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系基本完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以文化馆、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养老助残服务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等基本建立;治安整体防控体系、交通科学管理体系等基本形成。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增长。全社会公共需求深刻变化和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基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区域差距过大的矛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例如,公共服务供给中合作分工和问责制不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尚待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亟待建立;多元社会参与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有待加强。3.近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私人产品领域很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公共产品领域中往往会出现“市场失灵”。“公共服务市场化”不仅难以解决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此,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能够妥善地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使政府能够迅速回应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为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制度保障政治库4.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是到2020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政治库/#4^政治屋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经济常识】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的理论依据(1)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存在不能调节和不让市场调节的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的供求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控制并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现实途径。(3)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当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对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现实要求。(4)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的经济意义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投资、消费严重失衡的局面,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变,实现我国宏观经济良性增长;可以有效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如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2)要通过对医疗制度的重新设计,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3)把义务教育纳入到财政保障范畴内,尽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4)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5)应继续加大力度,从制度上切实解决关系到群众生命的生产、卫生、食品等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6)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缓解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哲学常识】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的理论依据(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基本形成,但是全社会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和基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区域差距过大的矛盾依然,这些客观现实要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当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这对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现实要求。(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尊重。(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只有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全面分析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没有能够与经济同步增长,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5)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2.如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尽快解决好与城乡居民利益直接相关、广大群众要求强烈的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2)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公共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3)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全社会公共需求深刻变化和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严重短缺的矛盾,基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区域差距过大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体系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必须抓住这一关键和重点。(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必须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法。(5)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作用,加快卫生、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政治常识】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的理论依据(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完善以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以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为目的公共事业。(2)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能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3)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体现了国家为公民着想,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2.如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公共事业(1)大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一,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政府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制定公共服务政策;第二,加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监管;第三,政府通过加大投入保证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四,直接生产和提供某些公共服务。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2)积极履行文化职能。组织和发展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供切实的健康保障。(3)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通过党和政府的力量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规范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银行加证保(证券、保险),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看门也拿不少。”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至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观念,一旦收入差距超过了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将会对中国的稳定产生巨大威胁。收入差距的扩大,还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合法高收入问题会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并可能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垄断而引起的行业收入差距加大,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攀比,从而阻碍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和谐湖南”湖南省采取了一下措施: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⑵加大对失业、贫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⑶在加快培育“长株潭”经济增长极和“一点一线”经济快速增长带的同时,大力推进“大湘西”等贫困地区开发建设,避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居民贫富差距拉大,同时还应关注湖南省“中部地区”的崛起,努力构建共荣共发局面;打破行业垄断,平抑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人员收入差距;支持、鼓励和倡导成立社会救济基金,从民间的角度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努力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5日至12月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和收入分配工作,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完善工资协商和调解机制,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4^政治屋权益。要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政策,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命题角度分析【经济常识】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状况及其主要表现我国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过大,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⑵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⑶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⑷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为什么要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理论依据: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⑵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怎样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人民收入,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⑵坚持“效率优先,更要注重公平”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⑶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⑷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并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⑸加强法制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反对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即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投入社会捐助慈善事业。)【哲学常识】1.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依据⑴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情况,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4^政治屋⑵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⑶当部分已有序合理的方式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得到最大发挥。因此,必须调节收入分配,优化分配结构。⑷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⑸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必须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必须加以解决。⑹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因此必须注意优化结构。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共同富裕,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怎样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⑴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分配。⑵要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要缩小收入差距,必须找到导致我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对症下药。⑶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公平与效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当前应该更加重视公平。⑷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初次分配应该更重效率,再分配应该更加注重公平。⑸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政治常识】1.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理论依据⑴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⑵国家具有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是政府的职责所在。⑶这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贯彻“三个代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⑷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2.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政治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怎样缩小收入差距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兼顾好不同的利益关系。⑵政府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深化体制改革,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⑶政府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好政府职能。①履行经济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履行社会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设施,保障人民基本生活。③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等事业,保障人民平等享有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权力。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近些年来,在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财政科技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仍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比重从1995年的50%下降到2003年的29.92%,远低于世界多数国家相应发展阶段政府投入占50%左右的水平,更低于印度、巴西60%—70%的水平。2.近二十多年,我国企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发达国家达到2.5%以上。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在全国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只占2.1%,高级技师占工人总数的比重只有0.16%。3.“十五”时期,我国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软件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等各种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大幅增长。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十五”时期专利申请总量为1,594,762件,是“九五”时期的2.5倍,年均增长22.8%。但我国专利申请中发明仅占36.3%,而国外这一比例高达63.7%,拥有核心技术和关
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4.2006年14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率已超过上年投入的50%,山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2006年财政科技投入都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深圳市明确提出要敢于把深圳改革开放25年来积累的财政实力投入到自主创新中去,“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区两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100亿元,预计深圳市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将达到1000亿元。5.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的《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经济常识】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生产者、经营者必须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额外收益,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3)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企业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4)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落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才能赶超发达国家。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意义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创造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战略利益。有利于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压力。有利于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引导科技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税收、财政、信贷政策,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3)完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4)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加大技术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5)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要引进世界先进、实用的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哲学常识】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1)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适应国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需要,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依靠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否则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人的认识应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们必须培养创新精神。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创新国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应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4)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实现我国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内因作用,依靠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也要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5)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根据我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办法,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2)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处理好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既要走自主创新道路,但也绝不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4)要发挥精神的作用,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5)要把握因果联系,增强预见性,掌握对未来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坚持引领未来,支撑发展的方针。【政治常识】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依据(1)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制定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的方针、政策。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这是党的政治领导和科学执政的体现。(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应该履行的职能。推动科技创新,是国家履行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的客观要求。2.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1)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结合实际提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各级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①文化职能。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②经济职能。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立。③对外交往职能。通过对外交往,吸收、利用世界先进技术,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3)坚持依法治国,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完善国家知识保护产权制度,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1.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弘扬实事求是,民主团结,坚韧不拔,永往直前的长征精神,受中宣部委派,中央电视台拍摄特别节目《长征——不朽的魂》,以此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弘扬长征精神。2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主办的“伟大壮举•光辉历程”大型展览于2006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图片、实物、场景复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和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3、近年来,瑞金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功能,大力创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名城”。各学校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全市180多处旧居旧址免费对青少年学生开放。课余时间,学生们经常到旧居旧址打扫卫生,清理环境;革命纪念日,各校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凭吊英烈,缅怀历史。4、由教育部主办,江西省教育工委、教育厅承办的全国百万大学生“重走长征路,续写长征精神”实践接力活动启动仪式28日在江西省瑞金市举行。与会大学生代表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将进一步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活动以“传民族精神之魂,立爱国青年之志”为主题,各地高校将根据红军长征路线,结合长征重要历史事件,按照就近的原则设计活动路线,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先辈们艰苦而伟大的革命历程,发现长征沿途的新变化,关注长征沿途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经历,了解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主要内容包括长征精神征文及书画作品比赛、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激情之旅——重走长征路、续写长征精神接力实践活动”、“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等活动,从28日开始到10月中下旬结束。5.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6.2006年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就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就要大力加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就要大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就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地担当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党领导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长征,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在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命题角度分析【哲学常识】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红军将士凝聚在一起,指引他们踏上漫漫征途,鼓舞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长征把人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推向前所未有的崇高境界。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在艰难困苦中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长征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又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斗争,还要经受饥寒伤病的折磨,克服无数高山大川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艰难困苦考验了红军,铸就了红军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红军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英雄壮举。3、怎样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1)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就要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3)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就要培养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4)发扬伟大长征精神,就要培养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集体主义精神。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5、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长征的胜利,充分证明我们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2)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3)长征的胜利,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长征的胜利,为革命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5)长征的胜利,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6、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长征精神的精髓。今天,我们要取得新长征的胜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着力研究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红军长征的英雄诗篇,是千千万万的群众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要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治常识】1、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设想的。今天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同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正确指导理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长征胜利的原因之一是坚持了党的正确领导。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更好地担当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我国目前人均耕地4亩左右,仅为加拿大的1/18,印度的1/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不到联合国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而且我国耕地的候补资源紧缺,可开发的耕地资源还不到1亿亩。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天然气、煤炭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57%,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2.从单位GDP能耗变化来看,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1.45吨标准煤,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了64%。万元GDP用水量从1980年的9820立方米下降到448立方米,下降趋势非常明显。3.中国能源消费目前已占世界总量的13.6%。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中国资源绩效居世界倒数第6位。至到2006年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2.2亿吨标准煤,每万元GDP所消耗能量比“十五”计划指标上升了27%,比“九五”期末上升了7%。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至25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我国建筑节能、建筑高能耗问题十分突出,建筑物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要高50%以上。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已经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石油净进口国,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1.27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43%,如果按近5年的净进口增长速度推算,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就将突破3亿吨。按专家的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中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按照“十一五”规划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要求,平均每年应下降4%,但2006年上半年反而上升了1%。4.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石油占23.45%,天然气仅占3%。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未来煤炭仍将在整个能源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导致污染物排放居高难下: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十五”期间,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计划到2005年比2000年减少10%,但统计数据表明,烟尘、化学需氧量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减排量均未实现预期目标。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到7%。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世界银行根据目前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达39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百姓生活质量的主要是:部分城市污染仍然重,其中空气质量为一级的城市占4.2%,二级的(适宜居住)占56.1%,三级占29.1%;劣于三级的占10.6%。部分地区酸雨强度加大,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696个城市中,357个城市出现酸雨,占51.3%,其中浙江东阳市、象山县、安吉县、福建邵武市,江西瑞金市逢雨必酸。三是地表水中度污染,2006年地表水总体属中度污染,国家水环境监测网测定,优良类、污染类和重度污染类断面分别为36%、36%和28%,海河、辽河、淮河、黄河以及松花江水系的部分支流,特别是城市河段污染依然严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失控,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1413万吨和2549万吨,均比上年有所增加。6.“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为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2006年8月,国务院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亿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作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使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06年12月5日——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置2007年工作时提出,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命题角度分析(黑体,四号字)【经济常识】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依据(1)发展经济离不开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我国人均资源十分匮乏,必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之一。(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增加,我们必须利用好资源,才能更好地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维护经济安全,否则,只能受制于人,难以实现国家的振兴。(5)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企业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必须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的最基本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保护耕地尤为重要。2.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要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要通过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政策支持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企业生产,增加资源利用量大的生产成本,促使他们节约生产;通过法律、政策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查处严重浪费、污染严重的违法行为;要关闭、淘汰生产工艺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油气田打井工程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水塔供水工程进度与质量保证合同4篇
- 2024节能灯购买合同
- 2024版权购买合同模板
- 2024版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协议
- 2025年度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出口买卖合同4篇
- 2024版广告公司承包经营合同
- 2025年静电场治疗仪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4版模特隐私保密协议书范本
- 2024年起重机安装与安全教育培训合同范本3篇
- 割接方案的要点、难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 2025年副护士长竞聘演讲稿(3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台式燃气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护理
- (一模)株洲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英语试卷
-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2025年中国电科集团春季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合同2篇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标准方案
- 2024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80篇解析
- 样板间合作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