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_第1页
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_第2页
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_第3页
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_第4页
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时期山东柞蚕的生产与兴衰

蚕茧也被称为山蚕和野蚕,是丝绸害虫。我国是柞蚕业的发源地,对柞蚕的饲养利用有2000多年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柞蚕的人工放养最早起源于我国山东省鲁中南山区。清代乾隆年间,农学家杨屾在《豳风广义》中曾言:“明末之时,有神人在山东教民始牧养此蚕,至今率上受益。”“柞蚕原产于我国山东等处之山野林间,汉唐时即有发现,惟多不加注意;迨大清年间,始为农民饲育,而略加以人工之处理。”可知,明清之际,山东省的农民创造了柞蚕放养技术,并且逐渐使柞蚕放养成为地方传统产业。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山东省的蚕业历史研究主要集中于家蚕领域,而对柞蚕业历史的探讨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考证历史文献,对山东省近代柞蚕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全面展示山东省的蚕业发展历史。1山东放养蚕以其为中心的学术价值明朝以前,山东省曾是中国蚕丝业的重要产区。明朝以后,随着棉花种植在华北地区的普及,山东省的蚕丝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近代山东省的蚕丝业复兴,主要得益于柞蚕丝和丝绸在国际市场的畅销。山东省柞蚕业的兴起,跟当地拥有的自然资源、气候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的推动是分不开的。山东省许多地区的地势高亢,土地辽阔,柞林丰富,不仅柞蚕的食物资源充足,生长所需气候环境适宜,而且农民放养柞蚕获得的收益要高于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具备发展柞蚕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清政府统一全国之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鲁中南的柞蚕业开始向山东各地传播,出产柞蚕丝以昌邑、宁海、栖霞、青州、长山等地为盛。18世纪40年代初,清廷曾命山东省将养柞蚕成法向全国各省推广,要求依法饲养以“取蚕丝之利”,由此使柞蚕业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推广。山东省沂州、泰安地区的柞蚕放养方法首先在省内各地得到推广。如康熙年间,诸城人王汝严就开始教宁海州人植柞养蚕。“吾宁僻处东鄙,初不知有野蚕,康熙丙戌,学正王汝严,始自青州募人来教民蚕,并督民植柞,民间以为不急之务,颇病之,数年而后,蚕业大兴,家食其利,始相与歌功颂德于不置。”诸城县志记载“其利最久且大者,曰山蚕。蚕养于槲与柞,皆名不落树。树生于山,春秋两次,蚕老吐丝……织为山紬,虽不如椿紬之贵,而衣被南北,为一方之货。”由于诸城县的柞蚕饲养技术远近有名,所以推测邻近的栖霞县放养柞蚕的方法也是由诸城人传授的。栖霞县志记载“自康熙二十年,诸城人教之植柞树、饲山蚕,成茧,今三呌诸社为多。然视诸城、沂水,不及十分之一。”乾隆年间,泰安府的柞蚕放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槲,丛生山麓,叶可饲蚕,谓之山蚕,织紬谓之山紬,向惟莱芜有之,近特收橡种发给贫民,设法劝种,七属山麓殆遍种之。槲之大者为橡,故俗呼橡子树,饲蚕宜小树,土人所谓勃萝科也。所种三年之内,严禁剪伐,为利溥矣。”山东官方对柞蚕业的倡导及推进措施很快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效。《清史稿校注》中有山东巡抚阿尔泰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柞树发展柞蚕业的记载:“阿尔泰,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中,屡迁至山东巡抚。以山东产山绸,疏请令民间就山坡隙地广植勃萝,免其升科。”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其又奏:“并饬济、泰、兖三府属购勃萝树(槲树)种,给民遍种,以期成树畜蚕。”乾隆年间,胶东半岛莱州府宁海州知州李湖劝导农民植柞放蚕,使农民“世受其利,故立生祠以祀之”。在官方推动下,乾隆年间“山东放养柞蚕已很盛行,产茧量猛增。”兖州府曲阜县“近多尚山茧,老幼男女俱捻线,贵室亦为之。”莱州府和海阳县的主要物产即有柞蚕丝产品。莱州府“货之属,丝……绢……山茧紬”。海阳县“丝枲之属,檿紬、绵紬……丝”。清代山东省放养柞蚕以沂州府成效最为显著。清初孙廷铨在最早的柞蚕专著《山蚕说》中记载:“山蚕齐鲁诸山所在多有……而以沂水所产为最”。乾隆年间,该府所属山中,农民多种树畜蚕,称为蚕场,“弥山遍谷,一望蚕丛”。沂州府不仅放养柞蚕,而且还缫织柞丝绸。“茧绸,以山茧缫丝为之,有春茧、秋茧,秋为胜。又饲以椿叶,为椿茧,椒叶为椒茧,或得野茧于土中者,为杻茧,较珍贵。”道光年间,时人王培荀曾记载:“沂水一带,山中多槲叶,养柞蚕收益大于常蚕四、五倍。”咸丰四年,沂水县知县吴树声在其《沂水桑麻话》中载:“沂多山,山必有场。种勃萝以养山蚕,岁出山蚕山绸无算。西客皆来贩卖,设经纪以抽税,岁入数千金焉。东门外山绸会馆,为山绸客公会之所,颇壮丽可观,可想见当日绸行之盛。”此后,沂州府柞蚕业逐渐传播至附近地区,邻近府、州、县的柞蚕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各州县农户“迨至光绪初年,牙山左右,鲜少土田,居民蔟蔟,均以养蚕为业,种柞为本,依此山茧以为养生之源也。”时人张崧在《山蚕谱序》中曾言:“登莱山蚕,盖自古有之,特前此未知饲养之法,任其自生自育于林谷之中,故多收輒以为瑞。宋元以来,其利渐兴,积至于今,人事益修,利赖日益广。立场畜蛾之方,纺绩织衽之具,踵事而增,功埒桑麻矣。”由此可见,山东省在800年前就已有柞蚕的搜集利用,到清朝时期柞蚕业逐渐兴盛。晚清时期,山东省的柞蚕人工放养技术逐渐成熟,柞蚕放养数量不断增多。古人又称柞、槲树为山桑,有记载“山桑,叶大于常。登、莱、青、兖四府凡有山谷之处,无不种植。不论顷亩,以一人所饲为一把手。有多至千手之家。不供赋税,坐享千金之富。”光绪年间,海阳县物产仍有柞蚕茧列出,其“货属,茧有桑、柞二种。”民国初年的《山蚕辑略》中记载山东人孙钟覃言:“山蚕之用,虽自汉至明,谓之祥瑞,终未能倡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启,齐东一带,乡人间有以此制线代布者。自此以后,渐多效尤。”2煤抗20世纪20年代山东桐蚕丝出口的兴盛1840年以前,山东省的柞蚕放养主要集中于鲁中山区沂州、泰安二府以及胶东半岛青州、莱州、登州等府的部分州县。至晚清时期,山东省泰州、沂州和青州一带已有许多以放养柞蚕为生计的农民。当1861年烟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之后,国际市场对柞蚕丝、绸的需求日增,推动了山东半岛的柞蚕茧产量逐年攀升,甚至超过鲁中南山区。牟平、文登、宁海、海阳、莱阳、招远、栖霞、荣城、胶县、昌邑、日照、沂水、诸城、莒县、潍县、蒙阴、苔州等地都是柞蚕茧产地,其中以宁海、栖霞、文登诸县为柞蚕茧最重要的产地,柞蚕业这种生产布局从均衡趋向集中的变化,实际上正是产业经济布局的优化过程。清末民初,山东省柞蚕茧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柞林面积逐渐增多,柞蚕茧产量逐年提高。1910年全省有柞林161414hm2,1920年增至226780hm2。20世纪初叶,山东省的柞蚕茧产量曾一度保持在全国首位。1914年日本学者调查中国多个省份的柞蚕生产规模,其中山东省的柞蚕茧产量和产值均遥遥领先(表1)。1920年全省产柞蚕茧26.8亿粒,约16000t,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山东省的柞蚕业逐渐衰退。由于烟台开埠通商刺激了国际市场对柞蚕业的大量需求,1867~1894年山东半岛的柞蚕丝出口量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图1)。清末民初,山东省作为当时全国柞蚕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每年柞蚕丝的产量为东三省的数倍,并且有大量的柞蚕丝、绸出口。“由柞蚕茧制成柞蚕丝或织物的工业以烟台为最盛,而原产地之关东地方,反不如这里。”1870年,山东全省年产柞蚕丝356.25t。1912~1914年,山东省年出口柞蚕丝(座缫丝)546.25t,价值2674490海关两,分别占当时全国柞蚕丝(座缫丝)年平均总产量的32.3%和37.3%。在此3年间,山东柞蚕丝(机械缫丝)的年出口量为26.25t,价值140981海关两,分别占当时全国柞蚕丝(机械缫丝)年平均总产量的89.7%和91.2%。20世纪20年代,烟台共有缫丝厂30余家,机械纩车共13000余副,每年用本省柞蚕茧所缫的丝约900t,用关东柞蚕茧制出的丝约590t,另有关东输入的柞蚕丝约80余t,不过此大宗柞蚕丝并不是专供本地织府绸之用,而是远销欧、美、法、意、日等国,每年由烟台出口的柞蚕丝在650t以上。后来,烟台的缫丝厂增加至42家,而附近的文登、栖霞、牟平、海阳等县共有缫丝厂100余家。到20世纪30年代初,山东烟台柞蚕丝工场有资本1.58万元(民国时期货币单位,以下同),工人700名,每年可出产450箱柞蚕丝,每箱约50kg,总计价值27.1万元,行销外洋各国,以美国为最多。可见,清末民初山东柞蚕业的兴盛,与柞蚕丝、绸的大量出口贸易密切关联。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由于国际市场萧条,蚕丝价格持续低落,使得山东养蚕农户“向之种桑、植柞、育蚕、缫丝者,今皆相率废弃”。有学者认为,1929~1934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市场对中国蚕丝需求锐减,是导致中国蚕丝业全面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1933年前后,山东省的柞蚕业曾有一定程度恢复,全省放养柞蚕的农户共计22604户,柞蚕茧产量约为979t。养蚕农户以费县为最多,其次为牟平、文登、海阳、胶县,但柞蚕茧产量则是以牟平为最多,其次分别为栖霞、诸城、胶县、费县等。这一时期,胶东丘陵地区的柞蚕业经营已有一定规模,柞树在山坡地大面积成林,当地人称之为“柞岚”,而且种植范围也在扩大,栖霞县内以前没有种植柞树的地区也开始种植柞树,有记载:“境内土质适于种植柞树,惟西南乡一隅柞树较少,现正推广种植。”1936年前后,以胶东的莒县东山地区柞蚕放养数量最大,出产的茧称为山茧,产量极高。然而,1937~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爆发,时局动乱,山东省的柞蚕业也受到巨大破坏,基本处于衰落之势:“自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入侵后,柞蚕茧生产又急剧下降,至民国三十八年,全省柞蚕茧不到500吨,仅及民国九年的3%。”3煤炭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尽管近代山东柞蚕业终究演绎了兴起—兴盛—衰落的历程,但柞蚕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活跃了城乡市场,而且推动了山东省城镇的近代化历程,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柞蚕业在山东省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1融入生态和谐的蚕丝是山区农民的重要景观柞蚕业是近代山东省农村家庭中有利可图的重要副业。农家经营柞蚕业不仅劳动强度较小,操作方便,而且从中获得的收入要高于粮食作物。“平地30亩所产之粮可得银70余两,山茧30亩所产之丝,至次者亦可得银100两,是平地所产粮食不及山蚕十分之八。”近代山东省农民不仅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柞蚕放养方法,而且将柞蚕茧用于缫丝,从而使柞蚕生产逐渐成为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在山东省的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清代韩梦周著《养蚕成法》中记载:“此蚕所织之绸,名为山绸。每蚕一亩,可以得五六十斤、七八十斤不等。山东省处处养蚕,俗语‘一亩蚕,十亩田’,可知实是大利。”又如民国巴又愚撰写描述,当时胶东半岛柞蚕丝业最繁盛的时候,仅烟台就有大小绸厂50余家,附近各县有绸厂500余家,织机有10000台以上,出口的柞丝、绸每年100余万匹,价值海关银1600余万两。仅烟台就依靠柞蚕丝业获得了如此大的利润,可见柞蚕丝业是胶东半岛农村的重要副业。柞蚕放养不仅是山东省的山区农民为了生存发展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的经济选择,同时也是农民创造性地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例如牟平县境内的山上有许多易生的柞、栎等树木,因此放养柞蚕逐渐成为当地农家的主要副业。3.2放蚕来源及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我国出产柞蚕的地方很多,有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山东、河南、陕西、辽宁等省(区)。在抗日战争前我国柞蚕业最兴盛的时期,柞蚕茧产量最多的区域依次有山东、河南和辽宁等省,以柞蚕业为生的农民有2000多万人。山东半岛丘陵面积多于平原,除了发展鱼、盐产业之外,柞蚕业也是一种利用地利之便的不错选择。正如巴又愚所言:胶东普通饲蚕者,春季一人可饲500蛾,秋季一人可饲1000蛾,以柞场面积及获利之比例计算,虽然不及桑蚕获利丰厚,但是以荒山和人工的价值计算,放养柞蚕的地位不一定在饲养桑蚕之下,因为放养柞蚕是利用不可耕的荒山,虽然收益不厚,但是十分经济,何况我国面积辽阔,到处均是童山秃岭,如果都遍植柞林以饲蚕,每年最低获利当可在数万万元以上。山东柞蚕业不仅是农家富足的源泉,而且也关系到城乡市场的兴衰。如文登县全境山岭柞树丛生,一望无际,柞树不仅可以作为燃料,而且放养柞蚕收益更大,谚云“家有百亩田,不及一把剪(柞树足供一人养蚕之用,谓之一把剪)”,每年初秋,柞蚕茧收获下山,茧商都来到这里,使得附近农村市镇迅速繁盛。还有记载昌邑县境内素以织绸、织布著称一方,因此农村经济较为繁荣,且境内一般的商业均要依赖于柞蚕丝、绸家庭工业的兴衰。正如“吾人所知者,即胶东野蚕丝事业之逐渐发达,至清末民初而造于极盛之域,丝绸一项,殆为胶东繁荣之所寄,过此则斯业凋敝,一落千丈。”3.3以烟台为中心的贸易区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巴又愚在1936年报道:柞蚕是我国的特产,大部分输往国外,分布区域首推辽宁、山东,次为河南,至安徽、贵州等也很有名,出产数值没有详细统计,如果以山东、河南两省统计,山东的胶东,在10年以前,织品出口达1600余万两,河南的织品,价值也达400~500万两以上,如再加非织品的灰丝(土法缫制的柞蚕丝),两省最低也在2000~3000万余两,全国统计总数值应该可以达到4000~5000万元以上,因此,凡是发展柞蚕业的地方,地方经济大多以此为依赖。近代柞蚕业尤其是蚕丝业在山东的城市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