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_第1页
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_第2页
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_第3页
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_第4页
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苏轼对宋诗的贡献

一以“兴趣”为标准,形成了两种态度严彦的“兴趣”论从艺术表现的审美风格来看诗人的诗歌,强调诗人情感的表达。严羽认为“兴趣”是诗歌的生命,他以此为据,把苏轼和黄庭坚、江西诗派相提并论,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其作多务使事,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其结果是破坏了“兴趣”,破坏了审美意象。王国维“境界”说对诗人的人格精神境界更为看重,他把苏轼与“屈子、渊明、子美”一起并称为“大家”,对苏诗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严羽《沧浪诗话》云:“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合于古人而已。……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从上述所引的话可见严羽和王国维对苏诗执有不同的接受态度。在诗歌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问题上,严羽以“兴趣”为尺度,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但它重视的不是吟咏了怎样的情性,而在于所吟咏的情性如何表达。他反对诗歌用典使事:而王国维以“境界”为标准,认为诗歌不管采用何种艺术手段,都要写“真景物”“真感情”。他不盲目反对用典使事,而认为要从其所表现的内容实质作具体分析。一、真中把握“自己之情”,咏叹“真”“兴趣”是《沧浪诗话》的中心范畴。沧浪“兴趣”说强调诗人情性表达的蕴藉深咏、意在言外,从艺术表现的审美风格论诗作。《人间词话》力倡“境界”说,王国维“境界”说则对诗人的人格精神境界更为看重。严羽的诗论,是针对宋诗,特别是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创作倾向而发的。沧浪所说的“近代诸公”指苏轼、黄庭坚等人,在当时,他看到江西诗之流弊,又看到了永嘉四灵欲转移江西诗风而无其才力,所以毅然以矫正诗风自任。严羽将盛唐诗与苏黄诗作比较,尊唐抑宋,其出发点正在于“兴趣”。在严羽看来,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故其中所写不应是故实的罗列、文字的堆砌或抽象的议论,而应是作者审美情趣之对象化的感性画面——这种画面不是对外在物象的直接摹写,它是诗人以审美直观的方式感受、创获而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虚幻的形象—它似有若无,虚实相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且言外有无穷之意,富一唱三叹之音。不消说,这样一种认识,是严羽继承钟嵘、皎然、司空徒等人的诗论传统,总结汉魏以来,特别是盛唐诗歌创作经验的产物。他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严羽之所谓“兴趣”,指诗歌意象中所包含的那种诗人在感物中为外物形象直接触发的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论诗的主要尺度,他认为凡是有兴趣的作品都予以肯定性的评价,反之则评价不高。严羽论诗讲“镜花水月”,过分强调了诗歌的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偏重依主观感受议论诗美特征。王国维似乎看出严羽“兴趣”说侧重从主观感受角度论诗,比较空灵,《人间词话》第九则云:“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然沧浪所谓‘兴趣’远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说“兴趣”、“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当似指此而言。正如冯再班说:“沧浪论诗,只是浮光掠影,如有所见,其实脚跟未曾点地。”他提出“境界”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他认为凡是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以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人间词话》第六则曾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他所说的“境界”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两个“真”缺一便构不成艺术境界。他所说的“真”并非外在景物或情事实际存在的“真”,而是指作者由此外在景物或情事所得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切之感受,而这种感受作用,也正是诗歌的主要生命之所在。失去了真也就没有境界可谈了。那么怎样才算写出了真境界呢?在王国维看来,性情真,写出真性情便有了真境界。苏东坡、辛稼轩那样品格高尚、胸襟阔大的人,抒豪情、发狂歌是真性情;李后主那样亡国之君,以“血书”写亡国之痛也是真性情;北天赤子以自然之舌言情是真性情;贪夫荡妇直写鄙淫之词也是真性情。总之,对“自己之情及所观察之事物而摹写之,咏叹之。”这样的文学才是有境界的真文学。二、表现新意境的诗歌苏轼的抒情诗,主要以情为媒介而非以景为媒介,它以真实深切的爱憎之情,创造出了感人肺腑的情境,诗中所富含的深挚情感让人足以动情。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难以找到恰当的客体物象作媒介,只有直接议论抒发出来,才能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正如赵翼所云:“(苏轼)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而严羽虽然持有“诗者,吟咏情性”这样的文学观,但苏轼的这类震憾人心的抒情诗却没有得到他的肯定。结合他所谈的“兴趣”说和“妙悟”说,故知沧浪所重视的不是诗歌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意,而于诗歌在表情的时候是否借用了表现媒介,表情是否含蓄,诗句是否有言外之意、弦外之响。他提出的“诗者,吟咏情性”,指出了诗歌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但情性不可着意突出自己,诗人要将丰富的意念情趣蕴藏在具体的形象画面中。苏轼的这类散文化议论化的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显而不隐,不合于他的这个标准,故算不上好诗。与严羽不同,王国维对东坡和山谷的诗分而论之,“东坡之诗不隔”而“山谷则稍隔”。他所说的“隔”与“不隔”,联系《人间词话》全篇和他所举的例句及他的“境界说”即是说“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得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而只是因袭陈言或雕饰造作,使读者不能获得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隔’。王国维之所以认为东坡诗“不隔”,在他看来诗人苏轼内心中有一种真切感受所生发出来的感动力量,并且能将这种感受予以真切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亦可以获致同样真切的感受,因此他写出了有生命的诗篇。至于他作诗时或议论或直抒胸臆,这些都属于艺术形式,只要其有利于“真情”的表达,应该说是允许的。事实也证明如此,苏轼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以结来生未了因。”是他认为自己在乌台狱中无生还之望,写信给其弟子由。诗中没有借助具体意象,由于所写的是心底的真情,如泣如诉,令人回肠荡气,读之泣下。连重视唐人传统的纪昀也评说道:“情至之言,不以工拙论也。”三、“人文景观”上的诗体诗苏轼才气盛,书本知识又极丰富,古人古事,信手拈来,未免伤滥,固是一病。但他并不是借用典故来代替自己的创作,更不全是以记诵的丰富来弥补和掩饰真情实感的贫乏。他常常“借古语”以“申今情”,做到用事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如《过岭》诗,前一联用冯獾与杨恽语,后一联以杨凭韩愈自比,自然贴切,不觉其堆砌。引史事以发感慨,正是诗人抒情的一种手法。严羽看到江西诗及其末流走向极端,以说理、议论、用事、押韵为工,而不重视意象之精妙和意境之深远,毅然以矫正时弊自任,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严羽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严羽论诗,在叶燮看来“非唳则腐”“如聋如馈”,他欲从纯艺术上攻击宋诗之艺术,自然苏轼诗中说理用典使事得不到他的肯定。王国维则不然,他注意到苏轼诗的使事、用典不同于黄庭坚,他并没有因苏轼使事用典而把他的诗歌评为“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反对“代字”,“隶事”,但是王国维不仅从艺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深入其内容中作分析。在他看来,苏轼学养丰厚才气博大,可以融会古人为我所用,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写出“不隔”的诗来。如他的《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末两句:“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这“玉梅魂”是翻用韩的诗意。时苏轼谪居在黄州,其身世遭遇正与韩被崔昌遐所排挤而贬官在湖南相似。这可见其用事的妥贴入微,岂可与堆砌典故混为一谈。诚如叶燮所说:“苏轼包罗万象,鄙谚小说,无不可用。譬之铜铁铅锡,一经其陶铸,皆成精金。庸夫俗子,安以窥其涯!并有未见苏诗一斑,公然肆其讥弹,亦可哀也!”二以“兴趣”为标准,主要表现为诗的创新严羽对诗歌意象由审美情趣和感性画面所构成、对为诗之法不乏精到之处。但沧浪诗论又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他在总体的理论表述上未能从诗歌形象的本体着眼,用明晰的语言加以说明,而只是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发论,且以朦胧恍惚的禅家喻说出之,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兴趣”说带上几分混沌、神秘的色彩。沧浪推崇盛唐诗人,他体悟到诗歌中自有一种重要质素,可以使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一唱三叹”的效果。而沧浪只是对这种感发作用有模糊体会,却又缺乏反省思辨的析说能力,只能以禅家之妙悟及一些恍惚的意象来做喻示。他所体会到的形象思维作用,也只能帮助他建立纯艺术上的“兴趣”说。朱庭珍《筱园诗话》云:“诗于唐人无所悟入,终落死句。严沧浪谓诗贵妙悟,此言是也。然彼不知兴比,教人何从悟入?实无见于唐人,作玄妙恍惚语,说诗说禅说教俱无本据。”抓住了沧浪问题的根本关键,从兴比言诗,以此言悟,悟原不离于现实,若从兴趣言诗,则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教人不可捉摸,无从下手。他知盛唐之妙,而不知盛唐之所以为妙,知宋诗之弊而不知其弊之所自生,因此,以“兴趣”为标准,易流于仅从艺术形式角度入手,没抓住诗歌妙处的根本所在。其二,评诗标准过于狭隘,只知汉唐那些纯真无伪、天真烂漫的“吟咏情性”之诗为佳作,不知宋人那些刻意求新、戛戛独造、讲求技巧的“以意为主”之诗亦大有可读。严羽以盛唐为法,同时又受宋学古时风的影响,他在推崇盛唐时,虽以李杜相标榜,但他真正重视的却是“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把盛唐看作至高无上的艺术典范,要求人们在风格倾向,艺术手段诸方面遵循盛唐途径,提出学诗者以识者为主,要求后人识得前人的高格,着眼于“学”,而忽略了后人要根据前人的需要立足于创,要走自己的新路。诚如钱振所言:“羽又道入门不正,则愈骛愈远。夫诗岂有一定门户,风、雅、颂,汉魏、齐梁,唐宋门户各不同,亦各行其是耳。何必强分其正不正邪!”艺术家应该“克肖自然”,从僵死的模式样板法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但不随世人的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严羽以盛唐诗为评价尺度,符合盛唐诗标准的即肯定之,否则评价不高。殊不知,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现实,需不同的文学样式表达,不可盲目地拘泥,刻板地模仿。苏轼并没有因为散文化而忽略了诗歌艺术本身的特殊规律。他按时代要求所作诗的诗风亦不会同于盛唐,叶燮指出“吾尝观古之才人,合诗与文而论之,如左邱明、司马迁、贾谊、李白、杜甫、苏轼之徒,天地万物皆遥开闭于笔端。无有不可举,无有不能胜举,前不必有所承,后不必有所继而各有其愉快。”苏轼写诗具有创新精神,既扫除了西昆积习,也打破了诗必盛唐的陈旧观念,扩大了诗的疆土,丰富了诗的内容,言古人所未尝言,写时人所不能写,“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以诗发议论,以诗滑稽,以诗谈禅论道,所写之诗皆“非古人之诗”不合“唐人之风”,故严羽非议之。王国维对苏轼的创新精神是首肯的。《人间词话》的“境界”说,偏重于作者的人格精神境界,主要表现对人性率真和人生自然之理的深刻体悟。在王国维看来,“境界”需要真切之感受,也需要真切之“表达”。他把苏轼称为“大家”。苏轼诗歌率真无伪,一任情感的波澜奔腾汹涌,这样的诗歌总能带给人巨大的力量和奔放的气势。他曾自道:“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这种天性造就了诗人自由挥洒的诗风,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现实毫不保留地针砭。二是随缘任运,诗人对人生自然有深刻体悟。王国维认为苏轼和屈子、渊明、子美等并为“旷世而不一遇”的“天才”,他们“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故乃产生“真正之大文学”。叶燮认为,凡是真正称得上“大家”的诗人,他的每篇作品都必然显示自己独特“面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