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

苏轼走近作者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被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么多年过去苏轼仍深受人们的尊崇和喜爱,足见其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把生活和工作上的“失意”活成“诗意”的人生态度也成了许多人喜欢他的主要原因。苏轼,该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而现在我们也只有从他的诗词中慢慢去品味和学习了……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已近三年。苏轼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诗词吟诵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前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人),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及作词缘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高声吟咏长啸草鞋蓑衣,用棕等制成的雨披译文:不要害怕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长啸,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便。这雨有什么可怕?披一件蓑衣任它雨冷风寒,照样过我的一生。翻译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形容微寒。偏西的阳光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译文:春风微寒,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有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来听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信步归去,不管它是晴天还是雨天。从

,你看到一个

的苏轼。示例:从“莫听”我看到一个超然物外的苏轼,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在苏轼看来,大可不必留意,只将它们当作背景音乐即可,可见外物的好与坏丝毫不能影响苏轼的心情。随遇而安,洒脱自若,朴素自然,无所畏惧,乐观豁达词中有些词语巧用隐喻,内涵丰富,请尝试理解以下句子的内涵。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课文主旨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与“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词句中,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述。相同:都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同:前者表达不惧风雨,从容面对的人生哲学;后者表达不服年老(壮心不已),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愿望(政治理想)。“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而徐行。”“鬓微霜,又何妨”对比鉴赏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这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将

进行比照,上片回忆,下片抒怀,抒发了北宋亡国后落寞孤寂的情怀,表达世事沧桑的怅惘。1.“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2.在朗读的时候需要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之前加上一个语气词,你认为以下两个中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A唉~

B哈哈

)1.“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以静衬动,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作者用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当年的与友人把酒言欢的热闹情形。2.在朗读的时候需要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之前加上一个语气词,你认为以下两个中哪一个比较合适?为什么?(A唉~

B哈哈

)我认为应当选择A,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留在了渔夫们夜半的歌声中。这是低沉的感叹,无能为力的表白,从侧面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勒出丰满的自我形象。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又刚磨亮的铜镜飞上了天空。我举起酒杯问那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这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1.你从词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具体语句阐述。(3分)2.你认为这首词属于现实主义手法(写实)还是浪漫主义手法?(3分)你从词中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具体语句阐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一句“欺人奈何”展示了英雄壮志未酬的苦闷;诗人想象乘风北去,可见其怀念北方的河山和家乡的人民;诗人幻想飞上月宫砍掉桂枝,更加表现了想要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你认为这首诗歌的风格属于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这首词以想象的手法展开,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心中的苦闷,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遥远的边塞,该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情怀呢!一抹晚烟袅袅升起,使得城堡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的城头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凄凉怅惘之情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马儿嘶鸣本就使人愁绪纷乱,更添这凛冽强劲的北风,内心的凄凉之情可想而知。凄凉怅惘之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晚烟一抹,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落日半斜,没于关城,怅惘的心绪寄寓在这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之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词中所写诗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A眼波才动被人猜B沉思往事立残阳C游蜂酿蜜窃春归D牛衣古柳卖黄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南安军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江西大余)时写此诗。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走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如今却落入敌手。饿死在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古人写诗讲究布局,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份。请以此分析这首诗歌的“起承转合”起:首联起笔以“梅花”交代行程地点,以“风雨”暗示心情的沉重。承:颔联承接上文“梅岭南北路”一句,表达作者此行内心的感受,上句写孤独,下句写悲苦。转:颈联转而从国家的角度抒发山河仍在、城郭沦丧的哀痛和悲伤。合:尾联以伯夷叔齐的典故收束全诗,表达诗人以身殉国、决不投降的决心。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本诗抒写了自己至死不渝、誓死报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别云间明·夏完淳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玉樊堂词》等。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南冠:语出《左传》。楚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泉路:地下,指阴间。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奔,今天兵败被俘囚入牢房。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黄泉之路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艰难。待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拭目以待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这首诀别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起:首联起笔简要叙述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承:颔联承接上句身落敌手而抒发被囚禁的满腔悲愤。转:颈联转而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合:尾联以直抒胸臆,表达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收束全诗。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

传说从骊山建起,向西直达咸阳,建筑极其奢华。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时将阿房宫焚毁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萧疏:萧条稀疏萦纡:回环曲折迷:弥漫列国:各国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站在骊山上四处张望,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年的奢侈场面,现在在哪里?只看见了衰草萧疏,水流回环曲折。到现在留下的遗憾仍弥漫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回想周、齐、秦、汉、楚等国。战胜的国家,都变成了土;战败的国家,也都变成了土。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角度:《潼》从百姓的角度,《骊》从统治者的角度。思想情感:《潼》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骊》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