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_第1页
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_第2页
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_第3页
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_第4页
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崛起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群雄并起,诸侯争强,无数方国各自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政体,迫切需要相适应的官僚机构和管理体制加以运作,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陡然增加。“礼崩乐坏”后,世卿世禄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余威,“学而优则仕”的提出,为较多的人以才能和智慧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于是,一个以知识谋生和求仕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人们将之称为“士”。这些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标志的读书人以自己的专长为赏识者服务,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小而言之,他们为自身的温饱寻求居食之所。在经济地位上,士是不事耕作而靠“食田”生活的,在政治地位上,士处于大夫与庶人之间。但士究竟是干什么的呢?舍弃至今仍异说纷纭的原始之义,从训诂学的角度,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义》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然否,谓之士。”这就是说,士是替人做事的,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处于依附地位。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士介于贵族与庶民之间,它是贵族的最低层,在“士、农、工、商“中,却又位居“四民之首”。从政治和经济地位上说,士没有太多优于他人的地位。于是,在文化上,“士竞于教”掌握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因此,士“大抵皆有职之人”,多是在各种基层部门执掌一些具体事务,这可以看作是“士,事也”的大体内涵,宗、卜、祝、史官有的就是由士曜升的。在西周时期,士的社会位置比较稳定,士的数目也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常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的人数大量增加,成为一个社会阶层迅速崛起。一、学者阶层快速崛起的原因1.最次者为人的阶级优势春秋战国是一个征战频仍、竞争激烈的时期,各种力量此起彼落,社会处于奴隶制消亡和封建制初建的绞痛之中,是一个大量需要知识、智谋和急骤产生知识、智谋的年代,社会的变动促成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的位移以及士的流动。一方面,随着世卿世禄制的逐渐解体,庶民百姓长期被压抑的才智有了充分施展的环境,潜在于民间的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这在一些典籍中如《国语》《吕氏春秋》中多有记载。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中贵族败落后的下移,出现了“降在皂隶”“三后之姓,于今为庶”的状况,这在《左传》《国语》中也有不少实例的收录。晋国六大公族的范氏、中行氏其子孙流落到齐国,成为自食其力之民,没落贵族以知识或技能依附于人,求得温饱和发展,成为士人,在那个时期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因为士“为低级之贵族”,但又是“士、工、农、商”的四民之首,它恰巧处于贵族和平民两个集团上下过渡的交汇之口,贵族下降和庶民上升致使士的数量骤增,自然促成了这一阶层的勃兴。2.“以招贤”的私门养士风春秋战国时期,在剧烈复杂的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各集团都需要出谋划策的智能之人,以使自己能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立住脚跟并寻求发展,因此争士、养士、用士一时蔚然成风。《管子·霸言》篇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墨子也喊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国亡矣”的口号,便是对当时社会趋势所作的预测和判断。其时不但各国君王诸侯重金招贤,许多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对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魏文侯“过闾而轼”;齐醒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燕归公筑黄金台。“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秦不过是一个西戎贫弱的蕞尔小国,但在人才的采择上不甘后人,从诏布求贤令开始,千方百计罗致士俊,“使诸侯之士斐然争入事秦”。最著名的是史称的“四公子养士”,《史记》记载“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春申君黄歇“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平原君赵胜为安抚士人手仞爱妾,“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战国四公子以养士名闻当时,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尊贤敬德的美谈,这些士为他们在“辅国持权”中建功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私门养士之风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无论公室养士,还是私门养士,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曾盛极一时,这是士数量上激增的催化剂。3.“士”“教”并存,繁荣的社会和政治社会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有所谓“夏商周时,学在官府”之说。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我化诸子文化的转化。官学的失势和士人的流落,显示了奴隶主对文化教育垄断的终结,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能人,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那个时期办私学最有影响的是孔子。孔子在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之后,政治理想遭到破灭,便集中精力聚徒授业,整理文献,从事学术和教育工作。在多年的游历中他对社会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看到了各国对士的需求,他在学生中传播自己的学说,扩大影响,以寄托他“天下归仁”梦想的实现。孔子个人就是士的典范,他的教育,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士人。孔门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和社会各阶层,他首倡“有教无类”,以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他提出:“学而优则仕”,以“学也,禄在其中矣”相号召,以知识立足社会、进入仕途为目的。“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私学的开办,造就了大批的士人。由于士受到上层社会的尊重,又得到庶民百姓的敬慕,于是,各国兴起一股“争当有义之贤才之风”。由于进学成为士人而能进贤,一旦成了贤才,即可“富而贵之”,否则就只能“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因此,世人赴学趋之若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中章、胥已任,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一个城里有一半的人放弃耕作而去就学,这或许有夸张之嫌,但其描摹的就学潮多少是有些现实依据的。钱穆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说:“游仕渐得势,故宁越亦苦耕稼而从学问。其事虽微,足征世变。”春秋战国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军事争战,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瞬息万变的外交风云不但为士的崛起准备了土壤,更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纵横驰骋、大展身手的社会舞台。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已不是往日奴隶制中担任职事的低级贵族的士,而是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具有相对独立人格的士了;不是“食田”和“隶子弟”的宗法性的士,而是有知识技能、行动自由、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古代知识分子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动时,他们大多失去了安定的生活,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常常挟剑携书,浪迹四方,寻求可以依靠的诸侯、贵族,成为所谓的“游士”。这种情形,诚如清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集释》中所说:春秋以后,游士日多。《齐语》言桓公八十人,奉以车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而战国之君遂以士为轻重,文者为儒,武者为侠。呜呼!游士兴而先王之法坏矣!士,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活跃的一种政治角色。如前所述,在春秋战国500余年的兼并战争和改革变法中,异军突起的士,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心怀大志,满腹经纶,又能言善辩,由于不受地域、出身、地位的约束,“合则用,不合则去”,游弋于诸侯之间,“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莫不受到各国当权者的关注和重用,他们为有雄心有作为的君主王公或出谋划策,或设计献言,或率军赴阵,或出使游说,或犯颜谏诤,大批的智能之士活跃于社会舞台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人才价值的推崇,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吕氏春秋·智能》篇说:“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在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能否起用真正有价值的士人,甚至起着决定或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巨大作用,“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极而言之地道出了当时士人在整体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士的流向成为各国君主关注的焦点,对待士的态度,成为显示当权者声誉和气度的一把标尺。正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尊贤任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这样一个诸子蜂起、风云际会的历史舞台,中国最早的一代知识分子才得以胸怀大志,纵横捭阖,演出了一幕幕经天纬地、治国安邦的壮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二、学者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我国社会改革的主导、主、知识分子在实践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春秋战国政治力量大改组、社会结构大调整、生产关系大变化中,士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为富国强兵,或酝酿方案,规划蓝图;或陈说利害,制造舆论;或发号施令,身体力行,克尽职守。数十个大大小小国家历经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程度不同的改革,涉及到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行政体制、兵革制度、官僚制度等的方方面面,无一不有士的参预,特别是他们的动议、笄和指导,导引了社会改革的产生,促成了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改革的发展。虽然他们各为其主,但殊途同归,在完成奴隶制向封建制的伟大历史转化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一代士人是春秋战国社会改革的倡导者、主、设计者和推行者。如宽仁大度、知人善任的齐桓公不计前嫌礼聘重用自己的仇敌管仲,在以管仲为首的鲍叔牙、徐开封、季劳、宁戚、隰朋、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等组成的智囊团的操持下,春秋初期齐国率先进行改革,在行政上提出“叁其国而伍其鄙”以“安民之居,成民之事”;在经济上推行了“治国必先富民”的方针,以奖励耕织,发展商贸;在用人上颁行“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的政策,以“察能授官,班禄赐予”;在军事上提出“作内政而寄军令”以寓兵于民,军政合一;在外交上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正其封疆,“以安四邻”。由于这些极富见识的政策的强力推行,在齐国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经过40多年的艰苦努力,“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曾经衰败落后的齐国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的东方强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首开春秋霸业,一跃而为诸侯中的霸主,推动了历史的进程。2.“天下”观念的提出,为全国统一带来了舆论准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从来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共同意志和理想追求。春秋战国历经数百年的兼并争战,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广大士人看到了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前进的趋势,他们虽然殚思竭力各为其主,但无不希望由自己辅佐的国家来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这是他们择明主而栖的出发点和归宿。战国时百家诸说曾对“王天下”展开过热烈的论辩,那场讨论实际上是为全国统一所作的舆论准备。管仲在《君臣篇》中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全国统一各种制度的建议,最早描绘了天下一统的蓝图,是呼唤统一的先倡。孟卿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即“天下如何才能安定”的咨询时,不假思索地答道:“定于一”,就是说天下只有归于统一,社会才能安定。他已看到中国的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他一生都致力于这一主张的宣传。“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以夏变夷”的论断虽存有偏狭,但对统一前景的坚定信念却是不言而喻的。墨子奔走游说,力倡天下一家的“尚同”思想,韩非子谋划“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大一统国家蓝图,莫不体现了他们对于四海归一的理想追求,邹衍的“五德转移”和“大九州”说,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表达了全国统一的愿望。天下统一也是荀子一生的重要政治主张,他理想中的中国是“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天下,认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义立”是国家统一的途径。他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就宣传“天下为一”的思想,在齐国,他希望闵王能为统一天下力行王道,在劝谏遭拒后便愤然出走;在秦国,他看到四世而强的秦国在各方面都走在他国前面,就指出这样的国家“其法治,其佐良,其民愿,其俗美”,是可以完成统一伟业的,他渴望这一天早日到来。3.出现了众多学派,构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动、大改革的环境之中,生长于斯的士得以清醒客观地剖析社会历史,对于现实生活也有较为深刻的体验与认知,各国对于人才的期盼、智谋的渴求和自由意志的尊重,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有意无意之间造就了学术得以滋生繁荣的沃土,因此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辩疑驳难,议论风生,出现了中国学术上第一次“百家争呜”的蓬勃兴旺景象。孔子设校兴学,著书立说,创立以礼乐和仁义为中心的儒家学说,构建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相继出现了墨、法、道、兵、名、农、合纵、连横、小说等多个学派,被称作诸子百家。“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多元的政治造就了多元的文化,他们有的主张“复礼”和“归仁”,有的宣扬“兼爱”和“非攻”,有的鼓吹“变法”和“专制”,有的倡导“无为”和“自然”,有的宣传“五德终始”,有的崇奉“循名责实”,可谓纷纭并兴,灿然杂陈。那些卓著声望的大师“率其群徒,辩其谈说”四处奔走,以学干政。各个学派之间既论辩争鸣,又渗透融通,促成了社会政治的空前活跃和文化学术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学说不仅为当时各国提供了政治设计和理论依据,更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博大精深奠定了坚实深厚的根基。文化作为一定历史的特殊产物,其繁荣常常不是单一的,由于一代代士人的努力,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学、历史、法学、军事、天文、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足可彪炳于千秋史册。辩士惠施对天地等自然现象的解说,甘德、石申对恒星的测量和记录,显示了天文学上的重要成果;医药学家扁鹊的高超医术,《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编著和流传,昭示人类已开始从迷信走向科学;《诗经》、《离骚》《春秋》的出现,标志着诗歌、音乐和史学的进步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呼唤智慧也产生智慧之士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和著作是对历史辉煌作出的最好最有力的注释:士林中的代表人物如思想家孔丘、孟轲、荀况、老聃、墨翟、关尹、杨朱、庄周、韩非;军事家孙武、孙膑、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