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比较视野中的句内紧与句外紧_第1页
俄汉比较视野中的句内紧与句外紧_第2页
俄汉比较视野中的句内紧与句外紧_第3页
俄汉比较视野中的句内紧与句外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俄汉比较视野中的句内紧与句外紧

作者认为,俄罗斯汉语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俄语属于语法语言,围绕语法中心进行语言输入,注意主和语法的协调关系,并严格限制静词组合的构成、数量和形状。句子的内部语法非常严格,句子的外部秩序非常联系(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文章的前后处理通常不影响句子的意义)。与汉语相比,它更灵活,即“语言密集,语言外部放松”。汉语是一种意义上的语言。只要这个意义上是这样,它就可以形成一个句子。句子的内在组成缺乏格式限制。如:五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五个人。这两个语句都可成立。汉语传统上并不重视语法研究,“汉语没有自己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自己的语法哲学,只好运用西方语言学的成果,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到朱德熙基本上都是如此。”(潘文国,2004:356)“现代汉语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是在印欧语强力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会森,2004:4)“中国在语言理论上的觉醒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潘文国,2004:356)然而,汉语有比西方发达的文章学。“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古代那样给写作以崇高地位。”(王凯符张会恩,1992:2)重视章法、写作技巧的研究,“章法决定句法”(黎锦熙,1984)、“写作之法重于句法”的汉语理念,形成汉语语法“句内松(缺乏形态规则制约),句外紧(句子组合之法决定句法、注重发挥语序组句成篇的功能)”。汉语“句外紧”,这可具体体现为,汉语与俄语相比,更注重行文线索的连贯一致(参见陈洁,1990),更讲究语句的排列顺序,强调言之有理,言之有序,顺理成章(参见陈洁,1996)。汉语“句内松、句外紧”,俄语“句内紧,句外松”,这与俄汉民族分别擅长整体综合与个体分析思维及其各自的文化特点具有相当程度的通约性。分析与综合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它们是相互关联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就是把考察对象分解为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并揭示它们在整体中的性质、功能,进而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综合即将所探讨客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规律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一定规律”指事物本身的内部联系;这种有机整体是在全面把握事物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后,予以归纳、概括所得,它再现事物整体原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万物,通常是先通过分析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再进行综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分析与综合是辨证的统一。对复杂事物等的认识,常常是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每个民族都兼用综合与分析这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与俄罗斯民族相比,汉民族擅长整体综合思维。这符合自古以来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是由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的。作为宇宙观的自然观,“天”乃万物之本原,“人”为天造之物。“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外界的有机协调联系与和谐相处。作为认识论范畴,“天”为认识客体、对象,“人”系认识主体。“天人合一”,即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包容联系。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例如,人们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外界等的和谐相处。从《易经》的八卦思想至老子、庄子的原始思维,乃至道学的太极思维,都注重对天、地、人相互关系的探索,这种探讨将自然、社会、人生看作有机整体系统,于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应运而生。“天人合一”在中国艺术上常常体现为“天人感应”、“心物共鸣”。中国艺术,从整体上讲,具有浓重的“写意性”,注重人与景、意与景、情与景的交融,并寓情于景,人在景中,追求内容与形式整体和谐,重神似与领悟,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中国国画不对大自然做一笔一划的临摹,也不讲究光线对色彩的作用及山水画物的几何比例,而是画家把个人融入画中之景,还可以在画面旁边题写诗文,形成诗文书画的“整体和谐”之美。京剧也是一门综合艺术,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为一体,兼有做、念、唱、打多种演技。中国相声同样为综合艺术,说、学、逗、唱乃其基本表演方法。中国园林建筑,布局力戒人为对称,楼台亭阁因地赋形,徜徉其中,步移景迁,人与景浑然一体。这也是“整体综合”构思的体现。中医是我国医学瑰宝,其断诊手段——望、闻、问、切,属于用整体综合方法诊断病情。在文学形象塑造方面,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擅长写“群像”,如《红收稿日期:2007-05-21(修改稿)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等等,而以个别主人公为主贯穿情节始终的长篇作品相对稀少。《水浒》中的中心人物“宋江反被淹没在群星之中,失去了耀眼的光彩”(徐行言,2004:317);《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刘备、曹操、诸葛亮反倒时常显出无可奈何,英雄气短的窘态”。(徐行言,2004:317)这符合儒家“重群体、轻个体”的思想。汉语传统文学作品人物肖像的描写,惯用白描手法,从整体粗线条地勾勒人物外形;汉语传统文学作品人物心理的刻画,往往言简意赅,多从宏观角度用三言两语简析人物内心世界,较少使用细腻的心理描写笔法。汉语语法、修辞、逻辑,尤其是语法与修辞,与俄语相比,联系更为紧密,讲究音节、音步、节律的组配,有双声迭韵、“四字格”、“对偶”等,古代六朝时还盛行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这一切都说明,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语法与修辞紧密结合,侧重整体综合。从整体综合思维出发,在汉语方面的典型表达是,汉语时间(如年月日的写法)、信封地址、空间方位(如:放在书房写字台抽屉里的书)、姓名的表达,均采取“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的写法;在连贯话语构成方面,更注重行文线索(话题)的一致、连贯(参见陈洁,1990),更讲求行文语序的整体次序(参见陈洁,1996)。俄语年月日、信封地址、空间方位、姓名的表达则是“由小到大”、“由个体、部分到整体”。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俄罗斯国学大师Лихачёв(1999;吴晓都等译,2003:21)指出:“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东方。”18世纪中叶,彼得大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教、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欧化”改革,进一步加速了俄罗斯融入欧洲的进程。俄罗斯民族的祖先,自古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熏陶。古希腊有先进的几何学和形式逻辑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注重个体、部分分析,重视分类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十大范畴体系,认为它们能囊括自然界万物,可概括主词与谓词一切结合的可能。范畴即事物及其属性的总结,如范畴说明主体是何物,可分别说明其质、量、关系、时空、动与被动等。这对俄语后来的语法研究颇有影响。公元1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确定希腊正教为国教,皈依拜占庭式基督教——东正教。按照修道院院长约翰·埃科诺姆采夫的观点:俄罗斯人的个性极端主义以及他们试图凭借一时爆发的意志力达到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在拜占庭式的基督教里找到了舒适的温床。(转自吴克礼,2001:323-324)俄罗斯现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别尔嘉耶夫(1998:3)指出:“俄罗斯精神的景观与俄罗斯土地是一致的。”古代俄罗斯绵延着一望无际的草地、森林,其疆域缺乏自然保护屏障;由于家园缺乏天然防护,古时的俄罗斯民族时常受到其他游牧民族的侵扰,面临东西方两面威胁,12世纪-13世纪日耳曼骑士团、瑞典、中国元朝游牧民族都曾大举入侵俄罗斯,成吉思汗及其后嗣对俄罗斯占领长达200多年,更是在俄罗斯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因此,为了生存、发展,俄罗斯人善于把进攻作为积极防守的手段,注重个体与个性发展,特别注重军事实力的发展,强调人对自然、外界的征服、驾御。由于崇尚力量、武力,因此,俄罗斯人的道德价值观崇尚的是力量、勇敢、武力,这与我国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迥然有别。俄罗斯人通常把外界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其中一种表现是,他们欢度某些节日时反映出强烈的“排外”情绪。如在2月23日“国家保卫者节”(ДеньзащитниковОтечества,俄罗斯人也称之为男人节,Мужскойпраздник),5月28日“边防军节”(Деньпограничника),8月2日“登陆者节”(Деньдесантника),11月16日“海军陆战队节”(Деньморскойпехоты),在这些节日期间,在俄罗斯的外国人应尽量避免出行,以防被无故殴打。(赵为,2005:50)俄罗斯著名的列瓦德民意调研中心不久前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有53%的被调查者承认,俄罗斯社会中存在着排外情绪”。(姜辛,2006)2006年8月28日,莫斯科内务总局局长普罗宁上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仅莫斯科目前就有十多个极端民族主义组织。(姜辛,2006)与俄罗斯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相关,他们在思维方面表现为偏重于个性自主、个体发展。重个体分析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是:现实主义,即强调细节的真实,以及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体现在绘画方面就是写实性,注重细节的真实感,这突出反映在俄罗斯18世纪现实主义的肖像画创作中。如德·格·列维茨基(1735-1822)画的《杰米多夫肖像》,在庄重的贵族生活氛围中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尹·尼·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是“巡回画派”的思想领袖,他创作了一系列俄国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的肖像画,如列夫·托尔斯泰、谢德林、涅克拉索夫等;他长于以写实手法描绘人的内心世界和复杂心态。尹·叶·列宾(1740-1805)是俄罗斯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中心是人民的生活。俄罗斯雕塑也时常体现出俄罗斯艺术共有的现实主义、写实性倾向,如舒宾的作品戈利京(1775)、奥尔洛夫(1778)、罗蒙诺索夫(1792)等。在建筑艺术方面,俄罗斯师承西方哥特式(готика)、巴洛克式(барокко)、洛可可式(рококо)风格,但又保留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如在17世纪下半叶形成莫斯科式的巴洛克或纳雷什金风格(нарышкинскийстиль),其特点是:多层结构,清晰对称,细节雅致,并采用装饰性白石雕刻,正面有彩色瓷砖、花纹,整个建筑呈现明显的向上的动态感等。纳雷什金修建的费利的圣母教堂(1690-1693)、新圣母修道院的多层钟楼、圣三一修道院的膳房,等等,皆为莫斯科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吴克礼,2001:353)。18世纪40年代-50年代形成的“俄国巴洛克风格”,气势恢弘、壮观,轮廓清晰,富丽堂皇,图案精致,色彩鲜明;“除了颂扬君主政体以外,还传播了建立统一的俄国、提高俄罗斯民族生活的进步思想”。(Овсянникови;苏杭译,1987:81)彼得堡的斯莫尔尼修道院大教堂(1748-1754)、皇村的普希金城建筑群、冬宫(1754-1762)等,均是俄罗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群星璀璨,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空前高度。列夫·托尔斯泰善用复合句再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屠格涅夫擅长描绘少女肖像并刻画其微妙的心理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精于描述人物的矛盾心理,等等。逼真的肖像刻画和细腻的心理细节描写等,是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不同于汉语经典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俄罗斯民族在上述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出的个性,与该民族注重个体分析思维紧密相连。俄语语法条分缕析,分类精确,这尤其突出地体现在1980年出版的苏联科学院编纂的《俄语语法》中。该大型语法工具书对许多语言现象的分析、描写,精细入微,且全面详尽,是体现个体分析思维的典范之作,将个体分析思维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上文所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句内松,句外紧”,这与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及文化方面擅长整体综合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而俄语是语法型语言,“句内紧,句外松”,发轫于俄罗斯民族善于个体分析思维。这主要是针对俄汉民族整体传统而言,是大致性的,并不否认存在分析与综合交叉情形。分析与综合时常难解难分,因为“思维就是把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