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衰_第1页
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衰_第2页
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印度古代文明的兴衰

《文明的荣耀》是美国神学协会出版的《探索》系列之一,由三名作者共同撰写。作者之一乔治·费斯坦因博士(Dr.GeorgeFeuerstein)专门从事瑜伽以及宗教史的研究,特别是从神秘主义的角度探讨瑜伽,发表过《神圣之路》、《神圣的疯狂》等20多部专著。作者之二苏巴什·卡克博士(Dr.SubashKak)是电子学和电脑的专家,任路易斯安那大学教授。他除了设计电脑之外,还喜欢钻研梵文。其主要著作有:《物理现实的本质》、《<梨俱吠陀>的天文密码》、《本世纪末的印度》等。作者之三大卫·弗劳利(DavidFrawley)是美国吠陀研究所所长,研究《夜柔吠陀》的专家,写过《上帝、传说和国王》、《来自天庭之河》等书,并翻译过《梨俱吠陀》的诗歌。《寻找》一书对于传统的印度古代文明起源理论提出了质疑,并用全新的观点推翻了传统的理论。传统理论认为,古代印度的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代表这一古代文明的是现在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巴和摩亨焦达罗文化的遗址。印度河流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700—1900年之间,而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消失了。传统说法是,这一印度古代文明的消失是由于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它的创造者是现在居住在印度南部的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的祖先。按照传统观点,操梵语的雅利安人本不是南亚次大陆的土著居民。他们曾是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当达罗毗荼人已经在印度河流域创造出城市文明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开始定居的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为了寻找草地而进入了印度河流域。在这里他们遇到了高于自身文化的达罗毗荼人,于是野性大发,发动了一场血腥的战争,将这一地区的居民杀戮殆尽。从此,雅利安人不断向印度腹地即恒河流域迁徙,以剑与火开路,迫使达罗毗荼人逐渐向印度南方转移。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南部的居民比北部的居民皮肤黑,他们说的语言也不属印欧语系。传统的观点还认为,雅利安人的圣典《梨俱吠陀》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上述传统学术观点的代表是比较神话学的创始人、梵学家马克斯·米勒(MaxMuller,1823一1900)。马克斯·米勒生于德国,后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考古学的发现也支持传统的观点。考古学家在哈拉巴和摩亨焦达罗都发现了人的头盖骨,一些头盖骨上有明显的刀斧痕迹。欧洲学者们由此判断,印度河流域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这个地区的原始文明就葬送在这场战争之中。《寻找》一书彻底推翻了上述观点,而这种观点曾被视为定论,在学术界广为流传。《寻找》一书提出崭新的设想,要把《梨俱吠陀》作为一部历史书来读,从中读出印度古代的文明史。该书的作者完全同意马克斯·米勒的说法,即《梨俱吠陀》是精神的金字塔,它所传达的远古文明信息要比埃及的金字塔多。《寻找》的作者认为,《梨俱吠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它产生的年代要远远早于公元前1500年。《梨俱吠陀》中有大量涉及远古时代天文现象的资料。吠陀祭祀仪式无疑与天文现象有关。《梨俱吠陀》中许多有关祭仪的规定就好像是天文现象的密码。将这些密码解读出来,加以分析,就会发现《梨俱吠陀》中所描写的星象应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2000年之间。其实印度的著名政治家兼学者提拉克早在19世纪末就曾指出应研究《梨俱吠陀》中的天象史料,但可惜的是印度学者的学术成果在殖民时代往往被忽略。《寻找》一书的作者认为,哈拉巴和摩亨焦达罗就是《梨俱吠陀》的故乡。古代操吠陀语的雅利安人不是外来的侵略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的文明之中。换句话说,正是雅利安人孕育了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的文明。考古学家在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文化地区找到了数量不少的印章,这些印章如今都陈列在新德里国家博物馆中。一些印章上刻有象形文字。至今人们还不能释读这些文字,但是从形状上看,这些文字和后来的婆罗谜字母有着渊源关系。在很多印章上出现过一种独角兽的图案。人们通常认为这种无名兽是古代印度人崇拜的图腾。《寻找》一书的作者则认为,印章上的兽像并非什么神秘动物,不过是一只牛的侧影响罢了。这说明在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文化时代,对牛的崇拜已经形成。后世印度教对牛的崇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由此可见,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宗教信仰和后来的印度教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另一枚印章上还有一尊人像,结跏而坐,上身笔直,状如修瑜伽功。《寻找》一书认为,这尊人像正是印度教中著名的湿婆神。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文化与印度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它的创造者是吠陀人,而并非达罗毗荼人。与传统的说法相反,雅利安人入侵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的事情从未发生过。作者列出的证据达12条之多。吠陀圣诗中反映的战事,实际上是雅利安人之间的战事。交战双方的文明程度相当。那个时候,居住在哈拉巴一摩亨达罗一带的印度古代居民和今天这块土地上的居民一样,属于不同的种族。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平相处。在摩亨焦达罗地区确实发现了人的头盖骨,但是考古学家们发现,它们并不出自同一文化断层,也就是说属于不同的年代。因此,一场战争毁灭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哈拉巴一摩亨焦达罗的文明不是毁于一场血腥的战争。导致这一文明消失的原因是自然灾害。如果把《梨俱吠陀》作为一部历史书来读,再比较现代考古学提供的实证,就会发现,《梨俱吠陀》不仅仅是神话的汇编,它还包含了许多关于远古的史料。例如《梨俱吠陀》中没有关于五河流域的记载,但是一再提到七河。《梨俱吠陀》中的许多赞美诗句是献给七河中最大的一条即萨罗斯瓦底河的。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现在是印度最大的沙漠,但是现代卫星技术提供的照片证明了这里曾有一条大河流过。《梨俱吠陀》中提到的七条大河以及最著名的萨罗斯瓦底河不是神话中的河流,它们确实曾在现在的塔尔沙漠地区汹涌澎湃。历史上的塔尔沙漠河流纵横,沃野千里,萨罗斯瓦底河哺育了印度古代的文明。更准确地说,印度古代的文明应该称之为印度河一萨罗斯瓦底河文化。但是地质和气候的变迁,以及其它不明的原因,萨罗斯瓦底河改道了,七条河流逐渐消失,沃野变成沙漠,吠陀人不得不放弃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向着恒河流域迁徙。正是因为萨罗斯瓦底河曾经孕育了印度古代文明,吠陀人才对它如此崇拜,喻之为神,在《梨俱吠陀》中不断地用诗歌赞美它。时至今日印度人民对这条大河依然难以忘怀。今天,萨罗斯瓦底变成了印度教中的智慧女神。萨罗斯瓦底还有天河之称。每年二月,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汇集到阿拉哈巴德城,跳入恒河和朱木纳河会合的地方洗浴。传说这个时候,萨罗斯瓦底河会从天而落,与地上的两条圣河汇合。生活在印度河一萨罗斯瓦底河文化时代的雅利安人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城市的建设者。吠陀人的商业已比较发达,用于度量的器物已相当精细。在远古时代,萨罗斯瓦底河流过现在的沙漠地段,注入印度洋。沿着这条大河,吠陀人兴建了一座又一座的古代文明城市。考古发现塔尔沙漠地区曾有一系列古代文明的城市,如甘维瓦拉(Ganweiwala)、拉克嘎希(Rakhigarhi),以及海港城市罗塔尔(Lothal)等。这些城市已具备周密的排水系统。古罗马人在千百年后才建造出这样的系统。吠陀人也发展了海外贸易。他们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曾从罗塔尔漂洋过海,与巴比伦人和阿卡德人通商。传统观点认为,巴比伦人和阿卡德人的文化曾影响印度古代文明。但《寻找》一书的作者不仅将《梨俱吠陀》产生的时间提前了,而且发现《梨俱吠陀》表现出吠陀人对天文的丰富知识。从时间顺序看,从《梨俱吠陀》表现出的丰富的天文知识判断,《寻找》一书的作者认为,不是印度人接受了巴比伦人在天文方面的成就,而是巴比伦人文化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古代印度人由于通商和航海的需要,由于农业的发展而对天文现象有了相当先进的认识。印度古代商人不但把商品而且把较为发达的天文学带到了巴比伦。总而言之,按照《寻找》一书的描绘,雅利安人是文明的人,热爱和平的人,他们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就年代的久远而论,中国和埃及创造的古代文明都不及雅利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梨俱吠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书,既记载了古代雅利安人的神学观念,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笔者认为,《寻找人类文明的摇篮》一书值得一读。这本书思想解放,毫无约束。书的作者不迷信传统权威,不是顺着传统的思路去读那些似乎人人都读过的资料,而是重新审视那些旁人已经烂熟的材料,从而为研究印度远古文化打开了新的思路。《寻找人类文明的摇篮》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因为它试图推翻已经存在多年的传统学术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读来令人难以释手。但是,这本书也有片面、武断之处。它的作者对中国文化未能深知,就下结论认为印度文化代表了雅利安人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化。笔者无意争论哪家文化在先,但是中、印远古文化中相似的成份是值得探讨的。例如:火神在吠陀祭祀中是个占主导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