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读后感_第1页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_第2页
批判性思维读后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有感在团支部的推荐下,我最近读了《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这本书列举了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教导我们要学会提问,始终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接收新信息或新知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对书中片段有所感悟。如本书第一章所言,我们目前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从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上都会接触到很多新消息和新观点。我们对于这些新消息或观点不能直接全盘接受,我们要判断哪些是专家的观点,哪些专家的观点值得信赖,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精力。就像是我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刷新微博信息,微博上有许多自称专家、粉丝较多或得到官方认证的人经常在转发一些消息,这些消息有时候是前后矛盾的,有时候来源不明确,有时候就完全是无稽之谈。然而,仍会有大批微博用户在后面进行评论转发。这些人可以说是完全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他们轻易就接受了这些观点。“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思维方式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即吸收。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较快较轻松地吸收大量知识,然而它也存在很大缺陷,它不能有效地甄别出哪些信息可以相信,哪些应该反对。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要带着提出问题的态度去进行阅读,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淘金式思维。”事实上,在我们另外一门专业课上,老师也在致力于培养我们的淘金式思维方式。在阅读文献时,要进行思考,在页边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文章某方面的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批判性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加强的。我觉得我现在对平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提问,在读第一章关于枪支控制法的例子时,我自发对那些观点表示怀疑。同样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信息的发布渠道、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法、实验参照组设置进行质疑。然而,对于学术方面,还是不能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这也需要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练习,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本书第2章在讲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同时还介绍了批判性思维和自己的写作和演讲。在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把论题说清楚,要让结论明显易懂。这样既能增加读者的可读性也能提高我们论文本身的逻辑性。我们还要注意论文的结论一定要和开头的论题相对应。文章结构的第三个要素就是理由,第三章就是在重点介绍确定理由的方法。“我们在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时,要首先考虑清楚为什么支持某个观点并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样评价才能公正。要确定理由,就必须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那些与自己看法不同的观点。”所以,当我们写论文或做演讲时,我们要介绍清楚我们的结论和理由,让读者或听众了解我们打算做什么。还要注意使用词语、句子、段落和提示语来说明论证中的逻辑关系。一个清楚的逻辑关系是好的论文的关键。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我们自己的合理判断。前三章已经介绍了文章的基本结构要素,下一步就是准确理解论证部分的含义,这需要我们更加注意语言上的细节。这一章里作者强调的就是表述的精确性,这也值得我们的注意。在我们使用一个新词时,我们要对其内容进行解释,消除歧义,比如书中的“电视暴力”的例子。还有一点既是本章强调的也是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减少模糊信息,比如说书里举到的一个例子“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电视暴力”,这句话的含义就不确切,是指强行制定法律来禁止播出有暴力行为的节目,还是指在网络上制造公众压力来限制晚间电视节目中播出暴力影片。在我们自己论文写作中,在文章最后政策建议时,一定要减少此类错误,要给出明确的信息,而不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还有描述“电视成瘾者”时,要给出明确的定义,即一个人看多长时间电视才算电视成瘾。这点也需要注意。我们自己在写作时,一定会用到推理。在论证中,我们要避免犯推理错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能犯错误的地方,我们可以记住多数有争议的论题,作为警示,防止自己犯此类错误。书上举的很多例子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仔细感受。本书第八章、第九章介绍了如何判断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书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判断可信度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运用一下问题:你的证据是什么?证据在哪里?你肯定它是真实的么?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实的?你为什么相信它?你能证明它么?我们要养成常问这些问题的习惯,从而更好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我们在平常的阅读文章或写文章时,要更多地用到一手资料而非经过别人整理加工后的二手资料。同样,我们也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这点我在专业阅读中做的不好,我在读统计研究和经济研究时,总是会觉得上面的文章一定是完美的,纠不出错的,也少了积极的思考。我们还需要注意,尽管科研证据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我们还是要避免过早地相信研究所得的结论。统计学会经常用到抽样技术,在对抽样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到几个问题。首先,样本必须足够大;其次,抽出的样本在广度或多样性上必须与得出结论的事件一致;最后,抽样越随机,样本就越理想。当一个演说者或作者想你提供一些证据并提出一个原因来解释这些证据时,往往有必要寻找干扰性原因。当我们在寻找干扰性原因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避开作者的解释,看看能否构建自己的理论。同时,我们要注意相关不代表因果、不要混淆“在此之后”和“由此引起”。人们经常运用统计数据来提供证据,数字使证据看起来非常科学、精确,然而统计数据可以并且经常欺骗大家。作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我们就必须查明误用统计数据的推理。本书第十一章提供了一些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查明统计数据的欺骗性。这一章也通过许多较为常见的滥用、误用统计数据的事例来提醒我们小心统计数据所提供的证据。最为常见的就是平均数的滥用,我们对此已有很大体会,当作者试图用平均数的结果得出结论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