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内涵探析_第1页
公共精神内涵探析_第2页
公共精神内涵探析_第3页
公共精神内涵探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精神内涵探析

公共精神是指促进其他方式对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近年来,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成效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来,在地震、奥运会、大运会中,大学生志愿者活跃在第一线,充分体现了“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违反公共精神的行为,在校园、教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对同学、老师、家长存有自私褊狭等举动。从“公共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出发,在大学生德育中加强“公共精神”,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为社会培养遵守公共道德的负责的公民。一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最好描述为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对于哈贝马斯而言,可以通过话语进行观点、内容交流的领域都属于公共领域。相对于私人领域的不可侵犯性,公共领域则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领域。正因为它是人们可以自由进入的领域,就需要人们拥有共同价值、理念,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简而言之,在公共领域活动需要人们具有公共精神。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在公共领域中,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始终需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由于社会存在着人们收入、权力地位高低等差距,平等始终是一种理想状态。正如弗洛姆所言,“现代人所具有的那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形式,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和软弱无力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丧失了那种坦率的、符合人性的特征,而是渗透着互相利用、互相操纵的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人格独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人始终保持“自我”,不因为拥有大量的金钱、较高地位而趾高气扬,从而形成一种“施虐型”人格。相反,也不能因为比较贫困,地位较低,从而形成一种“受虐型”人格。正确的做法是始终保持独立的自我意识,按照内心中的道德准则判断是非曲折,培养自我独立的健全人格。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公共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或特定公民群体,在社会公共生活或共同生活及其交往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是与“私人道德”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前者是在公共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后者指在家庭、朋友、亲属等私人领域遵守的道德。正如梁启超所言:“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从内容上讲,包括人在工作领域遵守的职业道德,与环境息息相关的环境伦理道德,以及公共场所应该遵循的规章、规范等。社会责任意识。海德格尔认为,人总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与他人、它物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因缘”,人要对自我、他人和世界具有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不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而是人作为人应该承担的。作为一个与“世界”共在的个体,他不可能只是顾忌“自我”利益,而忽视“他我”利益,“自我”和“他我”总是在“同一个世界”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不仅要维护“自我和他我”共同生活的环境,而且要考量个体行为是否会损害他人利益。积极的责任意识强调主动为社会、他人承担责任,这是“利他”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公共活动的参与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的健全,公民社会将逐步成熟。黑格尔认为“公民社会是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差别阶段”。这里所指的“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也就是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公共领域”。在公共领域中,公民个体意识逐步增强,利益诉求逐步多样化,渴望参与公共活动,并且进行“自我管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个合格的公民不是完全关注自我,而是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中,行使公民的自决权和表达权。在公共活动的参与中,要发扬平等、互惠、信任、尊重、自律和合作的公共精神,而这些正是一个民主、自由社会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总之,公民精神是一个健全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理念,是一种利他主义的高尚情操。时代要求每个公民保持独立的人格、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社会需要具有公共精神、公共视野的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必须具有利他主义精神和为公共服务的精神。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逐步增强。同时,涌现出很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大学生群体。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公共精神”教育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个体独立人格意识的“异化”。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激发了大学生对物质产品的极大追求。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被外在物质所“物化”、“异化”的现象。在马克思看来,“异化”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现象。在生活上,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一种人格异化现象。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使得少数大学生丧失了自我应该具有的独立人格,在金钱、地位面前卑躬屈膝。在学术上,对“权威”的盲从,丧失了自我思考意识和自我挑战精神。学者和专家固然在本学科、本领域有专长,但是,如果当代大学生不具备“挑战”精神,人类就无法进步,无法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推进。大学生不但不可能成为知识的“创新者”,而且只能成为知识的“奴隶”。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是两个相互区别和联系的领域。私人领域是排他性的领域,相反,公共领域则具有公共性。“公共性,即可共享性,是相对于自利性而言的。自利性简单地说就是排他性、独占性。凡是谋取排他性利益的活动就是私人活动。”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对公共领域的认识不够,以及大学生公共领域意识的欠缺,导致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有发生。很多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在公众场合不注重个人行为,导致其他学生和老师的反感。这种行为将“私人领域”的行为曝光于公众视野之下,明显违背了社会公德意识。在“自媒体”发达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将他人“私人领域”的行为拿到网络等公共领域传播,明显违反了社会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新生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长期的溺爱使得少数大学生形成褊狭、自私的性格。在与舍友、同学和老师交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对他人、家长和社会的责任。事实上,人作为人,“自我”与“他我”始终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尽管“自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但是始终与“他我”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任何人不仅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且要对他人承担一定责任。部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对父母、同学等只有索取,而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也很少承担对生活于同一“共同体”的“他我”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在他们身上并没有内化为一种自我的素质、修养。社会参与意识减弱。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增加了普通民众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也造成了就业难、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当代大学生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志愿者”活动提高了自我社会认可度,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班级和学生会竞选活动,锻炼了社会工作能力。从目前的参与活动和水平来看,存在着层次较低、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大学生社会参与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个体将来的就业和出路问题展开,而对国家未来的发展的认识十分模糊。事实上,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仍然是我国社会的“精英”,在不远的将来必然是我国社会变革的“引领者”。因此,他们需要具有更高、更长远的社会参与目标,将个体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参与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中,参与到政治体制改革中来。三高校德育中“公共精神”教育的引导性高校德育承担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而“公共精神”的培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有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的追求。应针对我国高校德育中“公共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公共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形成。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塑造独立人格意识。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上强调私德而忽视公德。但是,仍然有很多仁人志士表现出了独立的人格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和参与意识。大学“公共精神”教育要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并且将之现代化,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宣扬现代政治理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民主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按照霍布斯、洛克等人的政治理念,国家是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之上,每个人自愿交出一部分权力授予国家,个体的权力高于国家权力。我们现在也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人民有权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由于受到长期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部分国民缺少“主人翁”意识,往往认为国家事务、社会事务是少数精英群体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公共活动整体上有所提高,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增多,对国家经济、政治活动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但是,整体上水平不是很高,关注的更多是与自身密切的事情,对国家长远的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等关注不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思想活跃、对国家发展充满希望的时代,高校德育要承担起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责任,尤其应该在大学中宣扬政治理念。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人天生是政治动物。”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精英,是引领社会变革的主体。因此,“公共精神”教育必须向大学生灌输现代政治理念、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为国家未来社会的变革、强盛承担自己的责任。注重公共领域认知,培育社会公德意识。旧中国“私德”一直很发达,但是民众的“公德”意识不强。正如鲁迅先生所鞭挞的:“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若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多。”今天,中国人的“公德”意识仍然很差,蔓延到校园之中,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公共领域意识。由此,在大学德育中要注重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区别开来,不仅要注重家庭、朋友等私人道德的教育,更应当注重“公共领域”道德的教育。从内容上讲,应注重公共环境的保护,不乱扔垃圾;个体私人生活不得暴露于公众视野,影响他人的情绪;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重视社会实践,做到“知行合一”。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这一视角观察,高校德育中“公共精神”的培养最终还要归结到社会实践活动。应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公共精神”教育,让学生了解个体在“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道德,以及应该参与的公共活动。当然,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在公共场所不随意抛撒垃圾,注重个人形象、仪表,充满社会公德意识。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