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1.gif)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2.gif)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gif)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4.gif)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3ab603c65cc131d854495acb0d5f7e6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
《春秋史记》(以下简称《史记》)是长沙马王编撰的《春秋史》的一部分。它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评论。据专家考证,其编成的年代为秦汉之际①。自1977年正式刊布后,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春秋事语》记事多能与《左传》相对证,故学者们将《事语》与《左传》比较,考证《左传》的流传,阐述《左传》的编写特点等等,清了许多问题,对于了解《事语》的性质、《左传》的编写情况等很有助益②。就《事语》与《左传》的比较而言,仍有可申论之处,如《事语》对于《左传》史实的补充,《事语》与《左传》的记事特点、旨趣,其所反映出的编撰观念等等。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私人编撰流行,对于前代历史的记述、编纂也达到高潮。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如《尚书》《春秋》等已流传于世。而就出土文献来看,包括《事语》在内的一批春秋战国故事也广为流传,如上海博物馆楚竹书中记载的关于楚昭王毁室、柬大王大旱、伍子胥等史实,说明此一时期是历史编纂相对集中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编撰者编纂史书时的历史观念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即编者采用何种观念解说、解释、考察史实。探讨这一观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古代史学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史学观念与社会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对史学编撰影响深刻,入汉以来,儒家思想尤其成为史学编撰中的主导思想。然而,在儒家思想成为史学主导观念之前,史学编纂体现出怎样的价值观念,值得深入探讨。《春秋事语》的编成年代在秦汉之际,且其中多有评论之语,十分有利于考察那一时期编撰者的观念。本文主要藉《春秋事语》与《左传》的比较,阐述《事语》与《左传》在史实方面的互补,《事语》与《左传》的记事特点,以及两者所反映出的不同的历史编撰观念。一《事语》与《事语》所记“事语”所记“事语”所记“事语”诸事《春秋事语》共16章,每章篇幅简短,记事简略。16章中除第二章“燕大夫章”不见于《左传》外,其余15章均可与《左传》相互对证。关于《事语》可补《左传》史实之处,《事语》整理者及研究者都做了极其细致的工作【注文1】。此处可再补充一例。《事语》第12章为《长万章》,记述的是宋国长万弑杀宋闵公事,记事部分寥寥数十字:长万,宋之士也,君使为囗(右)。及鲁宋战,长『万』囗止焉。君使人请之,来而戏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之囚也,吾不敬子矣。”长万病之,因田……。帛书《长万章》字数不多,却包含三件相关之事:一,长万为宋士而在宋鲁之战中为鲁人生擒;二,宋闵公请求鲁人释长万,长万归来,闵公却以其曾为阶下囚而加以羞辱讥讽。长万深以为病,由此萌生为害闵公之心;三,闵公与长万田猎。此后由于帛书文字缺失,不知详细,应当是记长万在田猎中弑杀宋闵公的经过。此事在《左传》中记载也十分简略,庄公11年载: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颛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庄公12年: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靳,杜注:“戏而相愧。”正与《事语》所记“戏之”相合。比较《左传》与《事语》,可见两者所记各有侧重。《左传》特别突出在鲁宋战役中,善射的鲁庄公以金仆姑射中长万,而骁勇的颛孙擒拿长万。长万释归宋国后,宋闵公不敬长万,长万以此为耻,萌生歹意。此部分与《事语》所记相同。但是,《左传》记述了来年长万弑闵公于蒙泽,即闵公蒙难的具体地点。《事语》则由于文字缺失,不知是否记载此事。关于蒙泽,贾逵注为“宋泽名”,杜预注为宋地。而无论是《左传》或贾、杜之注,都未能解释宋闵公为何至于蒙泽。《事语》虽未见记载闵公至蒙泽,但记述了闵公与长万田猎之事。结合《事语》与《左传》,可以推知闵公至蒙泽,田猎之故。《史记·宋世家》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此事:司马迁所记与《左传》《事语》有所差异。《事语》整理者已指出,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闵公羞辱长万之事发生在长万归宋后,抑或发生于闵公、长万田猎当时。但关于闵公田猎且遇弑于蒙泽之事,显然,司马迁不仅只参考了《左传》记述,并且另有来源。这个来源,很有可能就是《事语》一类的流传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文献。帛书《春秋事语·长万》章所说“长万病之,因田……”,分析其意,当是指长万嫉恨宋君的轻蔑言辞,遂因田猎而杀闵公。可以推测,司马迁是综合了《左传》及其他史料来源,从而完整地记叙了闵公因田猎至于蒙泽而遇难于此。这是《事语》可补充于《左传》史实之处。因而,《春秋事语》记事虽简,但在某些方面却可以补充《左传》之不足,有利于对整体事件的细节有更多地了解。此外,对比《左传》与《事语》所记,也可见两者的记事旨趣完全不同。例如,《事语》第六章为“伯有章”,此章记载了郑国子产执政前贵族伯有刚愎自用、公孙黑不欲相让,两人相互争斗而导致郑乱的一段史实:囗囗伯有,……是杀我也。遂弗听。伯有亦弗芒。自归其囗,囗有闭室,悬钟而长饮酒。帛书文字“芒”,整理者读为以《说文》“抚也”为释,意谓公孙黑被激怒,但伯有不加安抚。又一释以“芒”与“茫”通,《方言》“茫”,“遽也”,意谓伯有不慌不忙,不加设防。相关记载见于《左传》襄公29年、30年。襄公29年,吴国公子季札在鲁观乐后,“聘于郑,见子产。……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季札预测郑国执政(实际指伯有)将罹难,而天将降任于子产,使掌郑国政。关于伯有与公孙黑交恶,《左传》同年记载: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郑方恶,而使余往,是杀余也。”伯有曰:“世行也。”子皙曰:“可则往,难则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强使之。子皙怒,将伐伯有氏,大夫和之。十二月己巳,郑大夫盟于伯有氏。伯有强行派其家族世为行人的公孙黑(子皙)使楚,公孙黑心有不满,将伐伯有。其基本意义与《事语》所记一致,不过《左传》更记述了事件的背景以及伯有与郑大夫盟。关于此盟,《左传》特别记录了时人对于盟誓的评述,例如善于草创的郑国大夫裨谌曰:“是盟也,其与几何?《诗》曰: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今是长乱之道也。祸未歇也,必三年而后能纾。”他评论此为祸乱之盟,将殃及郑国政坛。在问及“政之焉往?”即祸乱之后,孰将执政时,裨谌说:“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辟子产?举不逾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辟之?天祸郑久矣,其必使子产息之,乃犹可以戾。”他以天命立论,预言子产将出,郑国祸乱将有平复。《左传》襄公30年继续记载此事: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既而朝,则又将使子皙如楚。归而饮酒。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后知之,遂奔许。……伯有死于羊肆。这里记述伯有“其悬钟而饮酒于闭室”,不与朝政,既朝而又强使公孙黑如楚,与《事语》所记基本相同。就整体事件的记述而言,显然《左传》为详。其不但描述了伯有贪愎而多欲,日夜饮酒,不闻政事,而公孙黑又好在人上,二人矛盾不可调和,又记述了郑国大夫之惶惑状况。除此而外,不难发现,《左传》记载伯有与公孙黑之争时,另有一非常明确的线索,即子产甚得名誉而执郑国政。进一步而言,《左传》记述公孙黑与伯有争政事实上是子产执政郑国的背景,是为子产执政郑国所做的必要铺垫。从襄公29年吴季札聘郑时所做的预言,到伯有、公孙黑交恶,郑大夫盟,裨谌再次预言郑国政将归子产。及至公孙黑伐伯有,郑大夫谋聚,或谓子产当就直助强,但子产不预谋,并敛伯有及死者而殡之。最终公孙黑与伯有两败俱伤,同年,郑子皮授子产政。全部叙述中,子产虽不是事件的主角,也未预于其中,但这条“暗线”却十分明晰,子产是不“在场”的在场,是《左传》记述此事件中至为重要的人物。而《事语》虽然也提到子产最终执政,但显然其记述此事的目的不是为子产执政进行铺垫。因此,《春秋事语》与《左传》记载相关史实虽然基本相同,但其旨趣明显存在差异。《事语》所记史实主要用于评论,其根本目的是就事论事,总结得失。而《左传》记事,注重背景,多条线索并进,而所有线索事实上又围绕根本主题展开,予人以层层铺垫而又最终水到渠成之感。二《事语》的经验教训《春秋事语》的突出特点是每章必记言论,寓理于史。这些言论,既有某人的观点,更有一些评论,专家早已指出,《事语》的特点是重语而不重事,且其评论皆不见于《左传》,有其独到价值。《事语》中的评论并不复杂精深,甚至前辈专家推测其编者“大概是个头脑冬烘的教书先生”【注文6】。既便如此,考察其中的论说,仍可以感受到评论者解释历史事件的态度、以及所引申出的价值观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事语》16章中,其第5、6、11、12、15章中的议论并非时人之议论,而是出自后人。以逻辑而言,时人尤其是当事人的评论,对于记述史实特别是突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更为重要。如《左传》中虽有不少属于事后评论的“君子曰”,但更多地是记录时人的评论。而《春秋事语》却偏偏选择了后人之议论,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这些评论,与《左传》中相关评论完全不同。这或许表明,在历史事件之后,社会中存在着种种议论,而编纂者从诸多评论中选择自己所需编撰成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说,编撰者所选择的评论显现出一定的个人偏好,显示出他对此类评论的认同,实际也反映出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思考,以及期待总结出的经验或教训。考察《事语》及其中的一些评论,可见《春秋事语》与《左传》评判史实的角度并不相同,其所展示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春秋事语》后人所评论的五章中,第5章评论内容比较单薄,因此,以下主要就第6、11、12、15章中的评论予以分析,阐述作者编纂史实时所展现的历史观。《事语》第6章为伯有章,此章闵子辛评论伯有之事谓:『伯』有必及矣。吾闻之,囗囗事君无罪,礼下无怨,议贤让能,同位之人弗与囗,囗德守也。其次明备以候敌,囗囗囗有怨而使公子往,是以同位之人鲜(解)邦恶也。也。令有不行而囗囗咎君……悬钟而长饮酒,是怒其心而之间,非囗也。三者皆失而弗知畏,……『伯』有,而使『子』产相。此议论之主题为如何处理与君、臣下以及同辈之间的关系。按议论者所示,最高明者,即所谓的“德守也”,以德事君即不会获罪,以礼对待下属即不会遭遇怨恨。论议贤者而推举之,则同位之人不起争斗。其次是做好准备以设防敌人,若同位之人发生嫌隙,即遣公子以示信义,则同位之人不会争斗以给邦国带来不利。而伯有之行为却非如此,政令不行则埋怨君主,(对敌不设防)而悬钟饮酒,是增怒敌人之心并使他有机可乘。三种关系伯有都没有处理好,却又不知畏惧,是以伯有最终败亡。从“伯有章”来看,论者是从为政的角度讨论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如何趋利避害。其特别突出的是如何防止罪、怨的发生。《事语》第11章为“鲁桓公少”章,此章记载鲁隐公摄政之时,公子(羽父)【注文7】挑唆隐公杀年幼的桓公以代政。隐公没有采纳公子的建议,却也没有对他警惕。公子因害怕事情败露,挑动桓公杀害隐公【注文8】。《事语》此章载有闵子辛的评论,其曰:囗囗隐公。夫奉孤以君令者,百图之召也。长将畏其威,次职其囗。其囗有……夫奉孤者囗素以暴忠囗伐以囗囗囗惧囗囗囗囗有奸心而囗囗囗囗正也害君耳闻囗囗心不怒囗志也。事囗囗囗疾囗囗囗而素不匡,非备也。囗囗囗之,其能久作人命,卒必诈之。此处帛书残缺过甚,难究其详。其大意是说,隐公奉孤以立,原本具有威权。他人有奸残之心,而隐公素不加以约束,未为备患,致患难终于发生。推其意,仍然是对君主与臣下关系所作的经验性总结。《春秋繁露》中亦有对于鲁隐公的评论,其曰:“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鲁隐公是也。”【注文9】是说隐公虽摄政,但却并未听从公子之计谋害年幼的桓公,虽身陷囹圄,但最终成就道义。其论说基础为道德原则,其出于儒家思想的评判标准十分明显。与《事语》所宣扬的君主设防臣下而时刻驾驭之的观念截然不同。《事语》第12章为长万章,此章的议论为:夫君者臣之所为容也。朝夕自孱,日以有也。是故君人者,刑之所不及,弗昔(措)于心;『伐之』所未加,弗见于色;故刑伐已加而乱心不生。今罪而弗诛,耻而近之,是绝其(陷)之深。囗囗囗何囗丘之闻之也【注文10】。……于君,君鲜不害矣。“孱”,指仁谨貌;,《说文》“微也,殆也。”其基本意义为丝而兵守,传递出危殆之征。丝,《说文》:“微也。”《玉篇》:“者,事之先见者也。”即事之兆端。所表达的意义是事物在初始阶段,即对此表示出谨慎、严防态度。由事物之征兆又引申出“察”之义,即观察事物之兆端。措,《说文》“置也”。其评论之大意为:为君者,是被臣下所容纳者。(为臣者)朝夕自谨慎,每时每刻都有所表征。因此君人者,对于应当施以刑而不刑的人,不要与之来往过于密切而将其置于心中;应当惩罚的人却未加惩罚,君主不应当对其喜怒行于色。君主应对臣下威慑以刑罚而防止他生出为乱之心。如今长万战败有罪,君主却没有杀他,以他受虏为耻却依然接近他,这是斩绝了观察他征兆的机会而使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宋君很难摆脱厄运。此处评论主要讲述君臣关系,其着重点在于君主对臣下要震慑以使其畏惧,观察其兆端而防微杜渐。否则,君主不能与臣下过从甚密。饶由趣味的是,《春秋繁露》中亦有对宋闵公-长万之事进行评论,其曰:“宋闵公矜妇人而心妒,与大夫万博,万誉鲁庄公曰:‘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闵公妒其言,曰:‘此虏也。’‘尔虏焉故?鲁侯之美恶乎至。’万怒,搏闵公,绝豆,此以与臣博之过也。古者,人君立于阴,大夫立于阳,所以别位,明贵贱,今与臣相对而博,置妇人在侧,此君臣无别也,故使万称他国,卑闵公之意,闵公借万,而身与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妇人之房,俱而矜妇人,独得杀死之道也。春秋传曰:‘大夫不适君’远此逼也。”【注文11】。《春秋繁露》中宋闵公故事与《公羊传》中所记相同【注文12】。其评论亦从君臣关系着眼,但显然《春秋繁露》主要是从儒家“君君臣臣”的角度立论,其所着意的是别亲疏、明贵贱,上不凌下,小不加大这一传统的儒家思想主题,其与《事语》的评论主旨有着不小的差距。由《事语》长万弑君的评析中,亦可看出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社会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春秋》《左传》述其事,特别强调一个“弑”字,以弑君为大逆不道之举。《公羊》、《谷梁》亦从“宋万弑其君”的角度立说,对其事予以严厉谴责,说明春秋时期和汉代皆持尊君之论,以为君主神圣不可侵犯。而《春秋事语》之论说则强调君主的御臣之术,主张君主应当掌握先兆和机遇,不动声色以驾驭臣下,其立论出发点完全不同。其所以如此,在于春秋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浓厚,君臣之序不容有变,因此人们强调尊君而斥责弑上。战国时期君臣易位之事多有发生,人们见怪不怪,转而在君臣关系的处理方法上做文章,讲求君主如何驾驭臣下,特别是法家极其讲究君主驭臣之术。在此种风气之下,《春秋事语·长万章》亦不再从尊君的角度立说,取而代之以从君主的失策、失控方面讨论问题,主张君主要牢固监测臣下之“几”,把握对于臣下的刑罚威势。至汉代,其政治稳固,君臣关系不似战国时期那样紧张,尊君的观念复又浓厚,形式上看它似乎是春秋时期尊君观念的回归,但实质上却是“大一统”理论下的君主观念的提升,远远超越春秋时期建立在宗法基础上的尊君观念。《事语》第15章为“鲁庄公有疾章”,记载鲁庄公弥留之际,分别询问叔牙、季友继立者之事。叔牙答以共仲(庆父),季有答以公子般。其后,公薨,季友辅佐子般即位,共仲杀子般而立公子启方,是为鲁闵公。闵公召回出奔的季友。两年后,共仲弑杀闵公。《事语》记载此事极其简略。事实上,按照《左传》记载,季友答以鲁庄公将辅助公子般,此正合庄公心意。季友杀叔牙而立公子般,扫清子般继立的障碍,但最终叔牙所拥立的共仲使人弑子般而立闵公。共仲杀子般后,季友出奔陈国。鲁闵公元年,齐桓公会盟鲁人,请复季友。季友于闵公即位之年还归鲁国。此年,齐仲孙湫来省鲁难,归告齐桓公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预言鲁国不消灭庆父(共仲),国难将不止。闵公二年,共仲使人弑杀闵公,然后奔莒。同年,季友立僖公。“以赂求共仲于莒,莒人归之。……乃缢。”共仲自杀,鲁国国难及至僖公时方息。《左传》记载此事,未有特别评论,只有齐仲孙湫预言庆共仲将亡,而鲁国未可取之言。其叙事主要以记录事件的全过程为着重点。《事语》则记有闵子辛的评论:君以逆德入,殆有后患。夫共仲圉人旅其以犯尚民之众,杀子烦而立君,除君怨也。今『召』而公子侑俱入,不怨也。若不怨怨则德无事矣。为其亲则德为柰矣。二子之袭失量于君,愧于诸悔德诈怨,何(暇)之不图?其大意是说闵公继位并非常态(“逆德”),而是借助共仲杀害公子般而得以为鲁国君主。共仲杀子般,是助闵公消除对立面。闵公继位后而召季友、共仲俱归鲁国,假若过去双方的矛盾、纠葛一笔勾销,怨恨、矛盾不复存在,那么鲁国就会相安无事。然而二人构怨甚深,哪里会不图谋叛乱?其基本意义或在说明,矛盾并未真正平息,矛盾双方不可并立,鲁君不虞后果而使二子俱入,终致闵公被杀而鲁难不已。《事语》作者述闵子辛的评论之辞,其基本思路仍在于君主应当御臣有方,否则便会有杀身之大祸。关于共仲、季友之难,《新语》亦曾评论,其曰:“公子牙、庆父之属,败上下之序,乱男女之别,继位者无所定,逆乱者无所惧。”以混乱上下之秩而以乱臣贼子视之,其评论之出发点接近儒家观念而与《事语》不同。由上引评论看,《事语》的编者在选择评论时有其明显的倾向性。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活动中不同的关系,以及各种关系中所包含的矛盾。上述评论所属的史实中,均包含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君臣矛盾,也有臣下之间的矛盾,如伯有——公孙黑,宋闵公——长万,隐公——桓公,共仲——季有,均为矛盾的对立面,而编者的着眼点在于说明矛盾中的双方无法调和时,矛盾的一方必须对另一方有所防范、警界、牵制,双方不可处于均衡位置,否则既便原本有利的一方例如君主,也会失去威势演变为不利,甚至痛失局面。这恐怕是《事语》的编纂者希望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是编者解释、考察此类史实的基本观点。上所引《事语》诸章的评论,俱不见于《左传》,说明《左传》的编写旨趣与《事语》不同,其记事不以评论为目的。相比而言,《左传》侧重于记事述史,而《春秋事语》则重述史而明治术。就史学著作而言,《左传》更胜一筹。然《事语》的作者亦非完全的“冬烘先生”,就政治关系之得失而言,亦不乏独到之见。《事语》这种述史明政言论类著述的出现,当与战国后期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三《四库全书目的:德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春秋事语》的评论侧重于政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以及如何把握双方力量,趋利避害,其与《左传》显示出的价值观念有明显的区别。概括而言,《左传》也非常关注政治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善于铺写战争,十分精通致胜之术和外交策略,也更为重视富国强兵的“治法”、“政制”,但其基本思想倾向却正如章太炎所论:“王纲绝纽,乱政亟行,必绳以宗周之法,则比屋可诛,欲还就时俗之论,则彝伦攸,其唯禀时王之新命,采桓文之伯制,同列国之贯利,见行事之善败,明祸福之征兆,然后可施于乱世,关及盛衰。”【注文13】仍是儒家极其推崇的宗周之法。《左传》与儒家的关系,古人已有论之,其大致意义是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其目的是凭借具体的历史来阐明儒家思想,以避免凿空之说【注文14】。苏辙更是直截了当地点明了《左传》与儒家的关系,其曰:“予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杜预有言,丘明授经于仲尼,身为国史,躬览载籍。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斯言得之矣。”【注文15】在苏辙看来,《左传》的宗旨在于推王法以绳不义,是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力求以尊王崇礼的儒家政治原则对现实补偏救弊,其根本点仍出于儒家政治思想。而《春秋事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则可说与儒家思想相去甚远。《事语》评论者的论辞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氟化锂蒸发材料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针织翻边毛线帽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智慧生态解决方案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全自动小袋拆包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无人机技术研发项目合同
- 2025上海市房屋买卖合同书(简易范本)
- 产品销售代理合同
- 购销校服合同范本
- 仓储服务定金合同模板
- 2025合同模板化妆品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小升初语文入学分班测试卷四(统编版)
- 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2023年度商业健康保险经营数据分析报告-2024年3月
- 设计质量管理和保证措施及设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
- 2024电力系统安全规定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 科技论文图表等规范表达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英语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八省联考解析
- 华能火力发电机组节能降耗技术导则(2023年版)
- 基础知识3500个常用汉字附拼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