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视角下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有效的文化交流、交流和传播已成为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和冲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日益突出。文化冲突成为影响文化交流的最困难。主要原因是,大众文化群体对相互的了解不足,需要更多的基于文化传统理念的交流行为。武技的传播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逐渐成为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内容。中国武术属于一种武技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融技击、审美和伦理于一体,然而武术的博大精深在海外却不具有相应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追根溯源,是因为目前武术发展仍然处于传播不足、推广不够的状态,现有的载体和平台不足以确保传播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需求。目前,东西方文化发展已经形成文化国际化的两大阵营,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力度不够,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突破文化差异壁垒,互通文化有无是武术传文化传播进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1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1.1研究对象从中西方武技文化背景、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脉络研究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以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技的文化差异和技术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2武术文化的本质及其文化内涵“武技是世界各民族共同拥有的一种文化”。生产劳动是各种文化的基本源头,并链接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观念性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武技,是人战胜自然、调节社会的身体活动形式,属于文化活动的一种生命机制。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的身体机能和行为方式在随着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而不断发展,武技是谋生和体育的手段之一,属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与军事、教育等有着双向的联系,所以说,武技与人类的生存、生产需要息息相关的,具体表现为攻守意识、进退本能以及对抗形式等方面。从字面上看,“武技”一词由“武”和“技”组成,一般说来,“武”与“文”相对,与人身体的攻防行为相关,“技”可以看作是规定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的方法论。由此,“武技”首先是一种行为,是为实现原始的“保命”功能而形成的一种生命活动行为,它蕴含了诸多的技击技术内容,人们将武技的攻防技术作为习练对象,达到生存、娱乐、健身等目的。故,可以将武技概括为“以人体攻防技术为对象的生命活动行为”。其中武技与其他项目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武技具有技击性,技击行为是武技最原始的母体,它最早的形态同源于狩猎、战争中的实用技术,这些实用技击技术孕育了武技,为武技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武技内容包括徒手或手持武器用于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早在原始社会,出于生存斗争和军事战争的需要,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要为争夺生存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当氏族部落出现以后,特别是国家的形成,个人集体感随之而生,勇敢的战士成为一种社会荣誉和人们的渴望,为武技的产生提供了精神条件。人类文化的作用对象不外乎自然、社会和人,因此,对文化的把握必须建立在这三者与人的关系基础上。武技文化既是历史过程,又是社会现象,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历史表现为武术发展的时间序列,社会展现了它的空间发展格局,综观中西方武技史会发现富有技击对抗的内容是武技的重要起源或初始形态,展现了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在社会中,一种身体文化形态与其身体观念、生命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同样,武技文化折射出人生命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为自然性、社会性和生物性。首先,武技在技击行为的外在表现下,通过对自然界的作用,肯定人的自然性本质,并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在躯体层面,和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形成不同的技击形式和兵器,使人有条件征服客观对象,并为改善人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提高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双重条件;其次,武技表现为人类自我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形式,通过最基本的攻防技击活动对人体加以改善,实现人类合乎理性的跃进;最后,武技在社会中属于一种文化本能,是理性、道德和社会意识的综合体现,武技的价值伦理成为武技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武技文化指导武技行为的实践本身就是武技文化过程,荷兰学者C.A.vanpeursen就说“文化不单是个名词,而且是个动词”,这说明文化不单单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它是一个过程,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适应与变迁。同样,武技文化不是指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身体与精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武技文化在世界各国的称谓和表现有所差异,如中国的武术、日本的武道,美国的拳击、巴西的柔术、泰国的泰拳、韩国的跆拳道等,这些武技形色各异,无不与各国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关。3两种技艺哲学思想的家庭哲学基础武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在人类产生之初,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都存在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竞争”,武技则是在这种环境下孕育而生的身体文化。中国的农耕环境孕育了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造就了以竞技为主的搏击文化。所以,中西方武技文化的差异主要根源在于文化与思维方面的差异。3.1中西方文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任何文化都是一个过程,而且文化与历史永远是鱼水相连的关系,纵向的分析才可能有横向的比较。早在几千年以前,世界人类就走出了漫长的蒙昧时代,跨进了文明的大门,世界各地的文明民族相继创造了先进的文化,并在历史的岁月中起伏跌宕,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文化的光环悄然褪去,他们或者被异化、或者同化、甚至被遗忘,真正可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多,而那些经历过历史洗涤后保存下来的文化,不能不堪称为奇迹。纵观西方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曾出现过诸多与中国并立的大帝国,但大多是军事征服的产物,无论是上古时代的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等,还是接踵而至的贵霜帝国、阿拉伯帝国、土耳其帝国,都是直接采取暴力强制建立政权,然后施行文化征服与同化政策,这些高压的强权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文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引起日益尖锐的民族冲突,最终结果是帝国四分五裂而不复存在了。那些占居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不具备足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来汇纳整合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而是一味地把本民族文化强加予其他民族,各种文化之间,没有核心的凝聚力,更缺乏相互之间的文化传承联系。西方的古典文化虽然没有随之完全的销声匿迹或者完全同化,但是,其文化的本源面貌已是骤然褪色或者停滞不前,以至于人们甚至将这个中世纪时代称之为“黑暗时代”之后,具有另一不同性质和意义的“现代文化”逐渐兴起,古典文化的部分内容和形式在新的条件下得以有限的复活再现。非连续性的文化很难产生系统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对历史性有真实的经验,这势必会剥夺人的人文维度并阻止其对本真历史性的进入,在他们看来,自然的事物只是视觉的外壳,而对于内涵的东西,知之甚少。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之一在于其连续性,在上下数千年的传承中,延绵不息,从未有过中断,留下了前后相因的历史轨迹。就全世界文化而言,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延续力,正是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既不像斯巴达文化那样突然销声匿迹,又不像古埃及文化那样被异族文化同化,也从未经历过像欧洲那样漫长的中世纪时期,它只是在不同时期潮起潮落之变化,有不同王朝不同民族之争逐更替,但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被其他民族完全同化或者消灭掉,就算是八国联军和日本的侵略战争,也从未中断中国文化,汉字依然留存下来,使得中国文化之延续、脉络之相连,千年贯统一气未曾中断,并创造了继古希腊文化之后的世界第二个文化高峰,成为世界史上硕果仅存的“连续性文化”。文化的差异是哲学思维差异的根源。中西方文化的连续与非连续性差异,注定两种武技哲学思想的必然性不同,具体表现为身体哲学的差异。3.2“一元”与“二元”哲学下的身体观差异身体人生命的实体,也是武技文化的载体,具有自然、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属性,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西方的身体哲学的研究主流是主客二分、物心二元的理论范式,认为人在自然中占有主体地位,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评价自然万物的标准,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物不存在的尺度”。人的主体作用思想,构成了西方身体观发展的思想基础,在身体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化过程中,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开创了理性认识论的先河,提出了身体与精神、社会与自然、人与世界相对立的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无视自然界及其他生命存在的价值,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利益为起点和终点,人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二元”哲学背景下,对身体的认识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崇尚精神和思想,身体只是思想的实体,认为“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严格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理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必人乃是能思维的动物”,将思维看作是人存在的前提。柏拉图始终认为,灵魂和身体是二元对立,身体只是简单的表面,他否认身体的积极意义。主张人要获知真理,必须“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去看”,“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肉体的情趣,保持自身的纯洁”。另外一种极端则是将身体完全看成肉体的,尼采从实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身体的意义,即人“只是身体,别的什么都不是,灵魂不过是“有关于身体的一个词儿”。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指出,“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与之相比较,中国哲学中对人、对身体的认识则表现为一元的整体思想,身体属于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不仅包含“血肉之躯”和内在的思维方式,还融合了历史沉淀、社会影响和文化因素的多元构建,联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生命、人和身体的客观描述,身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受到尊重。对身体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医家等身体观点,是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全方位把握,力求对所有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那么生命作为人生问题的核心,必然也成为诸子们讨论的重点,这些对中国人对身体的认识产生了极大影响。儒家身体观强调身体的社会性,《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身体以及作为身体延伸的家、国家和社会视为一个内在的有机整体,并将身体作为隐喻和符号来运用,以解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说的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个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道家是诸子各派中对生命本身或者是身体的物质性关注最多、讨论最深的一个流派,认为身体在生命活动中要与万物齐一,顺应自然,他从“道法自然”的观念出发,提出了身体属于自然现象;在中医理论总,身体不是视觉对象化的事物,而是一个与各种可能相关的生命体。身体体现为五脏六腑系统和经络系统,而气被认为是其中根本的原理,它既重视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以及内在联系,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身体不再是客体,亦非具体的物质,而是一种主体自身的感受方式,可以称之为“身体性感知”。中西方身体观虽然具有同样的本体论意义,但此本体却并非彼本体,并且本体认识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哲学的迥然异趣。3.3中西方身体观映照下的武技表现由于中西方身体观的不同,东西方身体形态的表达方式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内敛和外拓,西方外拓的身体形态是“绷”、“直”、“立”,追求肌体的力与美,中国内敛的身体观则注重“气”与“和”,形成的运动形态是“曲”、“圆”、“拧”、“倾”、“收”、“放”、“开”、“合”等,追求身体的“劲”。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西方身武技文化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张扬而富有激情的价值观,在竞争中以搏倒对方获得比分胜利为主要目的,注重竞技能力的培养,讲究动作组合,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实战格斗成为其演练的主要形式;中国传统身体观强调“天人和一”和“身心一元”,不仅强调身体的外在训练,更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修养,“以形喻势”、“以心喻境”的身心运动体验成为习武的重要范式。在武术运动中,要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身体的“意、气、形”在武术中展现出了和谐统一状态,把人的精神面貌、意识控制和呼吸调节等生命运动要素纳入到身体之中,使身体获得自由并感知动作的“动静”、“虚实”、“刚柔”、“疾缓”等非物理参量。在中西方武技文化体系中,不能排斥任何一种武技价值取向的作用,亦不能片面地看待他们之间表现形式的差异,除了差异性以外,中西方武技在本质上存在某种协同互补效应,分析其系统演化规律,可以揭示中西方武技文化的发展脉络走向。4武术的形成环境中西方武技在形成之初具有相同的发展规律,武技的演变可以概括为从原始的生产技能到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格斗技能,最终形成今天的体育技能,这是世界武技发展的共同轨迹,具有“同源性”,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社会的变迁,世界各地的原始武技具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4.1作为生产技能的武技武技作为生产技能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人们为了生存而获得了许多防卫本能,这一时期的攻防技术还不能成为武技,它属于生产技能,但为武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创造教育内容,以生产技能为目的、以身体活动为立足点的集体传习活动得到充分发展,这种原始的文化传习使具有武技因子的生产技术得以保存,成为武技形成的前提,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原始的石球到木质的矛,从祭司中图腾到武舞,都成为武技文化基因。这一时期,世界武技均可以成为生产技能,并没有差别,目标单一,都以参加劳动和实际生活为前提。4.2作为军事武艺的武技在原始部落形成以及国家化发展以后,冷兵器出现,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随之增加,士兵的搏杀能力是战争中取得胜负的重要因素。因此,战争中所使用的格斗技术以及各种训练方法逐渐形成武技的内容,大大促进技击技术和兵器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军事武术技击特征表现为简单、实用、杀伤力大,用于军事战争的技击技术可以以概括为是军事武艺,早期的军事武艺为后来武技的形成提供了原始兵器、格斗技术和人员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民族在军事武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接近体育形式的形式,为武技脱离单纯的军事活动,成为体育手段创造的条件。4.3作为体育手段的武技武技在近现代主要表现为体育竞技,武技已从具有提高士兵搏杀功能的各种军事训练活动中脱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技击类”的体育项目。脱离了军事格杀领域的武术,不再受战阵队列的制约,也不再受单纯技击目的的约束,武术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与其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拓广了武技发展的领域。武技的体育化发展是中西方武技文化分野的重要标志,西方武技的体育化形成与“轴心期”,武技向技术单一的体育项目发展,形成了以“打”为主的拳击运动,以“摔”为主的摔跤运动,以“劈刺”为主的击剑运动。中国武术的体育化进程要稍晚与西方,在明清时期,武术拳种套路的出现是中国武术形成的“轴心期”,武术的技击属性淡化,体育属性日益突出,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技术表现上以踢、打、摔、拿等综合技法为主,形成了以演练为主的套路运动和以格斗为主的散打。5信息交换是文化认同的起点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传播效益,获得文化认同,赫克特的传播理论认为“认同是一个传播过程,必须在信息交换的语境中展开”。根据文化传播的基本理论,武术的跨文化传播需要结合中西方文化背景,采取有效措施,获得武术传播的良好认同感。5.1“道”与“神”相统一的武术学习中西方武术的价值取向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模式,具有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个性,讲究搏击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并按严格按礼仪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武术倡导“兼爱非攻”、“中庸之道”,在注重技击的同时还强调养生之道,身体在运动中要体现出“精、气、神”,习武讲究“内修外壮”,修身与修心同时进行;在武术的习练过程中,注重精神对身体的控制作用,往往以经验感觉作为判断动作的依据;运动方式主张“动静结合”,外静内动,以“养”身为主要特色;中国武术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健康长寿的生命质量追求、“由技近乎道”的修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在跨文化语境下,要展开中西方武技交流与对话,需要跨越文化障碍,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武技相遇,必将因为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发生文化冲突现象。但是,中西方武技同属技击类体育项目,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这就使他们有相互汲取、互为借鉴、融为一体的可能,这是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和保证。5.2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理性选择5.2.1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张力———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心理定势突破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具有预向性的准备,具体表现为两种定势,即以自己的文化同化对方或顺应对方文化需要,这是文化差异引发的心理定势,也是武术心理价值层的软运用。在文化的同化和顺应之间,若一味强调同化机制,而忽视顺应的作用,则会陷入“传而不受”的困境,同样过分顺应则可能丧失本体,最终指向文化“他者”。所以,武术的跨文化传播要打破同化与顺应的界限,努力在同化和顺应间保持一种张力,一方面接受西方武技文化优秀的一面,并纳入到中国武术体系之中,做到“洋为中用”,不要一味固执按照中国文化格式要求西方学员,要接纳、认识西方文化传统,冲破武术习练经验固有的状态,实现武术跨文化传播结构的改造重构;另一方面,在尊重对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展现自己的文化内容,力争通过中国武术之长弥补西方武技之短,通过互补机制使武术文化产生认同效果。5.2.2本土与国际之间的支点———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理性选择武术传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不同文化的本土化要求越来越明显,中、西方迥异的身体文化促使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发展的各有特色。如何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支点,既可以保持武术的本土特色又能适应国际化需要,这是武术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一项理性选择。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留最原始的风格形式,塑造良好的武术品牌形象,展现优秀文化内容,同时,也要克服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从项目的管理、推广以及市场运作方面不拘泥与形式,采用现代化的运营、传播手段,使之满足当地人群的需要,加强与西方武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东西方武技对话,使武术广泛普及。5.2.3简化与多元之间的平衡———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技术理念定位中国武术应抓住全球多元文化相互传播、相互融合的发展机遇。西方文化土壤下成长起来的武技,技术动作多以简单、实用为主要特色,相比较而言,中国武术内容非常丰富,拳种风格多样,动作复杂难记,每个招式都讲究每手、眼、身、法、步的高度配合,武术入门的门槛很高,吓退了许多受众,加上功夫上身是一个长期的习练过程,在现代工作繁忙的现实环境中,除了专业武术运动员,很少有人专注与武术这一项运动。所以,武术的简单道路是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必行之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式为内容传习,方便学员识记。另外,按拳种的方式推广,避免“打包”形式的输出,保持拳种的多元化,在传播中,以单个拳种为传播单元,只传授本拳种相关的基本功和套路,而不涉及其他武术拳种,这样既减少了学习内容,又可以深入领悟武术文化内涵。5.2.4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普及合作取向中国武术扎根于民间,是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强大主力军,但是,民间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中国武术组织的管理和扶植。政府组织在把武术推向国际化的同时,要通过国家政策,逐步完善世界各地武术协会、孔子学院、华侨民间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广泛开展各类武术交流活动,借助政府传播优势,结合民间武术文化的原生态,吸引社会大众对武术的广泛关注。在武术的跨文化传播中,在保存与发展武术内容和价值的基础上,挖掘武术的现代价值,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推动其普及与发展。5.2.5竞技与传统之间的会话———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殡葬服务标准化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虚拟现实技术合伙开发合同协议3篇
- 2024年融资合作权益分配具体合同版B版
- 2024版中国石化设备采购合作协议一
- 2024校车运营安全管理服务承包合同
- 2024演出合作协议书演出策划合同
- 精神科停电和突然停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 采购部员工技能培训
- 福建省南平市文昌学校2021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消防食品及饮料供应合同
- Linux操作系统应用(麒麟系统)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初三物理寒假课程
-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
- LY/T 3321-2022草原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
- 管理科学技术名词
- 医美整形BOTOX除皱抗衰专场活动规划方案
- 基于单片机的飞机发动机转速在线检测系统
- 《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期末试卷1
-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
-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
- 木栈道专项施工方案(同名360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