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_第1页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_第2页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_第3页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_第4页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意义视域下《园冶》“理水”论述组织方式刍议

刘亚伟吴国源*冯天敏《园冶》是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为我国最早具有系统性的造园专著”[1]。历代学者从文本注释入手,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园冶》园林美学、造园理论和技艺、造园实践指导意义等方面的研究[2]。针对理论和技法的研究,包括相地、掇山、理水和铺地等[3-5],郑曦、孙晓春结合实例阐释《园冶》中的水景理法,较为系统[6],但未从文本结构角度探讨《园冶》理水内容组织,有研究将《园冶》与其余涉及造园的文献对比,探究其中的思想差异,但主要关注语句直接传递的造园观念[7-9];另有一类研究超越语句表意的内容,从《园冶》文体修辞、文句组织、篇章框架等文本结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暗含的逻辑与造园思想。文本的结构组织是著作的前提,展现了一种涌现过程逻辑[10-14]。山、水是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园冶》中有关于山的《掇山》专章,却无对应专章讨论“理水”。有学者认为是因《园冶》对“理水”重视程度不足[15-16];也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园冶》“理水”的内容被收录到《掇山》章节[17]。这带来一系列问题:在计成本人的理论、实践及同时代的相关观念中,园林“理水”是否重要?文本层面,《掇山》与“理水”是否具有完全的包含关系?《园冶》中“理水”论述如何组织?这种组织方式与计成的造园山、水观念有何联系?1计成及相关园林观念:“理水”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注意到《园冶》无“理水”专篇,据此认为《园冶》重山轻水②。其原因是:“中国早期的园林,尤其是唐宋的宅园,较注重对水的运用和处理,而至后期,则更专注于叠石筑山。[15]”对这一观点需再思考,重新考察计成本人及相关园林观念中的“理水”。《自序》中论述了计成为吴玄构筑园林的基本思路,其中多次出现理水:“……穷其源最深……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18]”首先,相地时需观察水的基础情况“穷其源最深”;其次,有“依水而上”的总体思路;再次,“错落”表明水和建筑相对位置的细致考虑;最后,特定形态水体“壑”与建筑“廊”配合,参与具体场景建构。可见“理水”在创作理论层面有重要意义。在计成的创作实践——影园和寤园中,理水也十分重要。首先,面临复杂的园内外水环境,如影园:“无之(山),但前后夹水,隔水蜀岗蜿蜒起伏,尽做山势,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背堂池,池外堤,堤高柳,柳外长河,河对岸,亦高柳。[19]”其次,园内水面较大,如寤园:阮大铖《坐湛阁感忆汪士衡中翰》描述寤园,有“晴浦列遥雁,霜枝领暮鸦。寒情何可束,开步入蒹葭”“千尺春潭水,于君见素心……何堪沙浦上,啧啧听寒禽”等句;李坫《游江上汪园》描述寤园:“湛阁临流敞,灵岩傍水含。[20]”可知寤园内有一片较大的水面。最后,水景类型多样:如影园“右小涧,隔涧疏竹百十竿……四面池,池尽荷……临流别为小阁,曰‘半浮’。半浮水也,专以候鹂……趾水际者,尽芙蓉……渡池曲板桥,赤其栏,穿垂柳中,桥半蔽窥,半阁、小亭、水阁……[19]”可见在计成的实践中“理水”应较为重要。在围绕计成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观念中,水也具有重要的审美需求和园林创作意义。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认为:“水不得潆带之情,山不领回接之势,草木不适掩映之容,安能日涉成趣哉?[18]”水的营造效果成为园林评价的重要标准。《影园记》中茅元仪直接指出:“于是为园者,皆因于水。因水者,或奔放,或轰激,或文漪,或长源。[21]”在其观念里,水已经成为造园的起点。《荆山亭图》描绘寤园,有一首《题汪园荆山亭图》诗:“斧开黄石负成山,就水盘蹊置险关。借问西京洪谷子,此图何以落人寰。[22]”前2句以山与水的处理指代园林营建,“就水盘蹊”即围绕水展开园林道路建设。因此,“理水”应是计成的理论、实践及同时期相关观念中的一个重要话题。2从概念到文本:《园冶》理水并未全部涵括于《掇山》那么《园冶》中的“理水”内容如何分布?有学者从文本结构角度出发认为:《园冶》中“理水”的内容被收录到《掇山》章节,因“水的形态难以脱离固态的山石而单独自有,而是得形于水所在的容器——山石形态。[17]”这一观点肯定了水与山石的形态互成关系,但未全面把握“理水”和《园冶》“掇山”的概念内涵及相关论述的文本分布情况。从《园冶》文本结构看,《掇山》与讨论造园要素的若干章节并列。《掇山》内含《园山》《厅山》《山石池》《金鱼缸》等小节,这些小节依据“体”与“宜”的两分法,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假山及与假山形态互成的几种水体类型[7]。此外,《掇山》开篇:“掇山之始,桩木为先,较其短长,察乎虚实。”即“掇山”需先确定假山的施工基础,定桩木的长短,考察土质的虚实。综上可知《掇山》是围绕“假山”和相关形态互成的“假水”展开的局部要素层面上山、水的讨论③。而普遍意义上“山”的内涵为“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23],有更广泛的环境格局及地形含义,因此“假山”只是“山”的部分范畴,《园冶》所论“掇山”只是“理”山的一部分④。《园冶》中没有出现“理水”概念,该词源于水利,意为“治水(整治水利,疏通江河)”[24],后被归纳为造园手法。《中国园林图解词典》解释(园林)理水:“理水是对园林水的疏理与设计,如水面大小、水面形态、水中植物、水面倒影,乃至水中游鱼等,还有更为主要的水的源头……但理水绝不仅仅只是对水的疏理与设计,它还包括水与水岸、水与山、水与建筑、水与花木等的联系与关系。⑤[25]”可见“理水”的实践内涵具有延续性,包括园内外水源沟通到水体布局,再到具体水景营建,贯穿造园始终。《掇山》中虽论述了几种特定水体的营造方法,但并未涉及“理水”的全过程。“理水”是现代造园理论性概念,具有涵盖设计始末的全过程性;而《园冶》语境下,“掇山”是历史性概念,指假山营建,是“理山”的一个环节,二者并不能完全相对。那么《掇山》是否包含《园冶》“理水”的全部内容?需说明的是,探讨“理水”论述布局,须结合全书整体结构,把这一问题放在《园冶》“理水”“理山”论述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探讨。《园冶》相关论述的梳理见表1、2。表1《园冶》理水相关论述分布与类型(类型分建构与体验2类,以红、蓝色区分)表2《园冶》理山相关论述分布与类型(类型分建构与体验两类,以红、蓝色区分)相关论述并非全部直接指向山、水自身处理,但均涉及“理水”“理山”,是研究《园冶》“理水”“理山”需要关注的话语。就论述组织而言,“理水”“理山”的论述与各章节主题结合,散布于全书。《掇山》章节主要论述要素层面上的山、水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园冶》“理水”被全部包含在《掇山》中。并且除假山营建外,其余“理山”的论述,也位于《掇山》之外。就叙述方式而言,相关论述从建构和体验2个角度展开,分别介绍“原则、理法”与“场景、活动、感受和历史意象”以2类论述结合传递造园经验⑥。本文聚焦于前者,重点关注这样一种分布方式,提供了一种怎样的“理山”“理水”观念?3从山、水的意义到理山、理水的文本组织对山、水意义的认识会影响造园思路,进而影响记述造园经验的文本组织。分析、解读传统园林和进行创作时对山、水意义的诠释应有所差异,以分析既成园林的视角去解读造园文献会带来一定误读。3.1“要素”与“骨架”的认识近现代传统园林研究中,山、水往往作为造园“要素”被看待,如周维权先生认为:“山、水、植物、建筑乃是构成园林的4个基本要素。[26]”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将传统园林解构为自然与人工要素,前者包括地表形势、植物、动物,后者包括建筑及建筑处理[27]。中国台湾学者王锦堂也认为:“造园要素有三,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28]”这些拆解使得园林结构清晰、可读。但同作为要素,山、水与建筑、花木和动物诸要素是否完全平行、地位同等?曹汛先生认为,叠山理水是造园艺术的支配环节[29]。孟兆祯先生言:“从自然的人化而言,山水地形是(园林的)骨架。[30]”山、水在传统园林创作层面,似乎有超越其余要素的特殊意义。这体现在计成的设计构思中,也反映在《园冶》理山、理水的叙述组织上。3.2计成构思中的山、水意义在计成的构思中,山、水的原始情况“基形最高……其源最深”,成为造园的整体环境背景;在此基础上“搜土而下,依水而上”,进而“令”和“构”,这是基于山、水的设计思路;接下来,山、水成为设计前提,决定建筑与植物的布置,“山腰”决定了“乔木”,“池面”决定了“亭台”;最后,山、水以具体“石”“壑”等形态,成为与建筑、花木等同的要素参与场景建构。在其思维中,山、水具有背景、前提和要素的多重意义。山、水身份在造园不同阶段发生转换,这种全程的参与使山、水具有贯穿的“骨架”意义。形成对照的是计成虽同时关注到了“乔木参天,虬枝拂地”的原初植物情况,却并无基于植物的设计路径,但植物仍体现出要素意义,即“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而建筑则主要体现其要素意义,即“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3.3山、水意义与文本结构理山、理水的论述贯穿全书,不同章节中的论述体现了山、水的不同意义。3.3.1《掇山》之外的章节《兴造论》《园说》论述造园的总体原则,其中涉及理山、理水的论述非常综合,山、水同时体现了背景、前提和要素的意义。《相地》《立基》论述2个造园流程,山、水影响了选址和布局,作为环境背景和设计前提而存在,论述中还涉及山、水自身的总体处理原则。《掇山》外其余围绕要素展开的章节内,山、水往往作为布置各要素的设计前提出现。《借景》以大量的意向集结,传递造园“最要”的手法。其中“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人,门引春流到泽”。综合体现了山水作为环境背景,以及特定水体类型“流”“泽”与建筑“门”的要素互动关系,是山水意义较全面的体现。相关代表性论述的分类与分析见表3。表3《掇山》外各章节典型理山、理水论述中山、水意义梳理3.3.2《掇山》章节《掇山》首先体现了作为要素的山、水(假山与假水)和广义的“山、水”的互动即“随势挖其麻柱,谅高挂以称竿”,“随势”说明“真山”成为假山的设计前提。其次论述了作为要素的山、水布置,此时山、水与建筑、花木的创作顺序翻转,园、厅、楼、书房等建筑及花木,成为假山和水池的设计前提,如“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书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山、水此时成为后置要素。此外,还体现了要素层面山、水的互动关系。如“池上理山”,此时作为要素的水(池)是理假山的前提。但在《山石池》《涧》《曲水》《瀑布》等章节中,山(假山)又成为水(假水)的前提。《掇山》章以要素化的山、水为主题,其中“理水”部分围绕要素化的“假水”展开。但相关论述综合表明了真山水与假山水,假山水与花木建筑、假山与假水之间丰富的互动关系。山、水具有背景环境、设计前提及造园要素3种意义。如图1所示,理山、理水论述的分布,与文本结构紧密结合,不同章节中的论述体现了山、水的不同意义。相关论述贯穿全书,体现了一种脉络性,呼应了计成构思中以山、水为依据的设计路径,并通过篇章结构的划分,体现了其构思中山、水身份的转换。图1《园冶》文本结构与理山、理水论述脉络示意3.4《园冶》理山、理水论述比重差异分析《园冶》理山、理水论述在书中自有脉络,山、水的多重意义与文本的章节划分呼应。但《掇山》章虽讨论了要素化的山、水,篇名中却只显“山”这一要素,且章节内论述掇山比重大于理水。此外,还以《选石》专章谈论掇山的基础材料。整部《园冶》显出重山轻水的倾向。在以往将《园冶》与《作庭记》对比的研究中,对这一现象有不同解释。《作庭记》相比《园冶》,对理水论述笔墨较多且有数个专篇。有学者认为这因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环境影响了造园山水论述的比重[31];有学者认为是因对待风水的观念差异,《作庭记》论理水围绕风水禁忌展开,而《园冶》则弱化风水制约[32];还有学者认为是因《作庭记》更重视自然景观、极力淡化人工建筑,《园冶》则兼顾园林建筑和自然环境[33]。文本所显示出的重山轻水现象与写作出发点也有联系。山、水在传统画论和园林文献中作为审美对象和抽象空间概念时往往成对出现,呈对等姿态⑦。而在涉及园林创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时,相关论述往往重山轻水⑧。因此,对这类文本来说,“掇山”相对“理水”有着重论述的意义。如《园冶》中《选石》对“石”这一掇山基础要素,基于江南地区不同的产地依据颜色、纹理及单块石头自身形态的观感分类探讨⑨。而江南不同地区水的颜色和纹理并无明显差异,也不具有独立的形态特征,难以用讨论石的标准分类讨论。另外,因假水对假山强烈的结构依附关系,使计成在论述特定形态的水体营造时,往往以“山”作主体展开论述。如论述“涧”时,以高处假山为主体;论述“曲水”时,以石槽为主体;在论述瀑布时,更直接指出“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即瀑布营造的本质是造山。进一步导致论述重心向“山”倾斜⑩。4结论与讨论童寯、刘敦桢及陈从周等前辈学者,完成了大量传统园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传统园林创作是研究重点之一,张家骥先生《中国造园论》以空间、情景、虚实、借景、意境等五论探讨中国造园的思想体系[34]。孟兆祯先生《园衍》以理法流程组织章节,谈论借古开今的创作意识和手法[30]。杨鸿勋先生《江南园林论》第三章《园林创作论》专门探讨传统园林创作的景象构成,框架较为系统[27]。通过将《园林创作论》的结构与《园冶》对比,可进一步明确山、水的造园意义对文本结构的影响。《江南园林论》依要素分类展开传统园林创作的论述,受西方建筑分类、解构思维影响⑪。但又需体现创作中山、水超越其他要素的“骨架”意义,导致标题“筑山·叠石”的两分和论述结构的循环往复⑫。在建筑研究语汇——文法的思维影响下展开的园林研究将传统园林拆解成平行的要素,这让传统园林的解读、设计具有强操作性。但或会导致将山、水的意义局限到要素层面,进而影响对《园冶》文本结构的认识。就文本解读而言,不应仅依据章节标题判断《园冶》理水内容的缺失,进一步认为时代观念对“理水”的轻视;也不应在从要素角度出发围绕假山、假水展开的《掇山》章节内,寻找“理水”的全部内容。理山、理水的论述框架宏大,山、水3个层面的造园意义使得相关论述与相关原则性、流程性章节紧密结合,分布于全书,呼应了山、水在园林创作中全程的参与性。以《掇山》划分真、假山水,这是山水意义的复杂性和身份转换在文本结构层面的体现。《掇山》开篇“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叼人力。”其中“真”“假”区分了作为原始环境的自然山水和作为造园要素的人工山水。《掇山》章节阐明山、水作为要素时,其营构的“人力”奥义;而山、水作为环境背景与设计前提时,其“天机”秘诀则在《掇山》之外。相比按照要素分类组织文本,《园冶》的叙述方式更能在文本结构层面体现山、水在创作中的深刻内涵。《园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传统园林意义系统,这些意义由语句直接传递,也通过内容组织的语序表达体现。其理山、理水论述从建构与体验2个层面展开,与西方以“构图”组织要素的思维模式不同。西方的设计思维指向平、立、剖面图,而《园冶》的论述方式指向空间本身,导致以西方建筑思维来理解《园冶》具有一定的困难。这要求对具体语句,从建构、体验的2种论述角度进一步深入剖析和比较。另外,传统园林文献中理水与水景的论述较为分散,不成体系。还需将水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从形态、生态、结构、工程等角度入手,阐发关于美学、空间、活动、意境等传统造园理水智慧,为未来的园林理水实践提供系统创作资源。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基于《园冶》绘制。致谢: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珂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程玉在材料搜集阶段提供的帮助。注释:①从陈从周、周维权、孙筱祥和杨鸿勋等前辈学者对园林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陈从周先生:“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35]”②张十庆认为:“一部《园冶》,在技术内容上,关于选石掇山所论极详,而在理水内容上,则涉及甚少。[15]”王劲韬认为:“就《园冶》全书看,对造园理水、植物等技术细节的论述往往一语带过,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场地条件千变万化的一种回应。[16]”③杨鸿勋先生在《江南园林论》中认为:园林造山俗称“假山”,其实园林中的海、湖、河、潭、瀑等各种水,何尝不是“假水”[27]?④《掇山》外的章节中对“山”的描述包括“高”“下”“低”“凹”“峻”等,处理原则有“垒土者四”“谅地势之崎岖”“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处理手法有“随”“搜”“开”“培”“垒”等。都指向“山”,其中也包括“假山”,但更为全面综合。实践中对“山”的关注具有全过程性,营建假山只是其中一环。此处以“理山”与“理水”相对应,综合概括对“山”的处理手法。⑤现有多数研究成果都对园林“理水”概念有相似理解,如《园林理水艺术》《中国古代园林水利》等[36-37]。⑥这与园冶的写作思维模式有关。如“理水”相关论述,以直接论述理水方法的语句和描述水景意向的语句相结合,传递“理水”的经验。这2类论述,都属于《园冶》论述“理水”的范畴。本文只探讨相关论述的分布问题,从论述类型切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⑦如“山大物……水活物”[38]“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还拟山形”[39]“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40]。⑧除《园冶》外,《闲情偶记·居室部》有专门论山的《山石第五》章节,分《大山》《小山》《石壁》等5篇,却无相对的论水篇章[40]。⑨《园冶》探讨太湖石:“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