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_第1页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_第2页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_第3页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_第4页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地理中考必考课件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外形;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熟悉地球外形的历史过程,初步培育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熟悉地球的外形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熟悉地球外形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外形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熟悉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熟悉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日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究竟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熟悉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学问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外形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其次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同学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同学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挨次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简单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简单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同学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同学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同学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由于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很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据“相对全都、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根据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由于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很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合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想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把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力量,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通过参加观看,分析,争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力量、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喜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剧烈的骄傲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谚语导入。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同学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特别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亚洲地形特点

【活动一:知地形】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比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请大家一会依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

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根据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根据情境1进行,双号的.根据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晰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争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共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特别熟识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老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转折: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看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老师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当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盼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熟悉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缘由,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四、板书设计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始终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同学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纳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关心同学观看到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洁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进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缘由过程中,把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育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预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关心同学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同学已有学问和生活体验,关心同学将零散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

3.同学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同学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熟悉了地球的外形,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缘由吗?

同学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同学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

让同学展现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舞。

展现学习成果:“同学自主学习(一)”

让同学展现自我,提高学习爱好。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亮     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同学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育与他人合作的力量。

假如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洁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老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看者完成“同学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缘由,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学问。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学问,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育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力量,初步了解时区。

老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学问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同学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学问。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熟悉,为后面“同学合作学习(二)”作为学问预备。

组织同学分组探究,并赐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力量。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学问?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同学合作学习(二)”展现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状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育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同学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现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学问的延长。

延长拓展

思索并回答。

检验学习状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学问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育梳理学问、巩固学问力量。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与进展。能精确     分析城市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进展的条件。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读图观看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3.正确熟悉和对待城乡差异,初步形成爱护聚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难点】

城市形成进展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现:乡村与城市景观。人类是喜爱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进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好玩的“居住”景观。请同学们观看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应出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这些景观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聚落的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老师活动】展现城市与乡村景观图,同学观看图片并思索问题。

【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

【师生归纳】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生产活动类型)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消失如此大的差异呢?

【同学活动】观看图片,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争论并完成表格。

【老师归纳】

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