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_第1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_第2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_第3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_第4页
小麦主要病虫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崔振尧2011年12月小麦主要病虫害——害虫类小麦吸浆虫粘虫小麦蚜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类小麦主要病虫害——病害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小麦吸浆虫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吸浆虫有小麦红吸浆虫和小麦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带;小麦黄吸浆虫多发生在高原和山区盆地。我们这里发生的是小麦红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小麦黄吸浆虫一、为害特点以幼虫吸食麦粒浆液,一颗麦粒中有幼虫1至多条,出现瘪粒,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绝收,是毁灭性害虫。小麦红吸浆虫危害的麦穗空瘪,植株贪青,不能正常成熟。二、生活史及习性1年发生1代或多年完成1代,以末龄幼虫在麦田5-20厘米土层结茧越夏或越冬。小麦进入拔节期(10厘米地温>10℃时)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表土层。小麦孕穗时(10厘米地温15℃左右)再结茧化蛹。小麦开始抽穗时(10厘米地温20℃左右)开始羽化出土,成虫飞向麦穗,当天交配后产卵于未扬花的麦穗上。成虫在内外护颖、小穗间产卵,每头雌虫产卵30-90粒。卵经5-7天孵化,幼虫钻入麦壳,吸食麦浆。幼虫刺吸小麦嫩粒的浆液,造成秕粒。为害状为害状二、生活史及习性幼虫在籽粒中为害长达20天,至腊熟期离开麦粒,爬到小穗之间,遇风雨弹落到土表,入土越夏越冬。小麦红吸浆虫有多年休眠习性,遇有春旱年份不能破茧化蛹,有的已破茧,又能重新结茧再次休眠,休眠期可长达12年。三、为害特点具有毁灭性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具有“富贵性”具有适应性具有顽固性毁灭性它是世界上公认的在小麦生产上的毁灭性害虫。2009年保定市因小麦吸浆虫危害造成绝收的小麦有2万多亩。“假旺盛”的长势被小麦吸浆虫危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出现“千斤的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的产量”残局。“富贵性”土壤肥沃,水肥条件好,产量高、品质好的麦田有利于小麦吸浆虫发生。适应性小麦吸浆虫正常情况下一年发生一代,当遇到不适宜的环境多年发生一代,红吸浆虫可在土壤内滞留7年以上,甚至可滞留12年仍有生命力可以羽化成虫。该虫化蛹和羽化与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基本吻合。一般当土温上升到10度左右,越冬幼虫开始向表土移动,正值小麦拔节期;当土温上升到15度左右时,越冬幼虫上升到地表化蛹,正值小麦孕穗期;当土温上升到20度左右时,蛹羽化成成虫,正值小麦抽穗期,抽穗盛期也是成虫羽化盛期。顽固性难以除根。麦田一旦有小麦吸浆虫发生,就永远注重防治工作。一般是开始零星发生到轻发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虫源不断积累,直至造成严重危害,才进行防治,经过2-3年得连续防治,压低了虫源基数,停止防治1-2年,虫源基数加大,再进行防治。树立长期防治的思想和准备。三、发生特点春季雨水充沛利于发生,春旱严重的年份部分幼虫不出土而多年休眠。颖壳松弛的品种易感虫。颖壳坚硬、扣和紧、种皮厚、籽粒灌浆迅速的品种受害轻。抽穗整齐,抽穗期与吸浆虫发生盛期错开的品种,成虫产卵少或不产卵。颖壳松弛发生重颖壳紧密发生轻四、防治特点防治特点:个体小,危害大荫蔽危害,不易发现防治技术要求高四、防治特点1、个体小,危害大幼虫体长2.5-3毫米小麦吸浆虫发生后,一般减产10-20%,大发生年份减产40-50%,严重的几乎绝产四、防治特点荫蔽危害,不易发现幼虫钻到麦穗里面吸食浆液。成虫一般在麦株叶背等阴暗处栖息,怕强光和高温,基本上是在早晨和傍晚活动,遇到风雨天气或晴天中午前后光线强温度高时多藏在麦株下部隐蔽处。一年在地上活动大约25-30天,且在地上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麦粒里,不易被发现;其它时间均在地下土里面,更难发现。四、防治特点防治技术要求高用药防治时间短用药过早,防治效果差,用药过晚,起不到作用五、防治方法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应贯彻“蛹期和成虫期防治并重,蛹期防治为主”的指导思想。由于成虫期防治时间短,不易掌握,一般提倡蛹期防治。发生较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蛹期防治。五、防治方法选用抗虫品种化学防治:小麦吸浆虫在地下生活时间长、虫体小、数量多,应进行三步防治法:土壤处理蛹期防治成虫期防治五、防治方法土壤处理秋种耕地时,每亩用48%毒死蜱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兑水10斤,喷在40斤干土上,拌匀撒入土层中。五、防治方法蛹期防治蛹期防治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最关键时期,在小麦孕穗期,一般年份大约时间是在4月20-25日。防治方法是撒毒土,每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800-1000克与40-50斤比较潮湿的细土拌匀,均匀撒向麦田地面,可杀死蛹、幼虫和初羽化的成虫。五、防治方法注意事项撒在麦叶上的毒土要及时用树枝、扫帚等辅助扫落在地面上;要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土壤干燥往往防治效果不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五、防治方法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开花期结合防治麦蚜选择兼治药剂或配合使用灭治药剂。应在上午7—10点或下午3—6点成虫活动盛期用药。防治时间:一般是在小麦抽穗期,大约在小麦抽穗率达到70%时开始防治。防治指标:用手扒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即可立即防治,如果达不到这一指标不用单独防治,用40%氧乐敌乳油或菊酯类农药喷雾。五、防治方法注意事项禁止用高毒农药红吸浆虫只选择未扬花的麦穗产卵,主要选取在刚露脸的初抽麦穗上产卵,小麦一经扬花一般不再产卵,因此,对已经扬花的麦田不需要进行成虫期防治。粘虫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尚无报道外,全国其他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麦类、谷子、玉米、水稻、糜子等,发生严重年份,也能为害豆类、棉花和蔬菜等,属杂食性害虫。幼虫咬食叶片,一、二令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三令后才形成缺刻,五、六令达暴食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成为光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形态特征及危害状生活习性补充营养成虫昼伏夜出远距离迁飞取食花蜜及蚜虫等分泌的蜜露,对糖醋液趋性强。可利用其诱蛾测报。白天隐藏于草丛等处,夜晚出来活动、交尾、取食和产卵。综合防治人工挖沟灭虫沟内可喷洒敌杀死保护鸟类人工抓杀综合防治诱蛾灭虫糖醋液诱杀成虫谷草把诱蛾灭卵化学防治麦田:三令幼虫25-30头/m2;谷子:5头/m2;高梁、玉米:20-30头/百株喷粉喷雾药剂有:灭扫利氯氟菊酯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包括: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缢管蚜小麦蚜虫麦蚜1年发生10~20代,冬季以无翅蚜在小麦根茎或地下根部潜伏,小麦返青后,开始大量繁殖为害。二叉蚜多在小麦苗期为害,喜干旱,怕阳光,分布于植株下部和叶背为害;麦长管蚜喜阳光,前期于上部叶片刺吸为害,后期集中穗部为害;缢管蚜耐高温,喜温,怕光,分布于植株下部叶鞘中为害。综合防治措施作物合理布局选用抗耐蚜品种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化学防治秋作物尽可能以玉米、谷子取代高粱、糜子等作物。防治指标:麦长管蚜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500头,需要防治。

防治适期:扬花末期

具体措施:一是种子处理,黄矮病流行区拌种可做到防病治虫,方法见黄矮病防治;二是大田施药,有机磷、聚酯类等综合防治措施注意事项药液量要够,一亩地至少喷3喷雾器水,一般在45斤水防治小麦蚜虫喷雾不能只喷穗部,要上下打透,因为小麦蚜虫是从小麦植株的下部往穗部移动,并且不仅仅是一种蚜虫,只防治穗部是治标不治本。防治用药最好使用混配制剂,如氧乐敌、有机磷和菊酯类的混配剂使用吡虫啉防治蚜虫必须与速效的农药混配,否则防效差金针虫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m。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

幼虫细长,25~3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身体生有同色细毛,3对胸足大小相同。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在地下主要为害幼苗根茎部。其幼虫统称金针虫。为害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进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生活史:金针虫在8-9月间化蛹,蛹期20天左右,9月羽化为成虫,即在土中越冬,次年3-4月出土活动。金针虫的活动,与土壤温度、湿度、寄主植物的生育时期等有密切关系。其上升表土为害的时间,与春玉米的播种至幼苗期相吻合。防治方法与水稻轮作;或者在金针虫活动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定植前土壤处理,可用48%地蛆灵乳油200毫升/亩,拌细土10千克撒在种植沟内,也可将农药与农家肥拌匀施入。生长期发生沟金针虫,可在苗间挖小穴,将颗粒剂或毒土点入穴中立即覆盖,土壤干时也可将48%地蛆灵乳油2000倍,开沟或挖穴点浇。

防治方法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或48%天达毒死蜱、48%地蛆灵拌种,比例为药剂:水:种子=1:30-40:400-500。施用毒土。用48%地蛆灵乳油每亩200-250克,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每亩2-3公斤拌细土25-30公斤成毒土,或用5%甲基毒死蜱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3公斤处理土壤。种植前要深耕多耙,收获后及时深翻;夏季翻耕暴晒。蛴螬金龟子的幼虫,别名白土蚕、核桃虫。成虫通称为金龟甲或金龟子。除危害大田作物外,还危害多种蔬菜。按其食性可分为植食性、粪食性、腐食性三类。其中植食性蛴螬食性广泛,危害多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花卉苗木,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是世界性的地下害虫,危害很大。此外某些种类的蛴螬可入药,对人类有益。幼虫——蛴螬成虫——金龟子生活习性一到两年1代,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即金龟子,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防治方法做好预测预报工作。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农业防治:实行水、旱轮作,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大面积春、秋耕,并跟犁拾虫等。发生严重的地区,秋冬翻地可把越冬幼虫翻到地表使其风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机械杀伤,防效明显;同时,应防止使用未腐熟有机肥料,以防止招引成虫来产卵。药剂处理土壤防治方法毒饵诱杀:每亩地用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饵料5千克撒于种沟中,亦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物理方法:有条件地区,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生物防治:利用茶色食虫虻、金龟子黑土蜂、白僵菌等。蝼蛄蝼蛄都在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通常栖息于地下,夜间和清晨在地表下活动。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因失水而枯死。蝼蛄食性复杂,危害谷物、蔬菜及树苗。非洲蝼蛄在南方也为害水稻。蝼蛄若虫成虫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及时镇压土壤,清除田间杂草;大面积春、秋耕药剂防治:施毒饵

堆马粪施毒土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挖窝灭虫(卵)麦类黑穗病症状特点:共同点是破坏穗部产生大量的黑粉,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腥黑病菌还含有毒物质(腥臭的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引起禽、畜中毒。小麦黑穗病症状比较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为害部位整穗籽粒株型病株直立、较矮病株较健株稍矮病穗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腊,膜破裂散出黑粉,仅残留主穗轴麦穗松散,颖片张开较大,病粒微露,膜不易破裂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病征整个病穗变成为黑色粉状物籽粒变成灰褐色粉状物气味无气味含有毒物质三甲胺,有腥臭味小麦散黑穗小麦散黑穗病病穗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小麦腥黑穗病病穗小麦腥黑穗病病穗小麦秆黑粉诊断要点小麦散黑穗病为整个病穗变成黑色粉状物,黑粉散出,仅残留主穗轴;小麦腥黑穗病为麦穗松散,籽粒变为菌瘿。发生规律小麦散黑穗花器侵染;小麦开花期多雾、细雨和温度高均利于发病;颖片开张大的品种较感病。小麦腥黑穗幼苗侵染;温度低、播种过深、覆土过厚,出苗慢,利于发病;阴坡发病重;冬小麦播种过晚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大不利于冬孢子萌发,发病轻。防治方法1、加强检疫2、农业防治:建立无病留种田;种子要精选;种子要处理;施用无病肥;及时拔除病株;适期播种;播种不宜过深;与非寄主轮作。3、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药剂拌种:可选用12%三唑酮拌种。小麦散黑穗病一、症状特征主要危害穗部,病株在孕穗前不表现症状病穗比健穗抽穗早,病株比健康植株稍矮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病穗抽出后薄膜破裂,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留下裸露的穗轴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病穗小麦散黑穗病二、传播途径是典型的种传病害,带病种子是病害传播的惟一途。小麦散黑穗病三、发病规律小麦扬花时,病菌的冬孢子随风落在扬花的健穗上,侵入的病菌潜伏在种子胚内,当年不表现症状。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随小麦节间的伸长而系统性的扩展至穗部和其他分生组织。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种子成熟时,在其中休眠,次年发病,并进行第二年的侵染循环。小麦散黑穗病四、发生环境小麦散黑穗发生轻重与上一年的种子带菌量和扬花期的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小麦在抽穗扬花期相对湿度为58-85%、菌源充足,可导致病害大流行。反之,气候干燥、种子带菌量低,来年发病轻防治方法防治措施:抽穗前检查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销毁播种前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两,对水10斤,拌麦种100斤,拌后堆闷6小时,再播种。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药剂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三种: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锈病一、症状特点:共同点是被害处产生夏孢堆,后期在病部生成黑色的孢子堆。根据孢子堆的大小、颜色、形状、着生部位、排列情况、表皮穿透程度分三种,总结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小麦锈病小麦秆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三种锈病的症状区别

种类症状特点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为害部位主要危害叶片,也为害叶鞘、秆和穗夏孢子堆主要在叶面上产生,冬孢子堆主要在叶背面及叶鞘上产生主要发生在茎秆及叶鞘上,严重时,叶及穗上也可产生夏孢子堆形态最小,黄色疱状比秆锈菌小而比条锈病菌大,橘红色最大,长椭圆形,深褐色叶片穿透情况不穿透叶片偶尔叶锈病也可穿透叶片,在叶片正反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但叶背的孢子堆比正面的小叶片的同一侵染点正反面均出现孢子堆,且背面的孢子堆比正面大表皮开裂情况开裂不明显开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堆粉表皮很早开裂并外翻在叶片上排列的形式幼苗上呈多重轮状,在成株上沿叶脉呈条状排列不规则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形态小,疱状,黑色小,椭圆形,黑色较大,长椭圆形或长条形,黑色排列的形式基本成行不规则不规则表皮开裂情况不开裂不开裂开裂,散出冬孢子小麦锈病发病规律为重要的气传病害,可多次再侵染。饱和湿度发生重,表面必须有4-6小时的水膜存在。多雨、多雾或田间湿润、结露的情况易发生。发病条件发病轻重与品种有密切关系,容易感病与迟熟的品种发病重。冬季温暖,早春温度回升早,连续多雨,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如后期高温,秆锈会特别严重。地势低湿、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或追肥过迟,都会加重病情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防治措施一、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精耕细耙,消灭杂草避免过早播种及时排水灌水合理密植,适时适量追肥,避免多施氮肥二、化学防治25%三唑酮wp用种量的0.03%拌种三唑酮100克兑水20-30公斤可有效控制并兼治小麦拔节至穗期的各种病害小麦赤霉病使小麦品质下降,出粉率降低。感病麦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发生呕吐、头昏、腹痛等症状。近年来呈加重发生趋势,当病粒率高于4%时,人畜不能食用。主要危害小麦穗部。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状,成熟期成灾。症状苗枯:种子带菌引起苗枯,使芽鞘和根鞘变成黄褐色、水渍状腐烂,地上部叶色发黄,重者幼苗出土不久即死亡。基腐:麦的茎基部变褐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穗腐:几个小穗或整穗受害,小穗被害初期在基部变成水渍状,后逐渐褪色失绿呈褐色病斑潮湿时在颖壳合缝处及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籽粒发病以后逐渐皱缩干瘪,后期在病部出现紫黑色粗糙的颗粒(子囊壳)。小麦赤霉病病穗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病粒(下)

和健康粒(上)发病条件**小麦抽穗后至扬花末期是最易感病期。菌源量大病害重,距离菌源近的麦田和有充足菌源的重茬地块发病严重;在病害大流行年份,空中孢子出现早,数量多,发病严重;种子带菌量大,或不进行种子处理,病苗和烂种率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开花期灌水过多,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决定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一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降雨量、降雨天数和相对湿度;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其次是日照时数。小麦抽穗以后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相对湿度高,日照时数少是构成穗腐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小麦扬花到乳熟期高温、多雨,穗腐严重。穗期多雾多露也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凡是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需要进行预防。诊断要点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紫黑色粗糙的颗粒。发病规律初侵染来源:病原菌以子囊壳、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形式在各种寄主植物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上的子囊壳、分生孢子是下一个小麦生长季节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可以引起苗枯,而土壤中的病菌多引起茎基腐烂。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精选种子,减少种子带菌率.播种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按需合理施肥,氮肥作追肥时不能太晚。小麦扬花期不能大水漫灌,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降湿。为了减少初侵染菌源,要在小麦扬花前尽可能处理完麦秸、玉米秸等植株残体;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灭茬,尽快促使植株病残体腐烂,减少田间菌源的数量;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脱粒晒干,减少霉垛造成的损失。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化学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要掌握好防治适期: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喷第一次药。要掌握好用药方法: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如使用粉锈宁(三唑酮)防治则不能在小麦盛花期喷药,以免影响结实。化学防治种子处理: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l00kg种子用药100~200g湿拌。喷雾防治喷雾防治防治穗腐的关键措施,一般应于扬花10%~50%时施药。防治穗腐的最适施药时期是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施药应宁早勿晚。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可选用25%施保克乳油800~1000ml/hm2或80%多菌灵微粒剂750~1000ml/hm2加水常规喷雾、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450~600g/hm²加水常规喷雾。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症状: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上症状小麦白粉病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适宜条件下(10-20℃,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1d即可完成侵入过程。再侵染: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时只有3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S型曲线。发病条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和菌源数量等。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又以温度和湿度影响最大。一、温度对春季小麦白粉病的影响包括3个方面:一是始发期的早晚二是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发展速度的快慢三是病害终止期的迟早。如冬季和早春气温偏高,始发期就较早。小麦白粉病在温度O-25℃均可发生,15-20℃为发病最适温度,10℃以下发生缓慢,25℃以上病情发展受到抑制。二、湿度湿度和降雨对病害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三、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氮肥施用过多,灌水量大,往往导致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同时植株生长过于密茂,贪青徒长,叶片幼嫩,而且易于倒伏,植株抗病性差,白粉病发生较重。因此,肥水条件好的高产地块易于发病。田间水肥不足,土壤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细胞缺水失去膨压,抗病性下降,也会引起病害严重发生。如适期适量播种,氮、磷、钾配合使用,进行合理灌溉,控制适宜的群体密度,则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防治策略防治策略应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辅之以减少菌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初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主要措施有: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②合理施肥③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4.药剂防治①播种期拌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