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1.简析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境界,领悟其思想。2.朗读并背诵全文,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教学重点: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形象。2.理解字词的意义,如“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陶渊明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曾经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现实的黑暗打破了他的梦想。最终,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我们今天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他隐士情怀的最好表达。二、了解作者及解题1.学生阅读注解①,明确需要记忆的内容。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陶渊明的追求和情感。陶渊明家乡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进入仕途。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虽然他“性本爱丘山”,但他不甘心终老田园。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依靠,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因此几经仕途和隐居,在41岁时他毅然回归田园,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隐居后,他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写出了不少描绘美好田园风光和抒发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作品,反映了他厌弃官场生活的思想感情。此外,他也写了一些表达政治理想和关心政局的作品,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集被称为《陶渊明集》。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则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托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方面,最有名的是《桃花源记》。而辞赋方面,则以《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三、解读课文1.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形象。陶渊明的隐逸形象是一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诗人。他选择隐居,是因为他不愿意受到权利和利益的束缚,他希望自由地生活和创作。这种自由的境界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2.理解字词的意义。通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字词的意义,如“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这些字词都具有丰富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理解和积累。3.正确理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句话是陶渊明在课文中的表达,意思是“我只是想归隐田园,享受自然的变化和美好,感受天命的安排,不再怀疑自己的选择”。这是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肯定和坚定。四、朗读背诵学生可以朗读和背诵课文,体悟作者的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写的,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其中,“序”部分说明了他出仕和辞官的原因,而“辞”部分则表达了他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通过赞美田园生活和劳动生活,他表达了对现实政治和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高尚的蔑视功名利禄的情操,以及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整篇文章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在“序”部分中,陶渊明明确了三个辞官的理由。首先是他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其次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比忍受饥寒更难以忍受。最后是需要去奔丧,这也是他辞官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陶渊明的文章虽然属于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文章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生计。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方法。虽然亲戚朋友多次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也心生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恰好碰上有出使外地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家叔因看到我贫苦就推荐我,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然而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离家只有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于是就要了下来。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饥冻虽然急迫,但违背自己本心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虽然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于是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为了表达这段经历中的情感,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本文是一篇辞体文章,每节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和语气,按照韵脚进行读诵。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其中,“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是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表现了他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的精神。第二段押三韵,全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其中,“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整篇文章通过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的叙事思路,展现了作者决意弃官归隐的心路历程和安度余生的愉悦心情。第1段:陶潜的归隐之志陶潜在开头就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志,他不再愿意为官,不再受到衣食之累的束缚。他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与仕途挂钩,而是要通过“大济苍生”来实现。他说自己曾经出仕为官,但是这种行为让他感到心灵受到了形式的束缚,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因此,他决定回归田园生活,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第2段:陶潜归乡的欢喜之情陶潜在回乡的过程中充满了欢喜之情。他先乘船,后上路,一路风景如画,心情也十分愉快。他问路人前方的路程,期待着尽快到达家中。到家后,他的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他的归来,举家欢宴,开怀畅饮。他的妻子虽然没有出来迎接他,但是却准备了丰盛的美酒,表示了自己的盛情。在家中,他引壶自酌,抚摸着孤松,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对自己的归隐之路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隐士之乐。这一段描写了陶潜在乡村生活中的乐趣。他与家人促膝而谈,弹琴消忧,享受着与乡邻交往的乐趣,还乘兴出游,驾巾车或划孤舟,寻访山溪,感受大自然的生生不息。陶潜的隐士情怀表现在他厌恶官场,固守清廉,同时躬耕田园,实践自己倡导的劳动精神。最后一段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呼吁人们要随心所欲地生活,不必为生死惴惴不安。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他向往在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但是全文内容表明,作者并不是消极的。他崇尚自然,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到他的痛苦与无奈。明确:“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陶渊明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消极避世。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作者崇尚自然,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他回归田园,享受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到他的痛苦与无奈。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一)名句:1.“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作者向往田园生活,不追求富贵权势。2.“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看法,认为顺应天命,无需怀疑。3.“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表现作者在归隐过程中的痛苦与无奈。4.“兼济天下”:表明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5.“本我”“真我”:表达作者对自我本性的追求。6.“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不同追求。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情感,选择运用适当的名句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例如,在讨论作者是否消极避世时,可以引用“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来表达作者在归隐过程中的痛苦与无奈。1、作者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来宽慰自己,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改变,但未来的事情还有挽救的余地。这句话也可以用于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过去的伤痛,应该向前看,抓住未来的机会。2、作者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来赋予云和鸟以人格化,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自然界中。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真诚、朴实的感情。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是人类情感的对象,自然具有人类的色彩,因此具有精神气质。3、作者在早春出游时看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既是实景也是心景。万物蓬勃生长,使作者感慨生命短暂,寻求生命的意义。4、作者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把诗歌吟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隐居田园,快乐自足的心情,读之可感受到他豪情满怀,心怀壮阔之志。(二)自由组合:1、携壶觞,眺庭柯,赏花成趣;举目远眺,倚南窗,观日融情。2、登高山,临大海,吟诗以乐;挥毫泼墨,乐琴书,消愁解闷。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三、田园诗的人情味田园诗,是指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田园诗的主题多与自然、生活、情感等相关,反映了文人墨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田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情味的浓郁,这种人情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情感。田园诗中经常描写家庭生活,如《桃花扇·绿杨烟外晓寒轻》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二是友情亲情。田园诗中也经常描写友情和亲情,如《青玉案·元夕》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了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四、悬求对句悬求对句是一种文言文写作训练方法。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学生也可以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这种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让学生悬求对句。学生可以提出“不求荣华,不望仙境,只求安逸以度日”。六、总结欧阳修曾经感叹:“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这是因为陶渊明的作品体现了人生态度、思想感情,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副食品国际贸易代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内墙粉刷与智能化管理系统分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商业门面租赁争议解决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庭院房产租赁合同解除与违约金合同
- 2025年度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司健身教练合同
- 2025年度门面房租赁合同物联网技术应用协议4篇
- 课题申报参考:明代文人“引经入戏”研究
- 认识腧穴38课件讲解
- 2025年度个人住宅室内外绿化设计与施工合同2篇
- 2025版大型数据中心机房建设与运维合同4篇
- 2025水利云播五大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中药饮片验收培训
- 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总结汇报
- DB34T 1831-2013 油菜收获与秸秆粉碎机械化联合作业技术规范
- 苏州市2025届高三期初阳光调研(零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创伤处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答案
- 残疾军人新退休政策
- 白酒代理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