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1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2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3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4页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二三) (后附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2023秋·山东泰安·高三统考期末)下图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该证书表明(

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A.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B.国民政府禁绝公职任用亲信C.女子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 D.公务员的选拔管理有法可依2.(2023·山东泰安·高三校考开学考试)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3.(2022·山东威海·高三阶段练习)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4.(2022·山东潍坊·统考二模)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

)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 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5.(2022·山东泰安·高三统考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A.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 B.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 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6.(2022·山东潍坊·高二校考阶段练习)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 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C.从源头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D.极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7.(2023·山东青岛·高二统考开学考试)1903年清政府创办译学馆,译学馆开办章程中明确规定,对学生的要求是“通一国之语文,而周知环球万国之情势,体用兼备,本末交修。”这反映出(

)A.清政府开始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B.中国思想层面的变革呼之欲出C.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新动向 D.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8.(2023秋·山东潍坊·高二统考期末)下图为1898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时政画《时文鬼》。画中作者配文:“国家以制艺取士,历二百余年,一旦忽改为策论,士子半生学历尽付东流,不免同深扼腕……士习之陋,大率如此,可笑也夫。”这反映了(

)A.地方士子反对废除科举 B.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C.改革断送士人政治前途 D.改试策论违背历史潮流9.(2023秋·山东日照·高二统考期末)1901年初,张之洞等人上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建议“酌改文科”,减少“四书五经”比重:1903年在他奏拟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又强调“以经学根柢为重”,极力突出经学地位。张之洞此举(

)A.表明旧官僚面对社会变革的矛盾心理 B.说明“新政”在推进过程中出现倒退C.表达了维持传统伦理秩序的改革目标 D.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积极意义10.(2022·山东滨州·高二期中)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11.(2022·山东枣庄·高二统考期末)如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情况。这一构成(

)途径章京考选驻外使馆同文馆与译学馆留学生举贡考试其他合计人数68154579224233比例(%)29.186.4419.3133.919.441.72100A.有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体现出清末“新政”效果较为显著C.表明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 D.印证了外务部逐渐居于六部之首12.(2022·山东临沂·高二统考期中)步入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多种因素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融入近代化的因素。在这一进程中,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是(

)A.晚清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13.(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图像资料是具有直观性的历史记忆,但历史记忆夹杂着个人偏见,所有的历史场景都不可能自然呈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观察、见证与连想《冒雨参观》1907年3月13日,德国武宫冒雨参观京城陆军贵胄学堂和陆军小学,作者大发感慨:“请看冒雨参观,不辞泥泞,比中国人的好学何如哇!中国人也要这等努力,才能自强。”——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星期画报》第23期提取图片信息,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4.(2022·山东·统考二模)有学者在研究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时使用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比较项党员干部教育苏维埃干部教育各种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初级党员训练班苏维埃干部训练班短期职业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短期师范学校中级党员干部训练班政治学校职业学校初级师范学校中央农业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高级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中央列宁师范学校——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上海市委市政府为了全面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干部学校教育方法中引进了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法,即课堂讨论制。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领导的课堂讨论。这与不经过准备且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是大有不同的。1953-1956年,上海市党委先后开办了11所高级党校、中级党校和初级党校,分别轮训中共上海区委委员以上的各级党政干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机关还分别抽调相应的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中去参加学习。仅1953年到1955年底,从各级党校毕业的干部就有25300多人。——摘编自《上海党建文献选编》材料三

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如图为1963年6月,南汇县300多名机关干部下乡参加三夏劳动。(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以“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为主题的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清晰,叙述准确)15.(2023秋·山东潍坊·高二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1904年“癸卯学制”初等教育简表类型年限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毕业奖励备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初等初等小学堂艺徒学堂5修身、读经、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等实行义务教育,1909年学生117874人。高等小学堂初等实业学堂4秀才修身、读经讲经占到1/3课时——据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整理材料二

清政府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清末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自学务大兴,只日本一国,每岁吸我膏血,不下数千万金。在廷诸臣,日日侈富强,乃酿成此极贫极弱之证,其何说以解此?——摘自《宣统政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6.(2023·山东德州·高二统考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七点半钟闻二声,一齐到饭厅吃早粥;半个小时后闻三声,进入洋文讲舍,一直到十二点钟出讲舍。二十分钟后闻钰二声,赴饭厅午膳;一点半钟闻钲三声,入汉文讲舍;五点半钟出讲舍。六点钟闻钲二声,赴饭厅晚膳。——《江南储才学堂章程》(1897年)自正月开校日始,至十二月冬日止,为一学年。一学年分二学期。自正月开校日始,至暑假日止,为第一学期。自署假后开校日始,至冬假日止,为第二学期。假期除星期、令节外,规定如下:暑假期,自小暑节起,至处暑节止。冬假期,自十二月二十日起,至正月二十日止。——据上海《爱国女学校补订章程》(1904年)大学课程设置: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政法科:政治、法律;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据《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年)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清末新式学堂“新”在何处,并说明新式学堂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17.(2023秋·山东烟台·高二统考期末)1904年1月13日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癸卯学制设立了包括纵、横两个方面的学校系统。纵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三段七级。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每段包括数量不等的级次。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三级……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学堂一级;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分科大学和通儒院三级……横向系统的学校制度包括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三个板块。……至于师范学校,也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实业教育则分为初等教育段、中等教育段和高等教育段。——摘编自陈向阳《现代中国的兴起——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奏定学堂章程》中的教育改革进行合理解释。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管理有法可依,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可知,此时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亲信现象始终无法禁绝,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女子是否获得参加考试的资格,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根据“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任命国民党员担任国家官员,因此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一规定下这些国民党员不需要考试,因此不是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这一规定使得官员的任命具有不确定性,不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贯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法律规范,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是否并得以全面实施,排除A项;“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6.C【详解】根据“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得出公务员通过考试录用,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素质,C项正确;这种做法使更多知识分子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对结构改变较大,排除A项;这一做法并不能避免腐败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针对女性,排除D项。故选C项。7.D【详解】根据材料“而周知环球万国之情势,体用兼备,本末交修”可知,清政府创办译学馆,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形势,掌握中外知识,说明其原来“天朝上国”观念和“中体西用”思想转变,近代化意识增强,D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践行中体西用思想,排除A项;清政府灭亡后,新文化运动才是思想层面的变革,排除B项;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而材料属于清末新政的相关规定,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材料“国家以制艺取士,历二百余年,一旦忽改为策论,士子半生学历尽付东流,不免同深扼腕”体现的是作者认为国家虽然变革选官制度,但是传统士人思想仍然在阻碍社会变革,B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A项;改革并未断送士人的政治前途,排除C项;改试策论符合历史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在20世纪初的奏折中,仍然坚持以传统儒家经学为根本,表达了其维持传统伦理秩序的改革目标,C项正确;张之洞只能代表洋务派,无法代表整个旧官僚,排除A项;突出经学地位并不属于倒退,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其对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时代不同,村干部选任标准也不同,体现了社会需求影响了村干部的选任标准,B项正确;据材料信息可知,贫下中农、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成为村干部,这些都不是宗法世俗的影响,排除A项;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和大学生成为村干部,说明村干部选任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排除C项;基层民主指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结合材料中“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同文馆与译学馆19.31%”“留学生33.91%”等信息可知,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受到出国训练的人才占比明显要高,显示出了中国外交与国际的接轨,这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人事来源构成的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虽然有“章京考选”“举贡考试”,但相对于留学生及同文馆等并不占优势,故“科举选士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一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外务部的地位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据材料“步入近代,中国选官制度在多种因素冲击下开始发生变化,并逐渐融入近代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正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是北洋政府。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晚清政府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制,建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提出了文官考试制度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信息提取:信息举例:清末、1907;画报、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要求: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表述要求:能以历史观察者的视角对材料信息进行恰当说明,能充分说明材料信息能作为怎样的历史见证,能结合材料信息深刻剖析时代特征。【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如:清末、1907;好学、自强;冒雨、德国军人的严肃认真、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以“观察、见证、遥想”为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例可从陆军贵胄学堂和陆军小学的性质、作用方面,中国官员的抓耳挠腮等方面进行阐述。14.(1)材料一选自《中国教育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可信度高。采用历史比较研究法,中央苏区的党政干部教育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党政干部的教育提供了研究基础。使用材料一关注到了党政干部教育的延续性。(2)示例: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成效显著。为适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干部学校教育采取了苏联的课堂讨论方法,增强了学员的培训效果;抽调党员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20世纪60年代后,干部学校教育关注理论学习和实践生产结合,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经过培训,优秀干部队伍壮大,理论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详解】(1)材料一选自《中国教育年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纂的资料性工具书,可信度高。材料一采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总结了中央苏区干部教育情况,关注到了党政干部教育的延续性,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市党政干部的教育提供了借鉴。(2)根据材料二、三,可拟出主题:上海市党政干部教育成效显著。论述: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说明为适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对党政干部的理论教育。根据“干部学校教育方法中引进了苏联的‘习明纳尔’教学法……这与不经过准备且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是大有不同的”,说明干部学校教育采取了苏联的课堂讨论方法,增强了学员的培训效果;根据“”各级政府机关还分别抽调相应的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中去参加学习,说明抽调党员干部到各类专业干校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上海组织机关干部下厂、下乡参加劳动,转变作风”,分析得出20世纪60年代后,干部学校教育关注理论学习和实践生产结合,有利于转变工作作风。最后总结说明,经过培训,优秀干部队伍壮大,理论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5.示例: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科举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下,选官制度改革逐步展开。晚清官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选拔的主要方式;改革措施相对平稳,以渐进方式推行;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晚清官制改革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但留学费用高昂,加重了经济负担,改革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成效有限。【详解】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题目要求学生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论题已经确定,学生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变革的具体内容、特点和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科举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等角度分析晚晴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根据材料二中的“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晚清官制改革废除了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选拔的主要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措施相对平稳,以渐进方式推行;呈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清末出现了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晚清官制改革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三中的“只日本一国,每岁吸我膏血,不下数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