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事实不支持该观点的是()A.新冠病毒只有侵入活细胞后才能增殖 B.单细胞的变形虫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离体核糖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肽链 D.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2.蓝细菌和酵母菌均()A.有核膜 B.为原核生物 C.含有染色体 D.以DNA为遗传物质3.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AMs)是指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高度动态、紧密连接的复合结构,但没有膜的融合(如图所示),含有多种与物质运输、能量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A.线粒体和内质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全独立的

B.MAMs可能对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

C.线粒体和内质网可以通过MAMs进行信息交流

D.线粒体结构异常可能会通过MAMs影响内质网加工蛋白质4.下列电镜照片所显示的结构不可能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出现的是(

)A. B. C. D.5.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其结构及转运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推测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ABC转运蛋白可以提高O2、H2O的跨膜运输速率

B.ABC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C.ATP水解受阻则ABC转运蛋白不能完成物质转运

D.大分子物质需通过ABC转运蛋白的作用进入细胞6.下列有关叶绿体及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破坏叶绿体外膜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保持不变

C.离体的叶绿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完成暗反应过程

D.冬季影响北京地区植物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温度7.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是2:1:2的时期是()A.前期和中期 B.中期和后期 C.后期和末期 D.前期和末期8.哺乳动物的皮下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和前脂肪细胞组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组成元素为C、H、O

B.两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稳定性差异

C.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

D.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9.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变

C.衰老细胞中各种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10.桔梗是极具观赏性的两性花植物,但同一朵花中雌、雄蕊成熟时期不同,难以自花传粉。为研究桔梗花色的遗传规律,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亲本组合F2的表现型及植株数紫花白花紫花甲×白花10745紫花乙×白花8134A.由F1自交获得F2需进行异花授粉 B.紫花和白花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杂交结果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性状 D.F2的紫花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1.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发生在下列哪个环节中()

A.① B.② C.③ D.④12.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雌雄果蝇都有控制图示相关性状的基因

B.图示基因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图示基因间的关系互为非等位基因

D.X染色体与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13.如图为某个红绿色盲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Ⅰ代中的3号个体

B.图中除了Ⅱ-6其余女性均可确定为携带者

C.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可能性为12

D.14.沃森、克里克和富兰克林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以下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DNA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多样性 B.碱基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C.双链DNA分子的嘌呤数目不等于嘧啶数目 D.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15.丙烯酰胺在高温烘焙的食物中广泛存在。检测丙烯酰胺饲喂的小鼠及其F2代(正常饮食)某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发现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小鼠患病风险提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实验应以正常饮食的小鼠及其F2代为对照组

B.此致病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患病风险呈负相关

C.实验组子代存在患病风险是由于碱基序列的改变

D.本实验提示生活中应减少高温烘焙食物的食用量16.如图是基因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发挥作用时的局部放大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NA聚合酶作用前需解旋酶将DNA双链打开

B.据图判断转录方向是沿着DNA模板链的3′→5′

C.转录时以DNA为模板并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图示的转录过程只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17.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没有着丝粒的片段会在细胞核外形成微核。研究发现,用甲醛处理小鼠肝脏细胞,微核产生率与甲酸浓度呈正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染色体染色后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微核

B.染色体片段的断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断裂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

D.此研究表明某些化学因素可能会诱发机体变异18.下列关于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表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种间竞争实现的

C.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19.金鱼的体色有透明体色(TT)、普通体色(tt)和半透明体色(Tt)。在一个较大的人工池塘里挑选出一些金鱼(群体A)放到小培育池中进行单独饲养,池塘里还剩下多数金鱼(群体B)。据调查,群体B中透明,普通和半透明体色金鱼所占比例分别为16%、36%和4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工池塘和小培育池中的金鱼不属于同一个种群

B.池塘中所有金鱼的体色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群体A和B中金鱼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D.群体B中T和t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和0.620.以洋葱(2n=16)为实验材料,进行“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两个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B.制作装片的步骤均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两个实验中均可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2的细胞

D.均可观察到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物质更新的重要过程。甲基汞是一种神经毒物,环境中的甲基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褪黑素是体内产生的一种激素。二者均会对细胞自噬产生一定的影响。

(1)细胞内被标记的受损线粒体、错误折叠蛋白质被包裹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这体现了膜具有______的结构特点。溶酶体内含有的______将其降解,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次利用。

(2)P16蛋白是细胞衰老的指示蛋白,含量与衰老程度呈正相关。科研人员以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衰老细胞的特征有______、______等。

②实验结果表明,甲基汞能够______细胞衰老。这会加剧细胞内废物积累,推测衰老细胞的自噬效率会______。

③比较实验中______组结果,表明褪黑素能______甲基汞对细胞衰老的作用。22.猕猴桃采摘后易软化腐烂,不耐贮藏。研究发现,细胞壁降解是导致猕猴桃果实软化的关键因素。

(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______和果胶,其中果胶含量与耐贮性呈正相关。果胶酶通过______作用促进果胶水解。低温保存猕猴桃,软化时间会延迟的原因是______。

(2)科研人员在25℃下定期检测两个品种猕猴桃的果胶酶活性,结果如图。采摘后耐贮藏的品种______,理由是______。

​(3)进一步研究表明,细胞吸收的钙离子可与果胶合成果胶钙,增加细胞壁的刚性。推测耐贮藏品种的果胶钙含量______。

(4)结合上述信息,为延长猕猴桃贮藏时间,除了低温保存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23.为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红榄李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1)光反应阶段,光能被叶绿体______上的色素捕获后,转化为______和______中活跃的化学能,二者驱动______的还原,最终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红榄李幼苗,实验结果如下表。NaCl

(mmol•L-1)总叶绿素

(mg•g-1)气孔导度

(mmol•m-2•s-1)胞间浓度CO2

(μmol•mol-1)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500.84113.01218.677.511500.86123.50211.818.424500.7083.71302.505.117500.5811.65379.020.90注: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开放的程度

由表可知,______是红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的较适宜浓度。此浓度下胞间CO2浓度低于其它组的原因是______。

(3)高浓度NaCl处理后叶绿体类囊体膜解体,基粒片层松散变形。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高浓度NaCl导致红榄李幼苗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4.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毛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机理如图1所示。某实验小组用纯合鹦鹉甲、乙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鹦鹉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通过控制______来控制毛色,其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2)甲、乙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和______,F1中雌性鹦鹉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_种。

(3)F2中白色鹦鹉的性别是______。请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说明出现白色鹦鹉的原因。______25.普通小麦是野生小麦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最初的小麦起源于地中海温暖的区域,称为一粒小麦(染色体组AA,2n=14),其与山羊草(染色体组BB,2n=14)杂交,产生的杂种植物甲的染色体组表示为______;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______,导致减数分裂异常,无法产生配子,因此甲不育。

(2)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部分甲在自然状态下染色体加倍,形成______倍体的二粒小麦,染色体条数为______。

(3)二粒小麦又与节节麦(染色体组DD,2n=14)杂交,最终形成了染色体组为AABBDD的六倍体小麦,这就是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种植的小麦。六倍体小麦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内可形成______个四分体。

(4)由于六倍体的小麦耐寒能力较强,才使得小麦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播,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______。在以上六倍体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变异类型有______。

A.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重组26.原发性家族颅内钙化(PFBC)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大脑病理性钙化为特点。为研究此病的致病机理,科研人员做了如下研究。

(1)PFB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据图1判断,与Ⅱ-2婚配的男性______。

A.健康

B.患病

C.健康或患病均有可能

(2)为研究此病的致病机理,对该家系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S(s)进行测序,结果如图2。可知s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此变异可能会导致组成S蛋白的氨基酸改变,进而使S蛋白的______发生改变,影响该蛋白的功能。​

(3)为研究S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研究人员用两种活体荧光染料对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胞进行标记,再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3。​

①分析上述实验结果时,需要将不同波长激发光下拍摄的细胞图像做叠加处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②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的S蛋白均匀分布在细胞边缘,可能是一种定位于______(填细胞结构)的蛋白,突变型细胞的S蛋白分布的特点是______;突变型和野生型细胞比较,绿色荧光的深浅表示______。

(4)研究发现S蛋白可能是一种磷转运蛋白,以保证细胞摄取含磷无机盐。为验证此推测,某实验小组用含磷的培养液培养突变型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含磷量。

完善上述实验: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5)进一步研究表明S蛋白在正常脑组织中高度表达。综合以上信息分析,S基因突变导致______,使神经细胞所处局部环境中磷浓度升高,诱导血管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从而引起血管钙化,造成大脑病理性钙化。27.学习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蛇的四肢是如何消失的?

通过改造基因,再现进化过程的例子并不多见,研究的难点在于寻找进化中的关键基因。近年来,研究者利用基因改造对蛇失去四肢的进化过程进行了研究。

增强子ZRS是DNA上一小段可与特定蛋白质(转录因子)结合的序列,可增强多个基因的特录水平。组织细胞需要执行特定功能时,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开启基因的表达过程。相关信号分子进入细胞核,与增强子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作用于启动子,增强基因的表达。脊椎动物的胚胎里都有个特殊的“芽”结构,这一结构最终形成四肢。ZRS会在这个“芽”结构中调控四肢基因的表达。当ZRS某些碱基对改变时,即使四肢基因结构没有任何变化,也会造成严重的表型差异。那么蛇失去四肢是否也与ZRS有关呢?

比较不同物种的ZRS碱基序列时,研究者发现绝大部分蛇类ZRS序列某一区段缺失17个碱基对(如图),这可能是蟒蛇失去四肢的原因。为了验证这种可能性,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特定的基因序列进行切除或替换)对小鼠的受精卵进行改造。小鼠ZRS序列被替换成蟒蛇的ZRS后,实验小鼠的四肢真的消失了,成了没有腿的“蛇鼠”。实验结果表明蟒蛇的ZRS确实是使蟒蛇失去四肢的关键序列。

此外,比较不同脊椎动物的后肢发现,蟒蛇在后肢的位置上还有一个进化残留的小勾,这个结构与蟒蛇的交配行为有关。化石证据也表明,蛇的祖先是有腿的。后肢的遗迹让人们认识到,蟒蛇更接近蛇类祖先。从蟒蛇等原始型蛇出现开始,蛇类就走上了无腿一族的道路。

(1)本文提到的进化证据除胚胎学证据和比较解剖学证据外,还有______证据和______证据。

(2)结合文中第二段文字,完善下列图解。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3)请在文中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组实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为“蟒蛇ZRS中缺失的17个碱基对是使蟒蛇失去四肢的关键序列”提供更多的实验证据。______。

(4)从文中信息推测,蛇种群中首先发生了四肢退化这种可遗传的变异,然后再在______选择作用下被保留下来。种群的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蛇种群朝着失去四肢的方向进化。

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解:A、新冠病毒只有侵入活细胞后才能增殖,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A正确;

B、单细胞的变形虫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体现了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正确;

C、离体的核糖体不是完整的细胞结构,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合成多肽链,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C错误;

D、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现了细胞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正确。

故选:C。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答案】D

【解析】解:A、蓝细菌没有核膜,A错误;

B、酵母菌为真核生物,B错误;

C、蓝细菌没有染色体,C错误;

D、蓝细菌和酵母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故选:D。

蓝细菌为原核细胞,没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NA分子没有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细胞内具有DNA和RNA,DNA为遗传物质;酵母菌为真核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具有染色体,细胞具有DNA和RNA,DNA为遗传物质。

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相关知识,掌握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是解题的关键。3.【答案】A

【解析】解:A、由图示可知,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形成高度动态、紧密连接的复合结构,但没有膜的融合,含有多种与物质运输、能量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由此可知,线粒体和内质网在结构完全独立,但功能上是彼此联系的,A错误;

B、MAMs含有多种与物质运输、能量代谢等相关的蛋白质,可能对内质网和线粒体的功能产生影响,B正确;

C、MAMs是内质网和线粒体之间高度动态、紧密连接的复合结构,线粒体和内质网可以通过MAMs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线粒体可为内质网供能,线粒体结构异常可能会通过MAMs影响内质网加工蛋白质,D正确。

故选:A。

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增大膜面积,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网状结构,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运输有关。

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掌握线粒体和内质网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A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故选A。

据图分析:A是叶绿体,B是内质网,C是线粒体,D是高尔基体。5.【答案】C

【解析】解:A、O2、H2O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转运蛋白协助,A错误;

B、据图可知:ABC转运蛋白发挥作用过程伴随水解ATP,产生能量,因此ABC转运蛋白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据图可知,ABC转运蛋白的功能发挥伴随ATP水解的过程,故若ATP水解受阻,ABC转运蛋白不能完成转运过程,C正确;

D、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ABC转运蛋白的协助,D错误。

故选:C。

据图和题干信息可知: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故一种转运蛋白转运一种物质,ABC转运蛋白在转运物质时,需要消耗ATP提供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C

【解析】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是叶绿体的类囊体上产生的,故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内,氧气仍可继续产生,A错误;

B、植物生长过程中,叶绿体内各种色素的比例是会发生变化的,秋天叶子变黄了,说明叶绿素分解,叶黄素没有分解,比例明显改变了,B错误;

C、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的就只是ATP和NADPH,适宜条件下,因此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只要保证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和酶,也可完成暗反应,C正确;

D、植物在冬季光合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光照时间短影响的不是光合速率,D错误。

故选:C。

光合作用:①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②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A

【解析】解:A、前期和中期,细胞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数量比都是2:1:2,A正确;

B、后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B错误;

C、后期和末期细胞中都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C错误;

D、末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且染色体与DNA之比为1:1,D错误。

故选:A。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含量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处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8.【答案】D

【解析】解:A、脂肪储能多,体积小,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组成元素为C、H、O,A正确;

B、脂肪组织主要由脂肪细胞和前脂肪细胞,两种细胞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两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稳定性差异,B正确;

C、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D错误。

故选:D。

1、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功能分类化学本质分类功

能储藏脂类脂

肪储藏能量,缓冲压力,减少摩擦,保温作用结构脂类磷

脂是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的重要成分调节脂类固醇胆固醇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维生素D促进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调节钙磷的平衡2、细胞分化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本题考查了脂肪的组成元素、鉴定,细胞的分化,已在考查考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的能力,难度适中。9.【答案】D

【解析】解:A、体细胞有继续分裂、细胞分化(或不再分裂)和暂不分裂等类型,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结构、功能的不同均发生改变,B错误;

C、衰老细胞内大部分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导致细胞代谢速率减慢,但并不是衰老细胞内所有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2、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比如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细胞自动死亡、蝌蚪尾部细胞自动死亡、胎儿手指间细胞自动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等。

3、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一个阶段,表现为细胞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和适应的能力降低。细胞衰老是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可逆的衰退过程。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死亡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及细胞凋亡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答案】D

【解析】解:A、已知桔梗同一朵花中雌、雄蕊成熟时期不同,难以自花传粉,因此F1自交获得F2需进行异花授粉,A正确;

B、F2中紫花:白花约等于3:1,因此紫花和白花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B正确;

C、F2中紫花:白花约等于3:1,判断紫花为显性,白花为隐性,C正确;

D、F2中紫花:白花约等于3:1,F1的基因型是杂合子,则F1自交得到紫花中杂合子为23,D错误。

故选:D。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1.【答案】A

【解析】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作用于①即产生配子的步骤。

故选:A。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②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③表示子代基因型种类数;④表示子代表现型及相关比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形成配子的时期,而图中属于形成配子的时期只有①--减数分裂的过程。

本题结合有性生殖过程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要求考生掌握有性生殖的概念,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它们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12.【答案】D

【解析】解:A、雌雄果蝇都有控制图示相关性状的基因,A正确;

B、图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在X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图示基因间的关系互为非等位基因,C正确;

D、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D。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13.【答案】B

【解析】解:A、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为B和b,图中Ⅲ-11的基因型为XbY,其致病基因来源于Ⅱ-7号,Ⅱ-7号的致病基因来源于Ⅰ代中的2号个体,A错误;

B、因为Ⅰ-3号是XbY,所以Ⅱ-9号、Ⅱ-10号一定是携带者XBXb;因为Ⅱ-8号是XbY,所以Ⅰ-4号一定是携带者XBXb;因为Ⅲ-11号是XbY,所以Ⅱ-7号、Ⅰ-2号一定是携带者XBXb。故在这个系谱图中,除了Ⅱ-6其余女性均可确定为携带者,B正确;

C、已知Ⅱ-7号是XBXb,Ⅱ-8号是XbY,所以Ⅱ-7号和Ⅱ-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4,C错误;

D、该家族后代中红绿色盲可能会在男性中出现,也可能会在女性中出现,D错误。

故选:B。

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为患者,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均正常,假设相关基因为B和b,图中Ⅲ-11的基因型为XbY,所以Ⅱ-7的基因型为XBXb,又因为Ⅰ-1的基因型为XBY,则Ⅰ-2的基因型为XBXb。

14.【答案】D

【解析】解:A、DNA的多样性取决于脱氧核苷酸的多样性、排列顺序,A错误;

B、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B错误;

C、由于双链DNA中嘌呤和嘧啶互补,故双链DNA分子的嘌呤数目一定等于嘧啶数目,C错误;

D、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D。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所以C和G的含量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

本题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及DNA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等知识点的了解,难度适中。15.【答案】C

【解析】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实验组为饲喂丙烯酰胺的小鼠及其F2代(正常饮食)小鼠,对照组应为饲喂正常饮食的小鼠及其F2代,A正确;

B、由题干信息“检测丙烯酰胺饲喂的小鼠及其F2代(正常饮食)某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发现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小鼠患病风险提高”,说明致病基因的甲基化程度与患病风险呈负相关,B正确;

C、实验组子代存在患病风险是由于相关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造成的,DNA甲基化不会改变碱基序列,C错误;

D、高温烘焙的食物中广泛存在丙烯酰胺,容易使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患病风险提高,因此生活中应减少高温烘焙食物的食用量,D正确。

故选:C。

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本题考查表观遗传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题干信息,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过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6.【答案】B

【解析】解:A、RNA聚合酶具有解旋的作用,故起作用前不需解旋酶将DNA双链打开,A错误;

B、图中的左侧已经有RNA的出现,故判断转录方向是沿着DNA模板链的3′→5′,B正确;

C、转录时以DNA为模板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C错误;

D、图示的转录过程能发生在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细胞质中,也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的拟核中,D错误。

故选:B。

该图表示DNA的转录过程,RNA的5′已经从DNA单链上脱落下来,故转录方向是沿着DNA模板链的3′→5′。

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17.【答案】C

【解析】解:A、微核由染色体断裂而来,染色体用龙胆紫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故也可观察到细胞中的微核,A正确;

B、染色体片段的断裂形成微核,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C、断裂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D、由题干信息“用甲醛处理小鼠肝脏细胞,微核产生率与甲醛浓度呈正相关”可知,说明某些化学因素可能会诱发机体变异,D正确。

故选:C。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8.【答案】A

【解析】解: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它与其他物种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影响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A正确;

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并不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还可以通过种间互助等种间关系实现,B错误;

C、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基因、新的物种、新的生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及协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19.【答案】B

【解析】解:A、人工池塘和小培育池中的金鱼是同一个物种,处于不同区域,属于不同种群,A正确;

B、池塘中所有金鱼的所有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因为群体A是随机挑选出一些金鱼,故和B中金鱼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C正确;

D、群体B中T的基因频率为(16%×2+48%)÷(16%×2+48%+48%+36%×2)=0.4,t的基因频率为1-40%=0.6,D正确。

故选:B。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种群中某基因的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0.【答案】B

【解析】解:A、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因此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A正确;

B、制作装片的步骤均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低温诱导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因此两个实验中均可找到染色体数目为32的细胞,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两个实验中细胞均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均可观察到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

故选:B。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甲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记录。21.【答案】流动性

水解酶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促进

下降

甲,乙、(丙)、丁

减缓

【解析】解:(1)细胞内被标记的受损线粒体、错误折叠蛋白质被包裹形成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这体现了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溶酶体内含有的水解酶将其降解,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再次利用,部分产物可排出细胞外。

(2)①衰老细胞的特征有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等。

②实验结果表明,乙组的实验结果明显高于甲组,说明甲基汞能够促进细胞衰老,这会加剧细胞内废物积累,推测衰老细胞的自噬效率会下降。

③比较实验中甲,乙、(丙)、丁组结果,丙组实验结果与甲组相同,比乙、丁组低,表明褪黑素能减缓甲基汞对细胞衰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流动性

水解酶

(2)①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②促进

下降

③甲,乙、(丙)、丁

减缓

细胞自噬主要与溶酶体的作用有关。溶酶体中有多种水解酶,可水解侵入细胞的细菌、病毒,水解衰老受损的细胞器等。

本题考查了细胞自噬的相关知识,掌握溶酶体的功能及实验分析是解题的关键。22.【答案】纤维素

催化

低温条件下果胶酶活性降低

华特

采摘一段时间后(4、5天)后,华特品种果胶酶活性始终低于红阳

更高

适量施加钙肥​

【解析】解:(1)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有纤维素和果胶,其中果胶含量与耐贮性呈正相关。果胶酶通过催化作用促进果胶水解。低温保存猕猴桃,软化时间会延迟的原因是低温条件下果胶酶活性降低。

(2)科研人员在25℃下定期检测两个品种狱猴桃的果胶酶活性,结果如图。采摘后耐贮藏的品种是华特,理由是采摘一段时间后(4、5天)后,华特品种果胶酶活性始终低于红阳。

(3)细胞吸收的钙离子可与果胶合成果胶钙,增加细胞壁的刚性。推测耐贮藏品种的果胶钙含量更高。

(4)结合上述信息,为延长狱猴桃贮藏时间,除了低温保存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适量施加钙肥。

故答案为:

(1)纤维素

催化

低温条件下果胶酶活性降低

(2)华特

采摘一段时间后(4、5天)后,华特品种果胶酶活性始终低于红阳

(3)更高

(4)适量施加钙肥​

分析曲线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采摘后的天数,因变量是果胶酶活性,采摘一段时间后(4、5天)后,华特品种果胶酶活性始终低于红阳,说明华特耐贮藏。

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已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分析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23.【答案】类囊体薄膜

ATP

NADPH

C3

150mmol•L–1

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暗反应消耗的CO2更多,胞间未利用的CO2少

【解析】解:(1)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水分解生成氧气,有ATP和NADPH的合成,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能够捕捉、传递和转化光能,故光反应阶段,光能被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捕获后,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反应中的产物ATP和NADPH可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最终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红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的较适宜浓度应为表格中净光合速率最大时的NaCl(mmol•L–1)浓度,净光合速率达,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积累量多,利于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结合题表可知,150mmol•L–1(NaCl)是红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的较适宜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分析题表可知,当NaCl浓度为150mmol•L–1时,总叶绿素最多,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更多的光能,气孔导度最大,胞间CO2浓度最低,对CO2的利用多,故此浓度下胞间CO2浓度低于其它组的原因是(在气孔导度增大,吸收的CO2增加的情况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暗反应消耗的CO2更多,胞间未利用的CO2少。

(3)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结合题干“高浓度NaCl处理后叶绿体类囊体膜解体,基粒片层松散变形”可知,高浓度NaCl会抑制植物叶绿体内的光反应的进行,而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中成C3的还原,导致红榄李幼苗光合速率下降,故高浓度NaCl导致红榄李幼苗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为: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ATP

NADPH(ATP和NADPH的顺序可颠倒)

C3

(2)150mmol•L–1

(在气孔导度增大,吸收的CO2增加的情况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暗反应消耗的CO2更多,胞间未利用的CO2少

(3)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为类囊体薄膜,光反应的产物有氧气、ATP和NADPH,其中ATP和NADPH用于暗反应中C3的还原;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产物为糖类有机物。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24.【答案】酶的合成

基因的自由组合

BBZaW

bbZAZA

4

雌性

F1雌雄鹦鹉通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了基因组成为bW、bZa的配子,二者结合产生bbZaW的白色鹦鹉

【解析】解:(1)由题图1中酶A和酶B的功能,判断这两对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毛色,已知鹦鹉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其毛色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已知实验小组用纯合鹦鹉甲、乙进行杂交实验,由题图2黄色雌性鹦鹉甲(B_ZaW)和蓝色雄性乙(bbZAZ_)杂交后代都是绿色,判断甲、乙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BBZaW和bbZAZA,F1中绿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BbZAW,其产生四种配子,即BZA、bZA、BW、bW。

(3)F1绿色鹦鹉基因型是BbZAZa和BbZAW,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说明出现白色鹦鹉的原因:因为F1雌雄鹦鹉通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了基因组成bW、bZa的配子,二者结合产生bbZaW的白色鹦鹉,性别是雌性。

故答案为:

(1)酶的合成

基因的自由组合

(2)BBZaW

bbZAZA

4

(3)雌性

F1雌雄鹦鹉通过减数分裂分别产生了基因组成为bW、bZa的配子,二者结合产生bbZaW的白色鹦鹉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

25.【答案】AB

同源染色体

28

21

适应性

BC

【解析】解:(1)一粒小麦的染色体组为AA,其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为A;山羊草的染色体组为BB其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为B,两者杂交,产生的杂种植物甲的染色体组表示为AB;由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是不同种植物,所以产生的杂种植物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导致减数分裂异常,无法产生配子,因此甲不育。

(2)杂种植物甲的染色体组表示为AB,为异源二倍体。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部分甲在自然状态下染色体加倍,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形成四倍体的二粒小麦,染色体条数为(7+7)×2=28。

(3)二粒小麦(AABB)产生的配子是AB,节节麦(染色体组DD)产生的配子是D,两者杂交,产生的杂种植物的染色体组表示为ABD;染色体加倍后最终形成了染色体组为AABBDD的六倍体小麦。六倍体小麦(染色体组AABBDD,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细胞内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可形成21个四分体。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六倍体的小麦耐寒能力较强,才使得小麦向更广阔的区域传播,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在六倍体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变异类型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故答案为:

(1)AB

同源染色体

(2)四

28

(3)21

(4)适应性

BC

题意分析:普通六倍体小麦是经过了杂交、染色体加倍等过程,因此该育种过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答案】C

替换

空间结构

观察DNA和S蛋白的相对位置

细胞膜

不均匀(连续)分布

S蛋白含量的多少

用等量的含磷培养液培养野生型细胞,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含磷量

突变型细胞组培养液中的含磷量高于野生型组

S蛋白空间结构改变,S蛋白的含量降低,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减少,吸收磷的功能降低

【解析】解:(1)由题意可知,PFBC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假设控制PFBC的基因用S/s表示,Ⅰ-1基因型为S-,Ⅰ-2基因型为ss,故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为Ss,由于Ⅲ-1的表现正常,基因型为ss,所以与Ⅱ-2婚配的男性的基因型可以为ss或Ss,表现型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