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到生活设计,改变的力量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于深圳举行_第1页
从设计到生活设计,改变的力量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于深圳举行_第2页
从设计到生活设计,改变的力量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于深圳举行_第3页
从设计到生活设计,改变的力量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于深圳举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设计到生活设计,改变的力量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于深圳举行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形式,该项目在今天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在现代设计的强力推动下,现代文明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生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设计以其巨大的力量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精神文明;不仅为现代社会,也必将会为人类的将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2011年11月2日至3日,由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和深圳大学主办,深圳现代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携手承办的“2011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在“设计之都”深圳举行。这是在2005、2007、2009年三届深圳设计论坛暨设计邀请展基础之上成功举办的又一次国际性学术盛会。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开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亚东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纽约理工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巴塞罗那艾利萨瓦设计学院等国内外30余所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日本、英国、美国、韩国的知名设计师,近百位设计业界人士共聚深圳大学,以“设计,改变的力量”为主题,从设计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态设计、后工业化消费社会的设计应对、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及模式转换、创意设计产业的现实与愿景、设计领域的跨界与融合、设计理论研究视角之变化等多个方面切入,分析当下、展望未来,研讨了设计艺术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设计的善意与人类历史现代社会,设计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甚至生活态度,反之,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认知及态度,又更加深刻地决定着设计的发展方向与内涵。设计之善美,与人的生活及生存是紧紧相连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许平、苏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超德,以及来自日本的知名工业和建筑设计师黑川雅之几位学者的报告,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设计之善美。杭间通过谈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的体会与反思,阐述了“仁:设计的善意”的观点。他指出,“设计的善意”主题的提出是为了从当代设计前沿发展的层面找到一个点,征集全球设计师关于“设计的善意”的讨论,讨论设计如何设身处地地为人、为人的生活着想。设计师个人的因素和消费者盲目的选择,使得设计在美化和方便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内容。“我们力图通过中国价值的张扬来弥补这一局限,所以在‘设计的善意’前面用了一个‘仁’,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想通过这样的主题让参展的各国设计师更多地理解中国人对生活、对艺术、对物质制造的最基本的观念。”杭间通过“设计的善意”的本意挖掘,探讨了设计的价值和责任。设计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还是有其自身的责任和价值?这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今天,设计已经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很少有这样一种常识,即通过设计来促进更大规模、更具体的、更细腻的民主建设和设计的社会化。“设计为人民服务——基于全民共享与民主参与的广义设计论”是许平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主题。他借用大家极为熟悉的“为人民服务”,来展开他对设计广义的演绎,指出在迅速增长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设计教育系统里,我们能不能使得设计教育在可能的情况下有梯次化、有差异性;有没有可能在今天这样设计同质化的基础上,使得设计有另外一种能量的释放,比如公共政策设计、公共服务设计,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设计所带来的善意和设计给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便利。日本的设计始终有着自己的哲学和美学追求,其中体现出的危机感似乎是日本文化中固有的一面。黑川雅之透过人口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粮食短缺等一系列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和危机,阐述了作为设计师所应该引起的思考,其路径包括以下各个方面,比如忧患意识、全球性、高视点、设计和产业的减量以及对自然和技术的敬畏。建议设计者应该以一种虔诚的、敬畏的心理,在精致化设计和产业之间形成脆弱之心,产业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技术上的发展,应更多地考虑人性化,从精神层面求得发展。李超德也关注了设计之善美的深层内涵,提出了设计的终结目的究竟是人还是自然,是将人作为满足一切欲望的目的地还是将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的问题。认为现代设计往往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更说不上大自然,设计学应该是对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解释,而非仅局限于视觉。从大设计的视角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如果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就形成了对抗性关系。设计理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人类的一切行为只有符合了善的目的,才可谓“美”。构建新的城市视觉结构“世界变了,使得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我们处在综合问题的时代,单一的解决方案很难处理今天复杂的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所以我想跨界是必然,不是我们自己生硬造出来的行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马泉所演绎和诠释的视觉设计,已经完全不限于我们过去由传统的装潢艺术所派生出来的视觉和视觉传达的狭义概念。面对“有建筑无城市,有广告无品质”的现状,马泉走出了一条跨界的解决之路——视觉设计改变城市,通过改变建筑语言、户外广告、城市家具、空间环境等,优化空间视觉秩序,提升视觉品质,构建新的城市视觉结构,修复目前的城市的视觉混乱。依据自己的理念,马泉完成了北京、重庆、成都、济南、包头等城市的整体视觉规划,改善了城市视觉现状,得到了当地百姓和政府的认可。“发现问题、改变自己、突破界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当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问题,用设计改变城市视觉品质和质量,也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马泉如此总结自己的跨界。来自英国的建筑设计师克里斯多夫·克莱穆特阐述了音乐、吸引因子等与建筑的融合,展示了一种奇妙而和谐的跨界之尝试。在20多年前持续了近千年的建筑世界中,建筑是从问题开始,是从限定性开始,于是由此派生出结构,由此形成通用化、互换性、标准性。而随着新技术的昌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师使用电脑的广度、深度和电脑普及性的提高,今天的设计已经不是从问题出发,而是从影响因子、从指令、从条件开始操作设计软件,然后进入相对过去而言更加自由的天地。克里斯多夫以其设计的韩国釜山歌剧院为例,说明了音乐和劳伦斯磁场理论对建筑灵感的影响,“规划在建筑歌剧院时所需要的建筑部位,包括前庭、中庭、后庭、视听室等,通过改变不同吸引因子的强度来对应建筑的功能区域,然后假想这一大群分子运动是从海上过来的,碰到这些吸引因子,最后由于不同的强度、不同的大小,产生出这种运动轨迹,我们把这些运动轨迹用于整个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就产生出了最终神奇的效果。”关于音乐与建筑的跨界结合,克里斯多夫这样认为,“音乐和建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用不同方式有一些联系,我们应该多看一看两者的概念,找到相通的地方,并且把这些概念加以利用,最后使音乐和建筑这两种艺术形式多多受益。”而他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他从音乐或者物理的理论出发去探求建筑,最终发掘出一个奇妙的世界。不断尝试,大胆发掘,这正是设计的魅力所在。对当代学生的启示新生力量是事物发展的最强动力,有关设计的议题,总会涉及到对设计教育、对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探讨。此次论坛也如是。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设计的后生力量才能更强劲。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路盛章、西班牙巴塞罗那艾利萨瓦设计学院院长莫拉加斯、美国艺术家杰奎琳·桑弗斯等国内外学者、艺术家就设计教育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路盛章提出了大动画、大美术和大设计的教育概念。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设计教育也应有新的路径、新的方法。多媒体人才培养、视觉设计人才培养应该沟通与融合,要打通媒体区隔、打通校园区隔、打通国界区隔、打通师生区隔。路盛章还强调了生源大学培养和社会协同培养的理念,指出生源选拔、大学教育和社会培养这三个环节应该密切联系。莫拉加斯提出了今天设计教育和设计领域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如何解决设计问题,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能不能发现问题,有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莫拉加斯认为,现在的学校或学院派风格,包括未来也应该持续的好风格,即学生们应该有形成自己主观意见的传统,并且在形成以后应该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批评。同时,要有敢于面对非议和批评的胆识,这也是艾利萨瓦设计学院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重中之重。莫拉加斯所认为的新的教育环境,包括当下学生的心态、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还有心理教育环境。巴塞罗那有着充满创意的、艺术的、热情的、开放的、勇于试错的大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意无限滋生的温床。“我们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因为对于一个设计师的成长来说,犯错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他认为阅历对一个设计师来说非常重要,强烈建议学生能够去世界各地周游,为创意储存灵感。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赵健也指出,在今天商业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三种革命同时发生、同时进行的环境里,学生把自己关在学校里进行所谓的设计学习是不够的。今天中国学设计的在校学生已经有150万左右,意味着中国有接近10万名在校教设计的教师,意味着中国有5000名以上二级设计学院的院长,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万名设计系主任,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是一个特别的例子,不具有示范性,也不具有可参照性。应该以新视点、新立场、综合价值来看待,这就是莫拉加斯所说的新教育环境,我们处于中国当下教育大平台下,应该对我们的教育环境有所思考。与几位学者的分析角度不同,作为一名自由的艺术家,杰奎琳·桑弗斯则和大家特别是论坛现场的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天赋和才能是如何启动的。杰奎琳·桑弗斯做过记者,组建过妇女组织,开过公司,在成为四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开始学习雕塑,她的艺术创作可以说是建立在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之上。她告诫年轻的学子,人生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用来谋生,第二部分是不断学习和积累,升华到第三部分才是随意而行,随性创作是需要前两部分作为铺垫的。“享受每一天的经历,彩绘你的人生”是杰奎琳·桑弗斯的人生态度。情感关爱尤其是人文关怀是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这是值得设计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设计需要用心灵来引领我们的智慧,而不只是用僵化了的程序和方法去制造物质。与论坛相呼应,此次设计邀请展着重突出国际性、综合性和探索性,此次参展的师生作品从各自的视角展现了在都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设计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