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_第1页
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_第2页
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_第3页
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_第4页
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爱一个被遗忘的社会身份

一我的习惯和所动的模糊性《蝴蝶之梦》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女性作为主角和叙述者,这两个主题是完整的。但在仔细阅读整部小说之后,读者不难发现,作为话语主体的“我”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一开始她以“跟班”的形象出现,她受雇于范·霍珀夫人,充当看护兼家庭教师的角色,每年领九十英磅的报酬。由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她衣着寒酸甚至东歪西扭毫不合身,一头过于平直的头发零乱地散在一顶已经过时的女帽下。她年轻、天真、不善言辞。走路时她总是跟在范?霍珀夫人身后,坐下来也只能坐在旁边的硬椅子上。这一切给她的社会身份定位为:她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下人。她对这种身份以及范·霍珀夫人对她所采取的简慢态度感到极度的厌倦和痛恨,但生活所迫她只能放下尊严。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位,“我”有过很多的描写:“我就像一个耍把戏的副手,专在一旁把小道具递上去,此后就一声不吭,全神贯注地等待主人给我暗示。”(P16)和范·珀夫人一起外出旅游,“我总是背靠司机,坐在一个动弹不得的座位上,要看车外景色,就非得伸长脖子不可。”(P36)“想起与她一起度过的,受雇于她的这几个月时光,我不免怨气难平:替她捧着钱袋,跟在她后面东奔西跑,像个呆板、无声的影子。确实,我没有阅历,羞怯幼稚,一个十足的傻瓜。”(P75)“我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妞儿,谈话时大可不必顾及。”“她这种无礼的样子告诉人们:可以把我撇在一边而毫无关系。”(P17)这种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身份使她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喜欢躲起来。“我干脆在休息室一隅坐下,躲在一根柱子背后”(P40)“我痛恨这个差使,我还得躲在角落里听他们鹦鹉一样地饶舌,臊红着脸,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搁才好。”(P51)在她得知范·霍珀夫人将带她立即动身去纽约,她将与刚认识几天的迈克西姆永别时,她“就走进浴室,锁上门,双手抱头坐在软木垫毡上……(P58)韩敏中在《坐在窗台上的简·爱》一文中写到“简似乎不得不坐在那里,因为她不属于客厅。窗台是个幽暗的去处,在房间的边缘而非中心,是‘内’与‘外’的交接处,这正与简模糊不明的社会身份相契:她似乎是所寄居的家庭中的一员,却总被排斥在家庭圈外;她不是仆人,却更算不得主人。”(P171)事实上“我”的身份也经常让外人感到迷惑,外人错把她当成是范·霍珀夫人的女儿,这让她们两个人都感到莫大的窘迫。范·霍珀夫人带她出入上流社会,但却时时刻刻把她排除在圈子之外,言谈之间经常流露出蔑视她看不起她的感情,而“我”把与上流社会的人周旋交谈看作是件苦差,毫无乐趣可言。由此可见,“躲”是叙述者的习惯,她通过“躲”来逃避纷繁复杂的世界,没有亲人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许多心事和感慨只能和自己分享,只有静静地躲在角落以及在没人的地方才能做得到。对于一个不到二十岁就无家可归的女孩子来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这“躲”起来的习惯是她洁身自好,与社会的大染缸保持距离的一种方式。“躲”从侧面反映了“我”与都市生活的格格不入,她无法接受现实世界的虚伪,心里依旧怀着未完全幻灭的天真理想。阿德勒强调,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到职业、社会、性三者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明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如果一个人的爱情生活不完美,对职业不尽心竭力,朋友很少,他一定会觉得生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从而认为:“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避免和别人接触。”(P128)“我”确实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无父无母,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为了谋生给范·霍珀夫人当“伴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对生活所持的态度的基本功能是自我防御的功能,它使人能够保护自己、回避有关自身的消极事实或外部世界的严酷现实,具体的手段是文饰作用、投射和移置作用。(P345)“躲”使得她在保护自身利益和安全的同时,也防止了外人的侵袭,使得外人无法轻易看透她,她通过割断与外人的联系造就了她的“自我”。这种处世原则用赖希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性格盔甲”,没有人可以没有“性格盔甲”,只是有时很难看得清。赖希说,“性格盔甲”是自我对本我及外部世界的反应样式。由于人人都必须对本我和外部世界作出反应,所以人人都有“性格盔甲”。它表现了一个人存在的特殊方式,也可称为“自我的保护装置。”支配人一生的“性格盔甲”是在家庭父母的监督和教育下形成的,家庭是形成个人“性格盔甲”的主要场所。(P173-174)对于“我”的家世,小说中只用片言只语带过,“我”的父亲有着朝气蓬勃的性格,他生前是一个既可爱有不同凡响的人。从“我’的这句话:“他老人家对以外表度人的势利丑态是极为蔑视的。”读者可了解到“我”的父亲也是一个蔑视权贵蔑视上流社会种种丑态的正直男人,这种性格特征在他女儿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躲”是“我”自卑的一种表现。阿德勒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卑感本身非但无可厚非,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由于自卑,然后便去努力寻求优越感,获得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追求优越感。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艺术活动的基础。(P126)在小说中,“我”也一再对自己进行肖像描写:一头平直的短发,稚嫩而不敷脂粉的脸蛋,衣裙均不合身,像个羞怯失措的小妞儿。(P12)“我”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有权势的父母作后盾,没有漂亮的脸蛋,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我”只是一个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弱女子而已,这些都是令“我”自卑的原因。所以“我”对绘画的痴迷,是建立在自卑基础上的,是“我”克服自身缺陷寻求优越感的一种补偿行为。事实也证明当她成为德温特夫人后,她的这一爱好给她带来了莫大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外人看来,这可是挺不错的本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画画的,能成为人们眼中的艺术家确实为她的形象增色不少。二我我的存在是什么?对于她认为反感不可亲近的人,她都用躲来逃避与他们的交往与交流,极力地掩饰自己,把自己的情感藏起来。一旦她认准了自己所爱的人,她的表现却出乎人的意料,她抛弃了羞涩和脸面主动向对方表白。轻而易举地成为迈克西姆的妻子之后,她从一个下人变成了曼陀丽庄园的女主人。曼陀丽,这个整个英国首屈一指的闻名去处,是人人羡慕赞赏的地方,能成为那里的女主人,是她的骄傲和运气。但事实并不象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一到曼陀丽就感受到了一种压抑和恐怖的气氛,这种气氛还夹杂着蔑视和仇恨。吕蓓卡的管家丹弗斯太太总是把她看作是地位微贱、怯懦的弱女子,一个鸠占鹊巢的外来者。地位和身份的转变并没改变她的性格和处世的习惯,她依旧讨厌去访客或在家接待形形色色的人,虽然是生活在自己的家,她却像一个外来的入侵者一样生活着,从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来看,她依旧是一个喜欢躲起来的人。第一次遭遇吕蓓卡的表兄,为了不让他发现自己,“我躲在门背后”,“屏息伫立,一动也不敢动”结果还是被吕蓓卡的表兄发现了,“我还从来未见过有谁露出那样的满脸惊讶之色,仿佛我是破门而入的毛贼。而他倒是这宅子的主人。”(P199)当吕蓓卡的表兄来访之事被迈克西姆知道,他警告丹弗斯太太以后不再允许他到曼陀丽来时,“我”碰巧在门口听见了,为了不让丹弗斯太太看见我,“我急忙贴着画廊的墙壁,身子缩作一团,生怕被她看见。”(P239)如果说“我”的躲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现实,逃避都市生活的纷繁复杂。那回到曼陀丽庄园为何还要躲呢?曼陀丽位于伦敦西部,它靠近大海,四周是农舍,那里有山谷、森林,在“我”眼里它是一个远离尘嚣与世无争的地方,它虽经过人工雕凿,但尚未受到工业的污染,它代表大自然,在这里可以过着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对向往田园生活大自然生活的人,无疑是一个好去处。但当“我”到达那里的第一天“我”就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错了。曼陀丽这个有着自然景观的地方,到处都留下了吕蓓卡的印迹,她种的花草,她坐过的地方,她用过的东西,她的一切已经和曼陀丽融为一体了。“我”必须按照她以前定下的规矩生活,在曼陀丽招待客人、举行宴会舞会,还得去附近的人家拜访,这正是“我”深恶痛绝的。“我”想象的生活应该是甜蜜温馨,只有“我”和迈克西姆,没外人打扰,无拘无束,不受礼仪俗套的束缚。对于一个出身卑微无父无母没有任何财产的女孩在来说,一座豪华的庄园就是上流社会的象征,是大世界的缩影,她始终无法把自己融合进去,无法和这个庄园成为一体,她永远是个局外人。她自己也曾说过:“曼陀丽的生活对我既新奇又陌生,我过去所受的教养对此不能适应。”在曼陀丽只有幸福谷是真正属于她的,她第一次和迈克西姆去那里散步,美丽的自然景观深深地吸引了她,“幸福谷的魔力把我整个儿摄住了。这儿才是曼陀丽的精髓,我将熟识这个地方,并逐渐爱上它。”“在屋子里,我是个冒昧闯入的外人,在那些陌生的房间里来回浏览;我坐在那写字桌旁的椅子上,但桌椅都不归我所有。在这里,情形完全两样,就幸福谷而论,无所谓冒昧闯入不闯入的问题。”(P135)边如果以前叙述者通过“躲”来逃避现实,那么现在幸福谷是唯一能让叙述者放逐灵魂的地方,在这里她才能让自然本体存在与自我的本体存在具有同一性,从而使她能够摆脱上流社会的毒害,摆脱尘世俗念,真正做到不为己忧,不为物役。在这里吕蓓卡、丹弗斯太太和一切令她烦心的事都彻底消失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自然观的价值论,是人们在自然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山水草木的审美认识与人和社会的道德价值、情感价值、理念价值的统一体。(P80)用物我相亲的审美形式达到了对自然本体的观照。因此,主人公亲近自然的情感不是一种单向的审美选择。(P81)在人与自然的交流和亲近中,已分不清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说主体的情感思想变得稀薄了,看不清其独立存在的迹象。但“我”真正生活的空间是在曼陀丽的屋子里而不是幸福谷,因而在幸福谷寻求心灵的慰藉也只是暂时的。三我的“性格甲基”的观念转变。20世纪20躲,这种与世界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方式并不是解决自身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最佳方式,通过躲来逃避现实只会让身心更加压抑疲惫,而且“我”所躲避的位置也不是完全隐蔽的,时时有暴露自己或被人发现的危险。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也是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解脱,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但“我”不是陶渊明和华滋华斯,曼陀丽也非梦幻的田园和湖光山色的风景,她不可能像他们一样走上归隐自然的道路。要融进文明社会但不受一些坏习俗的污染,只能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否则将注定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人。当吕蓓卡的沉船被发现,迈克西姆的自由与清白受到威胁时,平时看上去软弱无能的“我”在情感和举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和迈克西姆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他们的敌人——吕蓓卡的表哥,不让他有可乘之机。也许是上苍被他们的真爱所感动,给了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让法官判定吕蓓卡是自杀而非他杀。“我”是经历了这件事后才认识到社会和人生的复杂及人心险恶而有所成熟的。要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并立足,任何天真的理想都会幻灭,只有在幻灭后即“心死”后,再来正视现实世界,才可能从中找到一个生活的位置。此时的“我”终于摆脱了以往的以守为攻的处世之道,开始大胆地直视一切,不再怕被人耻笑看不起,也无需拼命去取悦他人了。“我”不再躲并不意味着她卸下了她的“性格盔甲”,而是她的“性格盔甲”在经受锻炼磨难后得以转变。人在童年期,自然冲动与社会加上这些冲动上的挫折,促成了“性格盔甲”的形成。归根到底,它是人在冲突的环境中为了保护自身而产生出来的。(P175)但笔者认为随着冲突与矛盾的变化和转换,“性格盔甲”也可以相应地变化。如何保住迈克西姆的名声不受玷污是当时的重心,它代替了以往的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何树立曼陀丽女主人的形象,“我”对迈克西姆的爱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源泉使“我”彻底地摆脱了以往的性格缺陷,她不再惧怕丹弗斯太太,甚至敢直面反抗,她也不再害怕吕蓓卡那幽灵般的阴影。她的自卑被自信所替代,她自己也有所感慨“自信是我十分珍惜的品格,当然在这一生中,我的自信心来得未免太晚一点。我想,最终使我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