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_第1页
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_第2页
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_第3页
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城市发展的理想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提高了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水平。然而,学习国外经验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否则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以城市空间格局为例,北美洲和大洋洲出现的城市快速蔓延现象,在我国是不能翻版的。按照人多地少的国情,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必须走紧凑型道路。一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制的重要原因:城市蔓延与蔓延型城市比较,紧凑型城市的主要优势是节约土地,节约投资,节约能耗,增加人气。——节约土地。土地是社会和城市发展的第一制约因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城市只能走紧凑型道路,别无选择。——节约投资。紧凑型城市建成区面积小,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大幅度节约。——节省能源。城市蔓延后,出行依赖小汽车,油耗上升。1935年到2001年,交通在美国家庭支出中的比重从10%上升到19.3%。美国人口占世界4.6%,原油消耗量却占世界四分之一以上,重要原因是城市蔓延,出行过渡依赖小汽车所致。——增加人气。蔓延型城市人气不旺,不少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不高。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人口低密度城市可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也可以有较低的发展水平,如非洲某些国家;人口高密度城市可以有较低的发展水平,也可以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以大学为例,决定水准的并不是占地多少。大学是否花园化并不是评判大学水准的主要指标。纵观各国高等学府,有的只有几座大楼,却达到了较高的国际声誉;有的占地辽阔,却不被人们瞩目。按照城市建成区每公顷人口密度计算,美国14.2人,欧洲50人,香港300人,欧洲等于美国3倍,香港等于美国20倍。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美国、欧洲和香港都达到较高水平。2003年香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万美元,与德国、法国不相上下。2004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53座顶级城市的竞争力排序,香港紧随新加坡居第2位。同年,香港连续7年荣获“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榜首。这一评估由美国卡托研究所和加拿大费沙尔学会等国际研究机构共同作出。从美国、欧洲和香港的城市人口密度对比中,可以得出不少有益的启示。第一,城市用地紧凑并不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第二,城市土地潜力巨大,通过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可以发挥惊人的效益;第三,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要努力提高城市的集约化程度,协调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二美国的国土沉积带来了建设城市化的困难美国城市有典型的蔓延特征。除了市中心,大片建成区是低层次、低密度的花园别墅。一个街区只安排几十家单体住户。每户都有汽车路直达门口。考察者看到绿满大地、空气清新的情景,自然拍手称绝。对比国内城市的居住环境,我们会感叹不已,想把它搬到国内来。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中美两国国情有着根本差别。美国国土面积与我国相同,人口却只有我国的23%。同时,美国国土平原比重大,适宜建城市的土地远远超过我国。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3人,相当我国人口密度的四十五分之一。国情相去更远。如果我国按照美国的办法,推广花园式别墅、花园式工厂、花园式大学、花园式办公区,按美国标准建平均占地4000平方米的豪宅,城市无节制地蔓延,前景就堪忧了。我国完成城市化时,将有12亿人到城市居住。按照美国标准,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到8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平原面积的一半左右。我国东南沿海的冲积平原、三角洲,西南地区的坝子,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1500人。按照美国的标准,将全部被城市建成区吃掉。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已经出现严重地荒。从1979年到2003年全省耕地减少726万亩,相当原有耕地总量的23.3%。同期,人口由3792万增加到4790万,增加了24.5%。一增一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2004年全省平均每人只剩半亩耕地。浙江省建设部门核算全省可建设土地的总面积为350万亩。按照改革开放后的平均占用速度,只能支撑12年。浙江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12年后怎么办呢?这是摆在浙江全省人民面前的严峻问题。如果不能采取紧急对策,未雨绸缪,后果不堪设想。三土地危机的巨大作用力根据当前城市用地的状况,建议设立城市用地预警制度。气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有预警制度,城市用地同样要有预警制度。设立城市用地预警制度的第一个根据是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人们对能源的危机和水资源的危机,已经有所警觉。实际上,土地资源危机比能源和水资源危机毫不逊色。能源不够,可以进口。水资源不够可以调水。只要有经济实力,总有其它选择。唯有土地资源是不可移动的,是不能进口的,不能区域调配的。石油不够可以用太阳能,核能等替代能源。淡水不够可以将海水淡化。唯有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离开国土这个立足地,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极度珍贵性。按可比价值核算,土地资源远在矿产、森林等其它自然资源之上,是国民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立城市土地预警制的第二个根据是土地危机的巨大破坏力。从表面现象看,土地危机不像洪水、台风那样来势汹猛,突然暴发。实际上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性远远超过一般自然灾害。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十年经济停滞可以证明土地危机的巨大破坏力。雨过天晴,洪水会消退,暴雨会终止。但耕地建房后是很难复垦的。根据我国现状,城市土地预警的指标主要有两条。第一,可建设用地可以支撑城市发展的年限;第二,耕地占用的状况。城市土地预警的级别大体可以分两等:即一级,红色警报;二级,黄色警报。一级,红色警报。可建设用地在中期规划期(10-15年)内将被用完。在全省域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或者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如果不能大量调入食物,在本区域范围内将出现严重食物短缺。像浙江省的状况,应该拉响红色警报。二级,黄色警报。可建设用地不能支撑整个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四分之三时基本上完成城市化。我国达到这一水平,大体还需40年时间。如果一个地区无法支撑城市化的全过程的土地要求,那将是严重的挑战。四节约用地的考核和设计建设紧凑型城市必须对城市土地实行最严格的管理。首先,必须实施统一管理,解决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种所有制的不协调状况。其次,必须把节约用地作为考核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指标,鼓励和推广节约用地的优秀规划方案和优秀设计方案。对于浪费土地的规划和设计项目,采取一票否决制。第三,尽可能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倡老厂房加层改建,分散厂房集中重建。制止继续破坏土地,特别是破坏耕地的行为。利用耕地土壤烧制粘土砖的工艺必须退出市场。建设紧凑型城市,节约城市用地,应该采用“上天,入地,进山,下海,拓荒”的方针。1.地下空间的利用“上天”就是加高层次,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开发建筑空间。“入地”是开发地下空间。地铁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是“入地”的范例。地下空间还可用来兴建车库、停车场、商业街、过街通道、库房等。我国不少城市有利用人防工程兴办服务设施的经验。根据日本东京核算,建设地下街的建筑费用为地面的4倍,如果加上地面昂贵的土地价格,地下建筑的费用只及地面建设的四分之一。日本建筑界认为,每天有2万人以上通过的街道,可以建地下步行街。2003年东京决定耗资100亿美元建设一条长16公里双车道地下高速公路。2.“生长”的需要是“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进山”就是利用广阔的山坡地建设住宅、公园、商业街。在不少近山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对于是否“进山”有过不少争论。从我国的地貌特征出发,“进山”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必要的。因为第一,山区占我国土地七成以上,城市“进山”是减轻农田压力的必由之路;第二,山区城市如果完全顺河谷延伸,形成狭长的空间结构,紧凑度差,基本建设成本高。“进山”可以提高城市的紧凑度。从建设单位来说,“进山”要提高成本。从城市整体来说,“进山”可以缩短道路和管线长度,降低成本;第三,“进山”可以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景观,增加建筑的远眺距离和景观效益。香港、旧金山等靠山城市的高级住宅坐落在山坡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幽静,空气新鲜,可以远眺景色优美的海湾。3.深水岸线和港区“下海”就是围海造地,修建码头、仓库、工厂、街区。“下海”可以增加平整的建设用地;可以建成深水岸线和码头;可以与“进山”结合,用开山废石填海造地。围海造地形成的临海工业区把港与厂熔为一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竞争力极高的布局类型。4.复垦利用土地“拓荒”就是尽可能地利用滩地、荒地、盐碱地、劣地。我国每年由取土造砖、矿渣、煤渣等原因侵占的土地以百万亩计。这些土地应该尽可能地复垦利用。在城区附近更应及早绿化,提高利用率。从宏观效益分析,开拓荒地的投入是最有意义的投入。五城市过街体制的公共基础设施一地多用,一楼多用,综合利用,是节约城市用地的重要途径。每一块土地,每一座楼房都可以在完成主要功能的同时,承担多种辅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