和4.6个百分点。2005年徐州外贸出口额居五市末位,较济宁低4.1亿美元,2010年反超济宁3.3亿美元。省内来看,与临、淄、潍三市差距也在扩大。2005年,济宁外贸出口额三市差距为1.2亿美元、8.6亿美元和17.9亿美元,2010年差距分别扩大为5.3亿美元、17.3亿美元和亿美元。粽、济、齒、庄、潍云』“一一五.寿區三=1皓士討比區忆盖三).%)(八)城乡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济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0%,仅高于淄博0.4个百分点,居五市第4位,较徐、临、淄三市分别低0.4个、1.2个和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5%,分别低于临沂、淄博0.9个和0.4个百分点,较徐州、潍坊分别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

、.指标名称Q’年•份心徐州卫济宁小临沂心淄傅中城頭居民可支配收衣兀)#20Q5年£11185^10?39<^10829^12032^10318^.^010年中■20959^19826^21038^'21784^19675^卜一五年均増长(%)心13.4^13,0^14.'2P12;6^1S;8^农民人均纯收入Y元)Q2005年a4443^4120^5013^5017^2010年a7955^7450hP6761P9195^8871^H五年岗用;扶(%)1Z.好12-5P13.12-9^12.X总量来看,2010年徐州、临沂、淄博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破2万元关口,分别高出济宁1133元、1212元和19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方面,济宁仅比临沂略高689元,较徐、淄、潍三市分别低505元、1745元和1421元。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全市人民普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问题探析经过“十一五”的加压奋进、快步疾走,济宁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横向与徐、临、淄、潍四市对比分析,潜存问题凸显。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工业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方面对徐州的相对优势被逐步蚕食并多已被赶超;与省内淄博、潍坊在经济总量、工业经济、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指标差距不减反增;对临沂在经济总量、财政、工业、投资等方面优势也正在逐步缩小。自我剖析,济宁周边区域竞争愈演愈烈,经济发展形势逼人,下一阶段全市转型发展任务繁重,困难挑战将会有增无减。隐忧之一:发展增速放缓,经济总量被徐州赶超,与淄博、潍坊差距不减反增,区域竞争优势不再徐州2010年GDP增速高出济宁1.0个百分点,“十一五”年均增速高4.1个百分点,在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自2009年四季度开始,经济总量开始超过济宁,且相对优势逐步放大,2010年更是超出济宁324.1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高不下,其中原因,引人深思。“十一五”期间,省内与淄博、潍坊的差距不减反增,并呈逐步放大之势,随着省会城市经济圈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倾斜政策效应的逐步凸显,两市必将会抓住机遇,借力发展。ie.o2oc.C<cc.c11年:o14.314.■'12J13.9100S.42122.21127.&227&.Z1Z7&.71454.7=1第"建对呈397.52007.41091.52390.22366.&17M.111.0徐州堆2300.02€00.02300.02000.01700.01400.01100.0SOO.O500.0ie.o2oc.C<cc.c11年:o14.314.■'12J13.9100S.42122.21127.&227&.Z1Z7&.71454.7=1第"建对呈397.52007.41091.52390.22366.&17M.111.0徐州堆2300.02€00.02300.02000.01700.01400.01100.0SOO.O500.012.010.03.020皿年以来済宁s轸州匸DP发展对比(亿元,厂0呂上半皂03進09上半吕09全:邑•1C上半吕全年隐忧之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三产占比偏低,阻碍我市结构调整步伐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无疑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持续的后劲支持和保障。济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顽疾,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三产占比提升了3.1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的34.1%,但与徐州、临沂横向比较,差距凸显。2008年以来徐州市三产占比一直在35%以上,2010年达到38.3%,高出我市4.2个百分点;临沂市借助于商贸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三产占比持续在38%以上,2010年达到38.7%,高出济宁4.6个百分点,在省内也仅次于青岛、济南2个副省级城市。今年上半年,我市三产占比为32.2%,比2010年回落了1.9个百分点,完成全年增加2个点的目标任务,步履维艰。隐忧之三:济宁在工业方面的传统优势渐被蚕食,与省内工业强市差距拉大,结构调整中如何平衡工业与其他产业的比例关系已成两难济宁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可谓是“一业独大”,也是济宁与其他兄弟城市区域竞争之最大资本。与徐州比较,2009年以前徐州与济宁的经济总量差距主要体现在二产中的工业方面,徐州、济宁经济总量之争,从根本上讲,是区域工业竞争力强弱的较量,工业是济宁GDP总量高于徐州的主要支撑点。导致2009年四季度以来济宁经济总量被徐州超过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缘于徐州工业的快速崛起,与济宁工业差距不断缩小直至反超。2008年,徐州与济宁GDP相差114.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相差190.8亿元;2009年,徐州工业增加值落后于济宁74.3亿元,GDP超出济宁111.0亿元;2010年,工业增加值反超济宁187.3亿元,导致GDP超出济宁324.1亿元。与省内淄博、潍坊两个传统工业强市相比,差距被不断放大,临沂正在借力加步缩小距离。与淄博、潍坊比较,2005年与两市差距分别为209.7亿元和137.6亿元,2010年差距放大到613.1亿元和763.1亿元。2005年高出临沂137.0亿元,2010年相对优势被缩小为101.7亿元,其中2009年差距曾被缩小到19.1亿元。目前,各市地都在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在抓转方式、调结构。在大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和过程中,应正确平衡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在转、调之中,应有效保持传统产业的良性、健康、有序发展,而非机械、粗暴的关企业、砍项目等简单方式来推进产业转型。隐忧之四:“三驾马车”动力不强,活力不够,掣肘济宁经济跨越发展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扩大社会再生产、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优化发展环境、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主要途径。投资增速事关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对济宁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更显重要。与其他四市比较,济宁投资速度不快、总量不大、动力不强、活力不够问题突出。“十一五”期间徐州投资足以称得上突飞猛进,27.8%的年均增速笑傲五市,高出济宁5个多百分点;自2006年投资总量赶超济宁后,优势面一直在不断扩大,“十一五”末已建立了近600亿元的相对优势,为徐州“十一五”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支持。与省内投资大市潍坊的差距扩大到近900亿元,对临沂、淄博的优势面进一步变窄。消费和进出口方面,也面临着几乎同样的严峻形势。临沂消费有着良好的基础,对其他四市优势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临沂以19.5%的年均增速居首,对济宁的总量优势近200亿元,淄博和潍坊总量也均突破了千亿元关口。消费需求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终需求,投资需求的启动最终要靠消费的扩张来支撑。在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扩内需、促消费将成为引领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体。正确把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努力增加投资需求的同时,更要注意扩大有效的消费需求。外贸进出口方面,总量小,速度慢,外贸依存度低等问题突出。五市之中,济宁出口总量最小;“十一五”年均增速也仅高于淄博0.2个百分点,较徐州低13个多百分点;2010年外贸依存度为12.0%,高于徐州2.1个百分点,较省内临沂、淄博、潍坊三市分别低1.6个、4.0个和14.0个百分点。五、它山之石-建议措施(一)抓县域经济,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县域经济在全市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推进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的支撑和带动力量。作为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部门的综合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体经济的兴衰。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大做强,就没有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现实情况是,我市长期存在的县市区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差异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呈逐步拉大趋势。2000年,“东部”6区市与“西部”6县GDP之比为1:0.5,2010年扩大到1:0.42;2000年两者地方财政收入之比为1:0.45,2010年扩大为1:0.26。抓县域经济既要谋求合作发展,更要谋求特色发展。各县市区要以本地独特的比较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好别地不可比拟和复制的自身特色,培育特色经济、放大比较优势。要摒弃“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和片面追求经济门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要立足县情实际,用好资源禀赋,要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发展。(二)抓城镇化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城镇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抓城镇化建设,对改善城镇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就业增长、壮大县域经济均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市县域城镇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进步,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整体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还不够强。要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济兖邹曲嘉都市区为主体、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新型城镇体系。要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统筹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促并进”的良好格局。要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同时协调推进新区开发,适度扩充城市规模,进一步增强承载能力。要着力培育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努力把小城镇打造成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商品集散中心。要分类指导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切合当地实际。(三)抓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构调整是济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题。全市上下要在更高起点上拓展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区域发展新高地的产业基础。一是力促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奋力抢占发展制高点。二是力促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强化扶持,促其发展不断提速、结构更加优化、比重明显提升。三是力促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四)抓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发挥我市独特资源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也是壮大财力、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