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_第1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_第2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_第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_第4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四古典诗歌鉴赏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感知高考一、(2017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2分)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注]

①树杪:树梢。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感知高考C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B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

一、1.答案

C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选项中“万亩良

田,井然有序”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巴峡以丘陵、山地居多,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2.答案

B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体察和对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通过鸟雀声渲染凄凉氛围,采用了借

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传递出思乡之情。B项中,“雁声急”和“客程遥”

写雁声的急切凄惨,归程遥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

“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

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

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意象的感情色彩入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

象,如“猿鸣”“玉露”“枫树”等,都是表示凄冷、悲苦的,可以分析

出《水经注》和《秋兴八首》侧重于秋天的凄凉意象,情感更加悲伤;

而王维的《晓行巴峡》则更加侧重暮春时节的“浣女”“鸡鸣”“水

国舟市”“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呈

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

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思乡之苦。二、(2016北京,15—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2分)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鸣三声泪沾裳”和“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运用的意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①黄昏。[注]

①耿:微明的样子。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

思。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

静。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A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A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

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

句》其一)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

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

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6分)答:

B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二、1.答案

A“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

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作

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2.答案

B“声色兼备”即为视听结合的手法。A.“歌管”和“风

摇九子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笛声”体现了听觉,

“红旗”“天山雪”一红一白体现了视觉。C.“争白”和“放红”只

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留酸”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二、了视觉。3.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

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解析本题可以通过对两首诗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

和不同点。《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

分重游仿佛小桃源一般的西村,并回忆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

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自然的乡村环境的

热爱和赞美。《游山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山阴的一个村庄游玩的

经历,描写了农家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作者对淳朴民风的赞赏,同时此诗富含哲理。了视觉。三、(2015北京,16、17、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4分)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

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

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

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注释]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

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三、(2015北京,16、17、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

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

了山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

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

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

存人间。C‘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歌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B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

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答:

三、1.答案

C“朝吟夜怨”的“吟”并非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

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所

给的信息,这对于我们把握整首词的主旨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2.答案①B②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解析①A.用“龙吟虎啸”同时爆发,以及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

交织在一起来形容觱篥的声音变化多端、热闹非凡。B.这两句直接点

明声音的“寥亮”、哀苦,且“江天寂历江枫秋”是以景写声,故不符

合题意。C.分别用蜂与蝉的声音形容琴声的细长和铿锵。D.分别用敲

击白玉和黄莺啼叫的声音形容胡琴声的婉转与柔和。②易错词:嘈嘈切

切。3.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

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2.答案①B“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

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

“悲”)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的能力。景色上,《醉翁亭记》是在整体描写

琅琊山的景色,表现出不同季节景色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均有所

涉及;《醉翁操》重在写泉鸣空涧的声音,表现泉水的清越响亮,相比之

下,前者描写的范围更广。《醉翁亭记》中所描写的景色以“热闹”为

主,表现出太守与民同游的其乐融融;《醉翁操》则重在写空山的寂静,

突显出泉水的天籁之声,一动一静,所营造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情怀

上,《醉翁操》既体现出了欧阳修以山水自适的雅趣,也抒发了作者苏

轼对山水的体悟与向往、对欧阳修的怀念、对物是人非的感伤,而占主“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导地位的便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

的分析上,同时注意要有“对比”,不能将《醉翁亭记》完全抛开作答。导地位的便是一种伤时感事的情怀。答题时,重点要放在对《醉翁操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

命题分析201715—17,12分选篇[唐]王维《晓行巴峡》①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

基本上选取的是传统名篇

或者名家作品,体现了对

价值观的重视和对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②考查点侧重于“诗歌内

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

分析”和“诗歌语言、表

达技巧的鉴赏”。③题型:客观选择题(四选

一)与主观简答题兼顾,第

一题考查诗歌内容,第二

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分析及

手法赏析,都是选择题;第

三题为主观简答题,侧重

于考查与学习过的诗歌进

行比较鉴赏。

体裁唐诗

考点①内容理解②鉴赏表达技巧③情感分析

201615—17,12分选篇[宋]陆游《西村》

体裁宋诗

考点①内容理解②鉴赏表达技巧③比较异同

201516、17、19,14分选篇[宋]苏轼《醉翁操》

体裁宋词

考点①评价思想内容②鉴赏表达技巧

年份题号与分值考查内容

命题分析201715—17,12分考点突破专题导引一读懂诗歌三步骤第一步:读标题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可以负载以下信息: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

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临洮);②交代了前去的地点(北庭);③奠定了诗

歌的感情基调(留)。残春旅舍①交代了时间(残春);②交代了地点(旅舍);③暗示了诗歌的内容(借景

抒情)。考点突破诗题重要信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交代了出发的地点(19对点演练1.根据所给标题,写出标题所给的信息。(1)《咏素蝶诗》答:

(2)《征人怨》答:

(3)《送何遁山人归蜀》答:

对点演练20(4)《春日秦国怀古》答:

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

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

的类别(边塞诗)。(3)①交代了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惜别)。(4)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

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第二步:读正文(4)《春日秦国怀古》21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方法上有以下两个关键点:1.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语言进行变形处理的呢?(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

性。如南北朝时期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

夜别》),王维的“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22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

子”(《满庭芳》)等。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

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句子中的“暗”“冷”

“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

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改变词序。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

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的“风老莺雏23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

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

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

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

主语。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

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

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24④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

一般情况。诗词曲中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

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关。”下句中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

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

玉门关。b.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

湖月。”下句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

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

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④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25可能是“月”。(3)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

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词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

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

成,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作者留下大

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

善。②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

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可能是“月”。26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

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组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皆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

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不是事物的

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对点演练2.(2013课标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27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

占尽。

洲烟雨:长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诗歌素描: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28(2)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3)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

(4)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下棋,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还有谁(2)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

29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复国的儒

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八尺扁舟,三扇低篷,占尽

洲烟雨,独来独往,无拘无束。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

皇帝赐予吗?(2)又何必君恩赐与?(3)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

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4)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

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

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记得那豪迈的生活?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复国302.抓关键词句品情态。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是绝对读不懂、读不透

的。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

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体现思想情感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

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

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抓

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或词眼,有

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

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2.抓关键词句品情态。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体现思想情感的字31对点演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淇上别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1)题目提供的信息:

(2)诗歌素描:

对点演练32(3)抓住关键词句:

(4)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

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答:

(5)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

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答:

(3)抓住关键词句:

33答案(1)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别赵仙舟)、题材(送别诗)。(2)短暂的相逢,还未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来了。为友

人饯行,我已经感到离别的悲伤,想到自己又要独自回到荒城更感惆

怅。天凉了,刺骨的寒风带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依旧是那般明净清

幽。黄昏时分,那湍急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解开那紧系的缆答案(1)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别赵仙舟)、题材(送别34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

我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他依旧伫立在我眼前。(3)“笑”“泣”“伤离”“愁”。(4)情感阶段: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艺术手法: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远山、日暮、长河等凄清的景

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

的情感;③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

人的不舍。(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5)(示例1)“犹”字好。孤舟远去,诗人仍然伫立在原地,目送远去的朋

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去,写

出诗人对朋友不舍的深情。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35(示例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

人空对无际的长河。“空”字侧重表现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

传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第三步:抓暗示信息诗歌中除了标题的信息外,还有作者、注释和题干等提示性信息,这些

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作者信息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

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

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

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2015年山东卷张元幹的《卜算子》,要(示例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36准确理解本词的主旨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词人生活的时

代背景。张元幹,芦川永福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

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

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幹尔后漫游江浙

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幹与张孝祥一起号称

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了解了这些,再去把握词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

了。2.注释信息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也是鉴赏诗歌时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有的

虽然只有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

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准确理解本词的主旨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词人生活的37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有帮助。对点演练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诗人作诗的目的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有关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注释一旦出现了,就一定对考生阅读诗歌38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

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

品。②偃蹇:在这里是高耸、傲慢之意。③生:语气助词,无义。(1)题目提供的信息:

(2)诗歌素描:

(3)作者、注释暗示的信息: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39(4)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答:

(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亲密融合”,请结合词意具体分

析。答:

(4)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40答案(1)“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

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

寒冬,常到溪边来住吧(,让我们相互为伴,共同面对风寒)。当月露山头,

已是高悬中天了。抬头望空中明月,低头见溪中月影,好似明月由“天

高处”进入溪水中。明月夜夜听(我)朗诵《离骚》,然后才离去。(3)作者是爱国词人,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且正文中提到

了《离骚》,更说明了词人的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4)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

心怀天下,但屡遭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

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如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答案(1)“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41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

高洁。(5)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

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

“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傲岸的青山、高洁

的明月,物我之间亲密融合。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

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那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专题导引二答对诗歌阅读选择题三步骤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把握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

题的前提。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42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阅读相关知识,聚焦比较,

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最符合要求的答案。对点演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感遇(其二)陈子昂①兰若②生春夏,芊蔚③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步骤二:逐一比对。43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

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香兰和杜

若,皆是草本植物。③芊蔚:用来形容花叶的茂盛。④朱蕤:朱红色的花

下垂。蕤,花草下垂的样子。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芊蔚何青青”侧重从兰若的花叶上着笔,叠用了“芊蔚”与“青

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B.颔联从正面刻画,由茎及花,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

着以“朱”“紫”,用清淡之笔加以描绘。BD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BD44C.颔联用字精妙,“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人比

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冒”字画出了兰若的身姿,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

情态。D.颈联描写的时间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

渐变化的特点,“嫋嫋”形容秋风起,寒冷异常,形象十分传神。E.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

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答案

BD

B.“清淡之笔”错误,应该是“浓墨重彩”。D.“秋风起,

寒冷异常”分析过重,应该是“秋风乍起,寒而不冽”。考点一鉴赏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着C.颔联用字精妙,“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诗45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

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

“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

以是“物”)就是形象。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分析诗歌内容,深

入领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因此,高考常常以“鉴赏形象”为切入

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所谓“鉴赏形象”,即把握形象特

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例如,对于叙事诗而言,诗46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

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这首诗(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

以分析。(2)诗(或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

加以概括(或分析)。(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或词)中作者的形

象特点。描摹人物→概括人物特征→揭示人物的品

格、情操、思想感情等。【解题指导】角度一鉴赏人物形象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47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南宋]史达祖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

楼。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敝貂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注]

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48解析

答案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绪的词人形

象。帽檐积满了尘土说明其漂泊之久,古塞幽远说明其离家之遥;烟草

苍茫,旅程无尽,每走一程,愁绪就增添一分。大雁飞过,却没有捎来词人

所期盼的家信,思乡之情无以告慰;独宿客馆,彻夜难眠,满楼月色更勾起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要在答案内容的开头点出词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

帽”。形式:描写了一个××(形象特点)的××(形象身份)形象。(这一步

也可放在最后作为总括)上阕描写了一个思念家乡、满怀愁绪的词人形象。第二步: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词人形象”这个中心来

写;如果该词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概括。上阕主要借由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形象。第三步: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这

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

的)表现词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解析

答案上阕描写了一个因长期漂泊、思念家乡而满怀愁49对点演练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答:

对点演练50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

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

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

“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解析应先概括诗人形象,然后结合诗中意象分点分析。诗人心志清

隽,爱好闲雅。他身处竹轩,轻掩柴门,漫步小径,品茶焚香,或倦卧,或闲

吟,悠然自得。竹轩之中四时皆佳趣,赏竹、观雪、品梅,均非别处所能

领略,亦足见诗人的清雅之趣。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

51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诗人形象类型典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看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他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志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苦闷情感,形象而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情感;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现了他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内心。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诗人形象类型典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52爱恨情长,感时伤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

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如屈原的《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现了一

个不愿与奸人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爱国诗人

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

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的豪放洒脱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下子

变成了一个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孤苦女子。国恨家愁,

像沉重的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

悲、沦落之苦。辛苦劳作,纯朴善良。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

一个年迈的辛苦劳作的卖炭翁的形象,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形象

多么生动、感人,又多么令人扼腕悲叹!爱恨情长,感时伤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53角度二鉴赏景物形象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渔家傲[金]段克己[注]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楼外垂杨千万缕。风荡絮,阑干倚

遍空无语。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惟有闲愁将不去。依旧住,伴人直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

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

的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的

意境。(1)这首诗(或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3)这首诗(或词)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诗(或词)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的

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体现了作

者……的情感(心情、心境),起到了……的作

用。角度二鉴赏景物形象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概念阐54到黄昏雨。[注]

段克己:字复之,号遁庵。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金朝进士。入

元不仕,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著有《遁斋乐府》。全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

到黄昏雨。55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特点。萧索、冷清。第二步,抓住词句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展现的

画面。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第三步,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词句的寓意(多数试题为结合景

物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惜春之情。解析答案全词描写了一幅萧索、冷清的暮春图景:暮春时节,柳丝飞絮,落

花成尘;春雨绵绵,直到黄昏。春天已去,无处追寻,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

情。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56对点演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点演练57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答:

答案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

“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差,使人更加感觉到“危樯、独舟”的渺

小脆弱,意在强调独舟上的诗人的渺小孤苦。解析句中意象不难找出,注意句中的名词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意象所

体现出的不同的氛围特点。对艺术效果的分析,要通过对比两种意象的

不同特点并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完成。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58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

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月圆。④列宿:众星。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

行概括。答: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9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

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分析。先要判断出共“几幅画面”,前

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然后要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如第

一句若概括为“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虽然意思是对的,但语

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60一、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画面)类型及其相关表达术语二、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诗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

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就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类型表达术语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一、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画面)类型及其相关表达术语二、古典诗歌61帮助。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意象名称分析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

情,以至后世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古代路旁设有亭子,供行旅停歇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了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南浦”多见于有关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

茫江浸月”,等等,都是在以酒抒写别离之情。帮助。意象名称分析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62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意象名称分析月亮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书写手足之情意境高远,豁达开朗。借月抒怀,体会人生。鸿雁鸿雁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或词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双鲤(双鱼)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歌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赵令畤《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让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如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63意象名称分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芭蕉在诗歌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宋代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愁思联系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猿猴古诗词中常借助猿啼营造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鹃(子规)古代神话中,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直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悲凄。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斜阳(夕阳、残阳)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第三组: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意象名称分析梧桐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64第四组: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意象名称分析红豆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被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莲“莲”与“怜”谐音双关,所以古代诗歌中有不少写“莲”的句子,借以表达爱情。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枝干合生在一处的两棵树;比翼鸟,指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它们在古典诗歌里被用来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第四组: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意象名称分析红65意象名称分析菊花菊花有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高洁的形象与自己不同于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梅花不畏严寒兀自盛开,它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赞颂。陆游的著名词作《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借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身处逆境仍坚贞不屈的人格。后世文人也常借松柏抒怀,如汉末诗人刘桢《赠从弟》中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唐人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中的“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竹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了古今文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那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第五组:抒情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意象名称分析菊花菊花有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66黍离“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心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被毁,旧都已长满禾黍,就写了这首诗来寄托悲思。后世遂用“黍

离”之思抒发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的繁盛反衬环境的荒凉,从而抒发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黍离“黍离”常被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心伤感之情。典出《67第六组: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意象名称分析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东篱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句子,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幽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就用“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第六组: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68意象名称分析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

憔悴老边州。”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细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汉文帝及其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汉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的治军有方。后代多以“细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唐代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第七组: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意象名称分析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69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自告奋勇请求杀敌。如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羌笛(芦管、羌管)古代诗歌中经常提到这一意象,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

夫百感交集,怆然泪下。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70角度三鉴赏事物形象【解题指导】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概念阐释命题方式答题思路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词)中的物象。这些

物象有的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有的通过作者

人格化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了他的品格和思想

感情。(1)×句描绘了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2)前×句体现了事物怎样的品性?(3)作者借××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概括诗词中所歌咏的物象:①结合诗词分

析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性语句及评价性语句

的感情色彩;②结合作者自身经历、写作背景

剖析其所言之情、之志。角度三鉴赏事物形象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概念阐释7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树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72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高洁、坚劲。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事物形象。前六句表现其坚劲,后两句表现其高洁。第三步,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品性、情操

等)。借松树的高洁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解析答案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

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树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规范步骤典例分析第一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高洁73对点演练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

入芙蓉浦。对点演练74上片是如何描写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答:

答案“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尽了荷的袅

娜风姿。“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给人以饱满的感觉;“一一”把荷

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词人通过对荷的描写,表达了思念家

乡、怀念亲人的感情。上片是如何描写荷的?表达了什么情感?75解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词人看到

的荷塘美景,初阳、雨、水、荷,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词人由眼前的

“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思乡念亲之情油然而生。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答:

解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描写词人看76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

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解析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对其进行表现。第二句重在

铺垫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

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

“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

致。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77一、咏物诗的常见类别类别精析单纯咏物诗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物象的外形或纯粹从审美的角度形神兼备地刻画物象。唐代咏物诗中单纯咏物的作品大都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美,无论是从物象的选择还是从诗的风格上来讲,都流露出唐代清新活泼的气息。借物抒情诗此种写法即把自己的个人情绪、欲望等通过咏物表达出来。这类咏物诗寄情于物,心物交融,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细腻而真挚的情感。物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因而显得灵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热情。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志向、气节操守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之情寄托在所吟咏的物象之上。在这一类诗中,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诗歌中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其人生态度以及生活理想,同时批判丑恶的现象。借物明理诗这种写法即借咏物来阐明事物表象之下所蕴含着的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这类咏物诗表明了诗人所体悟到的超脱于琐碎的现实生活的深刻哲理,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人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使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穷达是非的困扰,心灵达到一种澄澈、宁静且豁达的境界。一、咏物诗的常见类别类别精析单纯咏物诗单纯咏物即仅仅描摹78二、咏物诗常用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精析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即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侧面烘托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侧面烘托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该手法的精髓在于不直接刻画人物、描写景物,而是借助他人、他物进行间接表现。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能突破实际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浓化作品的艺术氛围。借物抒情即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手法。描写时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浸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却字字包孕着真切动人的情感。找准事物的特点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地方,就可以使事物与情感统一,使情感有所依托。象征即借助某一形象来表达一种更为深远的意义,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它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或将人拟作物,或将物拟作人,或将甲物拟作乙物。运用这种表达技巧,可为诗歌增添独特的情味,使事物形神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情感。二、咏物诗常用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精析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称寄79考点二鉴赏语言角度一品味关键词(炼字)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歌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

字,往往是最能表达其思想感情、体现其匠心的字。因此,一首诗歌也

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叠词等几类词。【设问方式例举】①某联最有表现力的字是什么?请简要分析。②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③诗中的某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④某词与另一个词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考点二鉴赏语言80⑤某词换成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技法指导锤炼字词三“关注”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指字词本身的意思及其在诗句中的语

境义。可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使用该字词的妙处。2.关注字词运用的手法。既包括比喻、比拟、双关、通感、夸张等修

辞手法,也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3.关注字词的作用。谈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

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谈,

尽量全面。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

味等。⑤某词换成另一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81品味关键词(炼字)的四个思考方向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鉴赏字词时,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

之处,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特别要注重对动

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指词语传达出来某些情感或意愿。诗歌语言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等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

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品味关键词(炼字)的四个思考方向82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的特点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创作诗歌很讲究意境,而结合诗歌内容妙用字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指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答题步骤】第一步,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词的题,此步省略)第二步,释字(词)义:准确解释该字词并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描

述景象。第三步,点手法:如果该字词使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要指明这种手法并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凝练与含蓄的特点来83略作分析。第四步,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

达效果。1.动词动词是表现人(或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或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