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_第1页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_第2页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_第3页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_第4页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与未来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第一小组目录一.中国职业教育的的发展历史与演进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三.发达国家的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五.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之路中国职业教育的的发展历史与演进

概述: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清末的“癸卯学制”。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1.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致使清政府内部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66年,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创立,此后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建立。这些新式学堂基本上规模很小,层次单一,还谈不上什么体系。但是,这些新式学堂的建立,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戊戌变法”把洋务运动从“物质技器层次”推到了制度层面。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仿古制”,参照日本学制,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1904年1月,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大臣近酌旧章,合拟《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癸卯学制”系统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实业教育第一次以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形态出现,在层次、阶段、形式上已经基本齐全。

实业教育体系从无体系到“壬寅学制”初具雏形,再到“癸卯学制”的初步建立,基本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2.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效法欧美学制,公布《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学制将整个国家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三大系统。实业教育从层次上看,分初、中等实业教育;从形式上看,则分为甲、乙实业学校;从学校类型上看,分为农、工、商、商船四类。甲种实业学堂与中学校平行,乙种实业学校与初、高等小学校平行,且都设职业补习科。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开始,鲁迅、徐特立、胡适、陶行知、陈鹤琴等大批留学生回国任职。1919年至1921年杜威来华讲学,反响强烈。1922年11月,《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制颁布。新学制中,职业教育正式代替实业教育,不再沿用实业教育的称谓。壬戌学制承袭美国职业教育模式,实行单轨制。在层次上,职业教育职能归属于初、中等教育,初等职业教育主要在高小施行,普通小学增设职业准备课程;在类型上,分为普通科、农科、工科、商科、师范科、家事科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结合方式上,除职业学校制和学徒制外,新增了综合中学制,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双重需要;设立初、中等补习学校,并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教员养成科;办学主体也更为多样化。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经济发展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也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1928年,南京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教育系统案》,对“壬戌学制”进行修改,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二十多年里,职业教育体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自成体系。二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形式得以补充,职业培训和职业补习教育开始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3.改造与受挫(1949-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教育的接收和结构调整,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至1965年,职业教育体系改造在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开始,并对旧教育进行新民主义改造,后来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苏联学校系统中视职业教育为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设置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只有培养技术员的中等技术学校和培养技术工人的技工学校。因此,我国院系调整时将高级职业学校改办成为中等技术学校,开设技工学校,专科学校纷纷下马。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三类学校,第一类是全日制的学校,第二类是半工半读学校,第三类是各种形式的业余学习的学校,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此后,全国兴办了大量半工半读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和各种形式的技术学校。1949—1965年,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中普职比达到了5:5左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几乎被全部砍掉,农业中学、职业学校和半工(耕)半读学校大部分被停办,或改成普通中学,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职业教育体系受到严重的破坏。总的说来,1949—1978年间,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教育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几个大事件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经历了“除旧布新”的转变。

4.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拉开了新的序幕。新一轮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积极借鉴和吸收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

1980年国务院批示提出了改革中等教育的具体办法,主要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8年国家教委正式部署以培养农技人才为目的的“燎原计划”和“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进一步带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1996年,新中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至此,在中央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支持下,1978-2008年的30年里,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创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08年3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168所,占普通高校的

60%,有近880万的在校生,700多种专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教育思路普遍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发展堪忧。第一,办学目标存在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我国高职举办形式主要有三种:普通本科院校建置二级职业技术学院、普通专科学校改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这样的历史沿

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某些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

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第二,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使其社会认可度不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代社

会“读书”指单纯做学问。中国人潜意识里将读书做学问和做工的人分成高低贵贱,做工的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

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少人重学术轻应用,重学历轻能力,重普教轻职教,重“白领”轻“蓝领”,视高职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们不愿上,家长们不支

持,用人单位不重视,社会认可度低,使得高职院校招生难,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尊重技术应用型人才社会氛围的形成。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中

国也是很奇怪,人人都要找职业,但职业两个字出现在校门上就感到不光彩。”第三,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

障。国家把资金主要投入普通高等教育,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分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

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

款。其中33%的学校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

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

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第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来

源有三:一是招聘普通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二是聘请普通高校的教师或反聘离退休教师;三是聘请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从普通高校吸收的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或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

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职教师资补充渠道也存在困难,师范类院校没有培养高职教师任务;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而一刀切的教师职称晋升条件,又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的典型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办学体系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在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分工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在学校与企业两处实施教育,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及中高级管理人才,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直接需要。双元制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训来完成,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一般是4:1。培训的依据是“企业培训安排”,培训的内容是结合本企业、车间、岗位的具体情况,由用人部门或车间与培训教师共同商定的,是针对企业需要进行的。培训生可以依法从企业那里获得部分报酬。培训的方法是带项目培训,要求每个培训生深入了解他将要承担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培训计划,在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计划,然后通过检查和考试验证能力,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双元制”的成功实施,需要政府、行业(或企业)与学校三方的密切合作。这种“企业本位的现代学徒制度”,既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干预,需要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学校的积极配合。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他们的企业培训,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所培训的人才是“专深型”的,这与其产业结构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密切相关。美国——社区学院英国——三明治课程制澳大利亚——TAFE系统新加坡——“教学工厂制”发达国家的职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