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_第1页
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_第2页
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_第3页
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_第4页
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亚太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亚太地区吞咽困难的发病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引起当地胃肠医师的关注。我们希望找到最好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以解决亚洲游戏的发病率和疾病。亚太地区IBD临床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均有别于西方国家,这可能与环境、遗传背景差异有关。亚太地区肠结核和其他肠道感染性疾病较常见,使IBD的诊断和治疗更困难。此外,亚太地区尚未制定IBD的处理指南。为解决上述问题,2004年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大会主席萧树东教授组织成立了IBD亚太工作组。该工作组的目的在于起草IBD处理指南,计划组织IBD大规模背景调查研究。工作组成员包括本地区IBD专家、胃肠病学专家和研究者,包括DharmikaDjojoningrat(雅加达)、ClaudioFiocchi(克利夫兰)、KwongMingFock(新加坡)、PeterGibson(墨尔本)、KLGoh(吉隆坡)、WonHoKim(首尔)、Shiu-KumLam(香港)、RopertLeong(悉尼)、林三仁(北京)、SathapornManatsathit(曼谷)、欧阳钦(成都)、HaruhikoOgata(东京)、CJOoi(新加坡)、潘国宗(北京)、JoseDSollano,Jr.(马尼拉)、JosephSung(香港)、RakeshTandon(新德里)、萧树东(上海)和郑家驹(苏州),由胡仁伟(成都)和王玉芳(成都)担任秘书。2004年7月8~10日该工作组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进展报告、IBD处理的问卷调查、分组深入讨论和征求大会意见。这些内容考虑到该地区胃肠专科医师和社区医师的需要。采用循证方式回答上述问题并形成IBD处理共识意见。该共识意见在北京2004年APDW会议上提出并得到认可,现修订如下。一、亚洲国际社会ipd的发病时间亚洲近期研究证实,UC和C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较北美洲和欧洲低。亚洲是一个多样化的大陆,各地区IBD报告有显著差异。与西方国家相比,其发病时间有延迟现象。为进一步解释这些结论,一系列问题在中国三亚的APWP-IBD会议上提出并讨论。1.uc和cd的发病率在亚洲,UC的年发病率为1.0/10万~2.0/10万,CD则为0.5/10万~1.0/10万。UC的患病率为4.0/10万~44.3/10万,CD为3.6/10万~7.7/10万。由此可见,UC较CD常见。韩国的研究发现,UC的患病率为7.5/10万。新加坡则报道UC和CD的患病率分别为17/10万和3.6/10万,中国推测UC和CD的患病率分别为11.6/10万和1.4/10万。亚洲地区IBD的患病率并非普遍低,印度UC的患病率出乎意料地高,约为42.8/10万~44.3/10万。总之,高质量的IBD研究在亚洲较少,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国家无明确的IBD登记制度,许多研究基于住院病例或分组人口。除地理差异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可观察到种族差异,其中印度裔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一直较马来西亚裔和华裔高。2.cd患者的年龄虽然在亚洲的研究中UC和CD的发病高峰年龄有所不同,但与西方国家报道的基本相似。日本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UC的发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而CD为15~24岁。韩国的一项报道称,诊断CD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5岁。Leong等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大陆和香港,CD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分别为33.1岁和37.2岁,与Jiang等的结果类似,其UC患者和CD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44.0岁和37.7岁。亚洲IBD的发病年龄双峰分布证据较弱且不确定。日本Morita等的研究显示,男性CD患者的发病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Leong等的研究结果为2.5倍。虽然男性CD发病的风险较高,但UC发病的性别差异不如CD明显。3.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Kitahora等报道日本UC患者的家族发病集聚现象显著,韩国亦有类似的报告。CD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尚未被充分研究。有研究报道,既往和近期吸烟均是CD发病的一个高危因素。与此相反,日本有学者则认为吸烟对UC有保护性作用。Nam等报道,韩国患者中阑尾切除对UC有保护作用。4.uc患者肠外表现虽然亚洲和西方国家UC患者之间病变累及范围似乎无显著差异,但也有结论不一致的报道。韩国Yang等和新加坡Ling等均报道,UC患者远段结肠、左半结肠和泛结肠病变比例几乎相等。而Jiang等报道70%的UC患者直肠受累。另有报道,2%~34%的UC患者发生肠外表现,CD病变主要累及回结肠,另约30%患者累及结肠,10%~20%患者仅累及小肠。2%~30%患者可见肛周病变,较西方国家少见。日本长期随访研究发现,UC和CD的长期预后均较好,类似或略优于西方患者。5.亚洲患者缺乏nod2/map15基因突变虽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UC患者中可发生变异,但亚洲CD患者的变异最显著。中日韩三国研究均报道,与西方国家相反,亚洲患者缺乏NOD2/CARD15基因突变。这个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也许可解释亚洲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的现象。二、亚apwp-iIBD诊断方面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由组织学或血清学验证的金标准;二是鉴别诊断困难,与IBD表现相似的疾病较多。IBD的诊断建立在全面评价临床表现、放射影像学、内镜检查和病理学证据的基础上。在三亚APWP-IBD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与IBD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关的中肯问题。基于文献复习和各自经验,与会者达成下列共识意见。1.lenn健全标准IBD诊断标准较多,包括Mendeloff标准、Lennard-Jones标准、世界胃肠病学组织(OMGE)的国际多中心评分系统和日本IBD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改良的Mendeloff标准应用广泛:手术标本或活检标本一般特征确诊UC:(1)腹泻或便血6周以上,至少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且发现一个以上的下述表现:黏膜易脆、点状出血、弥漫性炎性溃疡;钡剂检查发现溃疡、肠腔狭窄或结肠短缩的证据;(2)手术切除或活检标本在显微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疑诊UC:(1)病史不典型,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有相应表现;(2)有相应病史,伴可疑的结肠镜检查表现,无钡剂灌肠检查;(3)有典型病史,伴可疑的钡剂灌肠发现,无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报告;(4)手术标本大体表现典型,但组织学检查不肯定。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CD结肠炎后,如果有明确的组织学检查发现,如非肉芽肿性、连续性黏膜炎症和直肠受累延及结肠可确诊,缺乏组织学证据则属疑诊。免疫组织检查确诊CD:手术标本在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有典型表现,显示节段性、穿壁性病变、裂隙性溃疡和非干酪性肉芽肿,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聚集。疑诊CD:(1)剖腹探查发现肠道有典型肉眼改变,但未行组织学检查;(2)手术标本具有典型大体特征而组织学检查结果不明确;(3)结肠镜表现符合并具有组织学特征强烈提示CD;(4)放射学检查显示伴有梗阻或瘘管的慢性炎症。排除感染(特别是肠结核)、缺血、放射损伤、淋巴瘤或癌后,如果存在肉芽肿伴下列特征性改变之一,如跳跃性溃疡、不连续溃疡、裂隙性溃疡、瘘管、狭窄或阿弗他溃疡等;或无肉芽肿但有上述病变中的3项,可确诊CD。如果只有2项病变表现而无肉芽肿,则应考虑为“疑诊”。病变仅累及结肠,基于上述标准不能明确诊断为UC或CD时,应考虑为“未定型结肠炎”。日本IBD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诊断UC:A:持续或反复血性腹泻;B:内镜见弥漫性炎症、血管网纹消失、黏膜易脆(接触性出血)、伴大量黏液,有颗粒状外观,多发性糜烂、溃疡,假性息肉形成,结肠袋囊消失(铅管状)、肠腔狭窄和结肠短缩;C:组织学检查示活动期: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杯状细胞缺失。缓解期:隐窝结构异常(扭曲分枝)、隐窝萎缩。上述改变通常始于直肠,炎症连续性向近端发展。确诊UC:A+B中任一条+C,疑诊UC:A+B。阿弗他样dCD主要特点:A:纵行溃疡;B:铺路石样外观;C:非干酪性肉芽肿。次要特点:D:线样不规则溃疡或阿弗他溃疡;E:不规则溃疡或上下消化道阿弗他样改变。确诊CD:(1)C伴A或B;(2)C伴D或E。疑诊CD:(1)A或B,但未能排除缺血性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2)C;(3)D或E虽然日本IBD研究协会的诊断标准非常简单易行,但首先应使用Mendeloff的排除标准,尤其应首先排除本地区一些感染性疾病。2.cd与其它疾病的鉴别IBD与急性自限性结肠炎(ASLC)和阿米巴结肠炎的鉴别:根据定义,ASLC通常在4周内消散,其病因常疑为沙门菌、志贺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或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等。75%以上的患者急性发作时伴有发热和腹泻10次/日以上,虽然大便培养阳性的患者不足50%,但也有助于诊断。由于ASLC和IBD的粪便内均可发现白细胞,因此白细胞不是判断感染的敏感标记物,但ASLC中不常见外周血小板增加。ASLC患者的结肠黏膜隐窝通常正常,固有层以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在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或梅毒患者的黏膜上可发现巨细胞,肉芽肿罕见。在新鲜粪便、黏膜分泌物或黏膜活检中发现滋养体可确诊阿米巴结肠炎,有关的血清学检测有助诊断,75%~85%的急性阿米巴结肠炎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出阿米巴抗体。CD与肠结核的鉴别:由于CD与肠结核在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放射学和病理学检查方面表现相似,两种疾病相互误诊率达50%~70%。亚太地区对CD的诊断应特别慎重,首先应排除肠结核。有鉴别意义的临床特征包括CD易累及肛周和形成肠瘘,肠结核患者既往或现有肠外结核史。内镜检查有助鉴别诊断,其表现为CD呈纵行溃疡,而肠结核为横行溃疡。组织病理学特征对鉴别诊断最有价值,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小的、分散的和松散的非干酪性肉芽肿是CD的特征;大的、致密的和融合的干酪样肉芽肿和抗酸杆菌染色阳性是肠结核的特征。不能除外肠结核时可予抗结核治疗4~8周。亦可采用特异性引物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肠结核DNA,据报道肠结核患者PCR检测的阳性率可达70%,故有鉴别诊断价值(见表1)。CD与白塞病的鉴别:推荐白塞病国际研究组的诊断标准:(1)反复发生口腔溃疡,过去12个月内发病不少于3次;(2)反复发生生殖器溃疡;(3)眼病,如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4)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丘疹性脓疱和痤疮样结节;(5)针刺实验阳性:无菌穿刺针刺入患者前臂,24~48h后出现直径超过2mm的无菌性红斑性结节或脓疱为阳性。确诊白塞病必须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和缺乏临床可解释的其他2项特征。HLA分型同样也有助于鉴别诊断。HLA-B51等位基因在白塞病患者中出现的概率很高。其他需鉴别的疾病:包括缺血性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转流性肠炎、NASID肠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和癌。缺血性结肠炎通常不累及直肠,组织学可见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结肠黏膜中浅表上皮常遭破坏,深层隐窝未累及。显微镜下结肠炎包括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当出现无痛性大量腹泻不伴便血时应考虑该病。内镜检查通常正常,诊断有赖于上皮细胞层下发现增厚的胶原带或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放射性肠炎、转流性肠炎和NASID肠病在有确切病史时应予考虑。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应建立在发现有IgA在皮肤紫癜性皮疹、肾脏或肠道沉积的证据。恶性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有进行性严重腹泻、便血和腹痛的年轻患者。组织学对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结肠癌通常有便血,可有或(无)腹痛和梗阻症状,结肠镜加活检对诊断有益。对于一些难以与IBD鉴别的疾病,为明确诊断推荐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UC与CD的鉴别:UC和CD的临床和内镜鉴别见表2,组织学鉴别见表3。3.其它临床表现和并发症完整的IBD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病变分布、疾病范围、疾病严重度和活动性,以便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此外也应包括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诊断最重要的内容是疾病分布、严重度和活动性(三定),因为这三者将影响治疗策略、用药途径和疾病预后等。4.病例对照检查为更好地处理IBD患者,诊断过程应该标准化。临床怀疑UC时,推荐以下逐级诊断步骤:(1)粪便常规检查和培养除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2)除非患者是暴发型,应行结肠镜检查和活检;(3)必要时可行钡剂灌肠检查;(4)常规实验室检查,如全血细胞计数(CBC)、血浆蛋白、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对诊断有帮助。腹部平片、血清电解质和血培养对重症患者是必须的;(5)内镜下直肠炎(或隐源性结肠炎)既不能诊断为UC,也不能作为临床诊断。临床怀疑CD时,推荐以下逐级诊断步骤:(1)为除外肠结核感染应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片、结核菌素(OT)验和血清结核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抗体检测等;(2)对可能累及的肠段酌情行内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