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8现代中国农民税负:历史演变、制度基础与体制改革效应刘明兴陶然徐志刚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非正式税费负担产生之制度根源,农业市场化过程带来的征税工具演化,以及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税费改革对农民负担和乡村基层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税费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难题是,税改仅仅缓解了体制性问题所产生的症状,却没有完全消除原来导致这些症状产生的体制根源。如何探索有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并提高基层政府在农村的政治威信,成为未来改革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政策性任务征税工具农村非正式税费负担Abstract.Basedonlargesamplesurveydata,thisarticleanalyzestheinstitutionalfoundation,evolutionoftaxinstrumentsandregionalheterogeneityofruralinformaltaxationinChina.Theimpactsofruraltaxreformonfarmers’taxburdenandlocalgovernanceinruralChinaarealsoanalyzed.Ourresearchshowsthatruraltaxreformsofarhasonlyaddressedthesymptomsofaill-functioninglocalgovernanceregime,buthasnotestablishedasystemthatareheldaccountableandtolocalpopulation.KeyWords:PolicyMandates,TaxInstrument,RuralInformalTax
现代中国农民税负:历史演变、制度基础与体制改革效应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非正式税费负担产生之制度根源,农业市场化过程带来的征税工具演化,以及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税费改革对农民负担和乡村基层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税费改革所面临的根本难题是,税改仅仅缓解了体制性问题所产生的症状,却没有完全消除原来导致这些症状产生的体制根源。如何探索有效的基层治理体制,并提高基层政府在农村的政治威信,成为未来改革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政策性任务征税工具农村非正式税费负担一、引言农业税收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那些农业占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针对农业税收的目标、税收工具转变与制度基础,以及税收效应,国内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DixitAvinash,ModelsofDualEconomies.InJ.A.MirrleesandN.H.Stem(eds),ModelsofEconomicGrowth.NewYork:Macmillan,1973;Sah,Raaj.andStightzJosef,Thetaxationandpricingof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goodsindevelopingcountries.InD.M.G.NewberyandN.H.StemDixitAvinash,ModelsofDualEconomies.InJ.A.MirrleesandN.H.Stem(eds),ModelsofEconomicGrowth.NewYork:Macmillan,1973;Sah,Raaj.andStightzJosef,Thetaxationandpricingofagriculturalandindustrialgoodsindevelopingcountries.InD.M.G.NewberyandN.H.Stem(eds),Thetheoryoftaxationfordevelopingcountri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andWorldBank,1987农民的税负问题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变迁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便在现代中国,农民的税负问题也历来是政府部门、学术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时间上看,现代中国农业征税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期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除了征收农业税外,还通过直接向农户下达强制性收购任务并规定收购价格来抽取隐性税;同时,集体经济体制下公社和大队控制着集体收入分配并通过预扣集体积累来融资。2)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农业征税工具逐渐转变。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村的基本纳税单位由集体转变为以个体农户为主。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无法再控制集体内部收入分配,政府引入了乡统筹和村提留这两种非正式税收方式抽取资源。此外,很多地方政府还通过控制农业投入和供销渠道,借助价格差来汲取财政资源。3)从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农民负担矛盾开始突出。特别是“乱摊派问题”演变成了农村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在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民负担导致了基层政府与农民的突出矛盾。而且,收购粮食的逐步取消促使乡村干部开始以上门催讨的方式收取各类摊派,直接激化了干群矛盾。4)自1999年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至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为研究经济自由化过程中农业征税工具演化及其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分析案例。中国的农民税负演变历程给研究者提出了几个深层次的问题:(1)为什么税费问题,特别是非正式税收会在中国农村出现,这种现象产生的制度基础是什么?(2)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存在,为什么只是从90年代中期以来、而非更早时期带来尖锐矛盾?(3)为什么对农民乱收费主要在欠发达地区而不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4)本世纪初全面展开的农村税费减免到底对农民负担和地方治理带来什么影响?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对我国农村税费问题起源、演变、区域差异以及税费改革效应运用严格实证分析方法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将利用两套来源不同的大样本数据,在系统分析农村税费产生之制度根源、农业市场化过程带来的征税工具演化、以及农民负担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讨论税费改革对农民负担和乡村基层治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在中国的特定背景下理解农民负担问题,也有助于分析一般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征税工具的变化。进一步来看,通过分析税费负担和治理体制之间的联系,也可以揭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中存在的根本性矛盾以及进一步改革必须面临的挑战。本文以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中国农业征税体制的历史演化,第三部分提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民非正式负担产生的制度基础、动态变化和区域差距,并利用实证数据检验相关理论假说;第四部分应用实地调查数据评估税费改革的效果并剖析其实施机制;第五部分给出农村税费问题在我国当前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和基层治理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二、中国农业征税体制的历史演化(一)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剪刀差”和预扣集体积累为主的征税方式建国后从农业中抽取正式的农业税始于20世纪50年代。按照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全国的平均税率为15.5%。由于当时确定的计税产量低于实际产量,农民所缴纳的农业税占实际产量(和产值)的实际负担率明显低于名义税率,按产量约为10%,按产值计约为5.9%。随着农业实际产量的不断增长,农民对农业税的实际负担逐年下降。“二五”、“三五”期间为11%,“四五”时为6%,“五五”时为5%何开荫、孙力:《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初探》,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但另一方面,为了向城市工业和居民廉价提供农产品,政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直接向农户下达强制性收购任务。政府在制定了强制性上缴数额的同时,也规定了价格,从而得以通过“剪刀差”抽取隐性税收。据一些学者的测算,从1953到1978年,这样的隐性税收总计达到了2800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出的17%,大大超过了同时期898亿元的农业税。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尽管长期以来农业税的税负比较轻,但将上述两项相加,农民负担率就达到了22.4%。除此之外,在当时的集体经济体制下,公社和大队控制集体收入分配,集体积累被预先扣除,然后队员何开荫、孙力:《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初探》,中国致公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崔晓黎:《统购统销与工业积累》,《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严瑞珍等:《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二)80年代到90年代初农业征税工具的逐渐变化从1978年开始,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基本纳税单位由集体转移到以个体农户为主,农户开始以家庭为单位承担各种税费。就税负而言,期间农业税没有太大变化,而且由于政府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还降低了“工农业剪刀差”形式的隐性税。但在乡村两级,由于工分体制的瓦解,集体组织无法继续像以前那样控制乡村内部收入。为了抽取资源,政府就引入了乡统筹和村提留这两种非正式税收方式。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无论是征收农业税,抽取隐性税,还是收取乡统筹和村提留,税费征收成本都由于粮食收购政策的继续存在而非常低。在农民得到粮食收购款之前,乡村组织往往将农业税,乡统筹和村提留提前扣掉。不仅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还往往通过在国家粮食定购任务之外加码的方式,利用收购价和市场价之间的价差获取更多的资源。此外,在这一时期,很多地方政府还通过控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以及烟草、蚕茧和茶叶等各种经济作物的供销渠道,利用价差汲取财政资源。尽管对各种非国家定购农作物的管制并非源于中央政策的支持,但是一旦管制某些种类的种植作物,就必须采取全面的管制政策。否则,农民就会采取选择性种植的策略来逃避管制,最终国家就只好默许基层政府的此类的行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管制政策基本上都是伴随着90年代中期粮食征购任务的取消而消失(各个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的取消时间有所差异)。尽管对各种非国家定购农作物的管制并非源于中央政策的支持,但是一旦管制某些种类的种植作物,就必须采取全面的管制政策。否则,农民就会采取选择性种植的策略来逃避管制,最终国家就只好默许基层政府的此类的行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管制政策基本上都是伴随着90年代中期粮食征购任务的取消而消失(各个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的取消时间有所差异)。考虑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土地,农业税和统筹提留款一般是按照土地征收,这个时期农业税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土地税”。因此,农业改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政府对农业抽取资源的方式,从以“剪刀差”为主的隐性税,逐步转向隐性税和以土地为税基的显性税并存的方式。但是,总体上,至少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学术界和管理部门一般所指的“农民负担”问题,特别是乱收费问题,仍不太突出(这一时期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给农民在粮食征购款上打白条)。这并非是因为这段时期农民的世纪税负特别低,而主要是因为当时粮食收购绝对数量仍然比较高,各种税费负担可以提前扣除,征税矛盾没有凸现。加上地方农资经营或产品收购部门还以差价形式抽取部分资源,不仅具有比较高的隐蔽性,而且农民也缺乏抵制的手段。(三)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农民负担矛盾开始突出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民负担,特别是“乱摊派问题”开始突出。但是,农民所承担的显性税费负担率在90年代的平均水平并不高,大致在6%的水平上,且并没有显著上升,不过负担的累退性在增强。TaoRanandLiuMingxing,UrbanandRuralHouseholdTaxationInChina--Measurement,ComparisonandPolicyImplications.JournaloftheTaoRanandLiuMingxing,UrbanandRuralHouseholdTaxationInChina--Measurement,ComparisonandPolicyImplications.JournaloftheAsiaandPacificEconomy,Vol.10,No.4(2005):pp.486-505.从纵向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农民负担最为沉重的时期显然是大跃进时期,而不是90年代下半期。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负担和过去比,应当是在逐渐变轻。因此,征税工具的变化及其合法性基础(而不是负担率的绝对水平)是刺激干群冲突的直接原因。(四)90年代末期开始的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在我国内地很多农村,农民税费负担问题已成为基层治理体制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不稳定事件。为解决农民负担问题,本世纪初政府开始推行农村税费改革。作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进行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此项改革希望通过减税和相关配套改革,遏制面向农民的各种乱收费,通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来改善干群关系,并促进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自1999年国务院在安徽全省和部分省份的一些地区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到2003年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达到20多个。《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25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3]12号。到2004年,各省都进行了农村税费的改革,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实现了全省免征农业税,上海、北京、天津、浙江、福建、西藏6省份和其他省份的274个县(市)也自主免征或基本免征了农业税;河北等11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其余省份农业税税率降低了1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也随正税同步降低或取消。《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动态》。2005年,国务院进一步加快了税费改革的进程,至2006年农业税已在全国范围内被全部取消。《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关于做好2002年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2]25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3]12号。《国务院关于做好2004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1号;《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动态》。三、农民负担的制度基础、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要深入理解现代我国农民税负的演变,必须结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背景。本部分将基于对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变化的把握,分析改革开放后农民非正式负担产生的制度基础、动态变化和区域差距,并运用大样本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分析来检验理论假说,提出一个分析农民负担问题的统一框架。(一)理论假说在现有政治集权体系下,中央政府,包括省市县各级政府政治目标和政策意图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对下级安排政策性任务的制度安排。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领导由上级任命,工作任务也主要由上级来确定,对工作进程的监督和工作业绩的考核也主要由上级政府来执行。实践中,每一级政府都有相应来自上级政府的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省市县级政府的考核主要表现在GDP和财政收入增长以及社会稳定的考核,而对最基层的乡村两级干部,工作任务和相应的考核内容则比较庞杂,如粮食收购、计划生育、普九达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社会稳定等等。非正式税收制度作为一种对基层政府的激励手段正是内生于上述这种政治集权体系下政策性任务上级安排考核、下级执行完成的制度安排。对于各级政府,上级政府所安排工作任务的开展和完成必须依赖于下级政府的配合和执行,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掌握和运用必要的手段来激励(或者惩罚)下级政府。政治任命和财政转移支付无疑是上级政府最为依仗的激励手段。然而,由于多数政策性任务(诸如粮食收购和计划生育执行)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其执行成本存在明显的上下级政府信息不对称,即政策性任务在基层完成的具体执行成本上级政府无法充分观测。因此,上级政府难以只通过转移支付来支付政策目标实施的成本。仅仅依靠转移支付必然最终导致实际政策成本高于合理的执行成本,且这种偏离会因上下级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放大,并使得财政难以承受。此外,由于通过政治任免来奖惩官员是一种“钝工具”,无法频繁使用。另一方面,如果对下级政府无法形成足够的激励,则政策性任务完成的难以保证。在这种两难处境下,要求下级完成上级任务,同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征收非正式税收自主权就成为一种不得已、但却是必然的选择。可一旦赋予这样的税收自主权,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后者就会有激励去滥用这样的权利,从而导致农民税负问题。因此,农民税负问题内生于经济自由化过程中,政治集权体系下的上级政策性任务和非正式税收自主权的制度安排。政策性任务的完成需要执行成本并形成农民的税费负担,而更重的政策性任务将带来更高的实施成本,因此也需要更高的税费来支付。在上下级关于实施成本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可能利用非正式税收自主权来加码收费。在这种政策性任务随地区和时间有变化,则其所引致的税费负担也将发生变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有这样的理论假说1(农民负担与政策性任务假说):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政策性任务越重,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问题,特别是乱收费问题,在90年代以后日益突出与农业自由化过程中政府征税工具的变化有关。80年代乃至于计划经济时期,平均来看农民税费也非常高,但其主要是通过剪刀差隐性方式提取,或者通过粮食收购体制预先扣除,这类抽税方式使得农民无从抵制。但90年代中后期以后,粮食乃至一般农产品市场化带来的变化,使得无论是通过剪刀差还是通过粮食收购体制预先扣除税费都变得日益困难。首先,农业市场化使得粮食收购的数量减少,使得继续采用原来的那种通过粮食定购款扣除各种税费的方式来征税变得日益困难。税费征收的方式逐渐从低成本的预先扣除转变为高成本的直接向农民征收。这种征税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农民抵抗,也使得征税难度和成本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为了要完成征税任务就需要养更多人,而养更多人就需要进一步融资,从而不得不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征收税费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形成以下的理论假说2(低成本征税向高成本征税方式转化假说):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地方政府通过粮食征购款直接扣除各种税费的空间越小,征税成本提高,农民负担加重。其次,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使得政府粮食收购价和市场价之间的价差不断下降,导致地方政府通过加成收购并利用两种价格之间价差获利的余地减少,为了不使财政资源减少或保持增长,地方政府不得不从抽取暗税转向抽取明税,从而加重农民明税负担。由此形成以下理论假说3(暗税向明税转化假说):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地方政府从价格剪刀差中抽取暗税的余地越小,就更多地转向抽取明税,从而农民明税负担越重。最后,同样经历着农业市场化所带来的暗税日益难以抽取,且向农民征税的成本日益增加,为什么相对发达地区没有出现突出的农民税负沉重问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相对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由于从工商业企业征税的成本相对于从农户手中直接征收明税要低,地方政府的税基转向工商业为主(以及从征地中得到的收益)。但是,在那些工商业发展薄弱的农业主产区,政府则别无选择,只能向农民直接收费。由此形成理论假说4(农业税向工商业税收转化假说):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工业化水平越高,地方政府征税更多转向工商业,农民负担越轻。(二)模型和变量以下我们将基于一个跨区域、长时期的大样本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来检验上述4个理论假说。该数据是农业部固定观察点在10省这10个省是山西、吉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1987~1999年(其中不包括1992、1994年)对120个村庄6000多个农户的调查所形成的面板数据,以及这些村庄所在县的工业化水平数据。分析建立的计量经济模型设定如下:这10个省是山西、吉林、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四川、甘肃。其中下标i,j,t分别代表农户、村庄和时期,上标H和V分别代表农户水平和村庄水平。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TB代表第j村第i户农民t时期的税负担水平(不含农业税)。分析中,该指标由三个变量来衡量:人均总收费TB,收费包括三提五统和各种摊派;人均三提五统收费TB1;人均各类摊派TB2。其中TB是TB1和TB2之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被解释变量不包括正式的农业税,只包括地方各种非正式税收,这是因为农业税是按照国家法定税率征收,而不像三提五统和各种摊派主要由地方政府决定并征收。对应于前述4个理论假说,模型中的关键解释变量包括以下4个:1)政策性任务PB(村人均粮食收购量);2)征税方式TM(人均农业税占国家粮食定购金额比例的村平均水平);3)隐性税HT(粮食市场价与政府收购价比例的村平均水平);4)地区工业化水平IND(县工业总产值与工农业总产值比例)。此外,模型中还包括农户和村庄水平的控制变量Z,主要包括农户人均耕地,农户劳动力比例,村人口规模,村人均收入水平,村集体经济收入占村总经营性收入比重等。研究将上述模型设定为非观测效应综列数据模型。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包括μ和υ两部分,其中μ代表各村庄各不相同但随时不变的非观测效应,υ代表各村庄相同因时变化的非观测效应,ε代表随机扰动项。模型中关键解释变量政策性任务PB用村人均粮食收购量测度。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表明,这个变量无论是跨区还是跨时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比如1987年最高的吉林人均粮食收购达到350公斤,而最低的河南只有70公斤,到90年代所有省份都有所降低,但各省差别仍然很大。考虑到粮食收购变量可能具有内生性,我们还采用了工具变量方法进行两阶段回归。所选取的工具变量是省级别的农民人均粮食订购量(用《中国市场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省各年粮食订购总量除以该省农业人口)。和很多其他政策性任务一样,粮食订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每一级别政府需要完成的粮食收购总额是上一级政府分配和决定的。因此,从省农民人均粮食订购量到村人均粮食订购量存在一个比较明确的因果关系,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工具变量。根据假说1,预期这个变量系数为正。这里必须指出,使用人均粮食订购量作为政策性任务的代理变量,是因为在80和90年代在中国乡村两级,粮食收购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性任务,为执行这个任务地方也需要支付相当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孙立平、郭于华:《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王汉生和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模型中第二个关键解释变量征税方式,即在一个村内被调查农户中农业税高于国家粮食定购金额农户(因此其农业税无法从粮食订购款中完全扣除)占所与被调查农户的比例。该指标衡量农业税能直接通过国家粮食定购体制预先扣除的程度(虽然部分收费也在订购粮款中预先扣除,但它具有内生性,所以这里只考虑农业税的预先扣除)。根据固定观察点的数据,10省中该比例由32%上升到48%。由于粮食定购和农业税都是在村以上水平决定的,所以这个变量可以被认为是外生的。根据假说2,预期该变量的系数为正。第三个关键解释变量隐性税HT用村平均的粮食市场价超过政府收购价的幅度来衡量。由于原始数据中没有相应的价格指标,这个指标是各村所有被调查农户向市场出售粮食平均价格和向政府交售定购粮平均价格计算出来的。根据固定观察点的数据,10省中该比例由20-30%下降到3-4%。由于市场价格和定购价格都是外生的,该变量不存在内生性问题。前面曾经指出,地方政府往往在国家粮食征购数额上多征购,然后利用价差抽取部分暗税,所以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加成征购以抽取暗税的余地。更一般地说,由于90年代前期到中期主要农业投入和产出品的市场化进程基本一致,所以可以被看成整个农业市场化的代理变量。由于农业市场化使得地方政府从农业投入和产出交易渠道中抽取暗税的能力下降而转向抽取明税,所以根据假说3,预期这个变量的系数为负。最后一个关键解释变量IND代表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用县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来衡量。根据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各省该比例的差距也非常大,比如1999年由浙江最高的超过90%到最低的吉林的55%。由于县工业化水平只能从1995年开始。我们做了两组回归,第一组回归从1987年到1999年,不包括IND,第二组回归i从1995年开始,包括IND。显然,在回归中IND严格外生。根据假说3,预期其系数为负。(三)实证检验结果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运用1987-1999年和1995-1999年两套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结果。两表都同时列出了固定效应模型的OLS估计结果和处理了解释变量内生问题的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IV)估计结果。政策性任务的增加显著增加农民非正式税负负担。计量经济分析结果都表明,政策性任务变量PB对人均总收费TB,人均三提五统收费TB1和人均各类摊派TB2三个变量基本都有显著的正影响,关于该变量影响系数的T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大都达到了1%。这就验证了我们的假说1,即控制其他因素,政策性任务越重,农民非正式税收水平越高,农民负担越重。
表1农民负担回归:1987-1999OLS估计结果IV估计结果TBTB1TB2TBTB1TB2关键解释变量PB:0.0670.0540.0120.2210.1530.068(16.15)***(13.70)***(7.79)***(9.59)***(7.14)***(6.93)***TM:1.3110.9690.3414.2782.8701.408(11.88)***(9.40)***(8.36)***(9.84)***(7.06)***(7.87)***HT:-1.097-0.719-0.378-0.848-0.518-0.329(1.79)*(1.20)(2.66)***(1.37)(0.86)(2.32)**农户特征人均耕地0.6130.5160.0970.5810.4950.086(3.40)***(3.51)***(2.61)***(3.20)***(3.34)***(2.29)**劳动力比例7.7215.6542.0677.4615.4871.974(6.42)***(5.88)***(5.84)***(6.21)***(5.69)***(5.62)***村庄特征人均纯收入-0.007-0.006-0.001-0.010-0.008-0.002(4.59)***(5.20)***(0.61)(6.05)***(6.20)***(1.67)*人口规模-0.004-0.0040.000-0.002-0.0030.001(6.82)***(8.45)***(1.57)(3.33)***(5.90)***(3.51)***集体经济2.2780.9271.3512.4431.0321.411(1.76)*(0.83)(1.99)**(1.89)*(0.93)(2.10)**常数项28.51823.5834.93439.09430.3578.737(17.58)***(15.96)***(8.74)***(16.46)***(14.05)***(9.38)***R平方0.110.080.180.110.080.18观测值个数66721注:1.括号中为稳健t统计量;2.所有模型都控制了村和年虚拟变量;3.*表示10%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水平显著;4.所有税费和收入数据都用省级消费物价指数CPI平减到1986年价格。
表2农民负担回归:1995-1999OLS估计结果IV估计结果TBTB1TB2TBTB1TB2关键解释变量PB:0.0410.0310.0100.1250.1160.009(8.39)***(7.80)***(9.39)***(3.61)***(4.32)***(1.01)TM:1.0320.7190.3132.9612.6670.294(6.74)***(5.89)***(8.64)***(3.71)***(4.31)***(1.42)HT:-2.115-1.710-0.405-2.437-2.035-0.401(4.40)***(4.36)***(3.86)***(4.68)***(4.88)***(3.32)***-7.489-4.628-2.861-7.701-4.842-2.859(5.42)***(4.14)***(8.78)***(5.60)***(4.34)***(8.86)***农户特征人均耕地4.7464.0810.6654.6343.9670.666(21.58)***(22.11)***(16.50)***(20.49)***(20.98)***(15.63)***劳动力比例4.9424.3950.5485.0324.4860.547(3.25)***(3.34)***(2.43)**(3.31)***(3.42)***(2.44)**村庄特征人均纯收入0.0060.0050.0010.0010.0000.001(5.19)***(5.49)***(3.41)***(0.53)(0.14)(1.63)人口规模-0.001-0.001-0.001-0.001-0.001-0.001(1.18)(0.87)(1.81)*(1.01)(0.67)(1.80)*集体经济1.6711.5050.1663.2603.1090.150(0.77)(0.83)(0.42)(1.44)(1.65)*(0.34)常数项34.10726.8727.23545.08837.9617.126(20.69)***(19.91)***(19.55)***(9.22)***(9.95)***(5.74)***R平方0.560.600.370.560.600.37观测值28540注:1.括号中为稳健t统计量;2.所有模型都控制了村和年虚拟变量;3.*表示10%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水平显著;4.所有税费和收入数据都用省级消费物价指数CPI平减到1986年价格。
对变量PB的Hausman内生性检验表明,该变量确实具有内生性,内生性检验是将变量PB对工具变量和所有外生变量进行回归,得到PB的拟合值,然后将该拟合值代入模型(1)中估计内生性检验是将变量PB对工具变量和所有外生变量进行回归,得到PB的拟合值,然后将该拟合值代入模型(1)中估计。结果表明拟合值系数均显著不为零,显示模型有内生性问题。地方政府通过粮食征购款直接扣除各种税费的余地缩小明显提高农民负担水平。分析结果显示,代表从粮食定购款中直接扣农业税余地的变量TM
对农民税负的影响都是正的,且关于该变量影响系数的T统计检验多数在1%水平上显著。这就支持了我们的假说2,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地方政府通过粮食征购款直接扣除各种税费的空间越小,被迫转向高成本的征税方式,并进而加重农民负担。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对固定效应模型应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出的效应要比OLS估计结果大得多。地方政府从价格剪刀差中抽取暗税的余地减少显著加重农民的明税负担。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代表隐性税征收能力的变量HT的系数都为负,且在不同模型下系数的T统计检验多为统计上显著,特别是1995-1999年的回归结果,都是1%水平显著。这验证了我们的假说3。由于政府抽取暗税的能力下降,只能转向抽取明税,从而加重农民负担。地方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明显有助于减轻农民负担。表3.2报告的计量经济分析结果显示,代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变量IND的系数都为负,且对TB和TB2的影响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不为零。这意味着工业化确实有助于降低农民负担水平,这支持了我们的假说4,即“发达地区地方征税由农业税向工商业税收转化”。四、税费体制改革效应与实施机制前面分析表明,农民负担问题的产生内生于集权体制下的政策性任务和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征税工具的变化。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突出的农村税费负担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日益自由化经济体系和“压力型”基层治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考虑到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负担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进行税费改革也就不难理解了。本部分将对税费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估,并分析其实施机制。(一)税费改革的中期效果评估为了评估税费改革的效应,我们于2005年在全国6省(吉林、河北、陕西、四川、江苏和福建)随机抽样调查了30个样本县,60个样本乡镇,116个村的1949名村民。利用调查数据,我们比较分析了2000年和2004年两年农民税费负担水平、结构及变化特征。为了和税改的政策措施相吻合,我们将农民负担分成政策内和政策外两部分。农民“政策内负担”2000年包括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和两工(包括以资代劳部分),2004年则包括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部分县还存在)、农业税附加和两工(包括以资代劳)。为方便比较,我们将义务工和积累工的工日分别乘以单价(元/工日每人)折算成现金统计。农民“政策外负担”主要包括集资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在集资方面,数据限制使得本文没有进一步区分一般性的“集资”和“一事一议筹资”;行政事业性收费则包括车辆、牌证等证照费,水、矿产等资源性收费,建房及宅基地收费,治安费,结婚、工商等登记费,环境卫生费,动物防疫费及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表3六省人均绝对负担数和人均负担率人均负担水平(元)负担率(%)2000200420002004政策内负担总和103.2329.564.91.0(1)农业税及附加63.0118.67(2)乡统筹村提留32.074.76(3)义务工和积累工8.156.13政策外负担总和42.1642.072.01.50(1)集资15.2115.85(2)行政事业性收费26.9526.22总负担145.3971.636.92.5注:负担率等于人均负担水平除以同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如表3所示,六省平均的人均绝对负担由改革前的145.39元下降到了71.63元,降幅达到了51%。其中,政策内负担的降幅达到了71%,而政策外绝对负担几乎没有变化,2000年为42.16元,2004年为42.07元;集资的绝对负担不降反升了0.64元,而行政管理费绝对负担也只下降了0.73元。由此可见,税费改革对于农民的政策内、外负担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特点。税费改革只降低了农民的政策内绝对负担,而政策外负担的绝对水平几乎不变。当然,由于样本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从2000年的2229.83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3016.66元,政策内、外负担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政策内负担减负强度的地区差异与各地税费改革政策直接相关。尽管税改前吉林的税费总负担和政策内负担都很高,但2004年吉林省实行了全面免征农业税,政策内负担基本取消(表4);而福建由于税改前负担绝对水平就不高,加上04年基本免征了农业税,政策内负担也接近于0;陕西税改前负担绝对水平也不高,又是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税占政策内负担的比例不高),政策内负担的降幅达到了83%;最后,江苏、河北和四川同属粮食主产区,实行的税改政策也只是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政策内负担下降程度依次为40%、62%和68%。各地政策外负担差异更大,且税改后一些地区的政策外负担绝对水平不减反增。比如,江苏和河北的政策外人均负担反升20%强,福建也略有上升。四川、吉林、陕西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4各省的人均负担绝对数和人均负担率人均负担水平(元)负担率(%)省份年份政策内政策外总负担政策内政策外总负担江苏2000146.8944.33191.224.931.496.42200488.2258.62146.851.961.303.26四川200096.2842.16138.455.072.227.29200431.1832.6863.861.311.372.67陕西200055.5518.1973.746.542.148.6820049.4314.6024.040.901.392.29吉林2000157.1657.30214.478.833.2212.0520041.4446.0547.490.051.611.66河北2000121.1140.20161.317.382.459.82200446.2447.7794.012.042.104.14福建200032.3245.3177.631.001.402.4020041.1747.8148.980.001.501.50(二)税费改革的实施机制我们注意到,税费体制改革及其在各个省的实施,基本上和我们关于政策内负担变化的抽样数据观测保持同步。但是,政策外负担的变化却非常不规则,一些地区不降反升。本文对农民非正式税负产生根源的分析和我国的现行财政体制有助于解释和理解税费改革的这种效应。农业税、乡统筹和村提留是乡村两级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甚至是地方的主要财源。因此,税改客观上大幅度减少了乡村两级的可用财力,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地方政府财力,但是税改后乡村两级从上级得到的财力补助却非常有限。税费改革由于大量减少基层财力,所以构成了一种“饥饿疗法”,迫使地方政府裁减冗余人员。我国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总财政供养人员的70%,而这两级控制财源大约占40%,县乡支出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工资。见WorldBank,ChinaNationalDevelopmentandSub-nationalFinance:AReviewofProvincialExpenditures.WorldBank,Washington,DC,2002.根据张晓山的估计,2005年由于税费改革导致政府少收1500-1600亿,但中央转移支付只有664亿,见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但从实际情况看,税费改革对于基层政府人员的裁减效果非常有限。实地调查表明,各地虽然采取了以撤乡并镇为核心的很多机构改革措施,但由于裁员涉及到打破很多人“铁饭碗”,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在操作中往往难以推进。当然,精简基层政府所遇到的困难也与目前基层对财政供养人员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人员难以顺利分流紧密相关。见赵树凯:《乡镇改革我国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总财政供养人员的70%,而这两级控制财源大约占40%,县乡支出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工资。见WorldBank,ChinaNationalDevelopmentandSub-nationalFinance:AReviewofProvincialExpenditures.WorldBank,Washington,DC,2002.根据张晓山的估计,2005年由于税费改革导致政府少收1500-1600亿,但中央转移支付只有664亿,见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实地调查表明,各地虽然采取了以撤乡并镇为核心的很多机构改革措施,但由于裁员涉及到打破很多人“铁饭碗”,乃至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在操作中往往难以推进。当然,精简基层政府所遇到的困难也与目前基层对财政供养人员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人员难以顺利分流紧密相关。见赵树凯:《乡镇改革:检讨与展望——10省(区)20乡镇调查》,《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进一步看,随着政策内负担下降,为什么部分地区的政策外负担也出现了下降呢?而且我们的调查数据也表明,政策外负担的变化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政策内负担的变化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即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内负担下降对基层政府造成的财政压力不一定会导致政策外负担的上升;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虽然充裕,但政策外负担却未必下降。对农民税费拖欠问题的分析和农民税费交纳行为的考察能够比较好地认识上述问题。表5税费拖欠与农民负担变化组别样本村数2000年的农业税拖欠面(%)人均政策外负担变化量(元)人均政策内负担变化量(元)组1240.040.85-53.90组2232.317.48-73.36组3236.983.70-71.70组42315.97-0.20-108.57组52035.22-15.37-65.49注:表中分组是按照样本村在2000年的农业税拖欠面(截止到2000年村内所有尚拖欠农业税的农户数占全村农户数的比重)对数据进行等分。许多研究发现,随着中央政策精神的深入人心,基层政府收取税费的合法性日益受到了农民的质疑。比如,农民采取宣讲中央政策的方式,拒绝缴纳基层政府的各种摊派。见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于建嵘:《比如,农民采取宣讲中央政策的方式,拒绝缴纳基层政府的各种摊派。见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税费改革在影响农民对税费的认识和税费交纳行为的同时也影响到税费拖欠问题。税费拖欠问题在税改之前就已经比较严重,且并未伴随税改而减缓。根据调查数据,村级平均农户尾欠的税费额在2000年为11.18万元,2004年则为12.19万元,上升幅度为7.6%。人均尾欠税费金额则由81元/人上升到了91元/人,上升幅度为12%。2002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暂停清收农民税费尾欠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暂停清收农民税费尾欠。放弃征收税费的尾欠款,无疑减轻了尾欠户的负担,但却带来已缴税费的农户的不满。税费拖欠问题不仅为基层政府制造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也反应出税改虽然缓解了干群冲突,但却无助于提高基层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税费改革虽然得到了农民普遍的欢迎,然而农民将这一功绩归功于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黄季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机制与基层干群关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7年。黄季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机制与基层干群关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7年。而农民拖欠税费的行为则致使政策性任务的影响出现了变化。根据我们6省116村的调查,税费改革后农村的债务、尾欠农业税农户与尾欠金额都有所增长,债务和税费尾欠额增长较多。比如,吉林所调查乡2000年平均还有盈余6.7万元,但到2004年则负债8.1万元,而同期河北乡镇债务从113万元增加到154万元。村级情况也不容乐观。从2000年到2004年,村级平均总债务从29.67万元上升到了36.30万元,上升了22%;村级人均债务则由234元/人上升到295元/人,上升了26%。债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垫缴农户所欠税费的结果。最终,政策性压力导致的“收费软约束”变成了“借债软约束”。和和“农民负担问题“几乎同步,乡村两级债务在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加剧。税改以来,债务问题进一步加剧。这些债务的形成既与上级的政策性压力有关,也与农民欠缴税费导致基层政府财力不足有关。见苏雪雁、刘明兴:《乡村非正式关系与村级债务的增长》,《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6期。五、结论中国在80年代开始的分权化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原来可以通过计划、指令和行政管理方式控制和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的手段日益缩减。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需要通过集中财政资源,并运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来激励地方,从而使地方政府行为合乎中央要求。省以下各级政府上行下效,也纷纷把财政往上收,造成最底层的县乡财政空虚。与此同时,许多政府的公共职能和政策性任务却要基层政府来提供。而恰恰是在90年代,基层政府原本通过控制一些产品流通获得隐性收入的渠道也日益缩减。最后,为了让基层政府完成任务,上级必须默许地方政府保有一定的非正式税收自主权。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赋予地方非正式税收自主权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它直接导致了工商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农业主产区出现了因为乱收费而导致的农民负担。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以工商业税为主,但地方政府也有激励钻目前土地征用没有市场化的空子,通过低价征地剥夺农民。上述乱收费和掠夺性征地的情况一旦蔓延,就必然带来大量社会矛盾。最终,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税费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而这必须通过进一步的财政和行政集权方式来完成。比如,削弱地方政府非正式税收权力,上收土地征用和批租的权力,控制预算外财权等等。如文中所论,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近年来农民收入的提升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周黎安、陈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近代上海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学刊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研究
- 2025年《学习师德学习教育法规》心得体会例文(5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交易安全保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罗马柱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药店营业员药品配送及聘用合同4篇
- 2025版投资经理借贷双方合作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艺术品拍卖交易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差工作成果评估与奖励合同3篇
- 2025年度户外景观设计施工与后期养护合同4篇
- 2025版投标文件制作及审核服务合同模板3篇
- 中央202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直属事业单位招聘1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9月北京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917)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外呼合作协议
- 小学二年级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800道题
- 保险公司2025年工作总结与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公司领导在新年动员会上的讲话样本(3篇)
- 眼科护理进修专题汇报
- GB/T 33629-2024风能发电系统雷电防护
- 深静脉血栓(DVT)课件
-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数学试卷
- GB/T 19885-2005声学隔声间的隔声性能测定实验室和现场测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