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_第1页
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_第2页
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_第3页
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_第4页
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利石油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1石油工业的恢复利物浦位于非洲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是欣赏欧盟的重要油田之一。你的石油市场现状可以概括为“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然而比起中东其他产油国,利比亚的石油开采历史较短。1955年,利比亚颁布第一个石油法,开始勘探石油;1959年,利比亚发现第一块油田;1961年,利比亚石油第一次出口,进入欧洲市场,在外国石油公司的帮助下,利比亚石油产量逐步增加;1969年卡扎菲领导的“9·1”革命后,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恶化,其石油工业发展因缺乏资金、设备等而陷入停滞;随着2003年、2004年联合国和美国分别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以及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高涨,利比亚投资环境取得突破性改善,吸引了众多石油公司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利比亚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过去几十年中,利比亚的石油探明储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2月下旬,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引发的“阿拉伯之春”波及利比亚,战争导致油田停产,出口输油终端关闭,石油勘探开发陷入停滞。目前利比亚战争已告一段落,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国家逐步过渡到战后重建之中。而在战争中停止生产的利比亚石油工业,无疑将成为重建工作的重点。因为石油工业是利比亚经济的命脉,只有依靠石油工业,才能挽救濒于崩溃的利比亚经济,增强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2菲利诺伊州石油资源总结2.1智利lnop表1是1965~2010年利比亚石油储量、产量与消费量。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截至2010年底,利比亚石油探明储量为464×108bbl,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3.3%,位居非洲第一位;预计还可开采73年;产量为165.9×104bbl/d,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0%,位于尼日利亚、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之后居非洲第四位。利比亚大型油田多,石油储量超过10×108bbl的大型、特大型油田有12个,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锡尔特盆地、东南部的库弗腊盆地、西南部的木祖克盆地、西部的古达米斯盆地和西北部的塞卜腊塔盆地。战前随着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外交关系的缓和,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LNOP原计划于2017年使利比亚的原油生产能力恢复到300×104bbl/d的水平,但这一目标随着战争的爆发而变得难以实现。如果仅就数据而言,并不能真正反映利比亚石油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然而利比亚石油轻质高效,难以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品质,在利比亚局势动荡之际,世界石油价格短时间内迅速上涨。2.2自智利利利比亚石油消费量较少(见表1),所生产的石油主要用于出口,是欧佩克第八大石油出口国。从出口流向上来看,利比亚石油主要出口欧洲,被称为欧洲诸国的油库。据《全球数据库》官方贸易数据显示,2009年利比亚国内石油市场消费量为28×104bbl/d,净出口量150×104bbl/d,向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的石油出口量分别为42.5×104bbl/d、17.8×104bbl/d、13.3×104bbl/d和11.5×104bbl/d。美国2004年对利解禁后加大了自利比亚的石油进口量。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由于美国经济下滑和石油需求量减少,2009年自利比亚进口石油为8×104bbl/d,较2007年的11.7×104bbl/d大幅下降。2009年利比亚石油出口目的国按照占其出口比重排名(见图1)分别为:意大利(32%)、德国(14%)、法国(10%)、中国(10%)、西班牙(9%)、美国(5%)、巴西(3%)。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2010年利比亚石油出口量为130×104bbl/d,2011年1月份的产量为169×104bbl/d,出口达到149×104bbl/d。相对于那些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的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利比亚几乎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约有85%的原油出口到欧洲国家,在欧洲各国石油进口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别占爱尔兰进口量的23.3%、意大利的22%、奥地利的21.2%、瑞士的18.7%、法国的15.7%、希腊的14.6%、西班牙的12.1%、葡萄牙的11.1%、英国的8.5%、德国的7.7%和荷兰的2.3%,而占美国石油进口量的比重仅为0.5%。另外,利比亚石油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比重为3%(见图2)。3双方合作实际成效奠定了基础中利石油合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以石油工程服务为主、石油贸易与区块勘探开发合作逐渐起步的局面。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中国石油公司已在利比亚石油工程服务领域,特别是管道建设、钻井等方面成功实施了多个项目,充分展现了中国石油公司的能力,得到了利比亚业界的普遍肯定。这为中国公司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利石油、石化等能源领域的合作,开拓中利石油领域合作的新途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石油下属的7家石油企业和中海油的1家下属公司先后到利比亚开展区块建设、管道铺设、石油勘探、钻井、测井等业务,未来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企业对利投资累计约7000万美元。3.1智利中国成为俄语进口国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利石油投资合作是加强和扩大中利双边经贸合作的最重要领域。2004年,中石化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000×104bbl、总金额达3亿美元的全年石油进口合同。2008年,中国从利比亚进口原油1800×104bbl,成为利比亚第六大石油出口国。2009年,中国从利比亚的石油进口占利比亚出口的比重为10%,仅次于意大利、德国和法国。2010年5月,利比亚外交部长穆萨·库萨在第4届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上曾说,利比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拥有国,希望与中国加深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能源领域的合作。3.2智利西部管道项目2002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与中国石油建设公司联手,击败了意大利、德国、法国、希腊、韩国等国27家大型石油工程公司,一举中标利比亚西部油气双线管道工程建设项目,并于同年12月10日正式开工。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首次进入利比亚石油市场并以总承包形式运作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两条管线总长1054km,施工期23个月,合同总金额1.461亿欧元,已于2004年5月16日按期完工,交付试运营后受到了利比亚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树立了中国石油建设队伍的良好形象。利比亚西部管道项目是中利两国政府签订的石油框架合作协议的组成部分,是中利建交以来两国间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利比亚的第一条出境管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被誉为利比亚石油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在利比亚承建的另一重大工程项目是727石油管道工程,因管线全长727km而简称727管道工程。2005年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开始分包该工程,并于同年10月顺利完工。2005年9月28日,中石油管道局在祖韦提那(Zueitina)输气管道项目中竞标成功,管道全长206.7km,工期15个月,合同金额3400万美元。该项目是继利比亚西部管道工程和727管道工程之后,在利比亚境内最大的新建管道项目,也是中石油管道局在利比亚完成注册成立分公司后,首次以自身名义与11家海外知名管道承包商经过数轮公开竞争而中标的项目,对中石油管道局在利比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块勘探项目领域,2005年5月,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对44个石油勘探开发区块发布第二轮EPSA招标公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都参与了竞标,其中中石油下属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CNODC)成功中标海上17-4区块。该区块位于利比亚西北部地中海沿岸的佩拉杰(Pelagian)盆地海上,面积2535km2,勘探期为5年,开发生产期为25年。CNODC的成功中标是中国多年来锲而不舍开拓利比亚石油市场的重大胜利,实现了中利在石油区块合作上零的突破,为进一步推进中利石油领域合作奠定了基础。4战后,中国与智利的石油合作促进了一个有利的因素4.1双方石油资源合作在非洲投资不仅是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与英、法、美等国相比,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比较突出的优势是资金雄厚、人力资源成本低、效率高、利润期望值较低。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2008年,中石油与AnardarkoLiberiaCompany(美国)联合中标利比里亚一个石油勘探项目;2009年,中石化与中海油联手收购安哥拉32区块20%的权益;2010年,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2012年2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乌干达图洛石油公司完成此前签署的销售和购买协议的交割,根据协议,收购了图洛在乌干达1、2和3A勘探区各1/3的权益,交易总价约14.67亿美元。这些项目的成功,充分说明中国开展对外石油合作的资金非常雄厚。战后的利比亚再度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石油工业作为利比亚的经济支柱,战后恢复石油生产是“过渡委”的最优先举措。然而由于资金匮乏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利比亚急需国外投资,此刻利比亚最为关心的是谁能实实在在地拿出钱来投资,重启其石油生产,而且利比亚油气行业有对外合作的传统,因此利用油气资源招标引资是过渡政府获得资金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也恰恰具备这方面的资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巨大能源需求的中国就成为最有希望参与利比亚战后石油工业重建的亚洲国家。4.2非盟在非洲各国发展石油的情况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过去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现阶段也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冲突,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各自的外交政策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非洲国家不管是在中国受到西方外交孤立,还是在中国推进政治民主化、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都是中国忠诚的朋友。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定地支持非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振兴的努力,不断加强与非盟在地区事务中的积极合作,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非双边贸易额从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以来,保持年均近30%的增长速度,2011年中非贸易额突破1600亿美元,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投资合作方面,中国对非洲的各类投资累计已超过40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147亿美元,目前在非洲投资的中国企业已超过2000家。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合作项目涉及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贸易流通等多个领域。中非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全新发展阶段。对中国企业来说,过去我国对非洲的政治支持和物质支援以及如今中非经贸合作的加深,为目前和今后进入该地区进行石油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非洲是我国第二大石油进口来源地,是我国能源外交的重点区域之一,利比亚作为非洲重要的产油国,也是我国石油合作积极争取的对象。随着战后局势的稳定,我国将积极推进与利比亚的石油合作进程,而中非友好关系全面升温,中非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为我国石油企业在利比亚开疆拓土,为中利石油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5战后,中国与智利的石油合作将面临一些挑战5.1监察机关自身不强据经合组织预测,2011年利比亚经济增长率将为-19%,而2012年则为-16%。在这种情况下,新政府势必会竭力加快重建进程,力争尽快恢复石油生产和出口规模,以为自己换回急需的资金。然而战后的利比亚并未真正安定下来:卡扎菲势力仍盘踞着若干据点,国内部族势力依旧强大,极端原教旨力量则利用战争中的混乱死灰复燃,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很多;新政府是一个由不同政治派系拼凑成的混合体,唯一的共同目标是都反对卡扎菲,如今卡扎菲倒台了,新政府的内部矛盾开始尖锐,政权更迭虽已得到联合国、欧佩克、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五大常任理事国等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正式的“过渡政府”却因各派争权夺利迟迟难产,组阁被无限期推迟,原定为时8个月的“过渡期”迄今尚未正式开始。这些都可能构成影响、延误利比亚石油产能恢复的负面因素。加之由于战争破坏、治安状况恶劣以及冻结资金解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12年中期以前,利比亚的石油产能很难恢复到战前水平。战后新任命的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NuriBerruien对利比亚石油生产前景给出了迄今最详细的评估:利比亚石油产量要到2012年年底或2013年年初,才能恢复到推翻卡扎菲政权之前日均生产原油160×104bbl的水平。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恢复过程在逐步加快。5.2美、英、法等国对非洲的分裂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把对利比亚的投资合作重点集中在石油领域。卡扎菲上台后,尽管采取了企业国有化、限制外国公司权力、提高油价等政策措施,但美国与西欧国家仍不惜冒险在利比亚投资采油和用高价从利比亚进口石油。主要是因为利比亚原油含硫量低(平均为2%),这种高纯轻油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西方很受欢迎。同时利比亚与欧洲隔海相望,地理临近,运输方便,运费又低,短距离的石油运输线无疑使西方有一种安全感。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的主要来源地和目的地,可以避免油轮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即使在联合国对利比亚实施制裁期间,双方也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抢滩利比亚油气资源,西方石油公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2011年3月19日,美、英、法等国联手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袭,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国内骚乱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战争。英法等国的军事介入,使得卡扎菲政府迅速垮台。西方国家如此不惜血本,军事干预一个只有600万人口的非洲小国,除了要输出其所谓的价值观,更重要的还是为了瓜分利比亚的石油蛋糕。西方国家虽说在“倒卡”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但在战后“瓜分”问题上则会是矛盾重重,互不相让。在利比亚战事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法国已抢占先机,还在利比亚事态发展尚不明朗时,法国就迫不及待地向“过渡委”提出了石油诉求,并得到“过渡委”35%原油开采权的承诺。不过,美英等国也不会示弱,尤其是美国,虽说把军事干预的领导权交给了北约,但其在联合国的巨大影响力和超强的军事实力,还是为建立“禁飞区”和实施空袭出力不少。应该说,20多亿美元和大量先进战机及武器的投入,对推翻卡扎菲政权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今,依靠北约的力量,反对派的胜利变成了现实。西方国家不仅能够维护在利比亚原有的利益,更能够在利比亚重建过程中获得更多好处。近期利比亚“过渡委”表示,积极欢迎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参与利比亚石油工业的建设。很明显,西方对反对派的大力支持如今获得了回报,意大利的埃尼(Eni)公司已经与“过渡委”签订了新的石油合同;而一直处于观望中的国家在利比亚战后重建中扮演什么角色,受到什么“待遇”现在还处于未知和不确定状态。这意味着在重新瓜分利比亚464×108bbl原油储量的竞争中,西方国家又一次占据了先机。由于战前中利石油合作项目都是与利比亚官方签订的协议,卡扎菲政府是比较仇视西方国家的,因此与中国走的比较近,中国在利比亚能获得较大的利益空间。而利比亚反对派是由西方国家所支持的,卡扎菲政府垮台后,西方国家很快强势介入利比亚,排挤中国对非洲的影响。战后的利比亚亲西方政权当政,西方国家将在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利比亚的石油利益将是它们的最终目的。因此,西方国家将千方百计地控制利比亚的石油资源,不允许其他国家分享其投资特权,对中国进入利石油合作领域更是高度戒备,认为中国企业的进入对其在政治和经济上构成较大威胁,因而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挠和排挤。可见,中国今后要想进入长期被西方石油公司垄断的利比亚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想在利石油市场分一杯羹难度是相当大的。5.3多元势力干扰石油作业由于西方大国等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利比亚短期内很难建立一个稳固的、有权威的新政府。利比亚“过渡委”实力不济,这一弱点在其军队战斗力方面就暴露无遗。假如没有北约干预,卡扎菲早已扑灭反对派,这一点世人有目共睹。而在北约已经完全控制了利比亚制空权、大量杀伤卡扎菲军队的情况下,利比亚反对派也无力独自推翻卡扎菲,以至于需要借助英、法、卡塔尔、约旦等多国特种部队助阵,外加收买的黎波里城防司令,才能占领的黎波里。仅凭这几点来看,“过渡委”武装的能力令人质疑。此外,利比亚“过渡委”武装纪律涣散,因此很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动乱之源,而不是维持秩序的工具。且不提米苏拉塔部队在苏尔特等地的劫掠和报复,就卡扎菲、穆塔西姆父子被俘后遭遇群殴折磨,被枪杀,尸体遭到侮辱等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之“过渡委”内部派系林立,卡扎菲之死将使其本来就相当激烈的内斗进一步上升成为主要矛盾,很可能还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内斗,政局才能尘埃落定。另外,利比亚历来有部落统治的传统,即使在卡扎菲时代部族的影响力也很强大,中央政府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部落干扰问题,战争的爆发更让部族势力和宗教势力咸鱼翻身。锡尔特盆地是利比亚的石油主产区,但有些油区所在地的部落一直不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不允许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进入其部落区域作业。中央政府曾协助国家石油公司试图协商解决问题,甚至卡扎菲都亲自拜访过这些部落,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未来新政权需要面对的部族势力问题将更加突出,会给石油作业带来巨大风险。频繁发生的恐怖袭击活动也将使中利石油合作举步维艰。6石油资源开发的优势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决定了石油权益的分配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战略问题,其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安全考虑。开发利比亚石油资源,加强中利石油合作,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利比亚来说都是一项务实有利的战略。就目前来看,中利石油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挑战大于机遇。中国石油企业要在利比亚石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尚需提高自身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活的市场开发策略。为使中利石油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6.1改善非洲基础设施,培养非洲人才中国在非洲进行石油投资的过程中,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双方合作不仅局限于石油领域,同时还注重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并推动当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开展石油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相结合的一揽子合作,帮助非洲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为非洲国家培养大量的石油工业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非洲对石油投资的疑虑,更是对西方国家所谓“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点的有力驳斥。这种做法值得在利比亚继续提倡和发扬。6.2加强与全球能源合作我国石油企业以前在海外石油投资项目上基本都是独家全额投资,独自承担风险。实践证明,由于缺乏国际施工等方面的经验,并不能保证良好的收益。因此,建议选择石油作业经验、财务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经验丰富的利比亚和欧美石油公司进行合作,建立合资公司,采用联合参股的方式以分散风险。加强与利比亚本土石油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发挥利比亚本土公司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区块权益。中国还应当充分利用欧美石油公司在利比亚能源方面的共同利益与不同利益,在欧美国家之间的石油博弈中定好自己的位置,在彼此之间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和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空间,防止出现欧美联手抵御中国的局面。总之,与东道国公司和西方石油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中国石油企业的合法权益,分散风险。6.3双方应努力促进我国石油的上游勘探开发和开发区域的拓展中国石油企业应充分把握利比亚处于“后卡扎菲时代”的特点,先期应注意各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在逐步回归的同时注意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能源合作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等西方石油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改变中国企业过去在利比亚主要以工程技术服务为主的局面,适时抓住机会,将业务向利比亚石油的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拓展。6.4复合的社会生活历史上的利比亚曾有过多次异族侵略的经历,利比亚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维护非洲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尊重非洲国家自主解决内部分歧,反对外来干涉。利比亚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应该得到尊重,利比亚的未来应该由利比亚人民决定,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利比亚人民的自主选择。中国石油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