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提示1、秦始皇时期的文化政策是什么?2、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3、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又要“有为”?4、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是什么?(内容上、地位上)5、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在汉代的正统地位?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一、从“无为”到“有为”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背景原因“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具体措施: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后汉书.食货志》

使西汉的_________恢复和增强,人民________,社会繁荣,国力日盛。影响: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一、从“无为”到“有为”2.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1.董仲舒的贡献: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春秋繁露》书影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新儒学特点1)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2)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3)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新儒学的内容: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3)“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______成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垄断;兴办______和地方郡国学,儒学推广,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三、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图为北京国子监,它历经元、明、清三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①对于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汉朝的统治秩序十分有利;②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③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④推崇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一:董仲舒新儒学的贡献①董仲舒的新儒学迎合了时代的需求;②汉武帝的大力推动。问题二: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汉初经济残破休养生息

无为而治武帝时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淘汰黄老小结背景、主张、实践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排斥、打击刚刚统一,需要巩固专制;受到儒士攻击。进入低潮尊崇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正统地位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对当今而言,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积极作用?他的哪些主张是消极落后的?积极作用: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落后主张:1.宣扬的纲常伦理等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1、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②倡导“待时而动”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B学以致用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D

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D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D3.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扬弃:1.宣扬的纲常伦理等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