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定性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1.gif)
![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定性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2.gif)
![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定性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3.gif)
![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定性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a9a48d54014758048c203d86343056b5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定性
护士可能会了解许多患者的隐私,并容易故意或无意识地披露患者的隐私,导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这种因泄露患者隐私而产生的医患纠纷通常称之为“侵犯患者隐私权纠纷”。如何认定医护人员的行为是否侵犯患者隐私权,侵犯了患者隐私权应当如何承担民事责任,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患者对医护人员用药的隐私隐私,是指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有三种形态:一是个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二是个人私事,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的隐私。(P482)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P487)在诊疗活动中,有关患者的病情、病因、病史,发病时间及治疗过程,个人生活习惯、嗜好以及家族史等,都是患者的隐私。但是,由于诊治疾病的需要,医护人员需要了解这些情况,患者也愿意或者说同意把这些情况告诉医护人员。因此可以说,患者对医护人员没有隐私可言或者说是患者同意医护人员为诊治疾病的需要使用其隐私。但是,医护人员如果超出疾病诊治的范围,泄露或者使用了患者的隐私,就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认定医护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两点:(一)医疗行为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没有关于保护隐私权的明文规定,但鉴于诊疗活动是容易发生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多发领域,相关法律规定了医护人员保护患者隐私权的法律义务。例如,《执业医师法》第22条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护士管理办法》第24条规定:“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这些规定可以得知,保护而不得泄露患者隐私是医护人员的法定义务。因此,医护人员没有经过患者的同意,又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超出诊治患者疾病的需要泄露或者使用患者隐私的,即是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将患者充当“活体教具”。疾病诊断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医学生不进行必要的观摩实习及临床学习是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因此,大多数较好的医院都承担了一定的医学教学任务,以给实习的医学生提供观摩和实习的场所和机会。例如,在一些医院里时常看到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身后跟着三、五成群的实习医学生,资深医生指着患者的某一疾病部位进行讲解,有时还要求实习生进行触摸检查等。这种教学行为显然超出了疾病诊治的需要了。当然,如果是疑难病症,请多名医生参与会诊,这由于是诊治疾病需要,自然不是侵犯隐私权行为。第二,在问诊或者检查中有与疾病诊断无关的人在场,泄露患者隐私。我国现在许多医院门诊量很大,门诊用房比较紧张,候诊区域狭小,有时医生对一个患者问诊、检查时周围围上了许多候诊的患者,致使候诊的患者也有意或者无意地知道了被问诊、检查患者的隐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隐私被泄露,当然不能认为诊病的医生有什么过错。但因此就认为没有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这不是泄露患者隐私权的正当理由,无论是医生的过错还是医院的过错,在侵犯患者隐私权问题上是一体的行为,是不能分开的。第三,为了宣传医院或者医生,在广告等宣传材料中将患者的真实姓名、病情及治疗经过等都和盘托出,以增强其可信度。这是明显的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行为。第四,医生在问诊、检查过程中,询问了与诊治疾病无关的情况,检查了与诊治疾病无关的部位。例如,患者本是诊治感冒,医生却问患者性生活的经历;本是去诊治头部外伤,医生却要检查其腹部。不过,这种情形除了上述极端的情况外,一般是很难认定和判断的。第五,医护人员“出卖”患者的个人隐私。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某产妇刚从医院回到家里,就接到大量推销奶粉、保健带等婴儿用品的电话或者推销员找上门来,使产妇和其家属不胜其烦。类似这种情况,都是由于医院或者医护人员将患者的有关信息透漏给有关商家,这是典型的泄露患者隐私的行为,无论医院或者医护人员是否得到了好处(一般都从商家得到了好处),都属于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违法行为。当然,虽然泄露或者使用患者隐私的行为与诊治疾病没有关系,但该行为得到了患者的同意或者有法律的特别规定,就属于合法行为了。例如,我国《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第16条规定:“医疗单位要密切注意就诊病人,发现疑似艾滋病病人,应当立即诊断、报告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的报告和处理行为就是合法行为了。另外,由于“法有限而情无穷”,在没有法律相应规定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将了解到的患者隐私泄露出去及作为非诊治目的使用时是否是侵犯患者隐私权呢?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只要加害人能够或者应当预见其行为的后果,不论其主观上是希望、放任还是疏忽,均不影响责任构成。”(P154)也就是说,在不能或者难以判断医护人员泄露隐私的行为是否违反法定义务的情况下,则以医护人员有无过错来认定其泄露或者使用患者隐私的行为是否是侵权行为。例如,性病科医生向他人泄露某人曾向其进行过咨询;心理或者精神科医生公布某人曾与其订立过医疗合同等。虽没有透漏任何实质性内容,但仅仅透漏这些信息,就足以使他人推测某人是性病患者、是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作为医生能够也应当预见到这一点,因而是有过错的。(二)被披露者是否在“个人信息”或者在“被害人”损害结果是认定任何侵权行为都必须具备的要件,因无损害即无责任。侵害隐私权的损害,主要表现为个人隐私的暴露。只要未经本人同意将其隐私公之于众,即构成了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有学者认为:侵害隐私权的损害结果,“即不以侵害人的公开是否有损害隐私权人的名誉为判断标准,也不以该事实是否为第三人知道为前提。”(P154)笔者认为,“不以侵害人的公开是否有损害隐私权人的名誉为判断标准”是有道理的,但是“不以该事实是否为第三人知道为前提”就没有道理了。因为,行为人虽然披露或者散布了患者的隐私,由于某种原因该隐私实际上并没有被他人所知晓,也就是说实际上行为人的这一行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就当然谈不上是侵犯隐私权。笔者还进一步认为,在“侵犯患者隐私权纠纷”中,如果医护人员只是在极小的范围内泄露或者散布了患者的隐私,例如,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医生某甲,治好了某乙的疾病,便给他的两位远在千里的老师写信报告了这一情况以取得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信中虽然谈到了某乙的隐私,但由于这两位老师并不认识某乙,也没有进一步披露,对这种极其轻微的披露行为,也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某乙的隐私权。有学者认为,“侵害隐私权的损害是精神损害,即导致受害人精神痛苦,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羞愧等。这种精神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者较长时间,可能导致受害人出现疾病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P363)笔者认为,通常情况是这样的,但对精神损害,受害人很难拿出证据证明自己如何情绪低落、如何焦虑、如何羞愧等。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那种要求受害人对自己受到的精神损害举证证明,证明不了就不予支持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也是不可取的。只要受害人证明了行为人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特定的多数人披露了自己的隐私,并且他人知道了这一隐私,就是完成了证明责任,即就是证明了损害结果的存在,就应当予以精神损害赔偿。当然,如果受害人还能举证证明自己精神损害的严重性,例如导致了精神方面的疾患,那是可以进一步增加赔偿数额的问题,而不关乎该赔与不该赔的问题。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是侵犯隐私权的最主要责任方式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民事责任有十种,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在这十种责任形式中,适用于侵权民事责任的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我国司法解释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归入侵犯名誉权行为中,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将侵犯隐私权行为比照侵犯名誉权行为来承担民事责任。而司法实践中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则是侵犯名誉权最主要的责任方式,那么逻辑分析的必然结论是: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也是侵犯隐私权的最主要责任方式。笔者认为,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不适用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方式,这是因为,“一般说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都是公开进行的,其内容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范围一般与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P110)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行为人在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民事责任的同时,可能会在客观上继续公开、披露、宣扬或传播他人的隐私资料,其结果是,通过让行为人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民事责任,非但没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反而使其受到进一步损害,这就与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南辕北辙。笔者认为,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主要适用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1.公开的侵权责任法赔礼道歉这种责任形式一般适用于侵犯公民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人格权及法人的名誉、名称权的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它也是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学者认为,赔礼道歉需采用公开方式进行。(P171)但笔者认为,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赔礼道歉的方式,因此,其具体方式则取决于受害人的选择。具体就侵犯隐私权的赔礼道歉来说,还是以不公开赔礼道歉为好,例如采取当事人面对面的方式、信函的方式。如果以公开的方式,将会和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一样,发生事与愿违的效果。2.“严重后果”的认定由于侵犯患者隐私权的结果主要是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因此,这里的赔偿损失主要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进行赔偿。但该《解释》强调:“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笔者认为,考虑到侵犯隐私权的特殊性,即侵犯隐私权的民事责任不适用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只要构成侵犯隐私权就应当给予适当的赔偿损失,如果有严重后果,则要加大赔偿损失的数额。关于“严重后果”的认定,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受害人本身的精神痛苦情况,如精神抑郁、神态反常、生活失调甚至导致精神方面的疾病等;二是侵权人泄露及散布隐私的情况,主要包括:多少人知晓了该隐私,这些人与受害人的关系如何;侵权人的动机、手段、情节以及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等。一般来说,隐私知道的人越多,尤其是受害人身边的人、认识受害人的人越多,对受害人造成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iperidine-C2-piperazine-Boc-生命科学试剂-MCE-6657
- 10-S-Hydroxy-9-R-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1969
- 二零二五年度店铺转租合同(含租金递增机制)
- 2025年度考研培训课程资源包及后续就业指导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环境保护法律事务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协议书解除条件
- 2025年度足浴中心员工劳动合同与顾客服务标准
- 2025年度洗浴场所员工薪酬福利保障合同
- 2025年度车库购买及车位租赁与转让合同
- 材料采购包安装合同
-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达标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2025年销售部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4月浙江省00015英语二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苏教版(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全册课件
- 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中国文化简介英文版(ChineseCultureintroduction)课件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