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的设计发展历史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1.gif)
![中国瓷器的设计发展历史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2.gif)
![中国瓷器的设计发展历史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3.gif)
![中国瓷器的设计发展历史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4.gif)
![中国瓷器的设计发展历史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7e6a72c09d9cf59a6cc608e8f5577b9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中国瓷器的设计进展历史瓷器是中国的宏大制造,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瓷器是中国的宏大制造,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远在7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中国是瓷器的家乡,瓷就已制造和使用陶器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中国是瓷器的家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制造。瓷器的制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宏大奉献,在英文中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制造。瓷器的制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宏大奉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的瓷器制作,历史悠久,产量浩大,从古至今,“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的瓷器制作,历史悠久,产量浩大,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瓷器更是不计其数,时代不同,瓷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在一样的时代,不流传下来和出土的瓷器更是不计其数,时代不同,瓷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在一样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于是人们对瓷器的定义,也还存在着不同的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于是人们对瓷器的定义,也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这是古代对瓷器最早的定义。但一般人认为,必需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需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装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亮或半透亮性,胎体吸水率缺乏1%,或不吸水。其次,瓷器的胎体必需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外表所施的釉,必需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本文对瓷器的探究,纵向以时间线为主,横向以同种类同时期的瓷器为比照进展乐观论述。一、早期瓷器口质薄、硬度高、胎釉结合严密,吸水率低的商代釉陶被人们称为“原始瓷器”。从商周到战国、秦、西汉时期都不曾中断,烧制工艺也不断提高。其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仿照当时流形的青铜器造型,如尊、簋、鼎等;另一类是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如罐、盘、碗、壶等。装饰纹样有水波浪、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等。中国瓷器的烧制成功,始于东汉时期。这一时期,青瓷的烧制较成熟。这些青瓷制品胎质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釉面光滑。器型主要有碗、盘、盆、洗、钵、壶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仍是瓷器的主流,这一时期青瓷的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碟、盆、钵、灯台等日用器皿。还有随葬用的明器,如鸡笼、火盆、渣斗等。隋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以灰白色居多;花纹装饰,除沿袭南北朝时盛行的莲花纹外,还承受朵花、草叶、卷叶纹,并在布局上加以穿插、替换。装饰手法有印花、刻划花、贴花等多种技巧。青瓷仍是其生产的主流;白瓷的烧制技术日臻完善,其精品胎质洁白,釉面光润。“南青北白”。其品种颖多样,茶具、餐具、文具以及有用的瓶、壶、罐等几乎无所不备。造型浑圆饱满,精巧而有气概,单纯而富变化。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是沿袭晚唐风格,但制作较前精巧,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其制作工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早期瓷器又细化分为青瓷、白瓷、黄瓷、黑瓷和花瓷。青瓷。原始青瓷内外壁都施釉有的施釉不到底,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虽然制作比较原始、粗糙,但烧结良好,胎体坚硬。东汉晚期,烧制的青瓷胎体坚硬,瓷质光亮,通体施釉,胎釉结合严密,釉面光润,声音动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青瓷的烧制水平快速提高。此时青瓷的纹饰也有所变化。隋代青瓷一般是在复原焰中烧成,但釉色不稳定。瓷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胎质较细腻,瓷化程度良好;另一类颗粒较粗,瓷化程度较差。唐代制瓷业消灭了空前富强的局面,唐代青瓷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著名。越窑青瓷式样美丽,胎质细腻,釉质均匀,浑厚滋润,如冰似玉。商周青瓷也即原始青瓷。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制陶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成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商周时期是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进展阶段。此时期器型分为两类,一类仿当时的青铜器,如尊、豆;一类用作生活器皿,如碗、盘。胎釉胎质坚致、不渗水。透光性较好,吸水率低,外表施釉较厚,釉层透亮,有光泽,胎釉结合严密,是在1260C~1300℃的高温下烧成的,已经具备了瓷器的各项根本条件。因此说,中国真正的瓷器应产生于东汉。汉代瓷窑生产青瓷与黑瓷,而以青瓷为主,黑瓷较少。西汉常见的器物如壶、盒、罐等,东汉器物以生活日用品居多,如碗、盘、盆等。胎釉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动听。釉层均匀,胎釉结合严密,釉色青绿,釉面匀净。东汉纹饰多以弦纹、水波浪、贴印铺首、兽头足为主。而罐多与麻布纹、网纹、方格纹、三角纹为主。三国青瓷。三国青瓷瓷器还刚刚兴起,造型和装饰根本上承袭汉代特征,常见的水波浪、弦纹、铺首及兽头足等,都是汉代常见的。但是也有一些变化,如盘形器盘口增大,颈比较短小,虎子消灭束腰,造型饱满等。胎釉胎质坚致,优质瓷的胎色呈淡灰色;釉面青亮光润。两晋青瓷。西晋器型矮胖,纹饰华美。东晋时器型向高瘦进展,变得更为秀气,纹饰简朴,留意经济有用,消灭了褐颜色斑装饰。盘、碗、钵等器口沿略薄,但底很厚,器足多做成兽蹄、熊形、釉粘接好,瓷性强,釉色细洁,胎呈灰白色。消灭了褐色加彩等工艺。南北朝青瓷。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大量使用莲瓣纹或荷花作装饰。南朝使用匣钵,南北朝时,南方青瓷渐渐传入北方,出土文物证明,北魏晚期北方已经能够生产青瓷器了。北方青瓷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装饰方面留意有用。隋代青瓷。青瓷是隋代瓷器生产的主流,在南方和北方均有青瓷瓷窑觉察,例如,河南安阳窑、巩县窑、河北磁县贾壁村窑,安徽淮南窑,湖南湘阴窑等。隋代是以北朝为根底统一全国的,因而隋朝文化面貌有着较为浓重的北朝颜色。但另一方面,隋代青瓷又吸取了南方青瓷的特点,因而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当时不仅南方各青瓷窑仍连续烧造青瓷,北方还消灭了特地烧造青瓷的窑场。。纹饰多承受植物,盛行莲花纹。以诗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佐证。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胎色因产地而异,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釉是石灰釉,透亮度强,烧成后常呈流珠状,但釉色不稳定。唐、五代青瓷。唐代青瓷为唐代瓷器的主流。唐代窑址内约有70%是青瓷,越窑青瓷最具有代表性。越窑青瓷釉面莹润悦目,造型完善精湛。唐代越窑青瓷早期极少装饰,晚唐时开头消灭刻划纹饰。五代越窑青瓷,虽然消灭为数不多的刻划简洁花纹和釉下褐彩装饰,但不很流行。瓷器造型沿袭晚唐风格,如瓜形壶、花瓣形茶碗、碟之类,形式有三瓣、四瓣、五瓣或六瓣等,但制作均较前精巧美丽、丰富多样。白瓷。隋代成功地在瓷胎上承受白色化装土。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莹润的质感。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其中以邢窑最为知名,此地的白瓷质地细密,釉色光滑如雪。五代前期的瓷器造型较多地沿袭了晚唐风格。其白瓷以唇口碗、花瓣口盘为多见。唇口碗因口缘凸出如唇而得名,晚唐时开头消灭,底足有玉璧宽圈足两种,五代时连续烧制。隋代白瓷。隋代白瓷的烧制格外成功。多年来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及安徽一带的隋墓中出土了大批白釉瓷器。隋代白瓷形制秀美,瓷质坚细,而且经测试,隋代白瓷的白度已经接近现代白瓷的标准。所以,中国成熟白瓷的消灭是在隋朝。隋代白瓷器型多以壶、罐、瓶等日用品居多。其中白瓷龙柄双连瓶和白瓷龙柄鸡头壶最为精细。胎釉胎质较白,釉面光滑,胎釉已无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唐、五代白瓷。白瓷进展到唐代已趋成熟,在唐代形成了所谓“南青北白”的局面。唐代白瓷以邢窑最为知名,窑址内觉察刻有“盈”字款和用笔书写“翰林”款的白瓷片,特别精细,为宫廷用瓷。唐、五代生产白瓷除邢窑外,著名的瓷窑还有河北临城的临城窑、曲阳的曲阳窑,河南巩县的巩县窑等。唐代白瓷有精粗之分,粗白瓷以碗、杯、壶、罐等居多,细白瓷以盘、壶、杯、盒、盏等居多。五代器型多以盘、碗、灯、碟、盒、罐和各种玩具居多。唐代胎釉分为粗、细两大类。粗胎胎色灰白,胎质粗糙,釉色为灰白色、乳白色或黄白色。细胎胎体致密,胎色较淡,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黄瓷。唐代生产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淮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此外河北内邱窑、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等。寿州窑黄瓷是唐代黄瓷的代表,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以及玩具等。胎釉,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泛黄或黄红色,釉的玻璃质较强,流淌性大,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黑瓷、花瓷。唐代的黑瓷,釉色介于黑酱两者之间。唐代以河南烧造黑瓷居多。唐代生产花瓷的窑口主要是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等,近年来消灭的赝品花瓷多数制作粗糙,而且彩斑混杂,与唐代花瓷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器型多以罐、瓶、碗、壶、腰、鼓等居多。绞胎瓷器是唐代消灭的一个品质瓷器,主要以碗、盆、枕居多。黑瓷胎釉,胎体厚重,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花瓷釉色多变,黑、黄、黄褐、天蓝、茶叶色等组合变换。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加青釉,还有的施加绿釉。二、宋元瓷器宋代是中国瓷业进展史上的一个富强时期,各地瓷窑为满足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需要,烧制出了丰富多彩的品种。陶瓷造型丰富,或均匀秀美,或轻快俏丽,民间制品朴实耐用:纹饰题材多样,花卉是其装饰的主要内容,山水纹是其常见题材,民间瓷器则具有主题突出,构图完整,自由奔放和简练豪放的特色。“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以生产白瓷而著名,其构图工整严谨的印花器,被其邻近的瓷窑所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汝窑位于河南汝州,其釉汁具有莹润如堆脂的质感:专为宫廷生产的南采官窑,位于浙江杭州,产品精益求精:哥窑(目前未找到窑址)产品的器身布满裂纹,具有缺憾美:钧窑位于河南禹州,生产的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影响了临汝、宝丰、磁县等南北诸多窑场,形成钧窑系;此外,还有以白釉釉下黑花器为代表的磁州窑系,以犀利潇洒刻花青瓷著名的耀州窑系;以翠绿晶润的梅子青为极致的龙泉窑系等。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宋、金时期的主要瓷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等仍在连续烧造,但是元代制瓷业的突出进展则集中表达在江西景德镇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元代钧窑连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龙泉窑早期以生产南宋时盛行的粉青釉为主,元代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后期创烧出高足杯、菱口碗、凤尾尊等器型。磁州窑以烧造白釉黑花器为主,造型具有硕大、浑圆、厚重的特点。景德镇窑除连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烧出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等高温色釉瓷。元代青白瓷较之宋代略显青色,胎体增厚,器型增多;卵白釉瓷色白微青,造型以碗、盘、高足杯为常见,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刻划花为辅;在唐宋制瓷根底上烧制的青花瓷,色白发青,光润透亮,装饰纹样独具特色。〔一〕宋代瓷器举世著名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都在宋代产生,其产品风格独特,为后世所珍重。(1)定窑瓷。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著名。宋代是定窑的进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器型多以盘、碗、壶等日用品器皿为主,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纹饰常见以莲花、牡丹和萱草,画面简洁生动。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款识,定窑瓷器带题款的,大都与宫廷有关,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款的。传世定窑瓷器碗形一样,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的碗底刻“易定”二字。还有题款中刻有“尚时局”、“尚药局”“奉华”、“聚秀”、“慈福”等字。汝窑瓷。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汝官窑”。汝窑烧造时间不长,仅从宋哲宗到宋徽宗烧造了20年。汝窑瓷器传世最少,且后代从未仿烧到九成像者,因此易鉴别真伪。除胎釉、支钉痕外,汝窑瓷器至今未有琢器3020盆、洗、瓶、尊等。其中椭圆形的四足盆在其他名窑中还未见过,可以说是汝窑的特有造型。胎釉,胎体均为灰白色,釉色根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釉面无光泽的居多。汝窑瓷器因釉色出众,所以少见花纹装饰。汝窑瓷器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奉华堂系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汝窑器带“奉华”字铭的有三件,铭文是宫廷玉作工匠后刻的。另一种铭文刻一“蔡”字,共有两件,一为京,徽宗时位极人臣;一为蔡京之子蔡倏,倏为附马,徽宗十次至其府第,赐予珍宝很多,其中必有贵重的汝窑瓷器在内。官窑瓷。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体是紫黑色的,足部不上釉,铁骨外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釉瓷器。南宋官窑窑址已觉察,在浙江杭州。官窑瓷种类较少,除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胎体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釉面温润似玉。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及碗等物。就器胎而言有薄厚不同,胎质又有瓷胎及砂胎之分;胎色也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几种不同的色调。钧窑瓷。钧窑是在河南唐代花瓷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始烧于北宋,盛行于北宋晚期,金、元时期连续烧造,并影响四周地区。器型主要以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为主。钧窑的主要产是铜红釉瓷器。釉呈乳浊状,颜色丰富,主要品种有天青、月白、海棠红和玫瑰紫四种。釉面往往呈现不规章的线条状流淌痕迹,被后人称为“蚯蚓走泥纹”。〔二〕元代瓷器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连续和进展。元瓷夹杂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顶峰之间,过渡性格外明显。青花瓷。元代青花瓷造型上总的风格是形大、胎厚、体重。小件器物胎体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亮或影青釉。纹饰层次多,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纹饰种类有人物故事、松竹梅、龙凤、花鸟、水禽、瓜果、游鱼、海马、异兽、云肩、变形莲瓣以及杂宝等。釉里红瓷。器型类型有红楼阁式瓷仓、釉里红俑、白龙纹盖罐、划花兔纹玉壶春瓶、开光花鸟纹大罐等。胎釉与同其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全都。由于是创作初期,烧制工艺把握不好,红色往往不够纯粹,图案常有晕散现象,发灰或发黑色。纹饰比较简洁,大多以浓笔涂抹,与明初那类精细线条绘画的釉里红明显不同。钧窑瓷。元代钧窑瓷的烧制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均窑的影响比宋朝还大。器型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胎釉胎体厚,粗糙,疏松,有沙砾或砂眼,胎体颜色深灰或土黄。釉面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纹饰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龙泉瓷。龙泉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器型大,胎体厚重。有盘、碗、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碗和盘多菱口或葵口,圈足施釉,足底靠圈足一圈无釉,中心有釉,俗称“脐状釉”。罐有荷叶形盖罐、高装盖罐、双系小罐等。瓶有梅瓶、环耳瓶、连座瓶等。尊有凤尾尊、狮座尊。塑像有观音、达摩等。胎质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三、明代瓷器明代是我国瓷器进展的一个格外重要的时期。明代的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除正式开设的官窑——“御窑厂”、“厂官窑”烧制御用器外,民窑也有很大的进展,消灭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宋,元时期,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到了明代。五彩、斗彩、素三彩等各颜色瓷渐渐流行起来,中国陶瓷也由此进入了以彩绘瓷器为主的时代。此外,除了传统的青釉、白釉瓷器之外,在明代,红釉、蓝釉、甜白釉、黄釉、绿釉等各种凹凸温色釉均能成功烧制,它标志着景德镇的陶瓷工匠们已完全把握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呈色技艺。明代不同的时期都产生了一些具有自己鲜亮特点的瓷器品种。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甜白釉、红釉、青釉、蓝釉、仿汝釉瓷器。成化时期的青花,斗彩器;弘治时期的黄釉瓷器;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素三彩瓷器等,这些各具特色的瓷器名品,历来为后人所尊素和仿效。笔者比较宠爱青花瓷。故先介绍明代青花瓷主要器型及青花呈色特点。青花瓷。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消灭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出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进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高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色如宝石蓝般明媚。自成化开头,青花瓷变得精巧轻快,色泽淡雅稳定,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在规模上有了更大的进展,数量远远超出了明初洪武至正德时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发色浓艳,具有鲜亮的时代特征。明洪武青花瓷。器型以壶、大墩式碗、高足碗、执壶为主。青花呈色因承受国产料,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所以青花呈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明永乐青花瓷。器型以压手杯、八角烛台、扁腹绶带葫芦瓶、天球瓶、菱口洗为主。青花呈色因承受引进的苏麻离青料,含铁量高,青花呈色明媚如宝石蓝,浓艳处会消灭黑斑,有晕散现象。明宣德青花瓷。器型以梅瓶、扁腹绶带葫芦瓶、贯耳瓶、花浇、无档尊、八方烛台、宫碗、茶盏为主。青花料由于有三种,故而呈色不一样。承受苏麻离青的呈色浅薄,有晕散和黑斑现象,承受国产料的呈色清淡,蓝色不稳定,有流散走釉现象。承受苏麻离青与国产料相结合的呈色浓淡相间,突现了纹饰的层次感。明成化青花瓷。器型以梅瓶、莲瓣口瓶、梨壶、诸葛碗、高足碗、铃式杯、撇口盘为主。因少数用苏麻离青的呈色浓艳有黑斑,绝大多数承受了国产公平青,呈色灰蓝淡雅。明弘治青花瓷。器型以双兽耳大瓶、葫芦瓶、香炉、折沿盘。因承受了国产公平青,青花釉色青亮灰中泛灰或泛白,呈色浅淡。明正德青花瓷。器型以象耳瓶、带座瓶、瓜棱瓶、瓜颈瓶、蒜头瓶、持壶、山形笔架为主。因早期使用公平青,青花色调灰青,呈色清丽雅致。晚期承受回青料,青花色调蓝色浓翠而略泛紫。明嘉靖青花瓷。器型以玉壶春瓶、葫芦瓶、军持、双耳杯、瓷板、瓷塑为主。因承受回青料,青花呈色浓艳泛紫、明媚。明隆庆青花瓷。器型以蟋蟀罐、提梁壶、盒、高足碗为主。因承受回青料,青花呈色纯粹稳定,蓝中泛紫。明万历青花瓷。器型以蟋蟀罐、活环耳瓶、蒜头瓶、绣墩、插屏、盒、灵芝洗、瓷塑为主。早期青花瓷泽蓝中泛紫,浓重明媚。中期蓝中闪灰,呈色浅淡。晚期呈色灰暗,多有晕散。明天启青花瓷。器型以双龙耳瓶、葫芦瓶、出戟耳瓶、瓜棱瓶、四方倭角盘、花口盘为主。青花色泽一般泛灰黑色调,也有呈色浅淡和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的。明崇祯青花瓷。器型以筒瓶、莲子罐、花口盘为主。多数蓝中闪灰,青花呈色灰暗并有晕散。也有呈色稳定,青花呈灰蓝或黑蓝色的。釉里红瓷。釉里红瓷是以铜为呈色剂,在釉下绘出各种纹饰图案的釉下彩瓷。釉里红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成为青花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明洪武年间釉里红瓷较为盛行,器物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装饰以线描为主。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宣德时期,釉里红烧制很成功,能依据画面的需要而自主描绘。宣德朝后,釉里红的数量锐减,直到清康熙时才恢复生产,这时釉里红的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五彩瓷。五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俗称“古彩”,根本色调以红、黄、蓝、绿、紫等彩料为主,或加以金彩,或只用红、绿、黄三色,不肯定五彩皆备。五彩瓷可以分为青花五彩和纯釉上五彩两种。目前所见最早的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时期的,西藏萨迦寺有保藏。嘉靖、万历时期五彩器物比较多见,而且消灭了大的罐、瓶类,胎体变厚。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虽然从嘉靖、万历时的生产顶峰走向衰弱,但始终未停顿过生产。胎上勾描出纹饰构图的轮廓,然后罩透亮釉以高温烧成,再在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素三彩为瓷器低温釉彩,因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故称素三彩。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以明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白釉瓷。白釉为含铁量低的高温透亮釉,白釉瓷始见于北朝,唐宋时期成为瓷器釉色的主流产品。明初受蒙元贵族“国俗尚白”遗风的影响,白釉瓷作为宫廷祭器和日常饮食使用器皿的主要品种而大量烧制,在整个明代始终未连续过。明洪武朝的白釉瓷,仍保存着元代的特征:胎体厚重,胎色洁白,釉色或为白色,或白中泛青。永乐甜白釉胎体轻薄,色莹润,到达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随后的几个朝代里,白釉瓷都制作精巧:宣德白釉干净纯洁,成化白袖轻薄如纸,弘治白釉肥厚细润,嘉靖白釉细润光亮,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红釉瓷。红釉是中国瓷器颜色釉的种类之一,可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两种,按釉的呈色,高温红釉可分为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几种;低温红釉可分为胭脂红、矾红、珊瑚红、芸豆红等。明洪武红釉较薄,呈色均匀,但不明媚,红中略闪黄色。永乐、宣德鲜红釉釉层不流不裂,色调庄重肃穆、浅薄安定。从嘉靖初年开头,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取代了烧造难度较大的铜红釉,因釉面常可见到明显的刷痕,故又称“抹红”。黄釉蓝釉瓷。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的一种釉色,分高温、低温两种。瓷器上纯粹的黄袖始于明永乐朝,釉面薄,呈色淡。宣德黄釉釉面肥厚滋润,弘治时黄袖釉色柔嫩、淡雅、光亮,代表了明代黄釉的最高水平。嘉靖以后,黄釉成为皇帝专用之色,器物呈色较深。蓝釉是以氧化钻为着色剂,经高温焙烧而成的颜色釉品种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呈色娇艳,光泽莹润,自元以后历经明清两代从未没停顿过烧造。其他釉色瓷。紫釉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又称“茄皮紫釉”,依据深浅不同的呈色,又有淡茄皮紫、深茄皮紫之分。明万历时紫釉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淡茄皮紫釉暗刻云龙纹碗为典型器。酱釉又名“紫金釉”,创烧于宋代北方窑口。景德镇烧酱釉瓷始于明初,明宣德时作为色釉瓷的主要品种而大量生产,釉色光滑莹润,釉层肥厚。青釉属高温釉,始见于商代中期,是光器生产的主流产品。明清两朝的青袖瓷品种有天青、豆青,冬青、粉青、翠青釉等。四、清代瓷器明器进展到清代,日趋鼎盛,是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景德镇不仅恢复了御窑厂,还发展了民窑生产,并有“官搭民烧”的状况。处于康、雍、乾盛世的景德镇瓷器生产,到达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清代绝承发扬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并且创了绚丽多姿的粉彩、琺琅彩和古铜彩,还消灭了多品种的单一色釉,而镂雕、转颈,转心的工艺技巧,更是到达了鬼斧神工的境地。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品种承上启下。各个时期风格既有相近之处,又各具不同的特征。清代瓷器造型历朝各有特点。顺治、康熙时的一般都古拙,饱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的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清代瓷器精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淡薄,色泽暗显清自,清代瓷器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图案趋向标准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青花瓷。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消灭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清代是青花瓷进展的鼎盛期,以康熙青花最为卓越。康熙青花质量上乘,呈色翠蓝,浓淡层次清楚,有“青花五彩”的美誉。雍正青花以质地优良、细巧精巧而著称,呈色明媚,但不如康熙时的丰富。乾隆青花以正蓝为主,色泽鲜艳稳定,无晕散现象。因粉彩瓷的渐渐増加,青花瓷自乾隆后期渐渐衰退了。道光时曾一度复兴,但主要是仿康熙青花瓷,青花呈色急躁,釉面疏松。釉里红瓷。康熙时期釉里红的烧制得到了恢复,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器的卓越成就,根本上能把握高温釉下铜红彩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特别是青花釉里红,能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到达明媚的,只有雍正一朝。乾隆时的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除白地外,还有豆青地、天蓝地等其他色地。乾隆时的青花釉里红的特征是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较淡雅,红色中且常见绿色苔点。五彩瓷。康熙五彩是清代釉上康五彩进展的顶峰期,彩色深厚堆垛,鲜亮透彻,绘画线条劲健有力。这时在颜色运用上有了更多的突破,最大的成就是制造了蓝彩,使颜色更为协调,绘画更为流畅简便。除白地五彩外,还有米地五彩、红地五彩、蓝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锦地开光五彩等各种色地五彩,充分显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绘艺术。雍正年间的釉上五彩一改前朝的浓艳风格,显得淡雅严峻,纹样由繁杂趋于疏朗,笔划也由道劲变得纤细。珐琅彩瓷。珐琅彩瓷又称为“瓷胎画珐琅”,是在金属珐琅器的影响下移植而成的一个彩瓷品种。清代康熙晚期,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的珐琅作坊,在传统的铜胎画珐琅根底上,引进外国的各种珐琅彩料和珐琅画技艺,烧制出瓷胎后再画上珐琅彩画,称之为珐琅彩。珐琅彩瓷胎质洁白细膩,釉面莹润如玉,色调明快明媚,制作精湛,远非其他瓷器所能比。作为贵重的宫廷御用器,珐琅彩瓷的生产历史却很短,只有康熙、雍正至乾隆中期前后约40粉彩瓷。粉彩是中国陶瓷享誉世界的四大名品之一,是借鉴珐琅彩的制作方法,在清康熙年间创烧的瓷器品种,笔意隽逸,颜色粉润,手法丰富,风格高雅,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彩绘简洁,图案以花卉为主,传世器物不多。雍正时粉彩瓷有了很大进展,器型丰富,制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润如玉,绘画精巧,笔线纤细有力,极为精巧。自此,粉彩瓷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乾隆朝是粉彩瓷烧制的黄金时期,粉彩装饰渐趋繁缚,但颜色的呈色已不及雍正时的精细、莹润。斗彩瓷。清代的斗彩瓷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为佳,这三朝的斗彩器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工艺精,形成了明成化之后又一个生产斗彩器的高潮。传世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仿成化制品,另一类为清代的流行器。康熙时期的瓷器,胎质缜密,釉质细润。瓷器上的图案纹饰绘画精丽,高雅美丽。清雍正时期斗彩有极佳的制品。一是模仿成化斗彩的成功。二是在工艺上制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合为一体的工艺。乾隆以后,粉彩瓷成为彩瓷的主流,斗彩器物制作渐少。素三彩。素三彩为瓷器低温釉彩之一,制作方法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展刻划,待坯体枯燥后在高温下烧成涩胎,再将作色地的釉浇在涩胎上,待其枯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颜色局部的地釉,然后填上所要的颜色,再一次低温烧成。因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故称素三彩。此品种创烧始见于明代成化朝。从目前的资料看,景德镇素三彩的烧制以明正德时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细润,色泽浓艳厚实,纹饰潇洒自然,在明一代格外突出。杂釉彩瓷。杂釉彩、一般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相结合的彩瓷,一般将粉彩、五彩、斗彩、素三彩之外的各种釉彩归为杂釉彩,主要有红彩、绿彩、蓝彩、黄彩、墨彩、金彩、广彩、赭彩、古铜彩、珐华等品种。红彩始见于宋代,由矾红烧成,宋以后历代古瓷上的釉上红彩都华美的广彩、淡雅的赭彩、清幽的墨彩、沉稳的古铜彩及朴实的珐华等品种都为明清彩绘瓷的绚烂做出了不行磨灭的奉献。白釉瓷。清代白釉瓷主要是仿古瓷,或仿定窑白釉,或仿永乐甜白釉。明清时白釉瓷的另一个主要产品就是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德化窑白瓷釉色纯洁莹白,润假设凝脂,胎与釉结合严密,釉层和胎质难以分清,胎骨略厚,温润如玉。明德化窑白瓷以瓷雕仙佛和供器为主,早期釉色为白中含极淡肉红,中期为白中略带奶油黄,晚期则为奶油白。清代连续了德化窑的白瓷生产,但技术却维持在一般的水平上。红釉瓷。康熙时的高温铜红釉清制品除郎窑红与豇豆红外,还消灭一种祭红釉,釉面有橘皮纹,呈色浅薄稳定。祭红釉器的大量生产是在雍正、乾隆两朝,乾隆时唐英仿烧祭红袖时又创烧出鲜红、宝石红等两种红釉。清代的低温铁红釉以金红釉最为精巧,因呈色如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金红釉创烧于康熙末年,雍正时的器物胎体轻薄,器型玲珑,呈色秀丽妩媚。乾隆早期的金红釉器可与雍正时的相媲美,以后则胎体渐厚。乾隆晚期以后,金红釉的生产就急剧衰退了。黄釉瓷。黄釉大约消灭在汉代,呈深黄色或棕黄色。明代开头烧有纯粹的黄釉。清代官窑仍维持黄釉生产,和明代不同的是有些器物将黄釉施于素白胎上烧制。清代黄釉瓷的烧造以康、雍、乾三朝最为集中,所制瓷器也最为精巧,这时除连续延烧明代黄釉品种外,又増加了蜜蜡黄、蛋黄、米黄等几个品种。清代黄釉有两种:一种内外均用黄釉,传供祭祀和皇帝、皇太后、皇后用。另一种外黄釉内白釉,专供地位低的皇妃用。在明代浇黄釉的根底上,清雍正时烧成“西洋黄”,或称“鸡蛋黄”。蓝釉瓷。清代康熙、雍正时蓝釉瓷器色泽匀润稳定,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釉色光泽匀润,釉面近似茄皮色,色浓暗者为仿明宣德时蓝釉器效果,然而釉面稍欠肥润。乾隆时续烧了清康熙朝的传统产品天蓝和祭蓝,尤以天蓝更为贵重,大多都是官窑器,施釉均匀,釉面滋润干净,色泽比雍正时略浅淡。自嘉庆朝开头,蓝釉的烧造就衰落了。康熙时还恢复了自宣德后中断的洒蓝釉的生产,作为外销瓷的品种之一,这时洒蓝釉的制作方法和产量都有所提高,民窑也烧造了为数不少的同类产品。青釉瓷。从明代后期开头,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沼气发电行业市场现状、发展概况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三版)》 课件 项目一 对计算机网络的
- 2025年01月2025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流通协会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2月浙江湖州市长兴县农业农村局公开招聘编外人员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3期
- 税法(第5版) 课件 曹越 第15章 车辆购置税;第16章 船舶吨税;第17章 环境保护税
- 11.《反对党八股(节选)》课件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mRNA提取注意事项》课件
- 《弟子规之信篇》课件
- 《风险管理工具串讲》课件
- 苏州2025年江苏苏州太仓市高新区(科教新城娄东街道陆渡街道)招聘司法协理员(编外用工)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园课件:健康教案
- 2025至2031年中国助眠床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常州初三强基数学试卷
- 物业服务和后勤运输保障服务总体服务方案
- 《吞咽障碍膳食营养管理规范》(T-CNSS 013-2021)
- 2025四川中烟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仁爱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计划
- 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系统事业单位招聘101人笔试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