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裤服的形制与演变_第1页
蒙古裤服的形制与演变_第2页
蒙古裤服的形制与演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古裤服的形制与演变

在古代北方,大多数漂浮的牧羊人从事狩猎和狩猎。他们的服装以温暖、方便、适合狩猎生活为主要特征。胡服骑射中的胡服,就是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胡服是对北方草原游猎民族服装的统称,这些服装绝大多数都是以左衽为主要特点。从传承关系来讲,蒙古族服装的演变与胡服也有渊源关系。元代以前,蒙古族服装以左衽为主,元以后逐步改成右衽。对于蒙古族服装左、右衽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民族之间的交流等问题,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一、左传统在性别方面的变迁左衽在我国多数少数民族中流行了几千年,即所谓“四夷左衽,罔不咸赖”(《周书·毕命》P.127)。左衽现象不仅存在于北方草原少数民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存在,“四夷左衽”当系指此。《后汉书》中就有“西南夷者,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卷85,《西南夷》P.2844)的记载。《战国策·赵策》则有:“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氏也。”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左衽”现象在史书中有更为广泛记述。如高昌为左衽(卷97,《西域》P.3215);突厥“其俗披发左衽,穹庐毡帐”(卷50,《突厥》P.909);契丹同样是左衽(卷56,《仪卫志》P.907),等等。在史志列传中有很多关于周边少数民族左衽的记载。由于古代各族之间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社会观念又不尽相同,左衽常常受到中原人的歧视,甚至常以右衽、左衽来区别文明与野蛮。如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谈话时就曾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P.61)话语间透露着对狄夷少数民族的蔑视。然而,民族习惯和传统往往代表着对先人的尊敬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民族间相互交往,在经济、文化、生活、生产中相互影响,以致对不同民族的习俗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许多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即使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也未必会很快转变。如“羌胡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居”(卷87,《西羌》P.2878),但其左衽传统却始终未变。实际上,不论哪一个民族,对传统习俗的保持意识都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深深的情感之上的,因此,服饰习俗的变化大多比较缓慢,“四夷左衽”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例。蒙古族的先人室韦人,在中国古代亦属于“四夷”范围,其服饰也是左衽。在《旧唐书》中有“室韦,披发左衽”(卷199,《北狄》P.5357)的记载;《北史》中也有南室韦“其俗,丈夫皆披发,妇女盘发,衣服与契丹同”(卷99,《室韦》P.3287),即为左衽的记载。蒙元之前,蒙古人主要活动在鄂嫩河流域以及大漠南北的广阔草原上,他们的服装必须适应马上的生活,右手持刀、弓等狩猎、征战的武器工具,左手则可以从事与生活、生产有关的活动。逐步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以左衽为主的服装掩襟形式。二、元代蒙古色国文化中女属左蒙古汗国之前,蒙古袍服为左衽,但在蒙古汗国建立以后,逐步扩大了活动范围,与周边地区各个民族的接触更为频繁,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变化,服装的形制也随之缓慢的演变。这一时期,受中原地区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蒙古贵族、文人以及上层人士袍服的前襟叠压关系已经出现右衽。加宾尼在1245~1247年出访蒙古时记录了当时蒙古袍服的款式:“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以同样的式样制成的。他们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兜,而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的长袍,这种长袍是以下列式样制成:它们[二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开口直至腰部。”(P.8)鲁布鲁乞在1245年出使蒙古时同样也留下了“这种长袍在前面开口,在左边扣扣子”的记载(P.120)。不过,这里涉及的只是一部分以官员为主的穿着,在蒙古民间,袍服仍以左衽为主。“元初立国,庶事草创,冠服车舆,并从旧俗。”(卷78,《舆服》P.1929)因此在元代早期,左衽仍流行于蒙古族袍服中。如陕西蒲城洞耳村元墓的入葬年代为公元1269年,墓主人为男蒙女汉,女主人依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以左衽为从夫的标志,壁画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身着左衽袍服。英宗即位(1321年)后“复置卤簿”,就袍服前襟的叠压关系作出规定:“公服,制以罗,大袖,盘领,俱右衽。”(卷78,《舆服》P.1939)这种制度性的规定,至少对官服朝着以右衽为特征的方向发展具有强制性,对民间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过,左衽作为传统习俗也并未消失,出现了左、右衽并存的局面。其中,女服左衽比较突出。在许多出土的实物、墓室壁画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个时期袍服男右衽、女左衽同时存在的事实。如赤峰三眼井元墓、凉城县后德胜元墓等地出土的元代墓室壁画中的人像袍服都是男右、女左的形式。陕西宝鸡元墓、西安湖广义园元墓(P.430)等出土的陶俑也是男右衽、女左衽袍服。在山西永乐宫壁画中有大量的女性人物身穿左衽,而男性却身着右衽道服的画像。山西晋祠元代改塑的仕女像身穿左衽长袍。这些实例说明,虽然元代统治者提倡右衽,但多年形成的左衽习俗仍是普通百姓的主要服饰理念。相对来讲,由于民间男性与公职人员交往较多,他们接受袍服右衽就比接触官方较少的女性要快。元代蒙古族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的特性、习俗的同时,也接受了其他民族服饰的式样,是民族间交流、融合的必然结果。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元代,少数民族的左衽也曾作为时髦的装束流行。在西安东郊元代汉族墓(至元二十五年葬)的甬道西壁墓室壁画《散乐图》中,一女乐伎半袖衫内着红色交领襦也为左衽;墓室西壁“五女侍宴图”中也显现为交领左衽。此墓壁画表现的是汉族地主的生活,所绘人物也均为汉族人。河北涿州元墓壁画中孝义故事图中女性服装皆为左衽。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内绘制的元代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创作时间是元泰定元年(1324年)。其中著名杂剧女艺人忠都秀女扮男装,宋式圆领大袖红色宽衫内装却是左衽;后排两位女性以及幕后探头观望一女同样在戏服内穿着左衽服装。忠都秀右侧及后面帐子所绘人物也为左衽服装,其余人物皆为右衽。水神庙其他壁画中还有许多女性身着左衽服装。由此可见,元代中原地区汉人左衽服装也是比较流行的,左衽在中原的流行和右衽在蒙古族中的推行成为当时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三、蒙古色财产右的使用和盛行在社会交叉的趋势下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上下层服装。在左治蒙古族的左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流行不衰,主要源自对传统的眷恋与固守。如在集宁路出土的窖藏丝织品中一件印金提花长袍为窄袖细腰、交领左衽。从年款上看,应是1309年以后的藏品。从这些窖藏文物所记载的文字中,可以推断是汪古部的遗物,且为集宁路达鲁花赤的女眷所穿用(P.246),由此看出,此时的左衽并不是罕见之物。蒙元时期汪古部与蒙古黄金家族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成吉思汗家族先后有16位公主下嫁汪古部,而达鲁花赤为较高的官职,其家眷理应很快接受元代统治者提倡的袍服右衽的政策,但出土情况却恰恰相反,说明左衽仍然为蒙古人的家眷所青睐。汪世显家族为汪古部人,居甘肃,自隋至明,均是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汪世显家族墓地出土的服装、人俑、砖雕武士等多为右衽。而M11墓室西壁正中砖雕墓主人坐像则是身着左衽袍服、头戴笠帽,为标准的蒙古族服饰,说明身居中原并为上层人物的服装很早就接受了右衽,但其入葬的形象却仍保留本民族的特征,民族传统习俗的深远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在民间或是在有官职的阶层,女装左衽都持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如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中,壁画内容反映墓主人应是有一定官职的中下层官吏,壁画中的女性都为左衽袍服,墓室年代大约为元代早中期。元末明初画家卫九鼎的《洛神图》中的洛神身着左衽袍服,此画中倪瓒题词落款“戊申”,也就是明太祖元年(1368年),当是时间较晚的一个事例。当然,在此之后左衽应该继续流行过一段时间,蒙古袍服前襟的叠压关系具体在何时完全改成右衽,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可以确认,“左”向“右”的变更直到明代初期还未彻底完成。明王朝曾下令:“其辫发,椎发,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卷26,P.11)可见,当时的民族服装包括左衽在内仍是很流行的,因此才会明令禁止。综上所论,蒙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唐以后又一空前开放的历史阶段,在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蒙古族传统文化与中原地区以及周边其他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相融合,既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右衽逐步在蒙古社会中使用和流行,与大统一格局中各民族和睦相处、在习俗方面相互适应和借鉴有直接关系。这种借鉴是双方适应统一格局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一种反映。关于右衽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时间,明朝万历甲午年(1594年)成书的《北掳风俗》中有比较肯定的表述,即“夫披发左衽,夷俗也。今观诸夷,皆祝发而右衽”(P.144)。也就是说,到此时许多周边少数民族服装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