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与英国文学_第1页
爱伦坡与英国文学_第2页
爱伦坡与英国文学_第3页
爱伦坡与英国文学_第4页
爱伦坡与英国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伦坡与英国文学

美国作家埃德加艾伦布(1809-1849)一生都在经历沮丧和沮丧,但在文学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坡的文学观念以及他的文学创作使他得以屹立于世界文学舞台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在坡死后的五十余年达到了顶峰。法国的兰坡,英国的斯文本恩、丁尼生、道生,西班牙的伊巴涅兹等人,都奉坡为文学大师,以至于给他带上了‘精神与文学主义’的桂冠”。(1)我国大文学家鲁迅承认向坡学习了不少,周作人和郑振铎等对坡亦推崇备至。从对坡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文学批评界前期多是探讨坡自身身世与其作品中形象间的关系,近来学界又关注到其作品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不俗成就等,而对坡在文学传统传承上的研究则鲜有述及。仔细研读坡的文学创作,我们发现,坡在创作中,特别是在其推理小说、哥特小说及其诗歌创作中明显受到英国文学为主的欧洲文学多方面的影响。一、从戏剧和小说看坡时代爱伦·坡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和贡献,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被誉为美国十九世纪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坡一生共创作了五篇推理小说,(2)分别是《莫格街谋杀案》(3)、《玛丽·罗热疑案》、《金甲虫》、《你就是杀人凶手》和《失窃的信》,由此创立了“这种文学类型无与伦比而又完善的模式”,(4)成为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的鼻祖。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曾经不无感慨地说:“一个侦探小说家只能沿这条狭窄的小路步行,而他总会看到前面有坡的脚印。如果能设法偶尔偏离主道,有所发掘,那他就会感到心满意足了。”(5)然而,坡的成就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在西方传统文学中找到其推理小说的蛛丝马迹,其所创立的模式之所以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与他对人性的思考、对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关怀也密不可分。惩恶扬善是贯穿人类千载文明的道德旨归,对神秘事物的好奇与探究是人类的本性和潜在的欲望,于是“罪与罚”这一文学作品中古老又永恒的主题总为“犯罪与侦破”的故事所诠释。坡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诉求,(6)让人的天性与欲望得以发挥到极至,从而为侦探小说在小说之林辟得一块立足之地。但是追根溯源,“有关犯罪和侦破的故事源远流长。犯罪的故事同该隐一样古老,而侦破的故事至少可以追溯到但以理为苏珊娜所做的辩护”。(7)这些《圣经》中的智慧故事既生动有趣,又发人深思,是坡推理小说的源头之一。西方文学发祥在古希腊的土地上,以基于神话传说的古希腊戏剧最为辉煌。为了娱乐和教化大众,戏剧家注重悬念的设置,对犯罪和乱伦的描写震撼人心,剧中情节的逆转、真相的暴露以及主人公对自身命运的叩问等等都为坡最终开启侦探小说的大门奠定了基础。在埃斯库罗斯(8)的《俄瑞斯忒亚》(Oresteia)中,罪行的发生与案件的审判得到了明白的阐释。而索福克勒斯根据俄狄浦斯的传奇故事改编成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OedipusRex)则更接近于一部要素比较齐全的侦探小说。剧中的凶杀、悬疑以及意想不到的结局成功地烘托了悲剧气氛。俄狄浦斯对老国王死亡之谜的调查,比如各方取证、破案受到虚假线索的阻碍、真凶乃未受怀疑之人(俄狄浦斯本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现代侦探作品的影子。文艺复兴打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神学统治,迎来了欧洲文学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涌现的伟大作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使“罪与罚”的主题得以进一步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这两部作品中已出现了类似于现代侦探小说采用的手法,人性的贪婪、复仇的心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且都与犯罪的动机和对凶手的裁决紧密联系起来,坡的推理小说在心理描写和分析上从中受益颇多。对侦探小说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的两部文学作品皆出自法国人之手。法国文豪伏尔泰(1694-1778)于1748年创作的《查第格》(Zadig)被认为是侦探小说萌芽期最重要的作品,其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推理演绎的运用。另外一部为早期侦探小说推波助澜的重要作品是法国人弗朗索瓦·维多克(Fran9oisVidocq,1775-1857)于1829年出版的自传《维多克回忆录》(Memoires)。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位官方侦探的经历对坡的影响极大。著名侦探小说作家和评论家朱利安·西蒙斯曾指出:“他(指坡)之前读过维多克的书,也就是说如果《回忆录》不出版坡就不可能创造出他那位业余侦探。”(9)坡在其第一部也是最为重要的推理小说《莫格街谋杀案》中对维多克有这样一段评价:此外,英国哥特小说也是坡推理小说的源头之一。作为哥特小说的巨匠,坡在创作推理小说时受哥特文学影响颇深。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哥特小说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对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所强调的神秘离奇和骇人恐怖,很容易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紧张感。哥特小说表现出对人的冲动行为和变态心理的浓厚兴趣,这在后来的犯罪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疑谜和死亡充斥于哥特故事当中,“在解释这些不寻常的事件时,安·莱德克利夫(AnnRadcliffe)、威廉·戈德温(WilliamGodwin)和霍夫曼(E.T.A.Hoffmann)等哥特小说家看重由实际经验获得的证据,对其进行缜密的分析”,(11)这让坡在创作推理小说时深受启发。当然,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时代都会产生与其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文学形式。19世纪上半期,坡的推理小说诞生之际正是工业革命正反面影响完全暴露之时,大规模城市化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物欲横流的社会使犯罪更加猖狂,警察与司法制度随之日益完善,就这样,“一种未经雕琢、受到欢迎、可能带来种种浪漫遐想的现代城市文学注定会兴起。现在它已经以通俗的侦探小说的形式兴起,而且同关于罗宾汉的歌谣一样清新,令人振作”。(12)真正为坡的推理小说奠定理论基础并伴随它诞生的则是英国作家兼批评家德昆西(ThomasDeQuincey,1785—1859)。他于1827年2月在《布莱克伍德》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作为一种艺术的谋杀》一文,这篇关于现代审美观念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对坡等带有颓废倾向的浪漫主义作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德昆西由审美而并非道德角度探讨谋杀的立意,使坡于15年后在《莫格街谋杀案》中以“作为一种艺术的侦探术”来对抗“作为一种艺术的谋杀”,并最终让“作为一种艺术的侦探术”在这场较量中占据上风,从而开创了现代侦探小说。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对“特权”的创作坡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和深远影响的原因很多,哥特元素就是其中之一。仔细研读坡的小说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在他的全部七十多部短篇小说中,《门泽哲斯坦》、《厄舍古屋的倒塌》、《陷阱与钟摆》、《泄密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和《丽姬娅》等小说都属于哥特式小说之列。坡在哥特小说的创作上深深受到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同时,坡的这些具有哥特元素的小说在继承英国哥特小说传统的同时,也有所突破与创新,在接受美学的层面上极大地拓延了哥特小说的审美阈限。哥特(Goth)一词最初一般意指日耳曼民族的一些部落,后来逐渐衍生出“野蛮的”、“中世纪的”以及“超自然的”等含义。(13)“哥特”一词的能指意义首先出现在艺术形式中时,它所指的是一种建筑风格。这种建筑是12世纪末时继罗马纳克斯建筑而兴起于法国北部的建筑风格,以尖形拱门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并在18世纪的欧洲兴起复古运动、崇尚古典主义之时被运用到了艺术上,尤其以建筑艺术为先,且以城堡和教堂为主,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18世纪末,欧洲一些国家掀起一股大兴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风气,英国人对哥特式建筑尤其崇尚有加,竞相修建,特别是他们的心灵圣地教堂的设计与建筑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教堂被巨大穹隆笼罩着,再饰以装有染色玻璃的小窗口,整个教堂内部顿生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此外,这种建筑在英国好景不长,由于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抗衡,创办国教,导致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教堂、修道院之类的哥特建筑逐渐沦为废墟。英国人开始将一些彻头彻尾的伤风败俗行为与罗马天主教的某些思想和惯例相联系。与此同时,出没于这些断垣残壁中的僧侣和修女头戴风帽,长袍飘飘,其形象与人们心目中典型的裹着尸衣的幽灵形象恰相契合。这无疑成了触发作者与读者内心审美接受的一个契机,从而催生了“哥特小说”这种全新的文学介质。贺拉丝·华尔浦尔(HoraceWalpole,1717-1797)把他的《奥特朗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1764)第二版的副标题命名为“一部哥特小说”,从而开创了哥特式小说的先河。继之而起的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家主要有克拉利·利弗、威廉·贝克福德、安·拉德克利夫和马修·刘易斯等人。从这些作家的经典哥特作品中我们能够轻易发现许多经典哥特特征,(14)如颓败的闹鬼古堡、败落的贵族世家、道德堕落生活腐化的修道士和阴险诡诈而又歹毒的女修士、继承财产却受困的女主人公等,好像都深植于远古的文化与体制之中。不过,早期的批评家倾向于把哥特小说贬斥为感伤的、模式化的且深受市场利益驱动的一种文学模式。美国知名评论家瓦特认为,恐怖的哥特小说“只是极为明显地表现了书商和书刊经营者们,力图迎合读者不加鉴别地希望可以悠然地沉醉于角色的感伤情怀和浪漫故事之中的要求,而施行的那种使文学堕落的影响”。(15)反而观之,我们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审视,就会发现:注重恐怖、痛苦与惊险的体验,专注于不寻常的而且是极端事件的描写,从而达到追求极端强烈的文学效果,这些恰是哥特小说极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并最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效果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当之无愧地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并且影响深远,波及欧美的文学创作。在美国,哥特式文学作品的创生出现在戏剧上,邓拉普(WilliamDunlap,1766-1837)的几部戏剧是美国作家具有开创意义的哥特作品。而美国早期具有开创意义的哥特式小说则有邓拉普的朋友查尔斯·布朗(CharlesBrown,1771-1810)的《威兰或变形记》(Wieland;ortheTransformation,1798)等作品。随后,美国早期作家中深受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影响的主要还有萨莉·伍德、伊萨克·米契尔和坡等人,而以坡的成就最为显著,他的哥特小说艺术成就了其在哥特小说发展中继往开来的地位。坡正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美洲大陆。因而他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中的创作,其文本的哥特性在承继的关系上就有了特异性,为哥特性小说在美国的本土化夯实了基础。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从哥特传统中吸收了恐怖的意象:充满没落死亡气息的幽灵般的古堡,荒凉抑郁的乡间,惊悚骇人的哥特情节要素等。我们也正是在这些方面的审美接受中能够透视出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传统对坡在创作上的影响来。《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哥特意象折射了出现于18世纪末、兴盛于19世纪初的哥特文学形式。巨大的神秘古堡内充满了幽暗曲折的神秘长廊,阴森晦暗的角落黑影幢幢。这种能激起读者恐怖心理的场景是哥特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对恐怖感的审美追求上,坡的叙述者把自己有机地融合进了哥特文学文本中。到达厄舍古屋下马后,故事的叙述者就进入了大厅的哥特式拱廊;随之一名男仆领着他进入了许多阴森曲折的长廊。更进一步来说,坡在叙述者的经历与读者的体验之间搭起了一种天然的平台,就像叙述者进入古屋而处于哥特氛围之中一样,读者在对故事的感悟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坠入一种哥特氛围内。在坡的哥特小说中,这种恐怖最好的象征就是盘旋上升的楼梯、直驱海底的漩涡、荒宅古寺的破败地窖,甚或只是一间气氛诡秘的房间或其他类似恐怖之所。在《威廉·威尔逊》中,我们也可看到类似哥特古堡式的意象,在主人公的眼里,那幢旧房子是个名副其实的迷宫,它的厢房一个连着一个,迂回曲折,蜿蜒无尽头,而侧面的套房数也数不清,一间套一间地无限循环,绕来绕去没个完。这样的环境极易让人迷失自我,所以主人公在那里住了五年也未能搞清楚自己的睡房到底在哪个角落。作为人力所无法控制的环境的奴隶,主人公最终自我分裂,暗示了人如果无法抗拒这种恐怖孤立的幻境,将难以避免地导致自我毁灭。这种景况正如哥特小说中恐怖因素与哥特古堡交相辉映的效果:在《丽姬娅》中,丽姬娅死而复生的怪诞情节也是发生在这样一间气氛诡秘的房子里,整个房间犹如一个充满魔鬼、幽灵、幻影的恐怖世界。坡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门泽哲斯坦》具有鲜明的哥特情节要素。这个发生在远古匈牙利的故事通篇充斥着骇人听闻的违情悖理之事:祖上的宿怨与家族的诅咒,伴之而生的冤冤相报,与闹鬼画像相似的灵异挂毯,以及浑身火红、威猛雄壮的神奇烈马。这匹马可以看作是伯利菲茨因伯爵的转世化身或灵魂再现,他欲借自己最钟爱的动物来为自己报仇雪恨。故事以这匹马最终将年轻的门泽哲斯坦毁灭而告终。显然,这是对门泽哲斯坦的复仇,他曾放火烧毁了伯利菲茨因的马厩并使老人葬身火海,而后他自身与日俱增的孤独、恐惧感乃至最后的死亡也正验证了那句诅咒:伯利菲茨因家族终将战胜门泽哲斯坦家族。由此可见,这篇故事充分展示了坡对哥特小说中恐怖怪诞等诸元素的吸纳。文中那充满魔幻现实性的细节描述更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强化了读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在熊熊燃烧、恣意肆虐的一片火海中,人们发现门泽哲斯坦府邸那巨大无比、雄伟壮观的防御墙正发出轻微而尖厉的爆裂声,它那坚固的根基正摇摇欲坠。”(17)读到这里,读者似乎听到了那烈火燃烧发出的嘶嘶声,看见火焰呼呼上窜的样子。坡本人十分注重印象或效果的统一,他认为这是短篇小说艺术性的主要体现。这篇小说的题词,“活着我是你的灾难,临终我将是你的死神”,顺理成章地就引出了故事的开头:“恐怖和厄运在所有时代恣意横行。”(18)恐怖和厄运,伴随着迅速成为基本主题的关于生命轮回和灵魂转生的迷信,再加上门泽哲斯坦家族所受的诅咒,这一切一环套一环,在故事结尾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升华。此外,场景的迅速交迭,以及每次交迭所呈现的越来越多的神秘事物,又使紧紧萦绕门泽哲斯坦的焦虑和厄运平添了几分怪诞恐怖的因子。《门泽哲斯坦》中所蕴含的诸多哥特因素,为坡随后哥特小说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坡的小说如《厄舍古屋的倒塌》、《陷阱与钟摆》,甚至他的侦探小说,或者按坡自己所倾向的称呼“推理故事”,如《泄密的心》、《黑猫》、《红死魔的面具》和《丽姬娅》等,无不建立在哥特传统之上。详加对照,我们不难发现,《门泽哲斯坦》中那匹异乎寻常的巨马,与十年后坡发表的《黑猫》中的黑猫相比,约略透露出某种共同的超灵特质。如门泽哲斯坦那样神经质的主人公也开了坡小说中系列类似人物的先河。门泽哲斯坦身上那肆无忌惮的邪恶,发展到后来伤人害命的罪行,以及他在内疚、悔恨和混乱中的苦苦挣扎和继之而起的夸张言词和狂暴行为,在更多坡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得以再现。门泽哲斯坦那过度紧张的思想状态在坡后来那些在故事中占中心地位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身上也有所体现,其中包括他的哥特小说《亚瑟·戈登·皮姆述异》以及众多诗歌。诗歌中最为著名的当数《乌鸦》和《乌拉吉姆》,它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诗体哥特故事”。坡小说中的门泽哲斯坦此类人物可以与许多哥特人物遥相呼应:柯尔律治的老船夫,查尔斯·布朗的威兰以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博士,甚至可以回望得更远一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悲剧和古典神话中浮士德式的人物。可以说,坡不论在哥特场景的描摹上,还是在荒诞情节的营构中,都秉承了了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的怪诞恐怖等审美因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魔幻性与现实性的叙事能更强烈地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激起读者对黑暗、折磨、苦痛、饥饿、神秘和死亡等情感的自体保存意识。这一切无疑都深化了文本的审美张力。但坡的小说并不是在这些手法上止步不前,而是实现了本质上的突破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坡的哥特小说也极具现实意义,它们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寂、恐惧、焦虑、烦恼和绝望等。孤寂而焦虑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心理需求便自然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人们渴求能处于某种安全地带,在这里具有破坏力的对象对人们难以造成实际的威胁和伤害,与此同时又能享受因恐怖、惊险和黑暗等引起的审美快感。而文学作品就是满足我们这种情感需求最好的一种介质,因为“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用词语表达的和谐音乐……总是能把我们的思想转向雄伟的、庄严的、崇高的和它所包容的一切事物,完全控制了我们的头脑”。(19)正是从这种精神生态的层面上看,坡的这些小说虽然因带有阴郁、颓废的特点受到冷遇,却对后人从文学艺术形式中了解那个社会的病态因素开辟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而且因其表现出对文化问题的深层意识和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忧思而对满足当下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介质。三、对古希腊传统的继承和超越坡在文坛的几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贡献,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其诗歌创作及理论建树方面也是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坡英年早逝,总共才创作二十多年,留下诗歌八十多首。结合当时社会的特殊语境,仔细研读坡的诗作后,我们发现他的创作决不是简单的对爱情的渴求和对死亡的痴狂,对诗歌的唯美追求也不是他创作的唯一旨归,而是秉承着英国传统诗人们的人文关怀,蕴含着一个现代化初始阶段的作家对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超前反思。随着近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文学艺术也随之发生了转型。现代艺术要求躲避工业化的污染、工具理性的支配和异化的日常生活,这为西方艺术的现代转向,即从艺术工具性到艺术自主性提供了可能。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美诗歌的主流,它赋予诗歌和诗人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先锋姿态出现的现代派诗歌强调诗歌本身的价值和独立性,反对中产阶级化和陈腐的诗歌和诗风。坡则从本土出发,反对当时文学界普遍存在的对欧洲文学的盲目模仿和诗歌的道德教化,主张“为诗而写诗”,强调诗歌的音乐性,重视形式和效果。这里并不是说他有意摒弃传统,而是强调他在传统上的创新。艾略特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坡有点儿像是流落异国的欧洲人,他为巴黎所吸引,为意大利和西班牙所吸引,为那些他认为是有着浪漫的忧郁和辉煌的地方所吸引。”(20)艾略特承认坡还是个欧洲人,说他是“流落异国的”,因此身上有很多新奇的东西。不错,由于广泛的涉猎和深厚的学养,加之出众的天资和对文学的那种特殊的敏锐,坡的诗歌创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总是能够推陈出新,一新耳目,但仔细阅读,我们发现他的创新总是基于传统文学和文化,并非空穴来风。他的这种对传统的无意识的继承和对当时社会语境的极端敏感是其诗作引发读者共鸣和激起人们集体无意识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坡诗歌创作实践中对古希腊神话、伊斯兰教和东方文化、基督教文化和经典文学传统的吸纳和融会体现出他对传统的反思,而且这种反思随着坡的创作进程不断深化。坡的早期诗作更多地反映出这一点。《帖木儿》塑造的是一个在爱情与野心之间备受煎熬的拜伦式英雄形象。《梦》与拜伦的诗作《梦》(TheDream)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hildeHarold)也不乏相似之处。《金星》显然受到托马斯·穆尔的《爱尔兰歌曲集》(IrishMelodies,1808-1834)第3卷中的《凝望月光》(WhileGazingontheMoon’sLight)的影响。这也是他的早期诗作难以摆脱模仿之嫌,因之不被评论界看好的一个原因。然而,从坡的心路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他对西方文学传统并不是一味顶礼膜拜,也并非简单地进行模仿甚至复制,而是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这在其中后期诗作中表现较为明显。他采用古典的象征、意象和韵律来创造古典的和谐美,《致海伦》和《伊斯拉斐尔》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两首。在《致海伦》中,诗人引入特洛伊城绝世佳人海伦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赛克这两位美与灵的化身,前两节赞扬古希腊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和人之美,最后一节则以美与灵的完美结合以及视觉感受道出全诗的主题和诗人的艺术追求。在《伊斯拉斐尔》中,诗人借用《古兰经》典故,(21)刻画了伊斯拉斐尔这个阿拉伯传说中的天使形象以及他悦耳的歌喉和天籁般的琴声,表现出作者对诗歌听觉美感的主张和向往。坡不仅创造性地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和阿拉伯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学传统因子,还吸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圣经》元素,诗作《不安的山谷》、《海中之城》和《黄金国》等都明显受《圣经》和基督教文化影响。坡正是凭借着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文学传统的融合和创新,以及对诗作的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益求精精神,才使他的中后期作品在艺术手法上能够独树一帜,尤以《乌鸦》为集大成者。当然,坡并不拘泥于传统,他总是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勇于创新,连后来人们才使用的蒙太奇和拼接等现代手法他也早已使用,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这一点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而且不乏追随者。现代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庞德和艾略特也都很重视挖掘传统素材,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在《传统和个人才能》(TraditionandtheIndividualTalent,1919)中,艾略特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传统是开放的,其历史性和现在性并存,诗人应具备感知古今连续性和互动性的才能,不仅应对当代的文学了若指掌,还应把从荷马开始的全部欧洲文学,以及在这个大范围中他自己国家的全部文学传统看作一个整体加以了解,并能够从传统的涓涓细流中辟开一条新颖之路。坡也可以说是在对传统的反思性实践中实现了与传统的对话与互动,并最终融入了传统。爱伦·坡的诗歌创作对现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他关于诗歌创作目的和创作方式的论述也揭开了以康德哲学为基础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的神秘面纱。19世纪的美国无论在创作领域还是在批评界都盛行“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的观念,强调文学应担负起规范社会、经济、道德秩序和提升大众审美品味的职责,鼓吹“诗歌的最高目的是真理”,“每首诗都应该寄寓道德的旨趣”,而且要“以此作为诗歌优劣的评判尺度”。(22)但是,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学科的细化,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逐渐减弱。唯美主义先驱泰奥菲尔·戈蒂耶认为艺术存在的目的是追求美,不应负载难以承受的使命和责任,也与道德、科学和人类的进步无关。艾略特认为,由于题材本身已经复杂化、科学化得多了,而且这类题材(教诲诗)用散文来处理要容易得多,因而具有教诲意味的诗歌逐渐得不到主流文学重视。具有超前意识的坡则从诗歌本体出发,提出“为诗而写诗”的观点,认为要想写出真正具有尊严和力量的诗歌必须“透视我们自己的灵魂”,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天底下既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比这一首诗——这首诗本身——更加崇高,更加庄严的创作”,(23)为“美国文学摆脱道德说教的束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4)坡提出的“为诗而写诗”(1831)的创作理念与现代主义流派中的唯美主义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1836)的创作观和反抗社会功利哲学、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的主旨是一致的,而“纯诗”论与法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瓦莱里的主张又基本相同,坡于是成为“欧洲大陆上象征诗坛的先声”,(25)从而推动了象征主义运动的发展。坡在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继承的过程中对之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力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寻找传统与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