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1页
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2页
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3页
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4页
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大方法与训练工作的历史演变

尽管悉尼和优雅的奥运会赢得了第三和第二枚金牌,但中国的体育尚未确立其强大的地位。以雅典奥运会来说,田径、游泳等项的119块金牌,中国仅得4块,只占3.4%;三大球除女排外,默默无闻,最高仅得第8名;这些,都对体育强国地位构成了致命伤。这主要由于中国体育行政以“二元训练理论”统制训练工作,打压“一元训练理论”,挡住了体育强国建设的进路。这个问题,既非常确凿,却又被体育行政所长期盲视。这个状况如继续下去,将直接损害北京奥运会的备战工作,严重损害我国原本可以争取的成就。这个形势,已经形成燃眉之急!1训练小方法的原则训练大方法就是训练工作的框架和布局,关键在于训练理论认识。训练小方法就是攻克具体问题的训练措施,关键在于教练员具体的经验、学识和研究。训练大方法具有普遍性,训练小方法是具体的。人体是已知宇宙中最先进、最精密的物质组织,因此,任何训练方法均可引起反应,产生一定效果。若训练大方法走偏,虽然严重束缚和误导训练小方法,但仍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若训练大方法正确,则不但解放了训练小方法,而且有助于启发机智和机敏,提高创造性,从而大大提高训练效果。只有采用最先进的训练方法,才能在竞争中制胜。虽然训练大方法居于支配地位,然而,它常隐身在传统惯性中,不被注目。因此,自觉地对训练大方法注目研究,非常关键,非常重要。2在教学、科研、三阶段的学习中出现创造性的运动,存在着明显的进化运动训练大方法——训练工作的理论认识,是在历史中发展的。回顾发展史,可以看到:行会阶段、行业阶段、科研阶段。行会阶段:训练大方法由行政当局制定,全行业统一执行,因此缺少进化运动。行业阶段:训练大方法的理论基础虽未达到科学认识,但是,允许训练实践自由竟争,从而,存在着自发的进化运动。从总体看,行业阶段的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进化着的。科研阶段:训练理论基本达到科学认识,遂使训练方法的进化运动提高了自觉性,进步加快。(科研阶段并非科学化阶段,而是能够向着科学化进行自觉争取的阶段。)创造性是进步、进化发展的关键。三阶段的差别,就在于创造性的活跃程度:“行会阶段”不容许创造性,“行业阶段”允许创造性,“科研阶段”自觉发展创造性。因此,“行会阶段”落后于“行业阶段”,“行业阶段”落后于“科研阶段”。“行会阶段”与封建专制性相联系,发展停滞。“行业阶段”与市场机制相联系,因此,它在国际体坛成为普遍现象。在国际体坛,当前主流的、系统的训练理论,尚未发育成熟,训练工作的“科研阶段”非常罕见。因此,若然能够进入“科研阶段”,则非常有利于竞赛取胜。这就是说,对训练理论进行科学探索,是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个战略问题。3关于“大量恢复”上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产生了“二元训练理论”,被国际体坛理论界所广泛接受,成为主流训练理论。其要义如下:运动能力(运动成绩)由“体能”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构成。“体能”系由: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耐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偏向速度的速度耐力素质、……等等多元、多层次的“功能物质”的庞大体系所构成。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训练安排:分别由“体能训练”(各项目之共性)和“专项训练”(专项之个性)两个阶段,以及其间的过渡衔接,构成“训练大周期”。“训练大周期”成为运动成绩之一次性的、或然的进步机会。“训练大周期”原本是年度的;后来也可以是半年的,季度的。训练进步的基本原理是“超量恢复”。从而,训练应该实行“大运动量”。“二元训练理论”反对训练专项化,更反对早期专项化,不存在“运动训练全周期”这个概念。这样,就把复杂精微的人体训练工作,分解、简化,形成为程式性的、机械性的操作体系。然而,正因为形成了程式性、机械性的操作体系,反而容易被人们接受,形成为一种思维惯性和操作惯性。这样,就使人们的训练思路弃真就影、舍本逐末,绕起了弯子。绕开了对训练工作之生动过程的分析、认知、理解、再分析……,对训练内容和安排的设计、选择、评估、再设计……,等等——这些智慧领域的、艰苦的钻研、探索;而转变成对执行既定程式的承受能力的挖掘(“三从一大”)。使智慧探索变成训练承受力挖掘。使训练掌控中本来时刻需要的深邃、艰苦的智力努力,转变成对运动员简单、径直的粗鲁施压。使教练劳动,从非常复杂的脑力劳动,被诱向简单劳动。然而巧的是,正巧由于人体本身的精密性,使这种训练理论仍然可以产生一定效果。这样,就使它以似乎“合理”的面貌,存在了下来。国际体坛理论界除前苏联外,基本是业余的。由于理论研究的先天不足,迄今未能对“二元训练理论”从理论上深入进行揭露和破除。[这种理论是在“还原论”科研方法论的思潮下历史性地生成和被接受的,尽管它是对“还原论”的曲解。运动能力是人体的整体功能,训练理论非常需要“整体论”的指导;整体功能的发展是“涌现”(emergence又译“突现”)式的,“还原论”不足以抓住训练理论的主要面。尽管如此,由于“还原论”思潮的强大存在,仍然使“二元训练理论”借得庇护而生存。]虽然国际体坛在训练理论上发展迟滞,但是,其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仅仅具有影响力,并无行政约束力。在国际体坛,主教练拥有充分的训练自主权(在前苏联也同样如此),训练实践中存在着进化运动。半个世纪以来,这种进化运动自发地将“二元训练理论”日益地破除着、抛弃着。4基本生命科技的组织—一元训练理论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下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笔者就在训练研究中发现“二元训练理论”之本质错误,并不断深入着这个研究。于是,产生了发展着的“一元训练理论”:“体能”和“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方面。“元因素”只有“一个”,并非“两个”。训练实践从各个角度证明着:“速度素质”……等等的庞大体系,均属臆测,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哲学早已指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若把“体能训练”看作共性、“专项训练”看作个性,则共性便存在于个性之外,这分明是错误的。运动能力是人体整体的功能,并非是游离于人体的“功能物质”(“速度素质”……等等)的功能。不但技术训练应该是专项的,体能训练也应该是专项的,整个训练都应该专项化。自然界客观存在着:人体内部的矛盾统一性和人体与环境的矛盾统一性——这样双重的矛盾统一性。这就是全部训练工作的根据。训练工作,就是通过对于与人体互动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控——有目标地促使人体内部的有序状态得到调整,从而产生作用的。从互动环境的调控促使体内涌现调整。(物质的、能量的、空间的、时间的——多维的、全方位的灵活调控,促整体发展中的新的质的意义的涌现。)这种复杂的、深刻的过程,决非“超量恢复”这种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能够描述。人体的具体运动能力,依赖于相应的人体内部的动力和运动系统的: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全维”的适应性。训练工作就在于提高这种“适应性”。借用热力学中的“熵”概念(适应程度低,就是混乱程度高,就是“熵值”高;适应程度高,就是混乱程度低,就是“熵值”低),训练工作就在于向机体输入“负熵”。因此,具体的训练措施,存在着“正”、“负”两种可能效果;即使是“正”效的训练措施,也存在着“正”、“副”两种作用。因此,训练工作,包括手段、方法、安排……等等各环节,其设计、选择、实施、评估、再设计……,不应该是程式性、机械性的操作,而应该是高度智力投入的、因应取宜的工作。(这就与“大运动量”直接矛盾着。)运动能力在时间过程中的表现是非恒常的,它依存于人体内部相应动力系统的脉动性。这就是“体力波”。人体内部存在着多层次的矛盾运动,从运动和训练的角度看,可大别为基本生命运动和运动能力运动两大层次,两者内部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运动,推动着“体力波”的发展。训练进步,就在于激发运动能力运动的内部矛盾以破坏其原有的稳定性[这就存在双向(临界、超限)的“阈值”问题],再在基本生命运动的支持下重建新的稳定性(向着目标状态趋近),这样的过程。其基本环节,就是“训练波”——训练小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生命运动会经历“健康态”、“亚健态”的变换和振荡;必须恢复到“健康态”,方能合理地再启动下一个“训练小周期”。如果能够正确地连续运行“训练小周期”,就能够争取到运动能力的滚动式进步。这种进步状态,远非“二元训练理论”所说的、必须经过“训练大周期”方能争取到的、一次性的或然进步——那种进步状态,所可比拟。(从上世纪50年代的年度单次比赛赛制、到后来的年度几十次比赛赛制,在这个发展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客观规律的潜在导向作用。)进步,这是训练工作的主观目的,也是客观衡量标准。这就是“进步原则”。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运用“进步原则”来进行评价和再改进。人体,总是从过去的状态,发展到当前的状态,再发展向未来的状态。发展中如有功能变化,是“涌现”式的,不能用“积累”、“储备”、“消耗”等类简单化概念进行描述。否则,就会陷入曲解。人体生命运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由实体符号编码系统(DNA)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这样的信息机制操控着的。人体有序状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新陈代谢运动中实现;训练进步就是提高对于专项运动的适应性(降低“熵值”);“用进废退”是训练工作最基本的规律;训练措施的“用进废退”效果表现为相应的“回报权”;……这一切,均通过机体的信息机制而起作用。训练,正是由于通过向机体输入信息、从而得以输入“负熵”的。信息运动,这是训练作用的载体。因此,研究和掌控训练手段与专项需要之间的具体的(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关系,对于争取进步,极为重要。例如,对于足、篮球等类项目来说,技、战术和体能均在比赛对抗中形成、发展、进化。争取先进,既需要从进化史中去求索,更需要从现实的比赛对抗中、特别是高水平的比赛对抗中去求索(信息求真)。离开比赛对抗实际的所谓基本功,要谨防偏误(即谨防信息失真。杨丽萍舍弃一度涉足的芭蕾基本功而回归自己的舞蹈体系,就捍卫了训练信息的本真性)。比赛,既是训练的服务目标,同时也是训练自身;是训练的关键的、主体的环节。这就是机体有序状态的、复杂信息综合发展的、比赛本真导向。“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这样的观念是荒唐的。(由简单化思维惯性塑成的、陷在思维惯性中难以察觉的、一种根本性误解。)训练和比赛两者间的信息运动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对球类运动是如此,对田径、游泳等各项运动,无不如此。运动训练是施加在生命发展进程上的。因此,存在着“运动训练全周期”:首先,要争取从娃娃抓起;最后,要争取合理推迟运动退役期限。能否抓好“运动训练全周期”,对于运动成就的高尖程度和运动贡献的丰足程度,十分重要。精神与身体是一个整体,认识与情绪密切联系。艰苦训练不仅增强体质,而且激励精神;同时,在再困难的条件下,自信、乐观、积极的精神,对于运动进步或克服危局,都属必须。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运动队的团队精神,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相互关系,对于胜利,都十分重要。训练在于效益。效益的绝对值在于进步;效益的相对值在于进步收益与投入(机体花费、时间花费等等)之比较。这些都是评估训练工作的标尺。进步,其“观察项”由规则决定。此“观察项”也可能有某些“局域项”更为之奠基;由“局域项”之“各个击破”来达到“观察项”之进取成功,也许更较有效。“多课次”等训练方法,即是由之发展起来的。这里,就存在着训练工作的“运筹学”。训练运筹以赛制为框架,以“敌、我”情况为分析资源,统筹考虑效益、效益之继续良好和最后富集等问题。由于训练是“活”的,关系面和牵涉面非常复杂,不能排除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认识不符、不当——这些情况的存在(理论认识、具体认识),从而导致措施失当。因此,遇事既需要主见,又需要注意多元反思,注意倾听,小心探索,保持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人体的复杂、精密程度,超出了人们今天的科学知识;即人体自身的“科学性”,超出了人类今天知识的“科学性”。绝对的训练科学化在今天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体功能是可观察的,其训练掌控水平是可以在实践和认识的能动运动中发展的。人类已经具有数以百万年计的丰富训练经验;已经具有向纵深高速发展着的多门类、多学科的科学知识。因此,对训练工作进行相对的科学掌控,不仅是迫切需要的,而且是可完全能的。“一元训练理论”已经开始为运动训练的科学掌控提供理论武器。深入研究、锤炼、把握这个武器,能够打开“科研阶段”的大门。5中方对比又一次“二元训练”,充分利用“一元论”,树立并科学的经营理念,提高训练水平5.1国际体坛的竞技运动,在上世纪后半叶取得迅速进步。可以看到训练实践不断摆脱“二元训练理论”而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这个发展走势,在训练的宏观布局中,尤其明显。由于这仅仅是训练实践的自发走势,而非国际体坛在理论领域已经发育出“一元训练理论”,所以,他们的训练大局,仍然停留在“行业阶段”,尚未进入“科研阶段”。这个形势,为我国在2008年夺取体育强国地位,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现在,就看中国体育行政能否自觉地抓住这个机遇。5.2从1960年开始,江苏体操队自行实验萌发中的“一元训练理论”,开启训练工作的“科研阶段”,取得突出的成绩。训练改革的星星之火虽然在1964-1965年被大批判斩灭,但是:全年坚持专项训练、以教法研究夺取技术进步、切实从娃娃抓起,以这三条为主要标志的创新做法,已经流传开来。这三条,后来成为我国体操、跳水、技巧等项目的共同特点。因此,我国这些项目的训练工作,均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与国际体坛的训练实践站在了同一个平台之上(甚至有所超前),从而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5.3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探索富有专项化特色的训练工作,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取得重大成功。周总理慧眼识珠,亲自指示,邀请他们来华长时间地进行传经。袁伟民吸取日本女排的经验,创造性地进行发展,率领中国女排首创三连冠辉煌(后来发展成五连冠)。中国女排又一次证明,制胜的关键,在于训练方法而不在于人种。5.4上世纪80年代后期,前东德国家游泳队主教练鲁道夫应聘来华指导,在我国国家队教练带头进行的改革努力下,中国游泳训练也开始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个别项目就在世界比赛中夺得金牌。5.5上世纪70年代初,保加利亚举重界进行训练改革:清除专项艺外的“体能训练手段”(身体素质训练手段)而坚持专项化,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这项改革,使保加利亚夺得国际举坛的魁首地位。1976年,我国举重界组团访保带回他们的经验,也进行训练改革,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从而,我国举重也进入了国际的一般先进水平。5.6严政研究员是“一元训练理论”的自觉研究者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科研——训练联合体”引导江苏举重队的训练工作,引导他们迈向“科研阶段”,从而取得比一般举重队更加突出的成绩:江苏举重队从1989年的全国团体第24名,上升到1993年第7届全运会的团体冠军(参赛10人中有6人获得过全国大赛单项或总成绩冠军)。迄今连续十年获团体总分全国前三名。1990年17岁入队的崔文华,于1997年以415公斤总成绩夺得世界举重锦标赛108公斤级金牌。当年,并再以200.5公斤超抓举世界纪录。这是我国大体重级别的首次突破。(其后崔文华一直在国家队,因带伤训练,虽仍屡获全国冠军,但成绩受挫。)5.7中国足协坚持以“二元训练理论”统制全国足球训练。拼搏半个世纪,投入上百亿,在关键性比赛中屡战屡败,始终挣扎不出来。这与举重训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足球半个世纪全力拼搏而始终失败的事实,清楚地说明了:训练大方法搞错了,运动成绩是无法起来的。可以明确地说,中国足球并非客观上不能高水平,而硬是被中国足协主观地、人为地搞糟的。5.8中国田径的总体情况与足球相似。但是,处于边远和边缘位置的胡鸿飞、马俊仁等教练,利用机会,冲破羁绊,发挥出创造性,利用“下有对策”,潜在地趋近于“一元训练理论”,便夺得了世界级的好成绩(这与游泳项目由国家队教练带头改革的形势不相同)。但由于并未能上升到训练理论的高度,更由于仍处在“二元训练理论”的统制压制下,所以,成绩并不巩固。刘翔的成绩是一个突出的飞跃。从媒体报道的消息来看,孙海平教练的训练路子与“二元训练理论”是格格不入的,与美国传统也存在显著不同。从媒体报道的材料来看,刘翔的训练路子与“一元训练理论”是一致的,这样的训练实践堪称典范,令人惊奇和惊喜。“身体素质理论”是“二元训练理论”的核心,它在田径训练中的误导作用十分危险!例如,孙英杰2003年跑出世界马拉松历史上第二个好成绩,按“二元训练理论”,可以说“耐力素质”十分突出;然而,在雅典奥运会万米赛中越跑越跟不上趟,最后仅获第6名,按“二元训练理论”,差就差在缺乏“耐力素质”。这就形成了一个十分尖锐的悖论!而2003年跑出世界马拉松史上第一好成绩的英国人拉德克里夫,情况更惨,在雅典奥运会万米赛上竟中途退出了跑道!事实清楚地说明:所谓的“耐力素质”是虚妄的、不存在的。若按“二元训练理论”,马拉松与万米是同质的;然而,事实上,马拉松和万米各自“体力波”的“波体体型”是不相同的。事实上,两者存在质的差别(从技术到体能存在一系列的差别)。存在质的差别,并非不可兼项;是否兼项,要看具体的竞赛形势而定。因此,要搞好训练,必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下工夫。5.9综观训练史,可以看到:以乔丹等为代表的美国篮球,表现了高超的篮球球艺;以贝利、马拉多纳、贝肯鲍尔、齐达内等为代表的南美和欧洲足球,表现了高超的足球球艺;以欧文斯、摩西等为代表的美国田径,以布勃卡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田径,均创造了杰出的田径技艺。他们所走的无不是以高技术为标志的道路——使体能目标和技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寓体能于技术,做到了“体能技术化”。罗纳尔迪尼奥身材单薄,特维斯(2004年度南美足球先生、身高1.71米)、邓亚萍身材均不高,然而,他们同样走高技术道路,球场上所向披靡。他们扬技术之长超越体格之短,得以战胜体格魁伟的对手,“技术体能化”。(实际上其技术与其体格相联系而成其竞技特色,即其体格支持其技术。这对于克服选拔工作的片面性,非常重要。)训练发展史鲜明地、深刻地演绎了“体能”与“技术”为同一本质之不同方面的道理。“体能技术化”和“技术体能化”是同一个含义,这就是:“体能、技术一体化”。训练方法同为“专项化”,力争更大程度地降低“熵值”,达到更突出的专项造诣。人体的体格存在是有限的,技艺发展是无限的。“体能、技术一体化”,可以使有限向无限转化。关于“竞技力量”或“对抗力量”,需要把体格与技艺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和争取(例如李小龙的格斗威力)。那种把“体格”绝对化、孤立化地进行理解和认识的方法,是错误的、失败的(例如王莽之派“巨无霸”领军打仗)。回头再来看中国足协,以陈旧的信念代替前沿的智力研讨,强制推行“二元训练理论”,人为地使体能与技术分家,盲目地追求艺外“体能”,从而大大提高了“熵值”,能不自毁前程、自趋下游吗2005年2月4日的《体坛周报》,用“天鹅之死”的特大标题,报道了张效瑞等从巴西留学回国的“四只小天鹅”,8年来如何越练越差(“熵值”不断增高)、甚至“练废”的惨况,令人欲哭无泪。中国足协一手炮制的、即使具有天才的运动员也无法起飞的训练局面,不赶快改造能行吗?再来看中国的体操、跳水、举重、女排……,看崔文华、刘翔……,他们力争更高的专项化训练造诣,就取得了令世人侧目的成就。这说明,运动成就取决于训练是否对路,而非取决于黄、黑、白人种之分!邢慧娜之夺雅典奥运会万米冠军,并非“耐力素质”高于孙英杰,而是对“体力波”之掌握,相对较更相宜。这是理论的自觉、还是实践中的偶然?我不知道。如果是理论的自觉,则最好;即使是偶然机遇,要想在今后变为必然,争得更大、更多的胜利于未来,也需要走提高理论素养的道路。训练道路应该怎么发展,还不清楚吗?中国之未达体育强国,决不能埋怨自己的人种,而在于训练决策,这难道还不清楚吗?6第一,“一元训练理论”的生存和发展缺失笔者在1964年6月号的《新体育》上发表一篇论文:《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指出“速度素质”……等等“身体素质”体系之虚妄,主张训练专项化。这是“一元训练理论”的原创萌芽。这篇论文随即被《体育报》、《新体育》一报一刊大批判打压了下去。(我同情被迫参加大批判的同志们,我对他们没有任何意见。)这场大批判在中国体坛产生了两大效果:第一,巩固了“二元训练理论”的统治地位,使之更具有极大的行政约束力。使“一元训练理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极为艰难,几乎窒息在襁褓中。第二,更重要的是,使训练大方法成为研究禁区,这就基本排除了创新可能。使训练大局贴上了封建专制式印记。(有些项目竟发展到对比赛名次进行行政干预;对代表队的选拔,则更是如此。这种做法,排除着竞争、排除着民间草根人才的成长。使得创建欧塞尔队的居伊.鲁那样的人才,很难出现。使得张挺培养田亮的故事,变得非常曲折、崎岖和偶然。)全国的训练大方法由体育行政统一规定,这就陷入统制、僵化。训练领域的创造性被严重封杀,进化运动被基本消灭。中国训练工作的无进化运动,对上了国际体坛的有进化运动,就不得不陷入劣势,从而陷入“被迫尾随”的局面。(中国足协那样盲目乱搞,到后来就被迫请洋教练——自己搞专制统制,不容许中国教练搞创造,到后来必然变成对外“被迫尾随”。)笔者个人遭打击无所谓,祖国体育事业遭损失实在太冤枉、太惨重了!这个局面一天不改革,这个损失就一天在延续、在发展着。其后几十年间,笔者曾多次向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呈论文、呈专著,然而,均不获理睬。偶读2005年2月4日的《体坛周报》,看到中国足球的惨象,我感到十分心痛。看到体育局长会议仅有一块豆腐干大的报道,深深感到,在实践失策面前,行政威信和领导能力的严重丧失!足球本应是中国强项,竟沦落到如此地步,国内外反响震耳欲聋,体育当局对决策失误竟一无察觉,不亦悲夫!7有利于中方项目的创造性劳动前面论定中国体育行政使训练工作陷入“行会阶段”,自行落后于国际体坛的“行业阶段”,然而,却在悉尼、雅典等体育盛会上夺得了辉煌成绩,这又如何认识呢?第一,需要讨论一下“投入”和“技术”的关系。两者对事业均不可缺少:只重视投入,不重视技术发展,是谓“投入型”搞事业;高度重视技术发展,在这个前提下保证投入,是谓“技术型”搞事业。在一定条件下,人力、物力“投入”可以胜过“技术”。当我方的“投入”可以不断加大,而对方的“投入”不可能保证其“技术”发展时,就是如此。我们可以在国际体坛不甚发育的边缘项目和新创项目上,投入别家难以比拟的努力,以扩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