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虑囚考论_第1页
唐代虑囚考论_第2页
唐代虑囚考论_第3页
唐代虑囚考论_第4页
唐代虑囚考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虑囚考论

迫使囚犯制度起源于汉代,在唐代基本完善。有唐享国盖三百年,其间疏理滞狱,理问罪囚之举措多作善政载诸史册。唐代虑囚主要侧重于案件复核与狱政监察,因其具有消弭冤屈、疏决滞狱、澄清吏治等诸多社会调控功能而倍受君臣倚重与推崇。目前关于唐代虑囚和使职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如万安中《录囚制度考论》对中国古代虑囚制度作跨时代、通论性阐释,于唐代录囚却言之不详。阎守成《唐代的因灾录囚》限于论证唐代虑囚与弭灾的关系,至今尚未见论及唐代虑囚使职问题之专文。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有必要对唐代虑囚使职问题进行探讨。一《隋书》张录“谏囚”考证唐代虑囚源于两汉录囚制度,至迟在武帝朝,即已形成州郡长吏定期录问囚徒之定制,据《后汉书·百官志》载:“诸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1,刺史通过复核州县案件,行使审判监督职能。宣帝时何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2至东汉,皇帝开始亲自录问,和帝永元六年七月“丁巳,幸洛阳寺,录囚徒、举冤狱,收洛阳令下狱抵罪,司隶校尉、河南尹皆左降。”1此时录囚已经具备平反冤案、疏理滞羁及监督官吏三项基本职能。“唐初虑囚,似尚循汉世理冤之义……其初与汉制无大异。”3两唐书中有关“录囚”的记载互有详略,或曰“录囚”;或曰“虑囚”;又有“理囚”之谓。“虑囚”一词晚出于“录囚”,后晋刘昫修《旧唐书》仍多承用汉“录囚”旧称。高祖、太宗、高宗、玄宗四朝关于录囚的记载较为详备,肃宗朝后,史籍罕有著录,旧书关于“虑囚”的记载仅见于《德宗纪》:贞元十一年“五月丁卯朔,庚午命有司虑囚,旱故也。”4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虑囚”之谓始频繁见诸文献,旧书“本纪”中有关“录囚”的记载基本被“虑囚”替换。但新书志、传仍有承用“录囚”之情形,如武德“四年,高祖躬录囚徒。”5吕元膺“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5等记载均可为明证。与旧书比较,新书关于“虑囚”的记载简略而详尽,如旧书《太宗纪》部分仅言及武德九年十二月癸酉、贞观三年六月戊寅、六年十二月辛未三次“录囚”,新书《太宗纪》部分关于虑囚的记载却达十二次之多。新书《武宗纪》曾记会昌元年十一月“辛亥,避正殿,减膳,理囚,罢兴作。”沈家本言:“此处改‘虑’为‘理’,未详其故。此后无言‘虑囚’者,或是史官之变文。”3《新唐书》记载晚唐录囚疏狱事迹时,“理囚”之谓屡见于纪传部分,新书习用之“虑囚”几为“理囚”所取代。“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6唐人颜师古在解释汉代“录囚”时说:“今云虑囚,本录声之去者耳,音力具反,而近俗不晓其意,讹其文,遂为思虑之虑,失其源矣,行音下更反。”2明确将“虑囚”出现的原因归结为语音变化,由音讹字,转出新词。《唐六典》的修撰者李林甫则言:“虑谓检阅之也。”7沈家本从语义角度诠释虑囚:“师古省录,林甫检阅之解,亦从谋思引伸而出。此虑字之源也。”3可见,录囚、虑囚、理囚三者其名虽异,其义尽同。另外,唐代文献典籍中常见“疏决囚徒”之记载,其义与虑囚基本一致。录囚“即检阅囚状,以清理久系及伸冤,虑囚时多所原宥,或减或免。”8综上,唐人“虑囚”之谓已经包含省录、宽宥、疏狱三重内涵,与“录囚”比较,“虑囚”似更能体现出司法者关怀民瘼、体恤狴牢的慎刑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审判迟延、系囚壅滞之痼疾长期困扰唐代司法实践,刑部和大理寺“决疏系囚,过为淹滞,是长奸幸”9,京畿地方滞狱现象十分严重。武后长安初,京城狱史台狱大量容留系囚,“棼棼泯泯而陷于兹者,岁以千计。”10开成四年四月诏令言:“京城百司及府县禁囚,动经岁年,推鞫未毕,盖繇官吏因循,致此留狱。”(16)从龙朔二年八月发布的《禁留狱诏》又可窥地方滞狱现象之一隅:“率土州县,留狱尚繁,困于囚系,致于病死。一岁之中,数盈二百。”9针对普遍存在的滞狱问题,国家经常差遣使臣,巡查各地狱政,疏决囚徒。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多次下达诏令,设定案件审判期限,试图从审判制度层面解决滞狱问题。宪宗元和四年九月,确立大理寺、刑部审判、复核时限,“大理检断不得过二十日,刑部覆下不得过十日。”如刑部复核后持有异议,大理寺重断,以十五日为限。地方和京城府县复核案件,均从文书到达后起算,限五日内申报案卷材料“如有牒外州府勘节目及于京城内勘本推,即以报牒到后计日数,被勘司却报不得过五日。”9文宗太和四年十月,御史台又奏请设定地方逾期申覆案件的相关罚则,“诸司、诸使及诸州、府并盐院等臣等今勘,则各得远近程限及往复日数,限外经十日不报者,其本判官、勾官等各罚三十直,如两度不报者,其本判官、勾官各罚五十直,如三度不报者,其本判官、勾官各罚一百直。”同时,建议将执行审限情况与官吏政绩考核直接挂钩:“如渉情故违敕限者,本判官、勾官牒考功书下考;如经过所由辄有停滞,其所由官典等节级别举处分,其间如事须转行文牒诸处追寻,亦须具事由先报。”11上述建议最终获得朝廷支持。虑问囚徒、疏决冤滞固然凸显了唐代帝王勤政爱民、重视刑狱的明君风范,但数百年间频繁遣使虑囚,也反映出唐代各级司法机关长期存在严重的滞狱现象。客观而言,司法机关审断淹滞造成的囚徒羁留问题,当是唐代频繁遣使外出虑囚的根本原因。二总统治和临时型使职唐代设置中央职官充使虑囚和地方分道遣使虑囚两大系统,按覆地方刑狱。前者又有常设型与临时型之分,常设型使职出自刑部和御史台,包括刑部覆囚使和虑囚御史;临时型使职则多由中央臣僚充任。分道遣使虑囚系统则主要指派驻各地之巡察、按察、观察等地方监察使臣的虑囚活动。(一)覆囚使与州县司法机关的监督协作关系唐中央刑部掌握地方诸州案件复核权,每年定期向诸道派遣“覆囚使”,监督地方审判。贞观二年三月,邵师德曾充关内道覆囚使。11十七年三月甲子,太宗又以久旱诏“覆囚使至州县科简刑狱,以申枉屈。”9咸亨中,陆孝斌“以精达法理,乃命覆囚剑南、梁、岐。”12开元中,王焘充覆囚使,“衣绣持斧,皇□蜀门,将以问一夕之苟留,书百郡之淫逞。”13唐代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农闲时节向诸道派遣使臣的传统,诸使每年正月发遣,以防搅扰州县,有废稼穑。据《唐六典》:“凡天下诸州断罪应申覆者,每年正月与吏部择使,取历任清勤、明识法理者,仍过中书门下,定讫以闻,乃令分道巡覆。”7矜于岭南道远,覆囚使每年九月上旬先行发遣。刑部覆囚使虑囚的主要途径为检阅案卷材料。开元《狱官令》记载:“刑部录囚徒姓名,略注犯状,牒使知。见囚事尽未断者,催断即覆,覆讫,使牒与州案同封,申牒刑部。”14《唐六典》承《狱官令》旧制,规定了覆囚使与地方州县司法机关的监督协作关系。首先,刑部覆囚使拥有对州司断决案件的复核权,对于无罪误判者,覆囚使可直接放免。“若州司枉断,使推无罪,州司欵伏,灼然无罪者,任使判放。”7其次,覆囚使应当尊重地方司法机关的独立审判权。对于事实清楚、裁判妥当案件,无需待使按问,其余皆待覆定。若覆囚使“妄生节目”,州司有权“以状录申,附使人考。”14再次,刑部拥有对方案件最终裁决权。如覆囚使与地方州县意见相左,可“各以状申”,诉至刑部最终决断。对于州司枉断,覆囚使判定无罪案件,州司和使臣各自申报,由刑部定夺。又次,覆囚使拥有地方人犯刑罚的执行监督权。《狱官令》规定“使人仍总按覆”,除“州断得伏辩及赃状露验”的徒罪人犯“即役,不须待使”以外,其余结案人犯均须待使臣处分。使臣意见与州同者,“仍牒州配役。”14即由地方州府具体执行刑罚。最后,覆囚使还行使地方狱政监督权,“使人至日,先检行狱囚枷锁、铺席及疾病、粮饷之事,有不如法者,皆以状申。”7(二)“谏囚”,以忧囚御史台是唐代最高司法监察机关,“大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15御史出使虑囚地位优越,其他机构虑囚使职均不能望其项背。唐御史台一直保留委派新任御史外出分察地方之传统,由于御史外放诸道巡查地方,其难度远在监察朝仪、纠举百官之上,因此,监察地方政刑也成为御史历练胆识和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朝廷多选刚正公允、不辱使命者充任,御史出巡方具“振举冤滞,发明耳目”11之功效。御史台监察御史经常赴地方州县巡检狱政,行使监察弹劾之权。具体而言,御史虑囚的职责包含三项内容:其一,访察地方狱政。御史出巡有权检阅州县案牍,监督地方官吏办案。开元中,颜真卿拜监察御史,“曾至五原,有冤讼久而不决,公理之得情,郡人悦服。时方炎亢,而甘泽澍焉,巷俗谣言,谓之御史雨。”16但御史应当慎重对待地方长吏裁决意见,不得武断行事。其二,直接推鞠冤狱。贞观中侍御史唐临亦曾“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撃三千余人。”4高宗朝侍御史韩思彦巡察成都,有富商兄弟三人分资不平,争诉累年不决,后经思彦妙判,兄弟“擗踴悲号,不自胜,左右莫不流涕,请同居如初。”17其三,加特定名号虑囚。开元十一年,乔梦松“摄监察御史,勾剑南租税,仍覆囚使。”18文宗太和五年五月,朝廷又置“疏决囚徒使”,仍以御史充任,“其年五月,敕置疏决囚徒使,以清强御史二人为之,应京城诸司见禁囚徒,宜令疏决处分,具轻重闻奏。”11宁志新将疏决囚徒使划归礼法杂类使职系统,与礼仪、册立等使并列19。“覆囚使”和“疏决囚徒使”虽为疏决冤系所专设,但充使者多于御史之中擢拔,因此,上述两种虑囚使职似应纳入御史监察系统。(三)京充使缺乏参据规则在刑部和御史台遣使虑囚的同时,皇子和中央臣僚也经常接受临时差遣,赴各地疏理滞狱。虑囚官员或以本官名义出使,或加巡查使、按察使、观察使等名号。这里首先探讨以本官名义奉命出使虑囚的情形,巡查、按察、观察诸使虑囚问题留待下文详论。早在武德二年,就有皇子奉诏巡查京畿申理冤狱的记载见诸史册:“二年闰二月,令皇太子建成巡京城侧近诸县,秦王巡京城以东,右仆射裴寂巡京城以西,……如有冤滞,并为申理。”9咸亨二年、八年,高宗也曾两次派遣皇子李贤和李显巡查两京,录问两京诸司囚徒。中央臣僚充使虑囚的传统始于唐初,贞观三年六月因旱“令中书舍人杜正伦、崔敦礼、守给事中尹文宪、张玄素等,往关内诸州分道抚慰,问人疾苦,见禁囚徒,量事断决。”9肃宗乾元二年二月壬戍,“遣侍中苗晋卿、王玙分录囚徒。”4文宗太和八年六月甲午,“令尚书右仆射李逢吉、御史大夫郑覃,于尚书省疏理刑狱。”9与刑部、御史台常规遣使虑囚相比,中央臣僚充使虑囚随机性较强,武德至开元中期,一直为朝廷所重视,伴随地方分道虑囚使职系统的逐步完善,臣僚充使虑囚模式地位日衰,其具体情况可详参下表。三唐代分道巡察制度的确立与前述刑部覆囚使定期发遣有别,唐代“巡察使、按察使、廉察使、采访使,皆待制命而行,非有恒也。”7按察、观察等虑囚使臣多因时差遣,分道疏狱。概括而言,唐代分道遣使虑囚制度大体经历了以下初创、发展、定型和变化四个历史阶段。武德年间是唐代分道遣使虑囚的初创阶段。唐自立国之初,即承前代“六条问事”传统,适时遣使巡察地方,使臣的监察范围涉及地方州县政刑、民生诸多方面。武德三年二月,朝廷于益州道设“安抚大使”承担申理冤滞职责:“令秦州总管鄼国公轨、御史大夫滑国公无逸、为益州道安抚大使……申理冤滞。”9武德四年,针对益州、夔州的滞狱问题,朝廷派遣重臣进行专项疏决,“其益州总管内诸州,委御史大夫逸检校,夔州管内委赵郡公孝恭检校。所有囚徒,悉令覆察,务从宽简,小大以情。”20武德时期承隋季丧乱,百废待兴,遣使虑囚主要局限于益州等特定地区,但这一阶段采取的上述疏导羁系举措,当为后世巡检刑狱、分道虑囚制度之嚆矢。贞观至神龙年间为唐代分道遣使虑囚的发展阶段。贞观八年设立观风俗使,为唐代最早出现的兼行地方司法监察权力的有名使职,是年正月,太宗分遣萧瑀、李靖等,巡省天下,“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9此次派遣诸臣巡省天下可谓规模空前,开后世分道遣使疏狱之先河。贞观十道设立后,朝廷曾多次向诸道派遣使臣疏导滞狱,奉诏巡检冤滞成为唐前期与帝王亲录并行的重要虑囚形式。龙朔元年十二月戊寅,高宗亦“分道遣使存问赈给,并虑囚徒。”9中宗神龙二年二月,朝廷总结了贞观以来分道巡察的历史经验,正式设立十道巡察使,“二周年一替,以廉按州部,俾其董正群吏,观抚兆人,议狱缓刑,扶危拯滞。”11至此,巡察使按覆虑囚的监察模式基本确立。景云至开元年间为唐代分道遣使虑囚的定型阶段。睿宗景云二年六月,“置十道按察使”21,替代中宗时巡察使的职能。开元初,分道遣使录囚活动已初具规模,开元四年七月六日,令扬州都督宋璟、广州长史韦抗等诸道按察使巡视管内,“僻远州及岭南道,委使人量差判官,分道巡按。”20开元十三年正月戊子,命大理少卿明珪等十人往诸道巡狱,“疏决囚徒,宣慰百姓。”9自贞观十道设立以后,诸使出行巡察一直存在职多任少、疲于奔命的问题。开元后期,唐代地方司法监察制度发生重大突破,外放使臣开始在固定治所理问囚徒。“开元二十年,四方都会之州,各置采访使以总覆囚按察之任,使臣有土,自此始也。”22唐代中央使臣驻守地方按覆刑狱,是唐代道、州、县三级行政建制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唐代遣使虑囚的方式从临时差遣逐步趋于固定,执掌虑囚职责的使臣渐由“使”入“官”,进入国家常设职官序列。至开元二十一年,独立于地方行政官僚系统之外的常规化、规模化地方司法监察系统已基本定型。此后,各类决狱使职名称不断变动,遣使臣分道理狱成为与中央职官虑囚并存的常态虑囚方式。开元二十一年四月,“命太子少保陆象先、户部尚书杜暹等七人,往诸道……疎决囚徒。”9开元二十六年四月又诏:“其天下见系囚徒,及事发应推身不禁者,即宜差使分往诸道,量事疏决。”20肃宗乾元以后为唐代分道遣使虑囚的变异时期。早在天宝三年,采访使过多干预地方政务的现象已经受到中央关注。安史之乱以后,监察使臣把持州郡的状况愈加严峻。乾元元年四月十一日,朝廷诏停诸道黜陟使及采访使,分十五监察道为四十余道,并于当年改采访使为观察处置使,“察所部善恶”5,执掌地方司法监察职权,其设置一直延续至唐末。观察使拥有地方司法监察权力,且中央一直强调道一级长官的职责是监督州县官,努力将其定义为地方监察官,类似于汉朝的刺史23。刺史名义上仍保留毎年巡视属县,录问囚徒的传统,而实践中,观察使却有权刺举地方长吏,“如郡守不理,或临财不廉,酒食是营,狱讼靡息”,观察使可以“以时奏劾,按罪定刑”20,甚至设计倾陷,代宗朝“衡州刺史曹王皋有治行,湖南观察使辛京杲疾之,陷以法,贬潮州刺史。”21观察使成为州以上独立行政层级的趋势至此已见端倪。同时,观察使作为监督地方审判和狱政管理的主导力量,其司法监察权在中晚唐诏令中得到不断强调。大历四年,针对地方州县官员滥施笞杖考掠囚徒的问题,朝廷下诏要求诸道“观察节度使严加捉搦,勿令有犯,录名闻奏。”20宣宗大中十二年五月庚申,责成观察等使限期纠举地方狱吏舞弊因循问题,“本道观察使、判官、州府本曹官,必惩谴以诫慢易。敕到后十日内速疏理分析闻奏。”9懿宗咸通十四年五月,明确规定以道为单位,由观察使直接负责疏决刑狱,“诸州府罪人,并委本道十日内速理,或信任人吏,任情系留,观察使、判官、本曹官必加惩谴。”11观察使统辖所部,实权在握,“民俗之舒惨,兵赋之调发,刑狱之冤滥,政治之得失,皆得以观察而行之,其任可谓重矣。”16安史之乱后,观察使已由承受王命、巡视地方的监察机关,逐渐演变成为总揽数州政令的地方大员,其影响遍及地方行政、司法、财政、人事诸多层面,至中晚唐,诸道节度观察使事实上已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宋人洪迈曾这样评价唐代观察使:“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人,或专私其所领州,而虐视支郡。”(62)有学者认为,唐后期以使职为中心的地方监察体制的出现,应当看作是唐中央在藩镇体制下对地方治理的有效尝试。(63)无可否认,中唐以后,诸道观察使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沟通地方和中央司法系统的重要职能,但乾元元年以后,地方监察权力逐步为守土使臣直接掌控,诸道司法权力出现了背离中央的倾向,朝廷对地方州县的直接监察权力已丧失殆尽,依托于遣使分道理囚形成的下情上达机制亦渐趋湮灭。在朝廷历次诏令反复强调观察使司法职权的同时,观察使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监察道最终发展成为州以上独立的行政机关和诉讼审级。由于唐代分道虑囚疏狱使职名目众多、更易频繁、且时常出现诸使并行的情况,兹概录唐代诸道虑囚使职之建制沿革如下:四训察权国内对地方的分权制衡遣使虑囚制度的发展与唐代地方监察系统之完善密切相关。隋唐时期地方监察系统趋于完备,监察机关主要承担维护封建国家法律、政令的统一,审判和监督审判,考察官吏等多项具体职能。(64)唐代司法实践中形成帝王亲录、有司自录和遣使录问三种方式,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录问方式各有侧重:帝王亲录主要集中在高祖至玄宗朝。安史之乱以后,尤其是肃宗至文宗朝,帝王躬亲狱讼之记载几绝于史书,武宗、懿宗、僖宗三朝8次言及理囚,但未知其详。自开元年间始,有司自录的虑囚方式开始被频繁采用,录囚事宜多委中书门下及诸狱长吏。以开元中期为界,遣使虑囚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据前文《唐代中央臣僚充使虑囚统计表》统计,唐代曾31次遣臣僚充使虑囚,高祖至玄宗朝计25次(高宗朝多达14次),占全部臣僚虑囚的80.6%。开元二十一年后,伴随驻地使臣虑囚格局的确立和诸道监察制度的完善,中央臣僚临时充使虑囚的现象明显减少,肃宗朝以后仅有6次,占唐代全部近臣虑囚的19.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分道遣使虑囚模式地位日隆,尤在天宝军兴以后,地方按察使、观察使录问逐渐成为唐代遣使虑囚的主要方式。唐代虑囚使职结构缜密。虑囚使臣各司其职,诸使赴地方虑囚的依据权力来源各异:刑部覆囚使行使案件复核权;御史行使司法监察权;按察、观察诸使则行使地方监察权;至于临时奉诏巡行的使臣,其虑囚权力则来自君主之特别授权。各系统虑囚使职之间分权制衡,共同构筑了精致而有效的司法监察网络。上述使职虽分属不同系统,具体人员之间却可兼领或调度,并无不可逾越之天然屏障。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设采访使,即“以御史中丞卢绚为之”(65),太和四年八月,御史中丞魏谟奏请诸道观察使幕中判官“帯宪衔者”推劾案件,对于劳能申理冤滞者,“若御史台缺官,便令闻奏。”11而分派诸道疏狱使臣的具体人选亦时常于中央僚属之中遴选,故又与中央臣僚充使虑囚系统存在人员交叉现象。唐人杜佑言大唐官制“设官以经之,设使以纬之。”官因常设而置,使由差遣而生。朝廷经常选拔深谙地方司法实务的使臣进入中央监察机构,或差遣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职官驻守地方诸道,沟通司法监察领域地方使臣与中央官员之间隔膜,在提高地方司法审判效率的同时,为唐代录囚制度的完备提供了制度和人员支持。唐代虑囚使职的长足发展,正为唐代职官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唐代使职虑囚程序郑重。省录囚徒为国家大典,虑囚时由中书省发布制书,彰显王言,宣扬教化。《新唐书·百官二》载:“凡王言之制有七:……二曰制书大赏罚、赦宥、虑囚、大除授则用之。”5使臣赴任时,多正式下发虑囚制书,介绍使臣德才、明确理囚职责。如开元八年八月发布的《遣御史大夫王晙等巡按诸道制》曾言:“御史大夫王晙等,并识通政要,位以才达,茂其声实,弘此宪章。宜分命巡按,以时纠察,巡内有长吏贪扰,狱讼寃抑,暗懦尸禄,苛虐在官,即仰随事按举搜犯状,并推鞫准格断覆讫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