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_第1页
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_第2页
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_第3页
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_第4页
2023年暑假小学语文小古文阅读专项(统编版)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诫子劝学篇(教师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何为文言文?美好的意思。文美好的意思。文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表述,记载等意思。文文作品、文章等意思。作品、文章等意思。①要根据劝说情境,注意劝说对象,进行劝说。劝说技巧①要根据劝说情境,注意劝说对象,进行劝说。劝说技巧②紧扣劝说的目的,进行劝说②紧扣劝说的目的,进行劝说。③要选择合理的劝说方式。劝说方式一般包括:设喻说理、正话反说、直言劝说等等。③要选择合理的劝说方式。劝说方式一般包括:设喻说理、正话反说、直言劝说等等。诫子劝学篇诫子劝学篇①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做到有理有节,层层深入.劝说方法①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做到有理有节,层层深入.劝说方法②引经据典,借例言理,使对方信服。②引经据典,借例言理,使对方信服。③直话曲说,委婉相劝。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③直话曲说,委婉相劝。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①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劝学诗》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1.(2022·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④槁⑤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③规:圆规。④有,通“又”。⑤槁,枯。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1)学不可以已:________

(2)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___(3)虽有槁暴:________

(4)使之然也:________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答案】1.停止代词,指冰。晒这样2.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3.事例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事例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达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事例四:金就砺则利【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1)“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的意思是停止;(2)“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意思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之”代指冰;(3)“虽有槁暴”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晒而干枯。故“暴”同“曝”,晒干;(4)“使之然也”意思是: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故“然”这样。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智慧多呢?结合这句话含义及参考译文,可以知道“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3.本题考查了根据文言文内容填空的能力。通过阅读译文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四个事例进行说明,进而进一步表达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这一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熨木使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2.(2023·云南·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之学①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注释:①选自《荀子•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中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乎耳,箸乎心。___________________2.“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古文: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4.本文拿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1.“箸”通“著”,意思是牢记。2.B3.文雅;消息情况4.君子之学小人之学B【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1.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3.(2021·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势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⑤?”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③炳烛:点燃火把。④安:怎么。⑤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夜晚

②迟,晚

③年暮,年老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③②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答案】1.B2.A3.人生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受益终生。)4.珍惜青春时光要付出艰若和努力,好好学习。【分析】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1.此题考查学生多义词的掌握。“恐已暮矣”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的意思。“暮,何不炳烛乎?”意思是:天黑了,为什么不拿蜡烛呢?暮,夜晚的意思。2.考查对选文内容及修辞方法的理解。A.有误,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这个句子把“少而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考查了对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掌握情况。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珍惜人生的美好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4.(2022·山西运城·五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吾:________

尝:___________

终日:__________

跂而望矣:__________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答案】1.《劝学》2.我曾经整天踮起脚远望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内容“——节选自荀子《劝学》”可知,本文出《劝学》。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思索。吾:我。尝:曾经。终日:整天。跂而望矣:踮起脚远望。3.本题考查古文的记忆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划线句的意思,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可知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差不多。【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5.(2020·全国·小升初模拟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冶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罪恶暴躁。⑤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续。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意与日去_______________

B.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

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B.宋何罪之有 C.水路草木之花 D.愿借子杀之3.有两个成语,一个是_____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答案】1.消逝,逝去。年华。2.C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4.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5.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点睛】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6.(2019·山东济南·六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任末①好学任末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答案】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2.告诉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多看名著,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应该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分析】译文: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反问句之类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概括把握能力,该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可以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考虑。7.(2021·浙江绍兴·四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辍:停止。③喧:忘记。④引:拿来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诫之()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3.翻译画线的句子。【答案】1.AB2.C3.从这件事之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忘记书中的内容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母方织”意思是: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方:正在。“以此诫之”意思是以这件事作为警告。诫:告诫。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蕴含道理的辨析。结合阅读可知,孟子常常因分心而中断背书,孟母割断布作为警告,使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由此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语有:“自是”,从此;“喧”,遗忘。句意为: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点睛】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8.(2022·四川乐山·五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①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②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③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④。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⑤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①竟年:终年,一年到头。

②辄:就

③咸:皆,都。

④憾:怨恨。

⑤卒:死亡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屋舍衣物皆尽()2.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和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B.对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C.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D.跟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1);(2)。4.刘儿“悟”出的道理是。【答案】1.赠送房屋2.C3.辄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4.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①“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的意思是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由此得知,“遗”表示赠送。②“屋舍衣物皆尽”的意思是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由此得知,“舍”表示房屋。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与:为。为善:做好事。乃:是。本:根本。缓急:困厄、情势紧迫。由此得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的意思是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故答案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母亲十分善良,看到贫困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结合“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可知,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辄以斗升相济和以己之衣遗之。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短文讲述了刘氏很善良,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刘氏死后,一场大火烧毁了刘氏的房屋,大家帮助刘氏的儿子,是因为怀念刘氏的情意。因此,刘儿“悟”出的道理是刘氏说的话“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可归纳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点睛】参考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9.(2019·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小古文,并完成习题。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①诵:背诵。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④引:拿来。1.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

以此诫之()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C.教育孩子要用暴力【答案】1.正在告诫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3.B【点睛】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①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②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④而羽之,镞⑤而砺⑥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孔子劝学》)【注】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②柔,同“揉”,使木弯曲或伸直。③犀革:犀牛的皮制品。④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装上箭羽。⑤镞:箭头,作动词,装上箭头。⑥砺:磨。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4)岂可及乎?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斩而射之 B.康肃笑而遣之C.其入之不亦深乎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应当用心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C.吾非此之问也。

译文:我不是问这个方面。D.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

译文: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射得更深更远吗?4.《孔子劝学》与《孙权劝学》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用__________的方式,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做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等;《孔子劝学》中主要用__________的方式,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用如何让箭射得更远的道理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答案】1.当道、当权研究儒家经典知晓事情比得上2.D3.B4.现身说法;比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1)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2)句意: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3)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见事:知晓事情;(4)句意:谁能比得上你呢?及:比得上。2.考查一词多义。D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之”是助词,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其它三项都是代词。故选D。3.考查翻译。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这句话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故选B。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两文主旨都是劝人学习。读甲文可知,《孙权劝学》中“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读书而有所收获,以现身说法的说理方式,来教导吕蒙要读书学习。故第一空可填:现身说法。乙文从“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可知,孔子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从“人君”“士”“狂马”“操弓”“木”等多方面类比,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多重比喻中,用比喻的方式阐述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用如何让箭射得更远的道理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故第二空可填:比喻。【点睛】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凭借你的能力,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不丢下正弓的器具然后才能持弓弩。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走送之走:______(2)门人弟子填其室填:______(3)援疑质理质:______(4)白首方悔读书迟方: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讲述了作者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一个“_______”字表明了作者读书的愿望之强烈;《劝学》中的“_______”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用原文中字词填空)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和《劝学》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跑挤满询问才2.(1)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有藏书的人家求借。(2)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3.嗜悔4.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作者用用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等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道出了问学的甘苦;《劝学》中诗人把黑发和白首时候的两种不同情景进行对比,道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小跑赶快送还人家。走:跑,小跑;(2)句意为: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填:挤满;(3)句意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4)句意为: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就太迟了。方:才;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2)重点字词:尝,曾经;从,跟从;执,拿着。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通读《送东阳马生序》和《劝学》两文,根据“余幼时即嗜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等内容,可知文中讲述了作者年轻时因“嗜学”而艰苦求学的经历,一个“嗜”字表明了作者读书的愿望之强烈;《劝学》一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悔”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据此填空即可。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响问……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内容,将先达的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求学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劝学》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再想要学习也晚了。作者将“黑发”“白首”两种不同的人生生阶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故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点睛】参考译文:《送东阳马生序》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节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劝学》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耍,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努力学习。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师旷劝学刘向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B.但当涉猎/但微颔之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日出之阳 D.盲臣安敢戏君乎/国泰民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每空三个字)4.如果在《师旷劝学》文末补写一句话,你认为最恰当的一句是(

)平公曰:“善哉!”A.你说得太好了,我明白了你的意思。B.欲学,何暮之有?C.想要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D.盲臣未敢戏君乎?5.两篇选文都是劝学,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在生活中怎样劝说容易让人接受你的观点。【答案】1.B2.(1)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2)哪里有做臣子的人戏弄自己国君的行为呢?3.事务多年纪大4.B5.示例一:运用自身作法进行对比,这样劝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孙权劝学》一文,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辞,孙权拿自己经常读书的做法和吕蒙进行对比,而且以自身为例,告诉吕蒙学习是大有好处的。吕蒙信之,并学有所成。示例二: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进行劝说容易让人接受。比如《师旷劝学》一文,当晋平公认为自己被盲臣“戏”时,师旷用好学如“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来劝说晋平公,晋平公在师旷的劝说中,明白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的道理,欣然接受了师旷的建议。【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A.益:好处,益处/更加;B.但:都是“只、只是”的意思;C.之:这样/结构助词,的;D.安:怎么/安定;故选B。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安(怎么),戏(戏弄)”是句中的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组织语言回答即可。《孙权劝学》中,“蒙辞以军中多务”,可见吕蒙以事务多为理由推辞;《师旷劝学》中,“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见晋平公因自己年龄大担心学不好。4.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师旷劝学》中,晋平公因自己年龄大担心学不好,师旷劝学,让晋平公认识到想要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选项A、选项C、选项D,不合语境,选项B,反问语气,强调了晋平公的省悟,使用正确。故选B。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出体会感悟,做到自圆其说,语言通顺连贯即可。示例:委婉劝说容易让人接受。孙权劝吕蒙读书,并不是以君王的权威强迫吕蒙,而是以自身为例,谆谆教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重心长,让吕蒙心悦诚服,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欣然接受了孙权的建议。【点睛】《孙权劝学》参考译文: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我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于是就去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师旷劝学》参考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节选自《汉书·烈女传》)【注释】①趋,快步走向

②捐,抛弃

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1)见往事耳()(2)当日知其所亡()(3)遂七年不返()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若中道南归,何异断斯织乎?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但劝学方式不同,请结合文段简要说明。【答案】1.了解每天于是2.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4.孙权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接着以自己读书现身说法,说明学习“大有益处”,让吕蒙无法推辞;乐羊子妻劝学用纺织作比,说明“学”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见:了解。日:每天。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故”为“问”的宾语,所以在“故”后停顿,“无”这里是动词,“没有”的意思,所以在“无”前面断句,故停顿是: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3.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若:如果。中道:中途。何异:有什么不同。4.考查对劝说方式的理解。孙权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点睛】译文甲文,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文,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5.阅读下面古文,回答问题。【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张咏劝学》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③,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④。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寇准的友人。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④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1.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自称、对他人的敬称等。【甲】文中的“孤”是孙权的____________,【乙】文中的“__________”是对他人的敬称。2.解释下列划线词。(1)及鲁肃过寻阳()

(2)咏徐曰()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寇准是个奇怪的人才,只可惜学问不够啊。B.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学习不努力啊。C.寇准是个奇特的人才,可惜学习不努力罢了。D.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学问不够罢了。4.以下对【甲】和【乙】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张都善于劝导,并劝学有效。B.在“劝”的方式上,孙权对部下吕蒙委婉劝导,而张咏对友人寇准直接劝导。C.在“学”的态度上,吕蒙由推辞到接受,而寇准始终虚心接受。D.【甲】文中的吕蒙和【乙】文中的寇准虽身居高位,在接受劝导之后仍认真学习。【答案】1.自称公2.(1)等,等到(2)慢慢地3.D4.B【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孙权当明占据江东,称吴王,故自称为“孤”;姓氏后加“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如乙文中的“寇公”“张公”。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等到;(2)句意:张咏慢慢地说。徐:慢慢地。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乙文画线句重点字词:奇才,不可多得的人才;学术,学问;不中,不够;尔,罢了。故译为: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学问不够罢了;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B.根据甲文中的“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是直接劝导;根据乙文中的“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可知,张咏没有明确说寇准应该读书,而是通过《霍光传》让寇准自己知道自己不学无术,应该读书,所以张咏是委婉劝导;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乙)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③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____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2.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它是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任意一个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内容的诗歌或名言,请写出一句。【答案】1.当权,掌管推辞比等到2.示例一: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示例二: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3.①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4.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学习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5.示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你现在当权管理事务。当,当权,掌管。(2)句意: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辞。(3)句意: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若,比。(4)句意: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2.考查成语。根据“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得:吴下阿蒙。意为: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根据“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得: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意为:人在一段时间里有极大的进步,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他。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2)今者,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4.考查阅读启示。从吕蒙的变化看,原来是吴下阿蒙,现在他的才干和谋略让鲁肃惊叹,可知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其次,吕蒙虽然原来学识少,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增长了才干,有了惊人的进步,可知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获;再次,吕蒙因为听从了孙劝的劝告,最后学有所成,说明一个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善于接受别人合理的规劝。5.考查名句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书写正确即可。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点睛】参考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咏劝学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③不足尔。”及准出陕④,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⑤。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注释】①张咏:宋朝名臣。②准:寇准,宋朝宰相。③学术:学问。④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⑤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一处)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3.本文和《孙权劝学》劝学方式是否相同呢?请结合两篇原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2.等到寇准出任陕州知州时,恰好(适逢,恰逢,正赶上)张咏从成都罢官归来。3.否/不一样/不同/不相同。《孙权劝学》的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本文中的张咏旁敲侧击,用启发的方式,语气更加委婉得体。【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根据句意断为: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及:等,等到;适:恰好、适逢,恰逢,正赶上;还:回来,归来。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使吕蒙无可推辞;根据“乃始就学”可知,吕蒙身体力行,开始学习,孙权的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