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荆州施家地楚墓发掘简报

该建筑位于湖北省荆州区景州区纪南市(原江陵县)雨台村的北部。目前,第一个纪南砖瓦厂(原江陵县九店社区砖瓦厂)。其西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1.2公里,北邻九枣公路,西北与纪山古墓群相望(图一)。这一带原为一片连绵起伏的低矮土岗,属于雨台山的西部边缘,海拔高度在40米左右;其西北面为局部冲积平地,岗地高出平地10米左右。在这片岗地上分布着密集的小型土坑墓,以楚墓为主,实际上应是雨台山古墓群的一部分。1981年~1989年,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为配合砖瓦厂生产取土,对墓地进行了持续的发掘,发掘结果已在《江陵九店东周墓》一书刊出。1990年至1998年,为了继续做好砖瓦厂生产取土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砖瓦厂土场东部配合取土工程进行了发掘,共发掘墓葬283座,出土器物2000余件,取得了一些新的收获。本着遵循考古学中古文化遗址(古墓地)命名的一般准则,也为了便于同80年代发掘的资料相区别,我们此次依基本自然地名和文化属性将这批墓葬称为施家地楚墓。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这批墓葬尚未进行全面的整理,这里仅将其中16座墓发掘的部分收获简报如下(附表一)。一、墓葬形制及墓葬形制这批墓葬均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发掘前墓坑上部均已被取土时破坏掉厚度不等的一层,现存坑口长度多为2~5米,最大的墓口长为6.4、宽5.2米,最小的墓口长2.4、宽0.66米。部分墓葬带有斜坡墓道(其中个别有台阶),少量墓设有壁龛。墓坑内均填五花土,有的在墓坑下半部或者墓底填以青灰土或青膏泥。葬具保存较好的墓均为填有青膏泥者,而在仅填五花土的墓中则多存有棺椁腐烂后的痕迹,从葬具及其遗痕情况观察,多为一椁一棺或者单棺墓。有椁室的墓中有的仅有一棺室,有的为一棺室带一单头箱,较大的墓则有一棺室带一头箱及一边箱,个别的墓为一棺室带一单边箱。墓中人骨架多已腐朽无存。随葬品多置于头箱或棺外一端,边箱中多放置车马器、兵器和其他一些漆木类器具。墓葬方向大多朝东、南、西三面,少数墓向朝北(头向不明者,墓向以墓道或随葬品放置方向为准)。从总体来看,这批墓葬的形制同江陵雨台山楚墓和过去发掘的江陵九店东周墓基本相同,但也有的墓颇有特点。现略举数例。M832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78度。发掘前墓口上部已被破坏约2米,留存的墓口长366、北宽226、南宽247厘米,墓底长328、北宽155、南宽142厘米,残深340厘米。墓坑四壁较光滑,向下呈一定斜度内收。坑内填黄褐色五花土,填土上部较坚硬,下部水份较重而稍松软。墓葬南壁中部设有斜坡墓道,墓道底面坡度较大,底、壁均不平整,残长233、宽138、深158厘米,坡度33度。在墓道内填有坚硬的黄褐色五花土,并夹杂大块的生土。墓坑南壁西侧在墓道的下方设有壁龛,形状很不规整,底部较平,宽63、高68、深35厘米。墓中木质葬具已腐朽,惟东侧有一段残木留存,据葬具朽痕可知为一椁一棺,椁痕平面呈“Ⅱ”形,长286、北宽128、南宽110厘米;椁室南部设有一头箱,宽约44厘米;棺痕长213、宽60厘米。在墓底挖有放垫木的凹槽两道,槽宽20、深12、长130厘米。墓中人骨腐朽无存,葬式不明。随葬品中,2件陶鼎并排置于壁龛之内,其余2件缶、3件高领小罐及簠、罍、盘、小口鼎各1件等陶器和铜质的鼎、敦、壶各2件及盘、、勺各1件,均置于墓室南部的头箱之内(图二)。M880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185度。发掘前墓坑上部已被破坏至椁盖板处,残坑长262、宽166、深86厘米。墓坑四壁较陡直,规整光滑,壁面带有灰色光泽。坑内填有青膏泥,土质结构细密,粘性强。墓中木质葬具保存较好,为一椁一棺。椁室为长方盒形,由底板、两侧墙板、两端挡板及盖板构成,通高84厘米,内空长195、宽64、深57厘米。底板由3块厚14厘米的木板纵向平铺而成,每面墙板和挡板则各由2块厚14厘米的木板侧叠而成,墙板与挡板的交接处以通槽榫扣接。椁室上部制成母口状,其内横向平铺6块厚3厘米的分板。在椁室内置一平底方棺,为较规整的长方盒形,由两侧墙板、两端挡板、底板、垫木、笭床及盖板构成,通高44厘米,外框长186、宽52厘米。其每面墙板、挡板以及底板、盖板均由厚8厘米的整块木板制成,墙板、挡板、底板间以燕尾榫套接;墙板、挡板上边制成子口状,盖板内面凿凹槽一周,与墙板、挡板上面的子口相扣合。底板上垫以3根宽3、厚2厘米的垫木,垫木上搁置笭床。笭床由厚4厘米的整块木板制成,板上透雕十字形、丁字形、曲尺形等孔状图案。在棺外侧装有8个铜铺首衔环,其中盖板及每块墙板的两头各1个,每块挡板的中上部各1个。椁室东面外侧紧贴外壁加设有一边箱。边箱由底板、东墙板和南、北挡板组成,并依托于椁室的东墙板构成,内空长214、宽32、深57厘米。其底板由1块厚6、宽40厘米的整木板铺就,东墙板及南:北挡板各由2块木板侧拼而成,墙板厚6、挡板厚4厘米。墙板与挡板间以通槽榫相接,挡板上边的箱内部分并制成母口状,母口内纵铺1块厚3厘米的分板。边箱的上口及底板的高度分别与椁室平齐,而在椁室和边箱的上面一并由5块厚10、长136厘米的木板横向平铺盖严。椁室和边箱的南面则横向平铺1块宽34、长167、厚3厘米的木板,高度与椁室和边箱之分板的高度平齐(状如头箱之分板),板下直至墓底均为回填的青灰土。墓中人骨已腐朽无存,葬式不明。随葬品有陶质的鼎、敦、簠、壶、缶、小口鼎、罍及镇墓兽、虎座鸟架鼓、瑟、几、耳杯、豆、圆盒、梳、篦等漆木器,还见有铜带钩,均置于边箱中(图三)。M889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向200度。发掘前墓坑上部已被破坏约1.5米,残坑口长260、宽120厘米,底长220、宽80厘米,深160厘米。墓坑四壁较规整,下部内收。坑内填以黄褐色五花土,质地较松软,水分含量高。墓坑南壁掘有一壁龛,底宽66、高45、深30厘米,形状不甚规整;龛内填黄褐色五花土,质较松软,内夹有生土块。墓中木质葬具仅存朽痕,可看出为一单棺。人骨架已腐朽无存,葬式不明。随葬品有陶质的鼎、敦、壶、盘、匜、勺各1件,均置于壁龛中(图四)。二、文化等类墓葬本文报道的这16座墓葬共出土随葬器物232件,包括陶器、铜器、漆木器及玉、石、料器等类。出土器物的大体特征与《江陵九店东周墓》、《江陵雨台山楚墓》两书中所报道的同类墓葬的情况较类似。现选择一些具有个性特征或代表性的器物,兼顾共出的组合关系加以介绍,但由于漆木器及玉、石、料器等保存较差,难以反映原始面貌,本简报从略。(一)器、诊断、罐共140件。容器包括有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两大类。其中仿铜陶礼器见有鼎、簠、缶、敦、壶、罍、小口鼎、盉、簋、盘、匜、勺、瓿等器类;日用陶器则见有鬲、盂、豆、长颈壶、高领罐、高领小罐、双耳罐、矮罐、盖豆、高足杯、碗、釜、甑等。其他还出有明器类的璧、璜等。(二)普通肉纹铜带盘件,3座图1共49件。包括容器、兵器、车马器,其他还有用具、构件等。容器种类有鼎、敦、壶、盘、匜、勺等,兵器有剑、戈、矛、镞、匕首等,车马器有车、马衔等,用具、构件则有削刀、铺首衔环、带钩、提环等。鼎5件。均铸制,可分二型。A型:1件(M814:1)。已残损,大致可复原。直口微内敛,口沿外有一周凸棱,深腹,上腹近直,下腹外弧下收,可看出为圜底。长方形竖耳附于口沿外凸棱之下;三兽蹄状足较高,中部内曲,足横断面为圆形。隆盖较低,盖中央有圆形抓手。上腹中部饰一道绳索状凸棱,凸棱上下各饰一周蟠虺纹带,耳部饰蟠虺纹,足根部饰兽面纹;盖抓手上面饰两周绳索状阳纹,盖面则饰三周蟠虺纹带间以两道绳索状凸棱。器为铸制,耳、足内部可见残留的砂质泥芯。口径21.6、腹径22.6、腹深13.4、复原通高23.3厘米(图一二)。B型:4件。分别出自两座墓,每墓所出2件形制相同。口部内收,呈子口状以承盖;口外侧附两个竖耳,多为方形,少数为圆形。腹略鼓,圜底近平,多为铁足。器表为素面或饰有凸棱。隆盖,盖心多有桥钮,有的钮上套圆环;盖周多有三个环形钮,也有的为扁突状钮。M832:6,三足残,方形竖耳,盖心桥钮衔环,盖周置三个环钮。口径19.3、腹深11.4、残高16厘米。M973:16,内装兽骨。腹较浅,圜底近平,蹄足,足胫呈棱柱状。足跟部见兽面装饰,器表素面,盖上见两周凸棱,盖心有一小桥钮,盖周置三个扁状突钮。口径19.3、腹深11.4、通高25.4厘米(图版柒,1)。敦2件。同出一墓,形制相同。由形态、大小相同的上、下两部分扣合成器。平口,球状弧腹,盖、身各有三个云龙状足,口部两侧有环形附耳。M832:10,略残。器身素面,环耳部饰有卷云纹。口径19.3、身高19.5、通高23.2厘米(图版陆,2)。壶5件。其中1件残甚,另4件分别出自两座墓,每墓两件形制相近。均素面。口近直,颈部较长,鼓腹,平底,圈足。肩、腹部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盖上三个云纹状钮。M973:7,口径10.1、腹径20、足径11.8、通高35.8厘米(图版柒,4)。盘3件。分别出自3座墓。盆形,敞口,折沿,折腹,底近平。素面。M949:6,锻制,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套环钮。口径36.1、底径16.8、高9厘米(图一三)。匜3件。分别出自3座墓。均素面。器体近圆形或椭圆形,带流,敞口,弧腹,平底。M949:5,器身较宽扁,流较短,尾部见一套环钮。长17.3、宽16.3、高6.1厘米(图版柒,2)。勺3件。分别出自两座墓,形制相近。铲形,勺身前部扁平而较宽,后部较深而窄,两侧有翼形的转折。柄部上扬,呈棱柱状,中空。M973:8,勺长9、宽9.7、柄长8.2厘米(图版柒,3)。剑3件。分别出自3座墓,均素面。剑身尺寸、大小及剑格、剑茎等不尽相同。M1018:8,剑身较短,圆形半空茎,无箍,圆首,窄格。长40.4、剑身宽4.1、首径3.4厘米(图版柒,5)。M973:11,剑身较长,圆实茎,茎上见两道箍,圆首。茎上有丝绳缠缚木片遗痕。长67、剑身宽4.7、首径3.9厘米(图版柒,6)。戈3件。分别出自3座墓。M807:6,通体较厚实,援、内部较宽而短。胡上见三穿,内上一穿,援上一穿。通长19.3、援长11.4、胡长10.8、内宽2.6厘米。矛2件。分别出自两座墓。M973:10,短身,圆銎骹,骹上有一穿鼻,穿内及两侧有细绳缠缚遗痕。带ue1b2,为圆柱形,中部有箍状凸棱,中空。矛通长16.4、身最宽3.3、骹径2.4厘米,鐏长10.6、口径2.3厘米(图一四)。匕首2件。分别出自两座墓,形制相近。M1013:1,扁圆实茎,圆首,窄格。通长26.1、身长17.4、宽4.5、首径3.9厘米(图版柒,7)。镞2件。分别出自两座墓,各有数支。M973:19-1~7,均三棱形。其中3支铤部较长,铤末略粗。通长23.7厘米;另外4支为铁铤铜镞。铤部皆残,均留有漆木箭杆残迹(图一五)。削刀1件(M973:2)。弧背近直,扁状直柄,环首。通长26、柄长9.1、首径3.3厘米(图一六)。三、仿铜陶瓷器的出土情况通过对这16座墓葬的初步整理,我们获得了一些认识,并可以据此反映出施家地楚墓的大致情况,形成对该墓地的大体认识。从墓坑形制、棺椁结构及随葬器物特征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来看,这批墓葬同《江陵雨台山楚墓》、《当阳赵家湖楚墓》、《江陵九店东周墓》中报道的小型东周楚墓具有较强的共性,文化特征鲜明,属于典型的小型东周楚墓。关于这批墓葬的时代问题。由于周邻地区有关楚墓的发掘及整理研究工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本地区楚墓的年代推断提供了丰富的依据。虽然这批墓葬缺乏有价值的层位关系,也未见可提供纪年的实物遗存,但通过器物类型学的排比,通过同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可以对它们的时代作出初步的推断。M814所出1号铜鼎的造型同《当阳赵家湖楚墓》中四期六段(春秋晚期早段)的JM235:1铜鼎十分相近,而纹饰则同《当阳赵家湖楚墓》三期五段(春秋中期晚段)ZM23:2铜鼎的花纹风格及纹样布局相近。其中JM235:1的纹饰较简化,整器风格较此器略晚。而ZM23:2腹较深,腹壁外鼓,抓手呈喇叭形,其造型较此器应略早。因此,此器的时代应在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之间。而4号陶豆的形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中同属三期五段的J49:5、CM3:10之AⅢ式豆较为接近,AⅢ式豆是《当阳赵家湖楚墓》所列三期五段的典型器物。据此,M814的年代可定为春秋中期晚段。M949、M1059、M951三墓均出土较多的仿铜陶礼器。陶器均为泥质灰陶,器形较大,外表装饰华丽。常见用红、黑双色描绘蟠螭纹、菱形纹、涡纹等图案,又以黑色、白色颜料对器表作工整的粉饰。这几座墓中随葬品的组合、形制特征和装饰风格均与《江陵雨台山楚墓》第四、五期及《当阳赵家湖楚墓》第六期、《江陵九店东周墓》第三期所列同类墓葬的情况甚为相似,其时代属于战国中期。其中M949、M1059两墓所出陶器从器类、陶质、陶色、器形、纹饰诸方面皆有更强的一致性,同《江陵九店东周墓》中三期四段M258、M612、M10等墓所出陶器有较强的共性,可定为战国中期早段。而M951略有差异,该墓共出高足杯、Ⅲ式盖豆、釜、甑等,其簠、罍、缶、小口鼎均属Ⅱ式,略晚于M949、M1059中的同类器,Ⅱ式簠更具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特征。故M951的时代应略晚于M949、M1059,而与《江陵九店东周墓》中三期五段的M231等墓较近,可定为战国中期晚段。M807、M889两墓,也随葬仿铜陶礼器。二墓所出陶器较上述M949等有所差别,均为泥质褐陶。其中Ⅰ式鼎、Ⅰ式敦、Ⅰ式壶的形态也略早一些;器表也有装饰,但较简单,常用较重的大红单彩描绘图案,以白色涂装饰带,器表的光洁度较差一些。此二墓的时代应略早于M949和M1059,当可早至战国早期晚段。M1058中,所出壶、罍均为泥质褐黄陶,壶器身较瘦,腹容较小,最大腹径下移,平底;疊为平底,喇叭形抓手器盖,肩部饰两个固定的扁平虎形爬兽。器形同战国中期之Ⅱ式壶及Ⅰ、Ⅱ式罍相比有一些变化。器表以红、黄、黑三色描绘图案,但蟠螭纹、涡纹等纹饰仍保持有战国中期彩绘的一些风格。年代约在战国晚期的较早阶段。M1182中,所出鼎、壶、盂等陶器分别与《江陵九店东周墓》中同属四期六段的M465:3、M487:5、M711:19之BⅥ式鼎,M463:3、M712:6之Ⅵ式壶及M52:2之AⅣ式盂相近,鼎又与《江陵雨台山楚墓》中常见于五、六期的BⅡ式鼎器形相似。它们的形制特征明显有别于战国中期的BⅡ式鼎、Ⅱ式壶、Ⅱ式盂等。此类型式的鼎、壶各一件相组合是一种屡次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此墓可定为战国晚期早段。M1038所出陶器特征较显著。鼎为圜底钵形,足细高而直立,切削成棱柱状,足尖如外折的实心台状;敦身长圆,足扁平;壶造型较特殊。它们的器形同前述之BⅡ式鼎、Ⅱ式敦、Ⅳ式壶均有较大差异。所出陶器胎质细腻,器表光滑似有陶衣,烧制火候较低,已略具西汉前期陶质的特点。器物主要组合仍为鼎、敦、壶,但从陶质、陶色到器形、纹饰等与此前均有了显著的变化,其时代可定为战国晚期晚段。M973、M962两墓出有较多的日用陶器,同时也随葬铜礼器或者仿铜陶礼器。M973所出AⅡ式陶鼎、Ⅱ式壶及长身圆实茎双箍铜剑,M962所出BⅡ式陶鼎等,均具有战国中期的特征;而M973所出Ⅰ式盖豆早于M962之Ⅱ式盖豆。据此推断,两墓的时代大致属于战国中期,而M973略早于M962。不过,与Ⅰ、Ⅱ式盖豆相似的器物,此前曾屡有发现,但它们所在墓葬的年代却存在一些出入。M1018、M1013、M1181,均为日用陶器墓。其中M1018所出陶鬲、盂、豆分别同《江陵雨台山楚墓》中同属四期的M420:1、M180:1之BⅡ式鬲,M420:2、M180:2之Ⅳ式盂,M180:4之Ⅱ式豆等形态较为接近,豆则与《当阳赵家湖楚墓》五期八段JM15:9、六期十段JM180:7之BⅣ式豆相似,盂同《江陵九店东周墓》二期M276:1、三期四段M543:2之AⅡ式盂相近,据此可推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期早段。M1013所出鬲、盂较M1018的略晚。其出土器物同《江陵雨台山楚墓》五期(战国中期后段)的M483所出同类器相类同,盂、长颈壶又分别与《江陵九店东周墓》三期四段M167:2之AⅢ式盂、M167:1之AⅡ式长颈壶相近,豆与《当阳赵家湖楚墓》六期十段M145:1之BⅢ式豆相近。该墓时代也属战国中期。M1181出双耳罐;豆盘甚浅,制作粗糙,火候较低;B型鬲颈部较短,裆部下垂,足间距较大,柱状足较直。其时代大致属于战国中晚期。M832出有AⅡ式陶鼎、Ⅱ式缶、高领小罐及B型铜鼎、铜壶等。M880出Ⅱ式陶敦等。它们的时代均属战国中期。总体来看,本文报道的这批墓葬时代多属战国中、晚期,且有较完整的序列,另外也有少量春秋时期和战国早期墓葬。这批墓葬中,竖穴土坑分长方形宽坑和窄坑,有的带斜坡墓道,有的见头龛。葬具为木棺木椁,多设头箱,有的设有边箱。随葬品多置于头端和身侧,常以铜礼器、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及铜兵器随葬,随葬镇墓兽、耳杯、豆、梳、篦等漆木器也较常见。礼器组合多为鼎、簠、缶或鼎、敦、壶等,一般同器随葬2件。常见另加小口鼎、盉、罍、盘、匜、勺(或者是其中一部分)的情况,其中小口鼎、盉、罍、盘、匜在一座墓中一般只随葬1件,勺则有时随葬2件。随葬的日用陶器多为鬲、盂、豆、长颈壶、罐等。铜兵器多为剑、戈、矛、匕首、镞等。这些方面均体现出浓厚的东周楚墓的共性。有的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如M880仅设有边箱而无头箱,边箱依附加设于椁室之外而非在椁室之内,另在土坑内椁室南端外留出较大空间,下填青灰土,上以木板铺盖于与椁室平齐的高度,状如一假的头箱。M832则带斜坡墓道,葬具为一椁一棺,设有头箱,头箱内放置有陶器、铜器等随葬品,却又在墓坑南壁西侧挖出一壁龛,内置两件陶鼎。有些出土器物较为特别。如M951所出陶釜、甑,M949之陶方座簋,M1038之瓿,其他还有陶璧、陶璜等,它们都有共存的器物,时代清楚,具有较为特殊的学术意义。如M951所出釜、甑器形明确,而共出的陶鼎、簠、缶、罍、小口鼎、盖豆、高足杯等,从器形到纹饰均具有典型的战国中期楚墓出土器物的特征,其釜、甑本身的陶质、陶色及器表装饰作风亦具战国中期楚墓陶器的特点,其时代应没有疑问。但釜、甑出现于战国中期的楚墓中实属罕见,这是颇耐人寻味的现象。这批楚墓同其他地点已发掘的众多楚墓相比照,可以在年代、地域、器物群等方面相互印证,填补遗阙,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楚墓的年代学研究已有渐近成熟的认识,施家地楚墓的发掘,对于多数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加以印证。但也有少量墓葬,如M973等,其共出器物之间反映出一些不平衡,这是由于器物发展的不平衡,或是认识不足,还是其他原因,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另外,一些出土器物,对于楚墓器物序列和器物群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也有着明显的作用。对于丰富多彩的东周楚墓的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需要在对大量墓葬以及大量的有确切共存关系的随葬器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比照和梳理的基础上获得。施家地楚墓的发掘,增添了新的资料,对于楚墓的深入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附记:施家地墓群发掘的领队先后由陈振裕和熊北生担任。参加发掘和整理工作的主要有符德明、周士本、王仁浩、李天智、黄文新、胡文春、韩楚文、肖平、刘明怀、胡鹏程、刘九红、杨红艳、杨红、胡生花、李华静等同志,器物修复由杨红艳、刘九红、杨红、胡生花、李华静等完成,插图由李天智、符德明绘制,器物照片由郝勤建、余乐拍摄。谨借此向参加和支持过此项工作的同志致以敬意。鼎24件。均为泥质陶,器表素面或饰有彩绘,且多带弦纹、凸棱等。三兽蹄状足,口上有两个方形竖耳。依口沿部的差异可分二型。A型:16件。分别出自9座墓,其中7座墓皆出2件。口部近直或略内敛,沿外有一周用以承盖的凸棱。除4件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二式。Ⅰ式:3件。泥质褐陶。器体较小,足中部内曲,足内侧有浅槽。M807:5,器壁厚实,腹较深。上腹及盖面饰弦纹。盖边缘三钮由圆圈捏扁而成。口径16.3、腹深10、通高23.6厘米(图五,2)。M889:1,上腹施白彩,腹中部见有凹槽。口径15.8、腹深9.2、通高24.2厘米(图五,9)。Ⅱ式:9件。多为泥质灰陶。器体较大,器壁稍薄,器表装饰较华丽。口稍内敛,足胫较直,足尖间距较大,足内侧凹槽较深,盖周多置有三个菱形钮。M973:17,泥质灰陶,色较深,器表较光滑。口径20、腹深13.6厘米。M1059:10,泥质灰陶。上身及盖涂白色,下腹及足涂黑色,腹中部饰一周、盖上饰三周凸棱。口径24.2、腹深16.4、通高35.2厘米(图五,5;图版陆,1)。M949:4,泥质灰陶。腹中部涂白色并饰有一周凸棱,下腹及足部涂黑色,口沿下饰一周红、黑色相间的菱形纹。口径23、腹深16.4、通高34.8厘米(图五,6)。M951:9,泥质灰陶。上身及盖涂白色,下腹及足部涂黑色,腹中部和盖上饰弦纹。口径17.5、腹深13.2、通高27.2厘米(图五,4)。B型:8件。分别出自5座墓,其中3座墓同出2件。口沿转折而内敛,形成子母口以承盖,盖周多置有三个环形钮。可分三式。Ⅰ式:5件。多为泥质灰陶。器体较大,足较矮,足内侧有三角形槽,盖较矮。M1059:18,泥质灰陶。上身及盖涂白色,下腹及足部涂黑色,器身饰有弦纹。盖上面见两周凸棱,盖心以桥钮套环,盖周置三个环形钮。口径21、通高31.6厘米(图五,1)。M962:6,泥质灰陶。足残,缺盖。上腹饰弦纹两周。口径16.5、残高23.5厘米(图五,10)。Ⅱ式:1件(M1182:3)。泥质灰陶。器体较小。整器近球形,下腹较鼓;足较细高,其外侧扁圆,内侧近平,足根部饰刻划兽面纹。盖隆起,上有两周较高的凸棱,盖心桥钮,盖周缘置三个环状钮。足残。口径15、残高16.6厘米(图五,8)。Ⅲ式:2件。M1038:3,泥质灰陶,胎质细腻,火候偏低。器体较小,整体近球形。足细高直立,削成棱柱状;盖较高,近似覆碗,上有两道较高的凸棱,无附钮。口径15.1、通高26厘米(图五,3)。簠9件。分别出自6座墓,其中3座墓同出2件。均泥质陶。由形状、大小相同的上、下两部分扣合成器,整体近长方盒形,各个角上均有形状相同的外张矩形足。除4件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二式。Ⅰ式:3件。腹壁近直,底近平,而在腹、底交接处有一段斜壁,器身纵剖面近截角长方形,足外张不甚。M949:16,泥质灰陶。器身两头转折处有四个盲鼻状钮。器表饰红、黑色相间的菱形纹。口长25.2、口宽18、通高21.2厘米(图五,11)。Ⅱ式:2件。腹壁较斜,底壁外鼓,腹底交界处不明显,器身纵剖面近椭圆形,足外张较甚。M951:8,泥质灰陶。器表饰红、黑色相间的菱形纹。口长21.4、口宽15.9、通高18.8厘米(图五,7)。敦9件。分别出自5座墓,多数为一座墓同出2件。皆由形状、大小相同的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可分三式。Ⅰ式:3件。均泥质褐陶。器身近球形,口部略内敛,多数无耳,云龙状足较粗朴。M807:4,器表饰弦纹。口径16.8、通高22厘米(图六,7)。M889:2,器表饰红色的菱形纹。复原口径17.7厘米(图六,3)。Ⅱ式:4件。均泥质灰陶。器体略呈长圆形,身高稍大于口径。口部多置有环形附耳,云龙状足较生动。器表多见有彩绘装饰。M1059:7,足上涂白色,腹部饰弦纹并涂白色纹带,腹部另饰红、黑色相间的菱形纹,底部隐约可见红色的涡纹。口径24.4、通高33.3厘米(图六,11)。Ⅲ式:2件。M1038:7,泥质灰陶。器体瘦高,呈椭圆形,足扁平而边缘曲折。顶及底部饰弦纹。口径20.2、通高33.2厘米(图六,15)。缶10件。分别出自5座墓,每墓各出2件。均泥质陶。壶形,口沿外侧有一周凸棱呈子母口状以承盖,肩、腹部有四个对称分布的环形耳,盖上有四个对称的环钮。除2件因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二式。Ⅰ式:4件。器体较宽扁,颈部较短,肩部较鼓,凹圜底,圈足。M949:20,泥质灰陶。器表饰凹弦纹,隐约可见肩部彩绘蟠螭纹,颈、腹部饰菱形纹。口径11.8、腹径27.2、底径16、通高34.4厘米(图六,4)。M1059:1,泥质灰陶。器表饰凹弦纹,颈、腹部用红色绘菱形纹,肩部隐约可见蟠螭纹,盖表用红彩绘涡纹,盖周、颈下、肩腹部、腹中部及圈足涂白色条带纹,下腹则涂黑色。口径13.6、腹径29.6、足径17、通高45厘米(图六,1;图版捌,1)。Ⅱ式:4件。整体稍瘦,颈部较长,最大径下移至腹中部,假圈足,凹圜底近平。M951:11,泥质灰陶。器表饰凹弦纹,盖表以红彩绘涡纹,盖钮、颈下、肩腹部及腹中部涂白色,器身隐约可见菱形纹。口径9.9、腹径21.5、通高32.6厘米(图六,6)。壶15件。分别出自9座墓,其中6座墓同出2件。均泥质陶。口部近直,肩腹部多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多有子母口盖,盖上多有3~4个均匀分布的攒尖状钮。除2件因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五式。Ⅰ式:3件。均泥质褐陶。肩部较鼓,下腹斜而外弧,腹部较深长。M807:3,肩部不见铺首衔环,盖无子母口,假圈足,凹圜底。肩、腹部饰弦纹并涂白色纹带,颈部和下腹绘红彩菱形纹,肩部绘红彩蟠螭纹,盖面饰红彩涡纹。口径11.6厘米(图六,12)。M889:3,肩部有两个铺首,圈足,凹圜底。器表饰多道弦纹,并涂有三道白色纹带。口径10、足径10、高28.8厘米(图六,8)。Ⅱ式:5件。下腹稍鼓,整器较宽扁,底部较宽大。M949:3,泥质灰陶。器表饰凹弦纹,颈、腹部饰红、黑相间的菱形纹,颈下及肩、腹部涂白色,肩部并隐约可见蟠螭纹。口径11.4、腹径24、底径14.8、通高33.7厘米(图六,5)。M1059:3,泥质灰陶。器表饰凹弦纹,颈、腹部饰红、黑相间的菱形纹,肩部以红、黑色绘蟠螭纹,颈下、肩腹部、腹中部及圈足均涂白色,下腹部涂黑色,盖表则隐约可见红色的涡纹。口径12.2、腹径27.6、足径16、通高44厘米(图六,2;图版捌,2)。M973:9,泥质灰黑陶,器表抛光。圜底,圈足,盖之子母口外侈,盖上三钮作有肩状。器表饰凹弦纹。通体匀称稳重,制作较精。口径10、腹径18.4、底径12.2、通高29厘米(图六,14)。Ⅲ式:2件。器身较瘦,下腹稍鼓,最大腹径下移,腹容较小。M1058:2,泥质褐黄陶。平底,盖上有四个攒尖状钮。器表饰凹弦纹,颈及上、下腹部涂白色,肩部隐约可见红、黑色的蟠螭纹。口径10、腹径16.5、底径9.5、通高27.6厘米(图六,10)。Ⅳ式:1件(M1182:1)。泥质灰陶。器形较小,通体更显瘦,腹部较短,最大径在腹中部。假圈足,平底,盖面近平,盖上有三个攒尖状钮。器表饰凹弦纹。口径10.2、腹径17.1、底径10.2、通高29厘米(图六,13)。V式:2件。M1038:6,泥质灰陶,胎质较细腻。器体瘦长,假圈足,平底,肩部无铺首;子母口盖隆起较低,盖面平而无钮。器表饰凹弦纹。口径10.7、腹径16.6、底径9.3、通高29.5厘米(图六,9)。罍6件。分别出自6座墓。均泥质陶。罐形,小口,广肩,弧腹。器身多有爬兽、吊环等装饰。除2件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三式。Ⅰ式:1件(M1059:20)。泥质灰陶。器体较宽扁,肩部较鼓出,下腹斜弧,假圈足,凹圜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首套吊环,其间又有四个用于插挂爬兽的圆孔,四个爬兽系用泥条制成;盖心也有一圆孔,上置一鸟形装饰物。盖面上有红彩绘的涡纹,鸟饰、爬兽上也有红彩装饰,疊身饰凹弦纹,假圈足部涂白色。口径9.9、腹径23、通高28.6厘米(图七,2;图版捌,3)。Ⅱ式:2件。M951:15,泥质灰陶。器体较瘦,下腹稍鼓,假圈足,底近平。肩部见有四个用于插挂爬兽的圆孔。器表饰凹弦纹,上部涂白色,下部涂黑色。腹径16.8、底径8.3、通高15.2厘米(图七,11)。Ⅲ式:1件(M1058:10)。泥质褐黄陶。器体较瘦长,下腹稍鼓,平底,盖上置喇叭形抓手。肩部有两个固定的扁平虎形爬兽,爬兽上面见有爪形饰物。器表饰有凹弦纹,肩部饰黄色和红色的曲波纹,盖面饰红色的涡纹,抓手上用黄色和红色绘树状纹,盖缘和器身肩、腹部则涂白色。口径7、腹径15.2、底径7.5、通高18.2厘米(图七,5;图版捌,4)。簋2件。同出一墓,形制相同。M949:10,泥质灰陶。口微敛,方唇,沿外侧有一周扁凸棱,上腹略鼓,下腹斜收,圜底。圈形四方座,座根部为圆形且内束较甚,座基每面正中镂空约三分之一。口沿下方有两个泥条捏成的钮,弧面盖,盖中心有一圆形抓手。器身上部饰红色的菱形纹,盖面饰红色的涡纹,器身上部和盖缘均涂白色。口径20.2、腹径22.4、腹深10.5、方座边长15.5、通高22.4厘米(图七,1;图版捌,5)。小口鼎6件。分别出自6座墓。均泥质陶。体形较小,小口,广肩,扁圆腹,三蹄状足,多见有两个环形(个别为方形)竖耳。除3件残损不辨型式,其余可分二式。Ⅰ式:2件。腹较深,圜底下垂。M949:2,泥质灰陶。肩部置两个环形竖耳,蹄足内侧有三角形凹槽。肩部饰红彩的涡纹,腹中部及足上涂黑色。口径11.4、腹径22、腹深14、通高25.4厘米(图七,3)。M1059:9,泥质灰陶。肩部置两个方形竖耳,足内侧有三角形槽。上身及盖涂白色,下腹及足上则涂黑色。口径9.2、腹径18.5、腹深9.4、通高21.6厘米(图七,10;图版陆,3)。Ⅱ式:1件(M951:2)泥质灰陶。腹较浅,圜底较平,肩部有两个环形竖耳。器身上部涂白色,下腹及足涂黑色。口径7、腹径12.9、腹深5.8、通高14.2厘米(图八,1)。盉3件。分别出自3座墓。均泥质陶。器形同小口鼎近似,惟肩部有半圆弧形提梁而无两耳。M949:32,泥质灰陶。提梁截面呈圆形,中部向下弯曲,足内侧有三角形凹槽。肩部饰凹弦纹两周,肩上隐约可见红彩的涡纹,下腹中部及足上涂黑色。口径9.6、腹径16.2、腹深9.8、通高14.6厘米(图七,9)。M1059:24,泥质灰陶。提梁截面呈椭圆形,中部略向下弯曲,两端有流状突起,足内侧有三角形凹槽,扁平盖上无钮。器表及盖面均饰凹弦纹,提梁上有戳印纹,肩部涂白色,下腹及足部涂黑色。口径9.2、腹径18.6、腹深8.7、通高23.4厘米(图七,4;图版陆,4)。盘4件。分别出自4座墓。侈口,浅斜腹,底近平。M889:4,泥质褐陶。口部涂成白色。复原口径18厘米(图八,2)。M1059:29,泥质灰陶。浅腹,底近平。外侧颈部及盘内涂白色。口径22.1、腹深3.6、高4.3厘米(图八,9)。匜3件。分别出自3座墓。器身圆形,带流。M949:13,泥质灰陶。近圆形,窄流上扬,口沿部内束。口径10.8~12、腹深3.1、高4.6厘米(图八,10)。M889:5,泥质褐陶,制作较粗。口径约7.2、高2.2厘米(图八,4)。勺1件(M889:6)。泥质褐陶。已残,制作较粗。残长约4.8厘米。瓿1件(M1038:11)。泥质灰陶,器表灰黑色陶衣较光亮。敛口,沿部内斜上卷,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微内凹,肩上见两个狼首形柱状装饰。盖如覆盘状,较扁平。口径8.2、底径7.6、通高13.1厘米(图八,3)。鬲4件。分别出自3座墓。多为粗泥或细砂质的灰陶或褐陶,颈以下遍饰绳纹,绳纹常有压槽间断。可分二型。A型:3件。口径较大,与腹径相差甚小,大于或略等于三足之外切圆径。M1018:1,细砂质灰陶。平折沿较宽,沿面有凹槽,颈部较明显,下腹缓收,壁略外弧,连裆底部上弧。柱状足下部略细,足间距较小。颈以下饰绳纹,腹部有三道压槽。外口径23.5、腹径22.9、裆高8.6、通高22.9厘米(图七,13)。M1013:4,细砂质灰陶。平折沿较窄,沿面有凹槽,口部不平,颈部明显,下腹略下收,壁微内曲,连裆底部近平而微显下弧。柱状足高而直,中空,足间距较大。颈以下饰绳纹,上腹有一道压槽。口径19.2、腹径19.5、裆高7.8、通高20.6厘米(图七,14;图版陆,5)。B型:1件(M1181:3)。粗泥褐陶,火候不高。小口,口径明显小于腹径及三足之外切圆径。仰折沿,颈部不明显,肩部鼓起,腹下部略下收,壁微内弧,连裆底部略下弧。柱状足较高而直,足间距较大。肩部饰凹弦纹,腹部及足上饰绳纹。口径15.5、腹径22.4、裆高6.5、通高22.8厘米(图七,15)。盂3件。分别出自3座墓。均泥质陶,器表多素面,有的饰弦纹。可分三式。Ⅰ式:1件(M1018:2)。泥质灰陶。敛口,窄沿,腹较深,壁外弧较甚,圜底微内凹。肩下饰两道凹弦纹。口径18.4、腹径20、底径4.8、腹深9.2厘米(图八,14)。Ⅱ式:1件(M1013:5)。泥质灰陶。窄沿,口部渐外张,肩夹角稍小,腹稍浅,壁渐斜,底略内凹。肩下饰两道凹弦纹。口径19.8、腹径20.6、底径5.2、腹深7.4厘米(图八,15)。Ⅲ式:1件(M1182:2)。泥质褐陶。沿较宽,口部外张,肩夹角较小,浅腹,壁斜甚,凹圜底,底径较大。口径18.5、腹径17.8、底径6、腹深14.6厘米(图八,16)。高领罐1件(M1018:6)。泥质灰陶。高领,直口略外张,平沿,斜肩,鼓腹,平底。颈部见一周凸棱,腹部饰三道凹弦纹。口径11.3、腹径20.2、底径10、高14.2厘米(图七,12)。高领小罐3件。同出一墓,器形较一致。M832:16,泥质灰陶。口微侈,颈部较直,圆鼓腹,平底。器表饰有数道凹弦纹。口径9.6、底径6.4、高15厘米(图版陆,6)。双耳罐1件(M1181:4)。泥质褐陶,素面。直口,矮领,隆肩,斜弧腹,平底。肩部见两个类牛鼻状耳。口径10.8、腹径20.4、底径9.4、高16.8厘米(图七,6)。矮罐2件。同出一墓,形制相同。M962:3,泥质灰陶。器体较矮胖,直口,矮领,广肩,鼓腹,平底。子母口盖为平顶,斜边,盖边上有两个对称的小圆穿孔。器身肩、腹部饰两道凹弦纹。口径10.7、腹径19.3、底径9.4、通高15.6厘米(图七,7)。长颈壶1件(M1013:2)。泥质灰陶。长颈,喇叭形口,圆腹,凹圜底。口径17.2、腹径13.7、底径6.3、高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