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风骚”一词后来可泛指文学。B.《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一句中,“黄昏”为十二时辰之一,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C.李白的《蜀道难》一诗透露出诗人对社会的某种忧虑和关切,反映了诗人那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D.柳永的《望海潮》与姜夔的《扬州慢》均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一颂升平,一伤离乱,一铺张华丽,一曲折深婉,情感主旨与表达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别。2.下列文句中的引号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例: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A.(阿Q)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B.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C.这“假洋鬼子”近来了。D.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门庭若市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削足适履C.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敬谢不敏D.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怨天尤人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0分,每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人民日报》)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长白学刊》)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全球化”成为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固有的文化传统。B.否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趋同,不仅会泯灭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还会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C.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文明间的矛盾冲突与对话交流都是形成新文化格局必不可少的途径。D.全球化的时代中,人们开始寻找跨文化的共同价值和评价标准,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域文化特质的丧失。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只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它并没有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现象。B.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成为消费主义的拥趸。C.材料二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间的交融和文化的多元化现实都是真实存在的。D.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难以避免,地域文化想要健康发展既不能抛弃文化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6.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A.唐时长安成为国内外的政治文化中心,域外音乐传入中原,唐《十部乐》中八部来自国外,并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接受。B.日本以《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拿破仑法典》为主要法律渊源,编制本国《民法典》,结合日本社会实际进行多次修改。C.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九叶派的诗人尝试以古典诗词传统去消化融汇西方现代诗艺,孕育了他们别具一格的现代诗风。D.2012年春节,时任英国首相的大卫·卡梅伦用汉语说“恭喜发财”,向在英国、中国以及全球的华人发出新春的祝福。7.材料一的论证思路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两则材料对“文化全球化”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品质[英]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他和他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大约十四岁那年,我够格跟他定做成年人靴子的时候,对他们两兄弟的品格就有了模糊的印象。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从他的红胡根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的微笑。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人们走进他的店堂,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来客坐在那张仅有的木椅上等候,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于是我就说:“你好吗,格斯拉先生?你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会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或者到店堂的另一边去。不久后,他回来了,细瘦多筋的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革。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以后,他就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就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如果答话的是他的哥哥,他就说:“我要问问我的弟弟。”然后,我会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格斯拉先生。”我向门口走去的时候,就又听到他的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把他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的梦了。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对不起,他响了。”“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他慢慢地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了,”他说,“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们很快就要失业了。”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后来,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在里面,现在已缩成了一小间,店堂的楼梯井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满着皮革气味。“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是的,”他说,“人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你要做靴子吗?”虽然我只需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并很快就离开了那里。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我这才看出来,他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我定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很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口里,我发现了他的账单。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账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一个星期以后,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不在,先生,”他说,“他死掉了!可怜的儿是饿死的,慢性饥饿。你要晓得,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客到格斯拉的店铺像走进教堂一样心平气和,这可以看出格斯拉对鞋子品质的追求受到了顾客的认可。B.面对穿出问题的靴子,格斯拉说修不好就不收新定制靴子的工钱,这表明他要对自己制作的靴子质量负责到底。C.小说中的“我”只需两双靴子,却定做三双,多定制靴子,一是信赖格斯拉先生的手艺;二是同情,想给予帮助。D.格斯拉骂大公司“不顾体面”“可耻”,是因为大公司抢了他的生意,让他面临失业危机,生活艰难。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结构圆融,多处内容照应文章标题,如“我”十四岁就对他们的品格有了印象,“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突出了主题。B.文章注重以细节展现人物的变化,先后提到格斯拉的红胡子,前面注重展现他的自豪与自信,后面则展现了他面临失业的焦虑、愤怒和苍老。C.文章最后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年轻人的话再次展现了格斯拉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我”对格斯拉不能因时而变的否定。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记述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再现了现代化工业对手工业者造成巨大冲击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11.结合文本,试分析格斯拉先生的形象。12.文章多次描写格斯拉先生的店铺,请分析店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莫孝肃公诗集序白鸿儒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延,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试于有司,荐于大延。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全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余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午秋仲望日。(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B.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C.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人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D.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一种形式。B.考,本义为年老,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C.状元,科考第一名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D.秋仲夏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用孟、仲、季表示,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或秋仲。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宣卿自幼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B.莫宣卿事母至孝,让人感佩。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C.莫宣卿词赋诗歌不事妆点、浑然天成。其创作思如泉涌,能操笔立成;其作品纯洁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造化自然之物,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D.莫宣卿声名远播,泽被后世。他去世后历代莫氏子孙的言行气质,还留有莫公的流风余韵,即使是乡里五尺小儿、田野的村夫村妇无不仰重莫公美名。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2)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17.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日狸渡道中①范成大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墦②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注】①范成大在绍兴二十四年(1154)任徽州司户参军。此诗作于离开家乡赴任途中。②墦,坟墓。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写出了空中飘零的飞雨在春风中舞动的样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B.颔联“燃”“卧”二字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写出了繁花的明艳和柳树的风姿,非常富有表现力。C.颔、颈两联写景顺序由地面转到空中,在空间上富有层次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清明时节立体春景图。D.诗歌在描写清明春景时,匠心独运。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尾联形成对照。19.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14分,每小题14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肇锡余以嘉名。《离骚》(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3)臣密言:臣以险衅,____________。《陈情表》(4)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拟行路难》(5)盘飧市远无兼味,____________。《客至》(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____________。《望海潮》(7)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如雷的惊险场景,产生了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8)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业也付之东流,让人痛惜不已。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对诸葛亮的悼念。(9)“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的《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典故,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都要相报的忠心。(10)《登快阁》中“____________”一句,巧用阮籍的典故,表达黄庭坚仅能以美酒为知己的孤独之意。(11)《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在人群中寻找千百遍后突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又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两小儿辩日”问题,是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类似例子,,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赫赫有名休戚相关不胜枚举有目共睹B.声名显赫息息相关俯拾皆是有目共睹C.赫赫有名息息相关不胜枚举引人注目D.声名显赫休戚相关俯拾皆是引人注目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太初历》就是浑盖之争直接产物,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B.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家委会工作总结
- 2025-2030中国舞台及布景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活动展览场地租赁协议
- 沿街楼的租赁合同
- 2025-2030中国膜电极组件(MEA)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肥皂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网络证券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纳吉尔烟草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紧急医疗服务(EMS)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空气消毒净化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中考物理总复习填空题练习100题(附答案及解析)
- 机械专业英语
- 高空作业车(剪叉式、曲臂式)验收表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政治 含解析
- 血透患者叙事护理故事
-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
-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听力)【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新教师三笔字培训课件
- 蓝色西湖大学顶部导航栏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模板.x
- 2024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应用规范专家共识(附图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