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廖爱贞学习笔记之模块四班主任与每个班级30.班主任与外来务工子女班——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关爱一、案列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日益增多,他们正逐渐成为校园内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由此衍生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外来务工子女不同于本地学生,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而父母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教育子女,导致成绩不太理想,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易造成学习障碍。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背井离乡的生活、异常简陋的租住环境、语言不通的尴尬,再加上本地人或多或少的歧视,易使外来务工子女产生多动、自闭、焦虑、自我意识偏颇等心理问题。另外,他们的父母为生活奔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丢给学校。家庭教育的缺失,易使孩子受到校外不良诱惑,容易养成迷恋上网、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陋习。如何让这些孩子迅速融入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新的班集体,如何使这个集体健康而和谐的发展,是班主任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心也“伤心”吴秀慧每年新生入学前,班主任的家访是学校的惯例,近几年来,外来务工子女在校人数逐年增加。王老师带的就是外来务工子女班,所以他对这次家访尤为重视,早在几天前,政教主任就和他谈过班上有个学生,叫郭亮。为了让他有个好的学习条件,他爸爸在他5岁时,就变卖了在家乡的房产,举家迁到南京。他的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一直延续到四年级,他爸爸因意外去世而永远的离开了他。由于母亲常年多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母子俩靠摆小地摊、左邻右舍及社会上好心人的资助来维持生活。可当王老师来到郭亮家的时候,还是大吃一惊,一间只有十平米左右的屋子,里面黑咕隆咚的,没有桌子,只有一张床,三两张大小不一的板凳和靠墙堆放的几个大大的纸箱,一台十四寸的电视机是家里唯一的电器。郭亮的妈妈得知老师今天要来家访,特意没有去摆摊,王老师和郭亮的妈妈聊起了家常,对这个不幸的家庭又有了更多的了解,郭亮站在一边低着头,默默地听着妈妈的叙说。“老师,这孩子就拜托你了,他爸爸死得早,怪可怜的。”他妈妈边咳嗽,边絮絮叨叨。“妈!”一直低着头的他突然抬头用一种决然的语调和冰冷坚毅的表情打断了妈妈的话。“好,好,不说了,不说了。”王老师看着眼前的这个孩子,心里隐隐有了一丝担忧。很快,新学期开学了,他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除了和一个住在离家不远的小学同学偶尔交谈外,基本不与其他同学有任何交往。虽然成绩处于中上,但从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遇到班级的各类活动,他总是找理由推脱。王老师为了帮助他,经常找他谈话,希望能够通过谈话更多地了解他,同时动员班级比较开朗的同学主动接近他,可他冷漠的语言和拒人千里之外的眼神让很多同学放弃了努力。为了探究根源,王老师加强了和郭亮母亲的交流,为了避免引起郭亮的心理负担,她的家访往往是避开郭亮,在郭亮妈妈的地摊前进行的。原来郭亮的爸妈为了能让他自立、自强,从小就教育他不要被人看不起,尤其是城里人。总是鼓励他,希望通过他自身的努力,将来能出人头地并真正成为一个南京人。郭亮在小学时,曾经被同学冤枉过偷别人的东西,对方的理由就是因为郭亮家里穷,买不起就会偷,对方还说,城里的小偷都是外地人。这件事对他伤害很大,虽然最后老师查出了真相,但让郭亮感受到身为外来者的屈辱,对自身的处境也有了认识,自卑心理由此产生,从此沉默寡言,和同学拉开了距离。在聊天中,王老师无意中发现郭亮妈妈的包里有一幅儿童水彩画,色彩鲜艳,很引人注目。“哟,这是郭亮画的吧?”王老师欣喜地问道。“是啊,他小学的时候最爱画画,还得过奖呢!”郭亮妈妈略显苍白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家里还有好多,都是他画的。”“画的是不错,不过,在学校可从来没看他画过。真不知道他还有这个特长。”“都怪我不好,没钱买水彩,他就只躲在家里画。”郭亮妈妈自责的说。这时候恰好班级黑板报质量不高,连续几次在年级评比中评分都不理想,王老师觉得可以发挥郭亮绘画的特长。于是,王老师和美术老师商量在班上举办了素描绘画比赛,一开始,郭亮的参赛积极性并不高,马马虎虎的交了作品。放学后,王老师拿着郭亮的作品在校门口等他,和他边走边谈:“郭亮,美术老师说从你的作品可以看出你绘画功底不错,可惜这个作品不够细致,你能为老师再画一幅更美的画吗?”郭亮依旧低着头默不作声,“唉!老师遇到困难了,需要帮助,我们班的黑板报一直都比不过其他班,老师是个要强的人,样样都想争第一,我想我们班里只有你能帮得上这个忙,你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郭亮抬头看了一眼王老师,眼里掠过一丝诧异,但紧接着又低下了头,一路上,王老师告诉郭亮,每个人都会遇到暂时的困难,都会需要帮助,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感到快乐。虽然郭亮什么也没说,但第二天,他交给了王老师一幅漂亮的板报设计图样,王老师向全班同学作了展示,并宣布他为黑板报负责人,全班同学向他投去了惊讶和羡慕的目光。在郭亮认真负责的努力下,班级的板报有了很大的起色,在学校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郭亮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王老师考虑到他的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压力比一般的孩子要大得多,决定从生活上的关心入手,帮助他,和他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以便减轻他的心理压力,让他逐步敞开心扉,从而接受老师、同学和乃至整个集体。于是王老师经常送郭亮一些学习用品;中午学校帮值班老师订的午餐也总是喊郭亮来吃;学校组织出去看电影,王老师会为郭亮准备一瓶水;出去春游了,王老师总是为郭亮买好零食,要交资料费了,王老师总是默默的自掏腰包付上……王老师还为郭亮向学校申请了减免学费。对于这些郭亮是默默的接受着,似乎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依旧不言不语,但王老师感觉到郭亮看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眼看天气渐冷,郭亮身上依旧是一件薄薄的校服,王老师特意向亲戚们收集了两套旧羽绒服,并买了一套新毛衣,准备送给郭亮。放学后,王老师把郭亮喊到了办公室,想让他试穿一下衣服合不合身,办公室的其他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情况,随口说到:“哟!郭亮,你们班主任对你可真不错,你可得好好听你们班主任的话,争取考个好成绩,不然,就太对不起他了。”郭亮的脸色似乎变了一下,“老师,我有衣服,我不怕冷。”说完径自转身离开了办公室,王老师只好将衣服交给了郭亮的妈妈。可是,除了穿在里面的毛衣,两件羽绒服郭亮却一直都没穿过。王老师一直想问问他心里的想法,可他总是用不冷来搪塞。郭亮的母亲旧病复发了,在社区的帮助下住进了医院,王老师发动了全班有条件的同学一起捐款来帮助他,在讲台前设立一个捐助箱,同学们都很踊跃,可郭亮似乎并不领情。当王老师请他发表感言时,他一脸不高兴的站起来,大声说道:“我还能说什么,你们该说的都说了,我没什么好说的。”让现场的气氛顿时尴尬起来,王老师只好自己匆匆作了总结。可是郭亮却对其他人又开始充满了警惕,性格也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为了一点小事与其他同学闹别扭,使得一些同学背后发牢骚说以后再也不帮助像他这样的人。那么多人都无私的帮助他,可他不仅不懂得感恩,甚至还一再拒绝别人的好心。作为教师应当肩负起培养这种基本情感的责任。因此王老师加强了感恩方面的教育,甚至为此专门开展了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围绕感恩展开讨论。可是,这一切对郭亮收效甚微。有一次,电视台将到学校拍一个爱心资助的宣传短片,同时为学校的贫困学生联系一些资助人。按要求,到时每个同学都要对着镜头说出自家的困难。王老师好心为郭亮向学校争取了一个名额,他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郭亮接触不同的环境,更深切体会到社会的爱心,最关键是想为他争取更多的资助,进一步缓解他家生活的压力。可当王老师把这事告诉郭亮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一口否绝,理由只是“我不想去”。经过王老师百般劝说,可他依旧无动于衷,眼看着安排好的活动又要泡汤,王老师也显得有点冲动:“你这小孩,咋这么不懂事,你不为你自己,你也该为你妈妈考虑,妈妈起早摸黑,多不容易。再说了,那么多贫苦的人,偏偏资助你,你还不懂感恩,还这么任性……”郭亮也急了,冲口说出:“我为什么要感谢他们,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我不需要他们可怜,我恨他们!!!”说完,郭亮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办公室。王老师震惊了,他没想到在郭亮的内心有着如此极端的想法,原以为自己了解郭亮的感受,以为无私的爱总能感化这个缺少了爱的孩子,现在却发现自己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他。王老师立刻跟与郭亮最近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交流中,外来务工子女同学反映,郭亮对别人对他的捐助最反感,认为这些人都是假惺惺的,捐资捐物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他的笑话,总觉得那些人不是在可怜他,就是在他的背后说他穷,而看不起他。小学的时候,每次接受捐助都要把他的姓名贴在公告栏里,还要上台手里拿着捐款向捐助人和全校同学表决心,好像感觉被剥光了衣服,接受别人不知道是怜悯还是嘲笑的目光,还被要求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态,逢人都说谢谢。而现在,变本加厉,要他对着电视台的镜头自报家底。?郭亮妈妈也将郭亮近期画的画送给王老师看,有一幅“自画像”引起了王老师的关注:画上一只可怜的猴子正做着表演,脖子上被套了一根粗大的链条,链条的另一端系着捐款箱。郭亮似乎想表明自己就像一只耍把戏的猴子,捐助他的人只不过是些花钱来看猴戏的观众。老师看着这幅自画像,陷入了沉思,毕竟一个有自尊的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要比帮助别人需要更大的勇气。也许有时候爱心对这个孩子的幼小心灵太过于沉重了……二、【对话班主任】主持人:张红(北京教育学院)班主任:李洪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唐亮(北京小学)张红:现在在开放的大城市里,包括像北京、上海、重庆,流动人口可能越来越多了,有一句话叫,同在蓝天下,让每一个花朵都能享受到阳光。但是当我们真正遇到这种流动的花朵的时候,现实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看看为什么王老师的爱心演变成了让他伤心,同时也让这个孩子觉得伤心。看完案例之后,我想先问一下李老师,一般班主任对于这样的孩子是充满关爱的,案例中的王老师也对小郭亮做了很多付出,如果从您的角度出发,您认同王老师对郭亮的做法吗?李洪晶:我同意他的个别做法。我把王老师对郭亮的态度进行了前后对比,开始的时候,王老师请受过委屈的,自尊心很强的郭亮帮个忙,你帮我出一个板报,这个时候的郭亮先是一种诧异,进而是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张红:对,因为是帮一个忙。李洪晶:他跟同学关系相处比较融洽了,后来王老师又给了一些默默的物质性的帮助,有一个非常细节的问题,郭亮眼神变得很柔和。到后来就是王老师组织一些公开性的捐款,还有针对郭亮进行了一些感恩教育,开一个主题班会,再后来要拍一个爱心的短片,我发现郭亮的态度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很暴躁、烦燥、独立甚至很反感。我很赞同王老师前一段时间对郭亮的关注,我认为是一种精神性的关注,给予他扶植,给予他在班内一定的职务、任务。张红:实际上给予他更多的是平等和尊重以及被需要的感觉。李洪晶:而且让他在班级中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我的价值可以在班内得到体现,所以郭亮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更赞同王老师这种精神方面的关注、扶植的做法。等到后来同样是一种物质类的帮助,前期是比较默默的,等到后期变成一种公开的形式,一种捐款的形式或者是拍摄爱心录像,甚至要求被资助者表态,表决心,当今社会上也存在很多这种问题,而对被资助者我觉得是一种伤害,因为郭亮本身就是很敏感的一个孩子,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最终的结果使他越来越封闭自己,所以我不大赞成后期的这种公开方式去关爱这个孩子。反而让这个孩子很反感,造成了更加的自闭,更加的离群。如果是有爱心的班主任对这个孩子有一些物质性的资助,可以是默默的,甚至不求回报的,我觉得时间长了之后,这个孩子自然而然就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被关爱,还有精神上的被关注、被认同,我更赞赏这种做法,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么做。张红:我刚才听你说的我想到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大慈善家出席捐款的慈善晚宴,有一个小姑娘在门口被拦住了,因为她只有10美元,门卫不让她进去,这个时候著名的投资家巴菲特进来之后说我有这个孩子的门票,他带着这个孩子进去,并且给门卫留下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话,叫“慈善的是心,而不是钱或不仅仅是钱”。其实我想您刚才不断重复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帮助,想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另外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但我们在做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就是教育儿童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而不应该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他和理解他,就像刚才咱们探讨的前期的小郭亮在王老师这样春风化雨的方式下被尊重、被关照,他开始眼神变得柔和了,这个时候王老师感觉到的是喜悦,他觉得他的教育努力取得了成功,但是当捐款事件出现之后,小郭亮就再度变得敏感和多疑起来,我想问问唐老师,如果您是王老师的话,接下来您打算怎么做呢?唐亮:我觉得从郭亮这种变化的反差上来讲,首先可以让王老师冷静下来,反思自己在对郭亮帮助的过程当中,从前后的这种变化分析一下,哪些是郭亮所接受的,哪些郭亮不是很接受的。张红:就是为什么他会接受这个,而拒绝那个。唐亮:反思之后会有一个分析,分析对比之后他很快会发现,郭亮他是愿意接受那种精神方面的帮助,而且从他接受这种方式上来看,他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成为集体当中的一员,而为集体去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被大家去认可,我想这也是教育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的一种方式吧。接下来我觉得王老师还可以继续和小郭亮聊聊天,坦诚的说一说,其实我觉得他以前曾经用过一些方式,也不用去家里,不让郭亮知道,其实我觉得在这方面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这种变化也可以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一起来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觉得家长对老师也会很坦诚的,因为看得出老师这种诚恳,想帮这个孩子,而不是说,他已经这样了,他也伤了我的心了,就算了吧,我就不理他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方式,还是应该进一步地去和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之后分析出来孩子愿意接受的是那种精神方面的帮助。可以再去用更多的心血,这就真的需要老师一种技巧,或者很艺术的方式,因为他现在已经被伤害了。张红:就是说他再度冰封和冰冻了之后就会变得更敏感,更脆弱。唐亮:在这里老师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而且不要怕失败,一旦失败的话,可能就会最终让这个孩子远离你。我记得我以前教了一个小孩,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刚工作时接触到的小孩,那个小孩跟他的奶奶住在一起,他有的时候不去上学,我就去他们家门口等他,等一次,等来了,然后呢又会不去上学,他会跟中学生混到一起,我还会去等,我说你要去上学,老师在教室里等你,我也不希望在这里等你。因为一次次站在他们家的胡同口,站在他们家的门口去等他,最终还是感动他了,他回到了学校。很多年之后,我再遇到他的时候,我当时很匆忙,他在马路对面一边跟我招手说老师好,一边跟我喊一句“老师我还在上学”,前些日子他已经工作了。张红: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很温暖。唐亮:工作以后他也跟我有联系,他在一个物业公司工作,他也挺感谢我,说“老师,我最感谢的还是您。”我觉得就是这种细心的精神上的给予,最终让孩子知道,我还应该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通过小郭亮的事情,让我想到了我这个学生,其实就是老师的一种爱心,这种爱心,就像刚才李老师说的要默默的,不露痕迹,让他觉得接受起来可以,也不易过多。否则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你该给我,就会走入另外一个误区了,所以我想有时候这个度真的挺难把握的。张红:爱不仅仅是态度,更重要的是行为能力,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除了像郭亮这样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也会有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隐私。有一天我女儿回来跟我说了一件事,说今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很难过,我问她为什么,因为老师在查档案的时候,忽然说,你爸你妈是打工的呀。后来我就逗我女儿,我说妈妈如果是扫垃圾的,你愿意让班里同学知道吗,她说最好不要。但是又补充了一句,不过妈妈我还是很爱你的,但是最好不要让同学知道。其实有时候我想,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这些孩子,他们往往是非常敏感的,而社会上的好心人,包括我们老师特别愿意去帮助他们,但是怎样选择帮助和爱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除了像这样外来务工的,还有其他弱势群体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隐私被保护,跟过去不一样了。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倡大张旗鼓的保护人,关爱人,比如谁生病不能来了,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你。我还看过一个案例,老师说了,他明天来了以后大家要怎么样,结果第二天孩子就来了,大家就围上去,你不能这样我帮你,你不能那样我帮你,这孩子很气愤地说,我什么也不需要,你们回去吧。李洪晶: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都有宏志奖学金,要求给予特别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班主任是这样做的,比如说谁想报名,很不注意方法,有一些孩子确实是家里情况不是很好的,他反而不愿意,而有些孩子却以凑热闹的方式,或者开玩笑的方式报了名,反而家庭条件特别好,是宣扬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这种心理,我觉得特殊条件的孩子心理比较脆弱,比较敏感。张红:所处的境遇使得他慢慢的就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李洪晶: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班主任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你给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一种他能接受的方式。张红:恰当的方式。李洪晶:还有恰当的时机。张红:恰当的时机也很重要,并不是当我们的爱心泛滥的时候,想什么时候给他就给他的,你看王老师前期付出那么多努力,才让小郭亮眼神变得柔和起来,但仅仅是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就让小郭亮退后了,而且画了一幅那样的自画像。当我看到小郭亮画的那个自画像的时候,说实在的我心里挺难过的,挺心酸的感觉,所以弱势群体究竟怎么关爱,教育除了越来越科学之外,也要变得越来越艺术,我们的工作方式也跟以前有很大不一样。其实刚才唐亮老师说了两个很重要的,我觉得可以称之为方法论的东西,第一个就是要问为什么,而不要急着怎么去做。一般我们老师遇到问题都是,包括王老师也有这样,我对你这么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他为什么不懂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先问为什么,然后再说怎么做。第二就是我们要选择一种最正确的表达方式,就我个人认为,老师们都不缺爱心,相反有的时候可能爱心还很多,但是如何让爱心传达出去,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非常重要,而且在今后的生活里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里面有几点值得关注的,第一,就是我们在关注弱势群体的孩子的时候,精神和物质的帮助,物质的帮助更多应该是默默的,而且不是大量的,越多越好的,但精神的关爱更多的是尊重、平等和包容。第二,像这样的孩子如何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小郭亮也有一个问题,他好像一直在疏离集体,还要注意引导班里其他孩子如何关爱这些孩子。第三,就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让这些孩子怎样能有一个快乐的、幸福的学校生活。三、【对话专家】主持人:张红(北京教育学院)专家: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乔志宏(北师大心理学院)苏尚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红:这个案例很有意思,首先说爱心也会伤心,王老师很伤心。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用电影语言来说是特写镜头,就是小郭亮画了一幅自画像,画了一个猴子。刚才在跟一线班主任讨论的时候,她们集中想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话题,这样的孩子,他的心理需求、情绪情感特点都跟一般孩子不一样,但是究竟怎么个不一样法,老师们也说的不是很清楚。乔老师您是心理学的专家了,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小郭亮的行为认知和情绪的特点。乔志宏:看到这个案例,其实我心里也是很沉重的。一个急需帮助的孩子,但是他却在抗拒。张红:对,他拒绝帮助。乔志宏:保持很大的距离来拒绝其他人的帮助,让很多人都觉得有很大的挫败感、无助感。张红:班主任都说了,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乔志宏:很受伤,一腔热情去帮助别人,但结果自己很受伤,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觉得除了拒绝的行为表现之外,这孩子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去了解他,他的情绪特点一般是冷漠,对周围任何一些情感的反应都几乎没有,对外界封闭所有的情感的流露。另外一个比较惯有的情绪特点就是愤怒,对很多事情有比较强的愤怒。张红:因为敏感,又因为疑虑心也比较重?乔志宏:对,甚至上升为一种仇恨。我想他画那个猴子能很强地表现出这种愤怒的情感。那么为什么这样?我觉得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一种认知,他觉得有钱人都是坏的,有钱人的施舍行为都是来看你笑话的。张红:他把这种爱当作一种施舍,居高临下的那种。乔志宏:对,再加上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也是这样一个因素,他会把别人真心的赠予或者真心的援助看作一种施舍,看作对他贫困的嘲笑。另外一点,为什么有这样的认知特点,跟他过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在过去有过因为贫穷而被歧视受到伤害的经验,有这样的经历,有这样的体验。这个体验如此深刻,使得他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只要有给他赠予的时候,就会让他意识到我是一个穷困的人,我是一个可怜的人,只要别人给他任何的帮助,都会让他感觉到我是一个可怜的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的情感一被触发起来,就会把他拉回到过去那种因为贫困而受伤害的情绪中,情境中,然后在当时形成的情感的反应模式就自然而然出来了。张红:同时又会支配他的行为。乔志宏:不论情境是否发生变化,他还是固着在过去受伤害的情境中,所以在今天他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按照几年前,因为别人怀疑他穷就会偷东西这样一个过去的情境中,也就是他过去的行为,那个伤害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疏解,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抒发,所以他过去的行为模式,他的认知特点就会固定下来了。因此导致别人真诚的援助也会变成一个触发他过去痛苦经验的一个契机,就是一个出发点,其实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换句话说,没有让他意识到已经发生变化了,现在这群人是真心想帮助你的,所以他的行为模式是,他今天还是生活在过去的受伤害的那个行为模式之中。张红:由于特殊的境遇造成了他这样的心理特点,在情绪上导致了他在行为上的疏离、愤怒以及拒绝。乔志宏:首先是认知,他认为我是穷困的,因此我是可怜的。有钱人来帮助我,他们一定不是善意的,他们是想看我笑话,他们居高临下,他们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他们在帮助我的时候,有扬扬自得的那样一种感受,所以就有这样的认知特点;这样的认知特点就使得他面对这样的情况,有很大的情绪特点,愤怒、仇恨,这种情绪带来的行为就是拒绝、排斥,甚至是攻击,这就是他的心理活动过程。张红:您是从小郭亮本身的特点,或者以小郭亮为代表的这些孩子们的特点入手的。我想问陆老师,中华民族从来都说要扶危济困,怜弱助小,而且老师们平时说得最多的也是“爱心”这个词,刚才我也跟一线班主任老师讨论时也说了,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刚才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像我们小的时候都是大张旗鼓表达爱,要关心,因为你弱小,需要关心,因为你贫困需要关心,因为你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等等之类,所有在今天被视为隐私的东西都要被拿出来,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使得爱心变成伤心的一个重要理由。从您这个学科的角度出发,您认为今天我们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应该采用哪些恰当的方式?陆士桢:同情心,爱心应该说历来是一种援助他人行为的一个起点,你对人家一点感情,一点同情心没有,你肯定不援助别人。但是在今天,特别是社会多元化发展,我们谈到对一个人尊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廉价同情”这个词,甚至会说这种廉价的同情比无意的伤害,甚至比有意的摧残更残酷,主要一个问题是,我们讲儿童最高利益,什么是儿童最高利益,就是说对一个孩子来讲除了要获得物质援助,需要道德发展,需要提供交流的环境,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在今天就是对于他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尊重。张红:这个案例里面有一些细节,当王老师跟小郭亮说你帮我一个忙的时候,郭亮就欣然接受。陆士桢:他就会很高兴,他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能力的人的尊重,所以刚才乔老师分析的这种心理,其实这样一种心理在贫困学生当中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们往往觉得给你吃,给你喝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忽略了受助者的心理需求,他需要获得一个正常人一样的尊重,甚至因为他处于这种特殊困难的境地,他需要比正常人更多的精神上的关注,就是给予他必要的尊重、理解,这个特别重要。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微妙。张红:度的把握很重要。陆士桢:就像案例中写的,你这个孩子不知好歹,我们大人对你好,你怎么这样。实际上我觉得就是怎样引导受助的孩子和援助他人的人,其实都有一个心理成长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我觉得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共同的心理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讲,我觉得对郭亮本身来说,也有一个矫正他不良情绪和不良认知,帮助他满腔热情的去接纳他人的爱,去善意的理解他人的爱,对他来讲有老师怎么样去引导他的任务,而不是一味的迁就他的这种思想,不敢去碰他。他有他自己认识的偏差,有他情绪表达的偏差。对其他同学来讲,也有一个怎么样去学会在现代社会里,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善意表达爱心的这么一个经验、技巧或者说这样一个成长过程,行为成熟的过程,这里就有可能学生会因为对方的拒绝或者不合作态度,而产生怨气,觉得帮助他人根本没有意思,或者产生怨恨,反过来怨恨这个孩子的情绪。张红:就是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陆士桢:这个事情我觉得其实包括两方面,对郭亮来讲,你给了他经济援助之外,还要让他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健全发展的人,这样一个任务也是对他的一种帮助,也是施以爱心。张红:刚才两位班主任老师都谈到这个问题,对于郭亮来说,经济上的援助不宜过多。她们特别提到,假如是我,我们会更加侧重在精神上引导他,甚至没有使用“帮助”这个词,因为过多的经济援助或者会助长他,或者会让他有更大的误解,所以对于这一类孩子,不仅仅是道德上引领他,更重要的是情绪上帮助他成长。陆士桢:其实对其他孩子也有一个教育过程,在帮助他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这其实也挺重要的。张红:就像我们刚才说的,爱要有恰当的方式,但最基准和最核心的是尊重和接纳。陆士桢:对人的尊重。张红:我们总是特别习惯于以为我爱,表达爱,对你好,给人的感觉就是,往往有一种压力,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不仅老师这样,我们今天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大学里贫困的孩子可以申请救济捐助,但往往真正贫困的孩子不愿意去申请,为什么?他说受不了那个被三榜、五榜张贴公布,受不了去陈述你的理由,也受不了当你拿到了这个之后,到食堂里打一份肉,人家就说贫困生居然还吃肉。就是说这些孩子由于特殊的境遇他们一定是很敏感的,我们的教育无论是从全纳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平等尊重的角度出发,是希望每个孩子都得到教育的关怀、尊重和爱。那么我想问一下孙老师,对这样的孩子和这样的事情,怎么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平等,我们还应该做什么?苏尚锋:从社会角度来看,像郭亮这种现象是有社会结构因素的,是今天社会转型期之后,社会代价这个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当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很难由教育完全解决。完全解决很难,但是认识到它的客观现实,有助于班主任反思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员,他应该认识到像郭亮这种现象,他的心理特别敏感,特别脆弱,可能对社会构成极大的风险,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这种独特的地位和使命,这是第一点,没有这个意识不行。张红: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就像您刚才说的,这一类孩子也要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陆士桢:其实像这种情况,如果不小心对待,他的这些情绪积累起来,就很容易成为反社会的情绪。苏尚锋:另外从社会来讲,任何社会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讲,郭亮本身承担了太多的社会代价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有责任满足他,尤其是作为老师和同学,应该帮助他减轻在他身上的这种社会压力,同时让他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班主任老师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我们再来看怎样帮助他,教育平等很关键的一点是在话语上的平等,话语是人们交往的一个手段,我们通过你的表情,语言,行为,不仅仅是表达思想,从你的语言行动中我会发现我跟你之间的关系,郭亮就是在跟老师交互当中,他理解了在社会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是处于被施舍、被怜悯的地位,如果老师没有理解到话语问题是郭亮现象关键的话,那么很多时候就像你刚才说的,或者前面几位老师说的,一味经济上的援助肯定无济于事,我们应该尊重他,甚至包括郭亮拒绝这种话语,我们都不应该用过分自尊那样的标签贴在他身上,因为他本身承受的压力已经足够大了。乔志宏:我觉得孙老师说的对,这个孩子他是整个社会转型社会代价的表现,是整个教育和社会问题的一个交叉点。张红:问题摆在这儿,就看我们如何去解决。乔志宏:对,这个问题怎么改变他,如果我们对他做一个评估的话,这个孩子往浅里说,叫社会交往不良,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往大了说有一定反社会倾向,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给一些特殊的干预方法。针对郭亮这样一个特点,作为班主任老师也好,或者作为心理咨询员也好,首先应该理解到,最大的内在动机就是追求平等,就是渴望自己被尊重,跟大家是平等的一员。所谓外界的帮助,他都把它视为一种不平等的行为,老师如果要想真正帮助他,首先要从这里出发,要从改变他的认识出发,改变认知的前提是改变情绪,需要跟郭亮有一个彼此互相信任的沟通,建立一个信任关系。张红: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的人际氛围。乔志宏:王老师不要急着给他东西,不要急着去表示我想帮助你,而是要事先建立一个让他信任的关系,他就不会觉得王老师给他羽绒服,然后同事说你要好好学,要不然对不起王老师,永远觉得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不是被帮助的主体。所以一定要避免这样,不要急于先给予他东西,而是要让他信任,要建立起信任关系,这是整个转化工作的前提,如果郭亮对王老师有信任,他知道王老师帮助他,不是出于任何目的,就是想帮助他,如果能有这样的信任关系,那后面他幼年的时候或者前些年受的委屈,受的痛苦,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的情绪,对那些人的愤怒,能够在王老师这儿得到抒发。然后王老师能够让他感觉到社会的平等和尊重,情绪释放了之后,他的认知就容易改变了,他就会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有钱人都是想看你笑话的人。张红:我理解三位专家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改变是双方的,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小郭亮调整他自身的这种稍微偏激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变我们自身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怎么样能把真正的尊重平等传递给他,以及与这样的孩子交往的一些特殊方式,老师们要掌握,而且要引导同学,因为小郭亮毕竟是生活在班级中,就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一样,王老师代表的是一个方面,但是他的同学对他的态度也代表一个方面,就是说建立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接纳的氛围,在这个基础上一切事情可能都好办了。最后我们请三位专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您的观点。苏尚锋:老师应该蹲下身子,设身处地,尊重,宽容,关注,尤其是这样一个弱势学生。陆士桢:社会的多元造成了每一个学生灵魂的多元,我觉得今天作为一个班主任,需要战战兢兢的,小心翼翼的面对每一个充满了自尊的心灵。张红:您这两个词用的特别有意思。乔志宏:我还是很敬佩王老师,就是郭亮的班主任,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只不过他需要提高一点表达爱的技能。张红:我们还是再重复那句话,老师们不缺乏爱心,但是要修炼爱的能力。四、综合评析1.帮助别人的前提是理解与尊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革和动荡时期,社会阶级、阶层不断分化,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不断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涌现。因此,缩小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显得尤为必要。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突出地表现出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因此,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态度问题。案例故事中的洋洋,就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父亲去世、母亲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的贫困,使这个孩子承受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特殊的境遇使他的心理变得敏感而脆弱,由过度自卑演化为过度自尊。作为班级帮扶的对象,洋洋对别人对他的捐助最反感,认为这些人都是假惺惺的,拿钱出来就是为了看他的笑话,总觉得每一个人不是在可怜他,就是在他的背后说他穷,而看不起他。每次接受捐助都要把他的姓名贴在公告栏里,接受同学的目光,好像感觉被剥光了衣服,接受别人不知道是怜悯还是嘲笑的目光,还要被要求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态。这样的心理反应在那些被捐助者身上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这些来自社会的“善举”,因为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有问题,如“把受助者的名字贴在公告栏里,要求一定要怀着感恩的心态”等做法,都是违背心理学的规律,对受助者的人格和尊严的践踏和极大不尊重,因此,客观上给受助者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王老师的可取之处在于,她没有停留在”感恩教育”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他感受到自己既是受人帮助的人,也是能帮助别人的人。这样的活动不仅针对郭亮一个人,而是对于全班每一个孩子都有教育意义,那就是,让孩子们懂得:人与人的相处,要学会相互理解与尊重,要以一颗平常人善待每一个生命!帮助别人的前提是理解与尊重!2.案例故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1)王老师表达关爱的方式更多地带有施舍的色彩,而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如赠送学习用品、免费的午餐、减免学费等,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办公室里,王老师当着其他老师的面,让他试穿一套新毛衣和旧羽绒服的做法,以及其他教师的评论:“哟!郭亮,你们班主任对你可真不错,你可得好好听你们班主任的话,争取考个好成绩,不然,就太对不起他了。”这样一种带有明显的感恩意识的说教,不仅令对方反感,同时也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有甚者,是为郭亮举办的捐款活动,以及针对他的“不领情”开展的感恩教育,更是把孩子的自尊心践踏在脚下,在众人的施舍中,他已毫无自尊可言,他曾经画过一幅“自画像”:一只可怜的猴子脖子上被套了一根粗大的链条,链条的另一端系着捐款箱。使他觉得自己象一只耍把戏的猴子,捐助他的人只不过是些花钱来看猴戏的观众。孩子这样的一幅自画像,是让我们的教育者深感痛心的。对于弱势群体,作为教育者要警惕“好心办坏事”的客观结果,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弱势群体以怎样的关注,才是合情合理的?其实,洋洋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给予,他需要的是自我和他人的认同。(2)王老师关爱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没有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缺少对学生的真正理解,导致了好心办坏事的效果,这样的教训是值得引以为戒的。向弱者付出爱心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看得出王老师为郭亮付出的师爱出发点是好的,前期的工作细致入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感觉到郭亮看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郭亮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可是在为郭亮募捐过程中处理不妥,发起的捐款活动也没有征得郭亮的同意,给郭亮心理蒙上一层阴影。这种一厢情愿式的关爱,在郭亮看来,已经变成一种怜悯和施舍,伤害了他的自尊。每个人面对困境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人会选择坚强应对,如果将爱心强加于他,自然不会被愉快地接受。在王老师做出这样“爱心”行动的时候,是否应该体谅一下那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心情呢?由于家庭贫困而造成的自卑,往往使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灵特别敏感,其实他们从内心里非常渴望别人能够忽视他们“弱点”,把他们当作普通人。因而,我们有时候的热心关怀,往往是在无意中给他们贴上了弱者的“标签”,强调了他们的“弱点”。这种伤害,正常人是不容易察觉到的。所以,一些残障人不愿在助残日接受帮助,一些贫困生总是拒绝别人的馈赠。这种心理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其实,贫困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或物质的给予,他更需要的是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我们应该考虑是否在心中给了他们一个平等的位置,资助不是把恩惠施舍给别人,应该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一种帮助。要使他们感到的不是尊严的伤害,而是一种深入内心的温暖。所以,平等相待是最重要的原则,只顾表达自己的‘爱心’,根本不管‘被爱’者的感受。他们获得的将不是希望,而是更多的沮丧与悲哀。我们在将真挚热切的关怀献给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站在受助者的立场上想想,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同时还要讲方法,如果我们不注意关爱的方式和具体的细节,就有可能造成受助人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反感,结果好心办坏事。(齐学红、吴秀慧)五、拓展案例伴爱成长吴秀慧不久前,班级里有12名同学和南京市新闻综合频道的团员们在珍珠泉公园举行了“为灾区人民祈福”的爱心义卖活动。学生们在活动后,纷纷发表感言:“刚开始时,由于我心里还有些胆怯,……,后来,当我完成第一笔募钱之后,我顿时信心大增,勇气倍长,于是,我开始变积极主动。”“下雨+碰壁=委屈+鼓励=振作+失败=尝试+成功=成就感。”“让我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我想对灾区的人们说一句话:一切苦难都会过去,未来的明天永远都是光明美好的。”……可以看得出,这些孩子在爱心奉献中,感触很多,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一个以外来民工子女为主的班集体,他们也承受着大家给予的爱心帮助。在爱心接力中,他们在逐渐成长。自然、质朴、真诚、热情的品质是他们拥有的最宝贵财富,漂泊而艰难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比同龄人成长得更快。但作为外来民工的子女,他们四处奔波、简陋的租住条件、语言口音的尴尬,再加上城市居民或多或少的歧视,让这些已逐渐有自我意识和思想的孩子开始审视自身的处境,自卑心理由此而生。他们因此容易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融入班集体、融入学校、融入到整个城市生活中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既能让孩子得到锻炼,适应社会生活,也能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清除街道牛皮癣、打扫卫生和收集废旧物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都是城市的一份子,应该携手共同创造城市美好的明天;消除城乡的心理差别,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位,同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文明、环保意识。通过积极参与,保持社区优美环境,为社区出谋划策,使大家意识到,虽然大家并不生活在这个社区,一样可以做社区的小主人,并且与社区爷爷、奶奶们一起举行过“圣诞同乐”、“蓝天下的关爱,点亮您的心愿”等大型活动。重阳节安排学生与社区老人联欢,为老人献上舞蹈,歌唱节目,老人和社区工作人员也手把手交起了学生扭秧歌、健身舞,开展与社区老人及工作人员找同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员流动是正常现象,城市和农村在心灵上没有距离。同时,邀请社区领导为大家介绍参与社区建设的外来务工者和农村籍的大学生的优秀事迹,使同学们明白,民工为城市作出了很多贡献,城市越来越离不开他们的存在,他们会得到社会的肯定、他人的认同和赞赏的眼光!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他们值得尊重。消除学生因为是“乡下人”而产生的自卑感。同时通过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上学取得了比城里人都大的成就的事例,确立大家学习的榜样,这也充分说明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赢得他人的尊重先从自身做起。这使学生感触很深,由于一直处于漂泊中,家长往往不能帮助他们树立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很容易浮躁。通过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有位学生就曾经在作文中写道:“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想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就努力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吧!用自己的本领为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学生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的结合,这是一个不容怀疑的育人真理。但外来民工子女的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加上生存巨大压力,往往自顾不暇,几乎没有时间去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很多家长受落后的家庭教育思维的影响,不会或是不好意思与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不道父母的关心。一位女生曾对我说:“我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12岁才和父母住,所以跟和他们没什么话好讲。”为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特意召开了母亲节感恩活动的主题班会。1、提前多渠道通知妈妈们务必准点到校,参加学校重要活动。2、用录音机录下部分妈妈对孩子赞扬和期望。3、每位孩子写下记忆中和父母在一起最难忘的事。4、在美术老师指导下,每位孩子制作一张卡片,写上对妈妈的祝福。5、母亲与孩子交换礼物并面对面交流。6、以游戏的方式让母子同享天伦之乐。通过这次班会,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很多母亲欣喜地说:“真没想到,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孩子们也体会到了家长的不易,许多同学表示以后将更加努力来回报父母的关爱。最大的关爱是尊重”,尊重和善待这些孩子是教师的责任,只有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共同谋划好的教育环境和策略,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用智慧和爱心关怀民工的子女们,才能让孩子们在健康、自信中快乐中成长。六、相关文献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让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是全社会责任,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承诺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环境仍不容乐观。要使每一个民工子女都能象城里孩子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还需要各方面共同不懈的努力。(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管理制度,减少政策性障碍,为民工子女就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地方政府的社会发展计划中和财政预算安排中要把外来民工及其子女纳入到地区总人口中来,并充分注意这部分群体的就学需要。合理编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增加安排教育事业经费支出预算。按公立学校招生范围,尽最大可能吸收和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对外来民工中特困家庭的子女就学给予同样的帮困和救助。把解决外来民工子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015年
- 浙江行政职业能力70
- 地方公务员浙江申论128
- 第一章+第一节+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概述(教案)-《幼儿心理学》(人教版第二版)
- 心理健康教育备课
- 地方公务员陕西申论79
- 天津申论模拟65
- 地方公务员广东申论182
- 24.3 锐角三角函数 华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
- 2024年授权代理合同范本
-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 新办药品零售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 投资策略及风险评估指南
- 2024年国家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专业基础知识复习题库及答案(共312题)
- 2023-2024学年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4年浙江宁波鄞州中学强基自主招生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英语试题
- 脊椎动物-(一)鱼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 清单九 八类常用特指词语136例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煤气中毒课件
- 中药白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