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
1.默写。
明月松间照,。(王维《山居秋暝》)
(2),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申小海是个目标坚定又踏实苦干的上海初中生,为完成科技创新作品常常废寝忘食,还
不忘用柳永《蝶恋花》中的名句激励自己:,。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8.0分)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什么是文化①文化学的莫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1871年首先使用了
“文化”一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学论著,罗列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
少已有一百六十四种,此后尚有不少新提法,争议甚多。
②各种文化的定义虽有差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产品。本人认同
广义的文化定义,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③二百多万年前,人类开始打打砸砸制造较为粗糙的“旧石器”,用以采集狩猎。
一万多年前,人类学会了磨制更为精致的“新石器”,用以耕作畜牧。旧石器,新
石器,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就是最初的文化,最原
始的文化。
④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其实就是对自然环境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加工改造
的历史。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逐渐增强,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环
境的加工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创造文化的过
程,其实就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四岳之一的泰山,在地质运动中历经沉逢,
到三千万年前大体形成了今天的样貌。它当然是自古而然的自然物。《诗•鲁颂•
阖宫》说:“泰山庭庭,鲁邦所房(瞻)。”这是二千六百年前的颂诗,可见其时
泰山已属国,国在人类活动范围之内了。其后秦始皇确实上过泰山,有石刻为证,
字是李斯写的。刻石刻毁,今存最早拓木是宋代的。后世登泰山祭天地的姓王甚多,
文人雅士来游览的更是不计其数,山上有许多建筑、石刻。泰山是中国名山中,添
加人文景观最早、数量最多的。泰山被严重“人化”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
合物。
⑤文化产生之后,与自然,与人类,共同构成了“世界”,但随着文化的迅速一,
自然正在急剧萎缩,十九世纪的世界,被蒸汽机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先是被
内燃机,再是被核能和计算机更加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创造力越来越强大,越来
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了。
⑥不过,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确实破坏了自
然,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人类在不断提高创造力的同时,更必须增长管
控自己创造力的智慧。我们不要忘了爱因斯坦的警告: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
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
⑦那么新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呢?我的体会是,了解、研究人类的文化史,尤其是
本民族的文化史,是一个极佳的途径。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人,到底创造
了些什么,想想其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反理的,哪些是非理的I注样L在这之后,
我们也许会明白,今天的人类,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
【注释】合理,即合乎理智;反理,即违反理智;非理,即不涉及合理与否。
根据文意,第⑤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是
A.传播
B.膨胀
C.发展
D.融合
请说说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0
梳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意答题。
r有狭义、广义之分
「①.
L作者的理解:②
文化是什么一分析文化与③和④的关系
一对文化创造「原因:某些文化破坏自然,恶化生存环境
的反思*
L解决途径:⑤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二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和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创造了文化。
B.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源于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第2页,共17页
C.随着机器的发明和运用,人类改变世界的速度越来越快。
D.本文能引起人们对于如何合理创造文化、改变世界的反思。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①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②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
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不不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
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③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羞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
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
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④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⑤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
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⑥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
“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⑦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
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陪小心道:
“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⑧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
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
“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
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⑨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
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
知道找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
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
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差不多先生差
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
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⑩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
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
号,叫他圆通大师。他的名向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
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根据拼音写汉字。
名yii______
说说第②段加点词的作用。
根据文章⑤-⑨段的内容,概括差不多先生的“事迹”。
①小时候,他把红糖错买成白糖。
②。
③。
④搭乘火车时,他迟到还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⑤。
阅读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对结尾句“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指出差不多先生的病因主要在于懒惰。
B.揭示差不多先生现象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
C.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切忧虑。
D.作者希望借此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4.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
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轨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
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寞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
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
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第4页,共17页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唐)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叼”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
太宗日:“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曰:
“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妾备③后
宫,安敢不贺?”于是太宗意乃释。
节选自《大唐新语》(唐•刘肃)【注释】①田舍汉:乡巴佬。②自由:自己做主
而不受约束,③备:充任;充当。常用作谦词。
【甲】文选自《》,编者是西汉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前后相同的一项是
A.朝眼衣冠/期服立于庭
B周寡人之耳者/妾呼主圣臣忠
C.而复问其季售备后宫
D.于号入朝见威王/于号太宗意乃释
翻译句子。
①翻译【甲】文画线句。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
A.魏征每天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得不到自由。
B.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
C.魏征每天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
D.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得不到自由。
【乙】文中,太宗盛怒下自言“杀却此田舍汉”,可见君王握有生杀大权是造成【甲】
文提到的“”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齐威王给予“面刺”者“上赏”,
是为了表彰他们的。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进谏人进谏事由进谏方式纳谏人纳谏结果
广开言路,齐国大
【甲】①______(3)“______”齐威王
④治
“杀却此田舍⑥
【乙】②______⑤______
“,,
汉”
以下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中向君王进谏都是为了保护忠臣。
B.两篇中的进谏人都抓住了君王注重自身形象的心理。
C.两篇中的进谏人都没有在言语中直接批评君王。
D.两篇中的君王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串,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
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期承,独与老翁别。
解释加点的词语。
“走”;“前途”•
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6.题目:永远不会独行。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词组,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使用本试卷中出现的材
料。
六、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第6页,共17页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程十发(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祖籍上海,是我国著名的海派书
画大家。擅长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及连环画和书籍插图。代表作有《列宁的故
事》《丽人行》《孔乙己》等。
2021年是程十发先生诞辰100周年,春华中学书画社团前往程十发美术馆参观。
同学们上网查阅了美术馆的地理位置图。请根据地图所示,完成填空。
①设施齐全:周边有百货商场、医院。
②:附近有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路站,多条公交线路站点。
③环境优美:邻近•
参观时,同学们在展厅看到一幅人物画,似曾相识。请将画面内容描述出来,要求:至
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或一种修辞方法,50字左右。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打算制作一个短视频。在配画外音时,大家对“发”的读音产生了
分歧,有的读“程十发(伯)”,有的读“程十发(立)"。下列说法较合理的两项是
A.读“自”。画家头发(伍)不多,他本人曾戏称只比《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多七根
头发,因而得名“十发”。
B.读“金”。简化字“发”对应有两个繁体字:“彝”(fa)和“鬓”(fa)0有人曾
见画家亲笔签名“程十嬖”。
C.读“信”。古人射箭有百发(信)百中之说,取名“十发”表示谦虚。
D.读“伍”。“发”(自)与“程”在古代都是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十发为程,十程
为分,十分为寸。“十发为程”寄寓了一种人生态度。
E.读“传”或“信”均可。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有人读k6,有人读qu3,
大家都明白指谁,并没有造成误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清泉石上流,零落成泥碾作尘
【小题2】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答案:
(1)清泉石上流
(2)零落成泥碾作尘(注意“碾”的书写)
(3)濯清涟而不妖(注意“濯清涟”的书写)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注意“憔悴”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
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
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
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B
【小题2】意在论述历代君王和文人在泰山留下石刻及建筑,添加了泰山的人文景观。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体现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合物,具体准确地论述了人类
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
【小题3】B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根据后一句“自然正在急剧萎缩”可知前一
句中应该选择“萎缩”的反义词“膨胀”。
第8页,共17页
故选:Bo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本段首先提出观点“人类创造文化的历
史,其实就是对自然环境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加工改造的历史”,然后列举了历代
君王和文人在泰山留下石刻及建筑,添加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体现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合物,具体准确地论述了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就
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进而论证了本段的观点“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其实就是对
自然环境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加工改造的历史”。
(3)本题考查文章思路的梳理。根据第②段“各种文化的定义虽有差别,但归纳起来,
主要是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可知①处为文化的定义;根据“本人认同广义的文化定义,
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可知②处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根
据第⑤段“文化产生之后,与自然,与人类,共同构成了'世界’”可知③处为:自然;
④处为:人类;根据第⑦段“那么新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呢?我的体会是,了解、研究
人类的文化史,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史,是一个极佳的途径”可知⑤处为:从了解、研
究人类的文化史中寻找新的思维方式。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原文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逐渐增强,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国不断扩大,对自
然环境的加工政造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选项“人在地
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源于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颠倒了因果关系。
故选:B。
答案:
(1)B
(2)画线句意在论述历代君王和文人在泰山留下石刻及建筑,添加了泰山的人文景观。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体现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合物,具体准确地论述了人类
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进一步论证本段观点。
(3)①文化的定义②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③自然④人类⑤从了解、研究人
类的文化史中寻找新的思维方式。
(4)B
文章结合问题“文化是什么”展开论述,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自然和人类的关
系”“对文化创造的反思”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文章结构属于总分的结构。
常用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
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3.【答案】【小题1]誉
【小题2】读书时,他把山西错认为是陕西
【小题3】当伙计时,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
【小题4】生病时,他让牛医生治病,一命呜呼
【小题5】A
【解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名誉:个人或集团的荣誉或名声;处于受公众尊重
的地位;对突出的成就的总的认可。根据拼音书写汉字。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人人”“处处”“天天”都是叠词,起强调作用。根据原
文内容,“人人皆晓”“处处闻名”“天天挂在”分别表示人数、地域、时间三个角度,
“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强调了差不多先生在中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根据题干可知,根据文章⑤至⑨段的内容,概括差不多
先生的“事迹”。解答此题,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
言的简洁性。根据第⑥段,他在学堂的时候,对于“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这个问题
他回答错了,可是他却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概括为:读书时,他把山西
错认为是陕西;根据第⑦段,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十字和千字经常写错,他却说“千
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概括为:当伙计时,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
根据第⑨段,他生病时,没有请到汪医生,认为医牛的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便让
他试试,最终一命呜呼了。概括为:生病时,他让牛医生治病,一命呜呼。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根据文章内容“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
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不肯”意
思是不同意,不接受,“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突出
表明这些是“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富有讽刺意味,讽刺了当时
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处事圆滑的人。
(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A.有误,根据差不多先生的形象特点,可以知道如果人人都学差不多先生,都做事马虎,
第10页,共17页
不求进取,认为差不多就行,那么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
人国了。这就是差不多造成的严重后果。胡适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形象,用诙谐的寓言故
事向有此恶疾的国人进行辛辣的讽刺,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做事极其
圆滑的人,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所以差不多先生的病因不在于懒惰;
BCD.正确。
故选:Ao
答案:
(1)誉
(2)“人人”“处处”“天天”,分别从人数、地域、时间三个角度,强调了差不多
先生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3)读书时,他把山西错认为是陕西;当伙计时,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生病时,
他让牛医生治病,一命呜呼。
(4)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势,“不肯……”三句突出表明这些是“懒”,
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富有讽刺意味,讽刺国人处事圆滑,做事敷衍不
认真。
(5)A
本文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事迹”:小时候,他把红糖错买成白糖;读书时,他把山西
错认为是陕西;当伙计时,常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搭乘火车时,他迟到还不明白火
车为什么不等他;生病时,他让牛医生治病,一命呜呼。胡适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形象,
用诙谐的寓言故事向有此恶疾的国人进行辛辣的讽刺,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
认真、做事极其圆滑的人。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
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
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
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
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
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4.【答案】【小题1】战国策,刘向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勇气和智慧
【小题5】邹忌,王之蔽甚,讽谏,文德皇后,唐太宗,意及释
【小题6]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组织
人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
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不同,前一个“朝服”是“早上穿衣服”的意思,后一个“朝服”是“穿着朝服”的
意思;
B.不同,前一个“闻”是“使……听到”的意思,后一个“闻”是“听说”的意思;
C.不同,前一个“妾”是指“妻以外娶的女子,文中是邹忌的小妾”,后一个“妾”在
文中指的是文德皇后;
D.相同,两个“于是”都表示承接前面的内容。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①重点词语:期年,满一年;进,进谏。句意: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说,也没
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②重点词语:每,常常;自由,自己做主而不受约束。句意: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
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
故选:Bo
(4)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君王握有生杀大权,常常让大臣不敢进一些“逆耳忠言”,
在甲文中就有“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说法。也正是这个原因,齐王给予“面刺”者
“上赏”的原因就是要鼓励进谏者的勇气与智慧。
(5)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根据题干表格中已给的内容,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可准确填空。两文的进谏人分别是“邹忌”和“文德皇后”,纳谏人分别是“齐威
王”和“唐太宗”;邹忌从自己与徐公的比美中感受到了“受蒙蔽”,由己及人,由家
庭推及国家,认为“王之蔽甚矣”,因此前去进谏。进谏的方式是采用了委婉的讽谏的
形式,让两个君王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可据此来作答。
(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A.有误,甲文中保邹忌的进谏是为了“除蔽”;
B.有误,两文都没有提到君王注重自身形象的心理;
第12页,共17页
c.正确,两文都是采用了讽谏的形式;
D.有误,乙文太宗只是“意乃释”,并没有采取其他的积极行动。
故选:Co
答案:
(1)战国策刘向
(2)D
(3)①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②B
(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勇气与智慧
(5)①邹忌②文德皇后③王之蔽甚④讽谏⑤唐太宗⑥意乃释
(6)C
参考译文:【甲】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
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
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
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
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
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
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
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
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
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
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
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
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
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
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
廷之中不战自胜。【乙】
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
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我,弄得我经常不
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像这样呢?”
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
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于是太宗才放下杀
魏征的想法。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
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
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
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
文通达明快。
5.【答案】【小题1】跑,这里指逃跑,前行的道路
【小题2】D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意思来分析。
句意:老翁越墙逃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句意: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前途:前行的道路。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
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
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故选:Do
答案:
第14页,共17页
(1)跑,这里指逃跑前行的道路
(2)D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
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是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
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
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
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
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
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
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
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
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答案】我永远不会独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我们去承担,当然也避免不了
有些挫折、失败,但是,我永远不会独行!
朋友安慰,同学鼓励漆黑的教室里,只有我和空气。教室里本应该多一张奖状,但
由于我体力不支,在最后一秒被人所超……我号陶大哭,拼命摧残自己。想想同学会怎
样议论我呢?我的心如一团乱麻,越是揪反而越紧。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到我耳朵里,我连忙起身躲到门后面。因为我知道同学们来了,
我不敢面对他们。同学们轻轻推开教室的门,叫了我几声。一向胆大的我这时却如此胆
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终于鼓足勇气从门后走出来,说了声“对不起”。谁
知,同学们赶紧安慰我说“我们都知道你尽力了,不是还有下一次吗,我们一起努力,
争取把属于我们的奖状夺回来,好吗?”
我拭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终于在赛场上夺回了属于我们
的奖状。那一刻,我笑了,笑得特别甜。
有朋友在,我永远不会独行!
老师指导,父母鼓励一次又一次的月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地里试卷及答案
- 老年综合征护理
- 员工解雇方案范本
- 水下切割砼墩施工方案
- 肠系膜扭转的护理
- 2025版高考数学复习第十一单元第57讲统计练习理新人教A版
- 剖宫产术后护理指南
- 2024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诗经二首练习新人教版
- 建筑支架搭建方案范本
- 站台划线施工方案
- 社会学概论(第四版)第10章社会组织
- DB37-T 5225-2022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应用技术标准
- DB44∕T 1988-2017 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
- 巧用EXCEL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并动态管理合同
- 汽车吊接地比压计算
- 外架搭设悬挑板上方案
- 绿化机具操作标准作业规程
- 喜利得抗震支架解读ppt课件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完整版
- 食堂加工流程图(3)
- 喜庆中国风十二生肖介绍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