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_第1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_第2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_第3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_第4页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处方考证

《脏腑辅助药物法》(以下简称法)的恢复,在中医学文献中是一件幸运。因为它保存的经方,与《伤寒杂病论》经方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所以引起医界关注。关于该卷子复出的详细情况及其真伪之辨,早有马继兴先生论述,后丛春雨先生曾从五脏病证治疗角度探讨了本写卷内容,本文现从古医方源流角度,着重探讨该写卷与《伤寒杂病论》及《汤液经法》的关系,藉以阐明古医方的源流。一辨证论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方《法要》中保存古佚书《汤液经法》、《桐君药录》的部分内容,于研究医学史和张仲景学说极有价值。全书360余行,约9千字,共有古医方47首。《法要》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1首位张机,即汉代《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法要》认为:“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用《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今亦录而识之。”又说阳旦、阴旦、青龙、白虎、朱鸟、玄武“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明确指出《法要》中的医方,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相似,两者同出于《汤液经法》一书。张机,字仲景,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众多,于是钻研《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所以后世称为“方书之祖”,尊张氏为医圣。在张仲景撰写的书中,有意避开了道家医方名称,或改称某中药名字,只保存古方中的药物和治疗宜忌内容。这种作法,可能与当时的黄巾起义有关,因为这次农民起义是以道教活动秘密联络的。作为朝廷命官的张仲景,在他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显然不能使用道家药方名,所以造成《法要》中所说:“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法要》又云:“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又为大小方,是外感天行疫疾的重要处方。这些,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有引用。魏晋医学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由此可见晋以前已有人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源流是有所认识的。三要》与《伤寒》的关系经比较,《法要》与《伤寒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小阴旦汤、小阴旦汤合采《法要》中的一些古医方,其名称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同,但它的组方用药以及主病却基本相同,现举例说明。如《法要》中有:“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这与《伤寒论》通脉四逆汤证的主病、方药不谋而合。通脉四逆汤证有“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这些在小泻脾汤证的原文中均能找到,而且两方的方药组成也基本一致,只是通脉四逆汤少用了一两甘草,但这并不影响通脉四逆汤主病。两方皆治阴盛于里,脾阳衰微之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又如《法要》之小阳旦汤:“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这与《伤寒论》中桂枝汤证相似。如“发热”与桂枝汤证中“热自发”对应,“自汗出而恶风”与桂枝汤证中“汗自出”“淅淅恶风”对应,而两方证中均有“鼻鸣干呕”。两方药味相同,桂枝汤只多用了一两生姜。二方的服法也十分相似,小阳旦汤服法为:“服已,取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这与桂枝汤之服法极似,桂枝汤的服法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不汗,更服依此法。”如此之似,足见二方是出于同源。本方后有一句“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汤”。正与《伤寒论》之小建中汤相合。《法要》指出:“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此方证与《伤寒论》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极似,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小阴旦汤证的“干呕,下利”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的“自下利者”、“若呕者”对应,方药组成基本一致,只是小阴旦汤少用半夏一味而已。二方皆是治痢之方,小阴旦汤清里热而去外邪,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治表邪不解入里化热移于肠道,也为里热外邪,二者主病之病机同,主治同,方药亦相近,足见关系密切。《法要》有:“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其中“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与《伤寒论》小柴胡汤证之“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满”相对应;“胸胁支满,往来寒热”与小柴胡汤证中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相对应。两方药组成基本相同,小阴旦汤只多一芍药,两方柴胡一为八两,一为半斤,看似不同,实则相同,古之一斤为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主病相似,主方又同,二者很可能来源于一方。《法要》指出:“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这与《伤寒论》中黄连阿胶汤极似。小朱鸟汤证中有“心气不足,内生烦热”,黄连阿胶汤证中有“心中烦”;小朱鸟汤证有“坐卧不安”,黄连阿胶汤证中有“不得卧”。两方药物组成相同,服法亦近似。黄连阿胶汤服法:“上五味,以水八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二者除少数字不同外,余皆相同。《法要》还指出:“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方:栝萎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斤(洗,去滑)。上三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金匮要略》的栝蒌薤白半夏汤证中的原文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二方证基本相同,药也是一样的,只是煎煮方法,小泻心汤用白浆也就是米醋煮药,而栝蒌薤白半夏汤用白酒煮药。米醋性酸,酸而收心气,涤痰宣痹,通达胸阳。白酒为熟谷之物,上通于胸中,可佐药力上通下达,通行血脉。二者目的皆为通胸阳而止痹痛,仍可认为两方相同。《法要》说:“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斤(洗,去滑),枳实(熬)二两,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此方证又与《金匮要略》中枳实薤白桂枝汤主病相合。大补心汤有“胸痹,心中痞满”,栝蒌薤白桂枝汤有“胸痹,心中痞”;大补心汤有“气结在胸,时自胁下逆抢心”,栝蒌薤白桂枝汤有“留气结在胸”、“胁下逆抢心”。方药上,大补心汤较栝蒌薤白桂枝汤多一味半夏,枳实、厚朴较栝蒌薤白桂枝汤为少,可能为补大补心汤枳实、厚朴之不足而加半夏,平逆而散胸中之气结,并不影响开郁化滞、行气降逆的主治作用。《法要》指出:“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此方证与《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证意同。黄芪建中汤证为:“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诸不足”在大阳旦汤中称“气息,身劳力怯,恶风凉”,“里急”是大阳旦汤中的“腹中拘急”。两方组成基本相同,大阳旦汤多用了一味人参,人参为补诸虚劳损之上品,用在此处恰当之至,不影响大阳旦汤之主治,因此说两方证基本一致。2.辨治伤寒、结所需三因此类方证与《伤寒论》比较,主病不同,但病机相同,中医有异病同治的,出现以下情况不足为奇。《法要》有:“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芍药六两,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本方之药物组成与《伤寒论》小建中汤方同,但小建中汤之主病为“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二方一治脾劳脾虚,无表证,一治本已脾胃中气不足而复感外邪,所以小建中汤中多用一两桂枝以去表邪。从病机上讲,建中补脾汤证主因是脾虚,小建中汤证也是因中气不足而外邪入侵;《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以祛邪是小建中汤的主旨。二方都是为补中益气的补虚而立,病不同,病机则同,施治正应了异病同治之原则。《法要》:“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此方组成与《伤寒论》白虎汤同。白虎汤证为:“伤寒脉浮,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二方一治天行热病,一治伤寒外邪入里化热,虽病不同,但皆造成里热炽盛,出现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的阳明四大证。中医有证同治亦同的原则,二方相同也在情理之中。《法要》:“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其方药组成与《伤寒论》的真武汤基本相同。不过二者主病有区别,真武汤主病:“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满,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方证一为天行病,肾气不足,内气虚寒;一为少阴病或太阳病发汗后所造成的虚寒有水气。起病虽不同,但皆造成肾阳虚水泛,水寒相搏,所以方同。《法要》:“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与泻心汤方药相近。《伤寒论》中有干姜黄连黄芩加人参汤,此方较泻心汤方只差一味甘草,主病区别也很大。干姜黄连黄芩加人参汤之主病为:“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若食之即吐,干姜黄连黄芩加人参汤主之。”二方,一为误用清下而寒盛于下、阳格于上的上热下寒,一为误用吐法而寒格于上的上寒下热。虽其寒热上下各有不同,但皆为寒热相格之证,因此两方用药基本同。干姜黄连黄芩加人参汤不用甘草,乃是因为甘草性甘温,吐家不喜甘,所以不用。《法要》有:“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此方与《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方基本同,竹叶石膏汤有人参无半夏,主病不同。竹叶石膏汤:“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方主治伤寒已解而气血未复,大白虎汤主治天行热病、日久伤及气阴的恶候。一为病将愈,一为病已深,久病不愈,可谓相背矣。然而中医之辨证施治,无论病如何,只要证同,即可用同法,二者皆为气阴耗损不足之证,因此可用相同之方。一方有人参,是由于竹叶石膏汤证以补虚为主,外邪已去。一方有半夏,是因为大白虎汤证仍有心中烦热,所以补虚之时仍要兼顾除邪。3.小青龙汤方证组成也相同《法要》与《伤寒论》均有大、小青龙汤,但二者内容并不相同,应当区别。《法要》为:“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这实际上是我们所熟知的《伤寒论》中麻黄汤的组成与主治。麻黄汤证的“发热,无汗而喘”与此方证的“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对应,麻黄汤证的“身痛,腰痛,骨节疼痛”与此方证之“身疼痛”对应。二方组成相同,用量相近,就连服法都相同。而《伤寒论》小青龙汤不论方药组成及主病,都与此方有很大的区别。详解见小青龙汤。《法要》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为治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之方。这与《伤寒论》小青龙汤所主之证相同。小青龙汤证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药组成也相同。但《伤寒论》大青龙汤则为治太阳与阳明合病、伤寒兼有里热之证方。不但主病不同,而且方药组成也不相同,大青龙汤方为麻杏石甘汤加桂枝、生姜、大枣组成,二方虽有些药物为共有,但主药不同,作用也不同,因此二方不是一方,虽名同,但实质不同。4.大玄武汤,清真武汤、理中丸、脾肾阳虚合而为一《法要》有:“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力弱者。方: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从其方药组成看,是《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丸二方的合方。而从其主病上看“肾气虚疲,腰背沉重,四肢清,气力弱”正是肾阳虚惫,命门火衰,这与真武汤之治肾阳虚基本同。而“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为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而湿浊下泛之候,这与理中丸的“霍乱,不欲饮水者”的病机相同,皆是脾阳虚而水湿下注。因此,大玄武汤证虽不见真武汤之“自下利,有水气”,也不见理中丸之“霍乱,不欲饮”,但其病机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肾阳虚与真武汤之肾阳虚、理中丸之脾阳虚同,二者合而为一,也是脾肾阳虚。可见病虽不同,然病机相同,因此二方合为一方。5.加药以加丸治及药味加丸《法要》有“小补脾汤,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日三。若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