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欧洲_第1页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欧洲_第2页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欧洲_第3页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欧洲_第4页
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欧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史复习一、西亚二、非洲三、美洲四、欧洲五、南亚六、东亚四、欧洲1、地理位置——欧洲四、美洲1、地理位置——欧洲欧洲,全称“欧罗巴洲”(Europe),名字源于希腊神话的人物“欧罗巴”。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欧洲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东南以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黑海与亚洲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冰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四、欧洲1、地理位置——欧洲四、欧洲1、地理位置北欧指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包括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芬兰和法罗群岛(丹)。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大西洋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摩纳哥。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德国、奥地利、瑞士、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列支敦士登。南欧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南面和东面临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西濒大西洋。包括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和科索沃。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指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摩尔多瓦、俄罗斯欧洲部分。四、欧洲1、地理位置——欧洲四、欧洲2、古希腊(1)历史分期克里特文明:一般指米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850年—公元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上。克里特文明源于古埃及和小亚细亚。从出土物来看的话,克里特岛曾是早期地中海上一处良好的贸易港口,与古埃及和小亚细亚有密切的商业联系。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路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四、欧洲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克里特文明。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立国。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处在军事民主制阶段的多利亚人毁灭迈锡尼各国之后并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希腊的文明传统断绝了两三百年。从公元前1100到800年间,希腊各地又退回到原始社会时代,这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反映它的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荷马时期为希腊神话的形成期,也是造型艺术的萌芽期。四、欧洲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希腊地区在荷马时代结束之后古希腊地区普遍出现城邦制国家的时期。此时的国家皆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结合周围农村而成,一城一邦,独立自主,故称希腊城邦。因其繁荣度有类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故称古风时代,又因记载其社会的情况多见于诗人赫西俄德的诗集中,故又称赫西俄德时期。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是古希腊历史上的重要的历史时代。分两个时段,前期是民主城邦的繁荣昌盛时代,后期城邦制度则盛极而衰。起点是希腊与波斯的战争,至公元前338年,希腊各邦被马其顿所控制,古典时代结束,希腊化时代开始。公元前146年,希腊被古罗马吞并。四、欧洲(2)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他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寡头政治)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a、民主政治确立原因:环境因素: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路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条件。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民主政体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经济因素: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阶层渴望追求民主权利。直接因素:雅典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四、欧洲b、发展历程: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打破血缘门第,奠基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消除财产限制,最终确立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希波战争后,全盛。c、民主政治表现:雅典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审理大小案件。四、欧洲d、民主政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公民意识、公民政治、法律至上、城邦至上、权力制约e、成就: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四、欧洲f、民主政治意义: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服务,减少以权谋私的可能;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治运作方式。g、民主政治局限: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广大奴隶专制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是奴隶主的民主,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也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程序的合理不等于结果正义;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四、欧洲(3)希腊文化a、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b、文学: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c、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是建筑艺术的代表。d、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四、欧洲(3)希腊文化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随着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奴隶制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个人主义情绪不断高涨。一些学者把研究方向由神转移到人,被称为“智者学派”。他们掀起了“智者运动”。普罗塔哥拉:否定神意决定一切,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思想包含合理成分,并非十足的真理。会使人产生对自然的优越感,也会造成个人主义泛滥,道德沦丧四、欧洲(3)希腊文化与智者学派同一时期的三位思想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某种意义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强调教育的作用,宣称自己是知识的助产士,倡导精神接生术;反对抽签选举,主张专家治国,精英治国局限性:知识和美德不能画等号;你自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柏拉图:《理想国》;依据智慧划分等级;贤人治理国家;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发展奠定基础。亚里士多德:在整个世界中,最高级的是人类;国家高于个人,中等阶级治理国家;用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四、欧洲(4)马其顿帝国发展概况: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侵入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国家治理: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四、欧洲3、古罗马(1)分期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四、欧洲(2)发展历程a、古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强大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其中包括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些国家,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b、帝国的强盛在扩张中,把大批战俘和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因为奴隶和平民的辛勤劳动,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四、欧洲c、帝国的衰落:3世纪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加大,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四、欧洲(3)罗马法①公民法:为了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以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用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只有罗马公民才受到法律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因此,他被成为公民法。②万民法:随着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到公元1世纪,罗马已由一个弹丸小国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不断发展,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也不断增加,公民法无法适应形势需要;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罗马针对被征服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四、欧洲(3)罗马法并且授予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特权,许多法学家积极编纂发电,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罗马帝国对各个行省的上层分子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没有公民权的外邦人也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非公民和公民的界限逐渐消失,罗马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万民法。③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授予帝国境内所有居民以公民权,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罗马法进入整理和提炼阶段;罗马帝国分裂后,为应对不断复杂的国内矛盾,历代皇帝纷纷组织人力进行法典的整理和编纂工作;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十二铜表法》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评价:就其实质而言,是保护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的,但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构成《查士丁尼法典》—皇帝敕令大全《法学阶梯》—法学家对法律的解释,法律学校的教科书《法学会编》—习惯法摘录,最高裁判法摘录,著名法学家重要著作的摘录《新律》—查士丁尼法典补篇126条皇帝敕令四、欧洲(4)罗马法影响a、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是奴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b、适应了当时奴隶社会的发展水平,推动了奴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和裁决商业纠纷,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d、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法律模式;e、奠定了近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f、成为近代新兴资产阶级民权理论的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武器。(《拿破仑法典》以之为蓝本,《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以之为理论基础)四、欧洲(5)罗马法延伸11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①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②教会法: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四、欧洲③英美法系:11世纪,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他们构成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四、欧洲④大陆法系: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此后,法国在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的影响下,制定一系列法律。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四、欧洲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法官的地位突出,当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因此,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也被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英美法系主要涵盖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有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1)中古含义"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他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与思想转型的时期。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2)中古欧洲国家凯尔特人:分布于西欧,现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中欧地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索布人等;东斯拉夫人(东欧地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卢森尼亚人等;南斯拉夫人(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波斯尼亚人,保加利亚人等。日耳曼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认为是日耳曼人的故乡,建立西哥特、汪达尔、勃艮第、英格兰、东哥特、法兰克、伦巴第等王国。现今的挪威人、丹麦人、瑞典人、冰岛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瑞士人、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荷兰人、弗拉芒人、卢森堡人都是日耳曼人。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843年王国分裂,奠定了近代德、法、意三国的雏形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它以土地为纽带,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①形成条件:a、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b、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②内容:a、国王或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b、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③特征: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一方面,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领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经济)庄园a、形成发展: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各地b、地位: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c、土地组成: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自由农份地、农奴份地,自耕自收)d、居民构成:领主:主持法庭、维护秩序;自由农:法律上自由、缴纳租税、服劳役;农奴:法律上非自由、缴纳租税、为领主服劳役地租。e、特点: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政治上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城市①时间: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中世纪初期,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经济上与农村相差无几。10—11世纪城市再度兴起)②原因:a、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b、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c、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②城市自治背景:中古时期,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但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③自治手段: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城市④城市兴起的影响:a、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等,他们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b、兴办大学,培养了人才,使大学成为思想和文化中心;c、强化了王权,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e、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进入发展时期。庄园与城市的比较政治上,庄园农奴没有自由,和农奴主是依附关系;城市市民身份自由。经济上,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城市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王权①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②西欧主要王权国家a、英国: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b、法国:法国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c、西班牙和葡萄牙:到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这些王国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大宪章》:中古时期,随着法国王权的不断强化,1215年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大宪章》。该文件确立了法律至上、王在法下、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随意侵犯等原则。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教会基督教文化史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题,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基督教文化史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a、(经济)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b、(政治)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c、(思想)教会控制着西欧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王权与教权互既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又相互斗争(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英诺森三世矛盾:卡诺莎之辱)。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中古西欧孕育着统的力量;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逐步形成王权比较强大的国家,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最终导致封建制度的衰落。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3)西欧封建社会—特点①政治:世俗君主的权力不高,神权处于最高权力的位置,民族国家的界限不是太明显;②经济:土地分配上采取采邑制,教皇是最大的地主,教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商品经济发达,为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打下基础;③文化:基督教信仰统一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④阶级: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旺,给欧洲商人带来了极大的地位和权力,使之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⑤科技: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传到欧洲后,使西欧国家在农业、冶金、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4)拜占庭①帝国扩张a、476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称为拜占庭帝国;b、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c、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并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②帝国衰亡a、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b、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工堡被攻陷,帝国灭亡。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4)拜占庭③文化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四、欧洲4、中古时期的欧洲(5)俄罗斯①6—9世纪,东欧大平原上的斯拉夫人进入原始社会解体阶段,贫富分化显现。②9世纪基辅罗斯建立,在政治和文化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逐渐进入封建社会。③13世纪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在反抗蒙古国的统治时,莫斯科公国兴起。④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帝,进行改革。伊凡四世改革:a、建立专制制度;b、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实行“特辖领地制”,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c、对外扩张。⑤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米兰等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后半期起,德国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16世纪开始,尼德兰、英国、法国等濒临大西洋的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2)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a、手工工场的出现(一个途径是从行会手工业中分化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另一个途径是商人资本控制小生产者,把他们变成为雇佣工人,从而形成由商人掌握的手工工场)b、在采矿业中,小生产者股份公司转化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c、在农业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5世纪刚刚形成的英国独立小农阶层,由于商品经济的影响,很快就发生了阶级分化。一部分小农逐渐贫困破产,沦为雇农;少数则上升为富农,租进地主的庄田,购买破产农民的土地租佃权,使用雇佣劳动,逐渐成为租佃农场主。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稀疏和微弱的,还不足以引起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12世纪中期庄园制度开始解体,14世纪以后,庄园制度进一步瓦解。在英国,庄园的解体虽然起步较晚,却以加速度推进,迅速走到了西欧各国的前面。14世纪末,这里的庄园已遭到彻底破坏。15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个广泛的独立小农阶层,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了优势地位。独立小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农民:①自由持有农。人身自由,世袭份地,少量的租金。②公簿持有农。农奴获得自由,份地领主所有,缴纳固定的货币地租,占独立小农的大多数。③租佃持有农。租佃领主庄田西欧的其它地区,庄园制度的解体是较缓慢的。15世纪末和16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日益盛行起来。至17世纪初,英国的独立小农大为减少,大租佃农场和牧场则逐渐增多。英国农业逐渐资本主义化。封建经济关系下的土地制度终于被资本主义的土地经营方式所取代。19世纪初,英国的圈地运动才最终落下帷幕。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①含义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②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a、经济动力: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意愿,日益迫切;(根本原因)b、商业动力:奥斯曼帝国建立后,控制东西贸易通道;(直接原因)c、宗教动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d、思想动力: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e、社会动力:《马可·波罗行记》引起欧洲人的“寻金热”。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条件a、航海技术的进步,罗盘、星盘。b、造船技术的进步,多桅帆船。c、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圆学说、季风、洋流。d、中央集权国家/君主国的财力物力支持。③西、葡两国热衷于航海开发的原因:a、地理位置便利,都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b、掌握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c、新航路的开辟得到了两国君主的支持。d、西葡两国拥有强烈的宗教热情。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⑤过程a、深刻的经济根源、思想根源、宗教根源,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必然性;b、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科技的进步表明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c、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反映了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本质。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⑤过程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航线备注1487-1488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欧洲-非洲好望角第一个到达非洲最南端1492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欧洲-美洲第一次发现美洲1497-1498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欧洲-好望角-印度

1519-1521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欧洲-美洲-亚洲-欧洲第一个完成全球航行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时间支持国航海家航海活动1497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卡迪埃拉布拉多半岛16世纪荷兰巴伦支航行至北冰洋地区17世纪初荷兰哈得逊经北冰洋通向亚洲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全球新航路的开辟时间支持国航海家航海活动1578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合恩角1642-1643荷兰塔斯曼至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18世纪英国库克发现南大西洋、南太洋岛屿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⑥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a、殖民掠夺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斗争具有正义性。b、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联系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c、文明交流之路: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d、社会转型之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e、生活变迁之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⑥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a、经济上:明朝中后期从菲律宾等地大规模引种西班牙人从美洲带来的玉米、红苕、马铃薯、烟草、南瓜、向日葵、辣椒、番茄等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红苕、马铃薯和玉米,使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还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商人对中国商品的大量购买、运输,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外交上:中国开始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入主中原后,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使清朝丧失了同欧洲充分交流的机会。c、文化上:罗马传教士直接到中国来,基督教重新在中国传播;传教士为了顺利传教,带来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书籍和知识,西方文化开始直接在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学者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西方著作的成果,徐光启和宋应星就是突出的代表。所谓“西学东渐”,就是新航路开辟在文化上的影响。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3)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以后)①原因a、商品经济发展的而必然结果b、新航路的开辟②表现a、手工工场的加速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显著成长,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和实力大大加强c、在农业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3)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以后)③影响a、引起了西欧各国对海外地区的殖民掠夺b、促进了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c、使西欧的商业和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商业性质和经营方式的深刻变化17世纪中期,中世纪的发展终于达到了终点。但只有荷兰和英国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在法国,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到18世纪末才完成。德意志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最早出现的意大利都是在19世纪下半期才迈着沉重的脚步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4)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由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的概念。重商主义最早是作为国家政策出现的,并逐渐成为经济学说,产生于15世纪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到18世纪下半叶因工业革命的兴起而没落。评价1.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重商主义理论只是简单地描述社会的表面现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四、欧洲6、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①内涵:工业革命是由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②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完成的标志——机器制造业的诞生。③条件a、政治方面:英国"光荣革命”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b、经济方面: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四、欧洲c、对外方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d、技术方面: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e、科技条件: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f、必要条件: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④成果a、纺织领域:“飞梭”(1733凯伊)、珍妮纺纱机(1765哈格里夫斯)、水力纺纱机(1768阿克莱特)、骡机(1779)、水力织布机(1785)等,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b、管理模式: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c、动力方面: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9世纪初,汽船(1807美富尔顿)、火车(1814英史蒂芬孙)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d、机械制造方面: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1698—英国瓦特蒸汽机1690—法国活塞1705—英国纽可门大气活塞式蒸汽机1733—英国凯伊飞梭1765—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69—英国阿克莱特水力纺纱车1769—英国瓦特单动式蒸汽机1771—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1779—英国克隆普顿骡机1782—英国瓦特万能蒸汽机1785—英国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1798—美国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19世纪初机械制造业诞生,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1803—美国富尔顿汽船;1814—英国史蒂芬孙蒸气机车1825—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1831—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1837—美国莫尔斯有线电报1838—俄国雅可比电动机1851—横跨英吉利海峡电缆(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⑤扩展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背景: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成就a、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气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c、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d、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6)第二次工业革命1866—大西洋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德国西门子发电机1867—瑞典诺贝尔炸药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1882—美国爱迪生第一个中心发电厂1885—德国卡尔·本茨&戴姆勒—最早的汽车1887—狄赛尔柴油机1893—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业兴起1894—美国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890-1894—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1895—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1916—短波试验奠定现代远距离无线电通讯的技术基础1946—美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6)第二次工业革命③特点a、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b、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7)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生产力:由于工业化的带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②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a、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b、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③社会阶级结构a、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b、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7)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④社会生活大变化a、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b、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现代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c、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d、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e、促进城市化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f、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g、促进乡村的改变;h、时间观念更为增强;i、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7)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⑤社会问题凸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⑥世界格局: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b、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8)两次工业革命比较①发生范围: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②主要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重工业;③与科学技术的结合程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真正结合;④引发的生产关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工厂制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垄断组织;⑤德、日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既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四、欧洲5、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9)多元史观认识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整体史观: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②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③近代化史观: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④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等;⑤生态史观: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渡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四、欧洲6、经济政策(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自由主义)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英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也最充分。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创立了第一个系统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后继者有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a、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具有优越性,市场积极是“自然秩序”b、提倡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批判重商主义,要求取消行会制度和特权公司,反对农业保护等)c、抑制过度人口增长,反对济贫法等四、欧洲6、经济政策(2)宏观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充分暴露出来的某些实际情况,如失业严重、资本产品大量过剩等,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缓解这些矛盾的对策,为当时束手无策的资本主义世界指出了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四、欧洲6、经济政策(2)宏观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下政府的手段a、财政政策——减税和扩大政府开支。这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势必导致财政赤字。扩张性的赤字预算,成了战后西方国家政府的常备政策工具。b、货币政策——扩大\收缩货币供给量和提高\降低利息率目的: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既克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以实现充分就业。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1)20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①德国a、1918—1923通货膨胀,经济混乱,政局动荡;b、1924年起,德国经济开始复兴,1928年达到高峰。原因:国内形式稳定;经济复兴政策(产业合理化运动);国际资本(英美)的扶植;②英国a、失去金融霸主地位;b、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c、1920年经济危机,整个20年代发展缓慢,被称为“英国病”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工业技术落后于美日;旧工业部门日益衰落;大量向海外投资,国内市场相对缩小。③法国经济恢复速度较快。原因: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赔款;采用新技术。(2)20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①德国工业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失业人数迅速增加;农产品价格暴跌,大量农民破产。①英国国际收支逆差,放弃金本位;1932年,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帝国特惠制。原因:依赖国外市场;竞争力差;长期坚持自由贸易。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法国:反危机措施:设立国家失业基金,建立养老金;调整农产品价格;打击投机;法兰西银行国有化。(2)20世纪50—60年代年代欧洲各国①英国二战后初期生产发展较快a、英国人民长期压抑的消费品需求得到释放b、德日意法等国无力和英国在国际市场竞争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战后初期,尚拥有相当广阔的殖民地e、国有化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50年代中期后,英国经济发展日趋缓慢a、殖民体系瓦解b、经济发展不稳定,资本家对增加投资缺乏信心c、伦敦金融市场利息高d、工业原料严重不足e、科学技术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理论,轻实际应用,致使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脱节)f、对海外贸易有很大的依赖性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法国经济恢复、发展较快a、国有化(雷诺汽车公司、保险公司、各大银行,以及电力、煤气和矿物燃料等收归国有)b、计划调节(制定资本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全国性计划“莫内计划”)c、财政改革、提高税收、法郎贬值、冻结物价、限制工资增长、促进设备更新等。d、积极参加马歇尔计划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德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奇迹”a、废除中央统制经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加国家总体调节)b、工业基础好,为经济恢复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c、符合国情的经济改革d、大力发展教育事业e、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加快科技发展f、积极参与“马歇尔计划”,利用外国资本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3)欧盟①背景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面对美苏对峙,西欧国家一些领导人深感欧洲有实行联合的必要。b、西欧地区疆域不大,国家林立,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比,西欧国家深感市场狭小,资源不足。c、战后,随着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加强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资本和生产国际化也越来越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d、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日益直接干预、组织经济生活,使各国政府出面建立超国家经济集团成为可能。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3)欧盟②过程a、1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即“舒曼计划”;b、1951年《巴黎条约》,1952年7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促进了法德和解,为实现西欧联合奠定了基础;c、1957年《罗马条约》,1958年1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d、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合并上面三个机构,欧共体正式成立;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e、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该条约是《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全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欧共体开始从经济实体(经贸集团)向政治实体(外交、安全、防务和司法、民政等事务集团)过渡。f、1999年1月,欧元开始运作,2002年1月1日,硬币与纸币开始流通,完全代替旧有货币。四、欧洲7、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3)欧盟③评价及作用欧共体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组成的垄断联盟,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生产关系的到一定调整,同时也加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既维护了成员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同时也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和剥削。a、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共同体国家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b、进一步改变了国际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对比c、无法使成员国拜托和消除经济危机d、各成员国发展程度不同,利益冲突不断欧盟今后还需寻找一种既能保持欧洲一体化整体性、又能照顾成员国差异的组织形态与发展途径。欧盟最终会成为经济、政治和防务功能兼备的一种超国家实体,这是欧洲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趋势。四、欧洲8、14—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1)文艺复兴①时间: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②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③背景a、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3-15世纪,佛罗伦萨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b、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c、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④内容a、核心: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反对宗教神学的蒙昧和禁欲,没有放弃宗教信仰);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体现了资产阶级为创造现世的幸福为新航路开辟作了思想支撑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⑤代表人物及思想:a、14世纪“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b、15世纪“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⑥文艺复兴的扩展(15世纪后期)表现:a、英国的莎士比亚等,代表作品《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b、文艺复兴在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c、它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日常行为方式文明化。⑦影响:文艺复兴为古典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在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局限性:仍局限于宗教内容,影响也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对人文主义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2)宗教改革①宗教改革的背景a、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b、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德意志号称“教皇的奶牛”。②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内容:a、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因信称义:只要信仰即得救)b、改革教会: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新教。③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a、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b、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以国王为最高首脑,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④宗教改革的影响:a、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b、形成了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派c、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d、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e、民族教会的建立推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核心,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宗教改革的人文主义表现为挑战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打击西欧封建势力,从而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3)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①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深入发展;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突破。②表现:a、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新的宇宙观。从客观上动摇了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思想基础,对人们冲破神学思想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伽利略的杰出成就为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b、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c、近代科学在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③影响:①近代科学兴起,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推动了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世界观的形成。②科学革命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4)启蒙运动①内涵:封建制度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背景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思想因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c、阶级因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②时间:17世纪,荷兰(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弥尔顿、霍布斯、洛克)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早期启蒙思想理论集中在理性、人的自然权利、自然法、社会契约。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③核心思想:“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判断是非的标准。④运动中心:源于英国,在法国达到高潮。⑤主要思想家及主张:思想家观点共性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主张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倡导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a、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b、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c、都反对君主专制,孟德斯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论法的精神》卢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不平等;倡导主权在民、直接民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康德-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人非工具,应该独立思考,理性批判;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只能存在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康德从哲学上为人们开启了智慧的大门,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⑥影响:a、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b、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c、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19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想背景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动,改革和革命运动蜂起。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随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大变动,把欧洲广大阶层都卷入其中,各阶级、阶层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前途,各种主义应运而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保守主义(土地贵族)、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和民族主义。(1)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兴起的,是对革命运动的一中反动。保守主义思想家主张服从权威,强调宗教的至上地位。保守主义者抨击平等观念,反对激烈的改革,认为改革应该是微小的,应该以稳健的改革来维护传统。(2)自由主义19世纪的自由主义是自洛克以来天赋权利的继续和发展,认为公民拥有各项基本自由权力,但是资产阶级既要扫除封建势力的束缚,又畏惧于法国大革命的恐怖。而且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兴起,对资产阶级也形成一定的威胁,因而他们要求用改良取代革命,强烈的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3)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18、19世纪之交的产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化上,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承认保持、发扬这些文化传统的权利;政治上,主张建立各个民族统一的主权国家。卢梭被认为是“近代民族主义之父”,他的主权在民思想成为民族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民族自决。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促使民族主义最终成型,1815年以后,民族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的政治运动。(4)社会主义①早期工人运动原因:a、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他们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b、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显现,贫富分化严重、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目的: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表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争取经济和政治权利。(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意义:a、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b、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②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开始是以空想的形式出现的。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根据理性原则,要求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带有小生产者的思想印记,倡导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19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一股时代思潮,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付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他们的理论基础仍然是18世纪的理性主义,学说中还包含很多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东西,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幻想统治者和资产者自愿帮助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资本主义工业制度刚萌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尚不显著的时代的产物。③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探讨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共同创立了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a、《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b、《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c、《共产党宣言》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革命实践:1848年,欧洲普遍发生革命,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盛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意义:a、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b、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d、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工人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c、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10、文学艺术流派(1)古典主义Classicism(17世纪-18世纪后期)古典主义是17世纪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艺思潮。从政治和社会根源上考察,古典主义文学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它为君主专制政体创作,并受君主专制政体的严格监督。它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思想分立主义的思想工具。①背景:君主政体民族国家开始建立,资本主义渐趋发展。②理论基础:笛卡尔:“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为古典主义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③特征:a、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借古喻今;b、理性至上(主要表现为以理性克制情欲);c、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d、为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e、模拟多,创造少,不能反映现实。④代表音乐:海顿(奥地利)、莫扎特(奥地利)、贝多芬(德)文学:莫里哀(法)《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高乃衣(法)《熙德》,拉辛(法)《安德洛马克》美术:多选取宗教和古典历史主题,是欧洲美术学院创作与教学的重要原则,与学院派息息相关。古典主义普桑(法《阿尔卡迪亚的牧人》)的领导下达到顶峰。(2)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对比古典主义a、理论:笛卡尔(法):“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为古典主义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b、题材:宗教、神话、文学、宫廷。与文艺复兴、学院派一脉相承的。c、技术:重视古代、典型、规范、理性、素描新古典主义a、理论:温克尔曼(德):“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为新古典主义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b、区别:新古典主义在基本承袭古典主义画风的基础上引入了借古喻今、歌功颂德的现实题材。c、代表:维安、大卫、普吕东、安格尔。古典主义:阿尔卡迪亚的牧人新古典主义:(大卫)马拉之死表达作者对遇刺战友的崇敬,并且有号召民众起来反抗的内在含义。新古典主义的画往往背后还有政治含义。比起注重纯粹文学、宗教审美功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的这些作品是夹带私货的。(大卫)苏格拉底之死——用古典主义的观念与手法借古喻今、描绘政治是新古典主义的最大特征。(大卫)网球馆的宣誓(大卫)拿破仑加冕(大卫)拿破仑骑马像(大卫)萨宾妇女(3)浪漫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发生于欧洲的一股反权威、反传统、反古典的热烈追求理想世界的文艺思潮。“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①特点a、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b、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c、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d、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e、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f、内容着重主观性、自我情感及想像,反对刻板;g、作品充满热情、富于变化的风格。②代表作文学:英国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华滋华斯《序曲》柯勒律治《古舟子咏》拜伦《唐·璜》雪莱《麦布女王》济慈《恩底弥翁》司各特《伊凡赫》雪莱夫人《弗兰肯斯坦》;法国夏多布里昂《阿达拉》雨果《巴黎圣母院》大仲马《三剑客》乔治·桑《魔沼》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德国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强盗》荷尔德林《自由颂歌》诺瓦利斯《夜颂》霍夫曼《胡桃夹子》克莱斯特《侯爵夫人》美国欧文《见闻札记》霍桑《红字》爱伦·坡《乌鸦》《厄舍府的倒塌》梅尔维尔《白鲸》惠特曼《草叶集》狄金森《诗全集》音乐:初期:1830年前,舒伯特、韦伯、帕格尼尼中前期:1830-1850年,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柏辽兹、罗西尼中后期:1850-1890年,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威尔第晚期:1890年~20世纪初,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普契尼美术: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4)现实主义(19世纪30年代-20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①背景a、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了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这两个事件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欧洲范围内的胜利。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陆续于40年代末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c、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孔德的实证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分析和批判,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进化论等),打开了人们视野,鼓舞人们去寻找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和解决方案。d、现实主义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②特点:a、是细节的真实性(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b、是形象的典型性。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③代表作:文学司汤达(法)《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罗曼罗兰(法)《约翰克里斯朵夫》狄更斯(英)《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萧伯纳(英)《苹果车》莫泊桑(法)《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普希金(俄)《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果戈理(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