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专题的认识1、专题内容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将本专题的学习放在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考察。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专题的认识1、专题内容2、专题基本思路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训。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教育的兴衰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目标的定位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知识与能力知识内容史实概念线索和规律如:“双百”方针、“双为”方向、科教兴国能力认知能力历史技能如:隐性技能——观察识读图表、收集整理并获取史实信息的技能等;显性技能——编制图表、访谈调查、情景表演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目标的定位新课程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内容上有新的突破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交流。

1、重点与难点(教学指导意见)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内容的处理2、整合与拓展知识内容专题式内容设置能更突出地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规律性和线索性。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有一定的矛盾。分阶段去整合内容,按时间顺序理顺专题内容的阶段特征。整合内容建国初文革期间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特征成就特征成就特征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发展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内容的处理1、重点与难点2、整合与拓展整合知识内容教学资源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社区和家庭资源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内容的处理1、重点与难点2、整合与拓展拓展细化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历史情感边缘化。如: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所作所为会对历史造成或正面或反面的影响,让学生以这些不争的史实为镜鉴,能逐渐认识到——我应该如何学习,应该如何生存,应该如何做人。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内容的处理1、重点与难点2、整合与拓展拓展细化补充模块专题教学跨度大、延续性强,打破了原有的时代顺序和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出现知识的漏洞,从而造成学习的障碍。要在纵向作适当补充,更要在横向展开历史的内容,使不同模块内容之间能有机联系,使之“形散而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如:在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之间补充“样板戏”的知识内容。在讲述50-60年代科技成就时,联系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联系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史实。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内容的处理1、重点与难点2、整合与拓展拓展细化补充关注现实新课程增加了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经验联系的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如:文革期间发生的“破四旧”事件与现实我们大力提倡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联系,反思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进而联系生活,谈谈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四、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强调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1、教学程序: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四、过程与方法1、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程序A组织上课B检查复习C讲授新知识D巩固与小结E布置作业教改中较流行的教学程序A创设情境,引起注意和兴趣(或告知目标)B提供指导,呈现有组织的信息C给活动和方法,探究新知识D变式练习,知识化为技能,提供反馈与纠正E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四、过程与方法1、教学程序:2、教学方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几部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并与同学或家人探讨一下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主要事迹,在班上作分组的介绍和讨论,并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如:第一课可通过截取《英雄儿女》等影视作品片段进行有机插播,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可精选《东方红》等片段,引导学生概括和体验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二课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周遍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从而增强感悟。第三课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的历史情景表演,学生模拟钱学森在回国途中发表《告海外学子书》并交流,模拟杨利伟在太空宣读《美丽的地球、美丽的祖国》或发表感想。钱三强(1913——1992)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赵九章(1907——1968)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屠守锷:湖州南浔镇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学习要求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感受“双百”方针对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说明“‘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一目中的“体育事业成就”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二、指导意见三、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社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含义: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2、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激情。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意义: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长补短。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4、成就:文学:

《红岩》、《红日》、《红旗谱》等电影和戏剧:

《龙须沟》、《茶馆》、《蔡文姬》、《关汉卿》、《文成公主》舞台剧:大型音乐舞蹈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1、“十年动乱”(1)导火线: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2)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2、文化凋零(1)原因: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江青等四人帮批判、迫害文艺工作者(2)表现:样板戏流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三、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的提出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2)中国第四次文代会19793)意义:(1)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2)反映了时代的要求(3)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2、体育成就引入注目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得第一枚金牌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均获16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要求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说明学习本课内容,可联系本模块“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二、指导意见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过程与方法】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具体措施及作用:(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A、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作用: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3)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表现(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2)“文革”中的“教育革命”。(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2、影响“文革”十年,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1)恢复高考制度(2)逐步形成尊师重教风气2、过程:(1)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邓小平提出)(2)依法治教: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A、原因: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B、内容: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C、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化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4)新时期的教育成就:“两基”工程,希望工程等。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学习要求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说明可采用表格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一、课程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二、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