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_第1页
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_第2页
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_第3页
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_第4页
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企业制度的三个维度

然而,说到公司制度,它往往与它的起源有关,而说到中国现代公司制度的起源,很多公司制度并没有分析它们,关注西方的外部路径,而对内部路径的系统解释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将对中国民营企业制度起源的内源路径进行专门探讨。一、企业制度与雇佣关系在早期学者的研究中,对中国近代企业似乎并未有明确界定。在经济史学界,有将资本主义工商业与企业混淆的倾向,近代企业或被称为资本主义企业,或被称为现代企业等等。前辈学者汪敬虞在多个场合使用现代企业,企业史学界较早就企业内涵做出定义的是王处辉,即便其只是借用经济学常用概念。其中之一是许涤新提到的企业的定义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从事生产贸易、运输等经济活动的独立单位另一较早对企业做出界定的是沈祖炜。其借用现代学者对企业的一般界定,而对企业制度的界定,颇具典型性。沈祖炜首先认为企业制度是企业在市场中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制度形式,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子系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制度包括企业资产生成、企业权益组织和企业经营三个层面。其中资产生成,尤其资金筹措是基础。企业权益组织指权力和利益的分割区处关系,是企业运作格局。企业经营则指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方式,也指文化层面的企业管理及其所体现的企业精神近年来,张忠民在多种场合阐释了企业制度,强调企业产权、企业治理、企业剩余分配三个维度张忠民对企业制度的界定没有直接将劳资关系或者说雇佣关系纳入企业制度范畴。事实上,企业制度最初给人最直观印象的就是雇佣关系,因此雇佣、劳资关系理应属于企业制度的范畴。考虑到近代中国资本相对强势,劳方可能相对附庸化,或者在“工人运动思维”影响下,学界会将劳方置于近代企业治理体系之外。沈祖炜虽然认为构成企业生产关系特征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但在《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中却未对企业雇佣制度进行专门分析。可能由于语言习惯,西方学者视域下并未专门区分近代企业与现代企业,国内学者的翻译一般多为现代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钱德勒的定义。钱德勒强调以组织内部规模为基础的,由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管理的多单位企业方可适当称作现代(工商)企业,做出这一界定是为研究美国生产和分配过程,及生产与分配的管理方式,分析企业管理机构和管理阶层及大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借鉴以上企业史学界对近代企业及近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论述,笔者认为近代民营企业首先是市场主体,其表现为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人、财、物以市场配置为主,组织形式上则以股份制、工厂制为典型形态,二者有时二位一体。既然是市场主体,市场是其前提,即便这种市场可能是局部、相对的,二、卓筒井所资本积累既然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而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存在才可能有市场主体的出现,因此考察近代民营企业制度应该顺流而上,探寻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民营企业制度的史迹。一般认为,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最具代表的组织形态,也是近代工厂组织雏形。有关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是四川井盐业的卓筒井,这与北宋时期四川市场交易频繁,甚至产生最早纸币“交子”,从而赋予了部分卓筒井市场主体性质有关。其中比较翔实的文献资料是北宋诗人文同(公元1018—1079年)所著《丹渊集》卷34《奏为乞差朝京知井研县事》。具体情况是:庆历(公元1041-1048)以来,井研人发明“卓筒井”,并越来越多,“访闻豪者一家至有一二十井,其次亦不减七八。向时朝廷亦知其如此创置无已,深虑寝久事有不便,遂下本路转司止绝,不许容开造,今本县内已仅及百家。”不过,文同认为,由于卓筒井易于掩埋,官府并不知其确切数,以上数字均为猜测。就整体情况有这样的描述:“每一家须役工匠四五十人至三二十人———此人皆是他州别县浮浪无根著之徒,抵罪逋逃,变易姓名,尽来就此佣身赁力。平居无事,则俯伏低折与主人营作;一不如意,则递相扇诱,群党哗噪,算索工值,偃蹇求去,聚墟落,入镇市,饮博奸盗,靡所不至;已,复又投一处。习以为业。切缘各井户须借人驱使,虽知其如此横猾,实亦无术可制,但务姑息,滋其狡暴。况复更与嘉州并梓州路荣州疆域甚密,彼处亦皆有似此卓筒盐井颇多,相去尽不三二十里,连溪接谷,灶居鳞次,又不知与彼二州工匠移人合为几千万人矣!”不但如此,文同还指出,“幸今累岁丰稔,纵有强狯,自安饱暖,万一或恐遭罹歉旱,民下艰食,此辈当不肯顾一役之利,必能相与唱合,跳梁山谷间,化为盗贼耳。”这一例证论及有大量卓筒井主,且其普遍使用较多工匠,至于其资本来源,资本筹集形式,内部治理结构,收益分配方式则缺乏系统的介绍,也缺乏其它明确的佐证。这些工匠内部构成不得而知,而盐业包含的工种复杂,可能存在不少非直接雇佣者。但从文同的行文可以看出,朝廷对井研卓筒井的态度是一开始就“止绝”,文同对其发展给地方社会治理带来的隐患也深感担忧。不过是由于官方统治相对较弱,而导致这种与当时主流相悖的经营方式存在空间,但没有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延续多久尚不得而知。事实上,就清以前四川盐业的概况“大率自秦汉以来,始则夺灶户之利而官煮之;继则夺商贾之利而官自卖之;行引以后至并引,亦官自卖焉”,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宋代的冶铁业,只是其可能更得益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盐铁之外,前人认为宋代可能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还有茶叶、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但其作为市场主体性质的企业制度更难于寻觅,而连接生产与市场的包买商三、近代中国私营部门的起源及其企业制度的特点(一)内源路径典型的内源路径是内源路径或内源路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已成学界共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典型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包买商,但其与生产的关系是松散的,协调生产与分配的主要是市场而不是单个包买商,即便如江南的丝织业也没发展到手工业工场。反映其组织内部产权、治理、分配方面的文献极为有限,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自贡井盐业工场所蕴含的企业制度是中国近代企业制度起源内源路径的典型。这不仅仅是自贡井盐业盛行的合作经营制度被视作“中国人建构的一种股份制民族形式”,自贡井盐企业的市场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自由开凿、自由生产和自由贩运,以及资金的自由流动。清朝以前,四川井盐业为官掌井,“灶皆官置”。(二)结构、制度选择及权利基础自贡井盐企业最具特色的是与其高投资,高风险,开办到投产周期长且结果不确定相匹配的,以契约股份制为代表的合资井产权制度。高投资、高风险,长周期体现在凿井“每开一井致数年,工费甚巨,且终有不及泉者”,“凿井艰难,每井常费中人数家之产”。投资大、投资周期长、投资结果不确定,决定了传统家族、合伙等资本募集方式的相对失效,故而形成资本无定、资本敷缴、资本流水、资本接力等颇有特色的筹资方式,并逐渐契约化,又随实践变迁而逐渐调整。盐井凿成后虽然“又须另建房灶,置备器具,雇募人夫”,煎盐所用锅一口即“须本数百金”,盐卤运输笕管等也投资不菲,但投产后产出较高,且具有确定性,日常运营成本相对较少且确定,故而见功(产出盐卤)后产权变动不明显,企业产权、治理、分配框架基本在凿井阶段确定,但往往不是凿井之初。就产权而言,以日份(30日份)或锅份(24锅份)为基准,再进行析分,而不是以开办资金或者中途投入资金比例划分。开办时除地主土地固定投资外,其他股东的投资不定。严格来说地主的投资也不一定,因为凿井阶段其投资的只是土地使用权,盐井见功与否,见功时间长短均难以确定,这都影响土地使用期限。在盐井开凿见功后,地主也要承担日常经营管理费用。提供土地而成为股东的地主,即为地脉股份股东。盐井的开凿需要大量投入,而且不确定,见功前地主一般也不进行货币投资,其开凿经费主要来源于客份的“工本股东”。而盐井开凿费用有诸多不确定,因此并不能一开始就确定出资数量,出资时间,需要的资金根据实际开凿费用而定,这就出现股份有定,资本无定的局面。由于投资数额无法确定,又延伸出资本缴敷的方式,即工本股东按近期凿井需要的资金数分期支付资金,既保证有资金,又不至于浪费。这种缴敷形成了定期缴纳方式,一般一月为一期,“井方”给股东出具“月结票”。工本股东再按“月结票”缴纳下一期资金。见功前,井盐的开凿,时间、资金都不能确定,工本股东如中途不能、或不愿持续提供资金时,则可以采取资本接力的方式,即资本做节制度。做节制度既保证尚未见功盐井的继续开凿,直到见功为止,又保证地主,承首人在内的各方利益,可以说是一种多赢的制度选择。具体而言,做节制度是指盐井开凿期间工本股份股东无法继续缴敷资本时,邀约其它愿意继续提供资本者加入,自己提留一部分工本股份,不再出资凿井的工本股份股东相对新入伙的工本股份股东称之为“上节”,新工本股份股东为“下节”,若下节凿井不能维持还可以再招募新股东,从而工本股东可以形成上、中、下节,乃至下下节制度。连接工本股份股东与地脉股份股东的承首股东,类似于经理人员,与晋商票号的顶身股股东类似,其在自贡井盐业合资井的作用则大于晋商顶身股者。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实践中的自贡合资井产权制度比上述制度更为复杂。比如,承首人往往集承首人与工本股东于一身,甚至可能三位一体,地主直接引入部分货币资本,自己不但出地,还直接出资,负责凿井阶段的日常业务,其必然影响盐井治理与分配。但总体上看,地脉股份股东、承首股东,工本客份股东独立的盐井治理与收益分配更具典型性,更能体现出自贡井盐业蕴含的近代企业制度特色。(三)通过加强监督、互相制约,实现用“月结票”制盐相对于见功后的经营,盐井开凿阶段复杂得多,而且因为没有见功,对于投资各方来讲都只有净投入,难免矛盾重重。因此,凿井阶段治理问题相对突出,这也是自贡井盐业的特色之一,这一阶段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保证盐井开凿的持续,早日见功。其实,做节制度就是典型的治理问题,“上节”如果不能持续凿井,权益就会相应削弱,逼迫上节工本股东千方百计缴敷开凿资金,避免盐井开凿无法继续或“下节”出现,削减自身股权,甚至被无条件抛弃。地主和承首人也会千方百计督促现有股东继续盐井开凿,否则见功时间拖长,甚至盐井开凿夭折,对自身都不利,就承首人而言还有被新工本股东和地主排除在外的危险。早期地主在承首及客份股东无法维持凿井时的无条件收井,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有效治理手段之一。地主可能不懂盐井开凿技术,也没有设备,甚至没有资金,也不可能直接有效监督承首人,更不用说直接参与盐井日常开凿,加之其是盐井稀缺资源土地的所有者,其在相关契约处于相对有利位置,其突出表现就是相关契约一般规定当凿井不能持续时地主无条件收井,不给其它股东任何补偿,这就督促承首人及工本股东必须将凿井继续下去,否则此前的货币成本、经营成本,时间成本均无法收回,这对承首人及工本股东而言是巨大的威慑。但这种做法不但从道义上显失公平,而且从地主利益来讲未必有利,地主无条件收回,必然影响声誉,可能无法再吸收资金继续开凿,也波及自家其它盐地,复耕被凿井弄得千疮百孔的土地成本也不低。就工本股份股东而言,出资开凿失败难免会采取极端行为,至少容易与地主产生纠纷,这可能迫使地主在凿井阶段一般会加强监督,而不会贸然据约收回盐井。因此在清末、民国时期出现较多收井纠纷,并在实践中形成部分有条件收井,以及长期存在的做节制度。承首人负责凿井期间的组织协调、管理,又没有直接的货币、资金、固定投入,只有自己的努力,而人力资本是最不好监督的,因此承首股东自然成为地主和工本股份股东监督对象。前文所论及的与资本缴敷制度相匹配的“月结票”也是有效治理手段。如果一次性缴纳大量资本,对对开凿技术等可能一无所知,同时又不在现场的普通工本股东而言,显然不利。月结票不仅一月一次告诉工本股东应交款项,还得告诉工本股东凿井进度、经费日常收支情况,这也意味着工本股份股东可以质询相关信息。如出资人不满意可能经费不能继续,承首人可能被替代。“月结票”相关信息地脉股东也容易知晓,如果承首人不得力,甚至挪用,贪污开凿费用,地主及工本股份股东甚至可能想法撤换,其精力就会白耗。承首、地脉股份股东、工本股份股东通过月结票相互了解信息,实现凿井期间的相互制衡。当凿井不能继续时,除了地主收井让原工本股东及承首人无条件退出盐井外,即便是做节,工本股东可能还保有一定股份,但原承首人是否还能继续负责日常事务而保有股份不得而知,笔者猜测应该会受到挑战。凿井周期长,承首股东的机会成本相当高,相关约束机制会促使承首人履职时兢兢业业,努力使盐井早日见功。盐井见功后,地主进班,盐井经营步入正轨。此阶段,盐卤运输笕管、煮盐设备等费用亦不低,需要人手比凿井时要多,故盐井见功后,还需要继续出资。但相对凿井阶段而言,不确定性降低,其治理可以说日常化,各股东按股份出资经营。大致情况是,凿井阶段的日常负责人一般是承首股东,见功后可能继任,也可能由股东会议从股东中选人充任,或聘股东外之专门人员充任,称经手或经理。不管哪种情况,合资井中均存在明显的两权分离,而前面论及的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凿井阶段以“月结票”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经验应该延续到这一阶段,加之这一阶段井盐工场与市场的互动增强,股东与企业日常经营者互动增强,甚至直接参加生产经营,这些无疑有助于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这种治理随盐井加深,收益激增,时间推移,股份分割细化,内部经营管理复杂后尤其明显,治理与管理更趋系统化。有资料表明,大致在民国时期形成了以股东会议决策下的经理负责制为核心,股东会议授权监察,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的治理机制。井盐业在清代已形成工场手工业的组织形式,其组织内部科层结构也值得关注。略显遗憾的是,现有的资料所涉及的往往不是某一个工场内部的层级关系,而是某一区域的现象,不过通过这些相对零散资料还是可以看出其科层之端倪。自贡井盐业的每一厂户大致包括资方代理人的“掌柜”,这除了盐业的特殊性外还应该与早期工商业的掌柜类似,全权负责日常经营管理,掌有盐井、盐灶,以及盐号等日常经营管理大权;“外场”则负责管理杂役、接待宾客,类似现代的后勤管理;“经纪”则负责银钱出纳,买卖交易。生产方面,大致是按产品分工,设置各类管事,各类管事往往多于一人,一般有井(规划、督促工匠凿井)、灶(煎盐)、笕(管笕运送盐水)、号(储盐运盐,销售)管事。这些管事既要对相关业务提供技术支撑,又直接指挥工人,完成凿井、汲卤、运卤、煎盐,运销等业务。井、灶、笕等内部还有相对复杂分工,19世纪末自流井大致每井需要管事、山匠、大帮车、牛牌、拭蔑匠、坐楻桶、坐火工、开车工、打杂工各若干;(四)不同经营主体经营时间推移的影响就分配而言,主要是在见功进班后,按凿井时确认的股份分享收益。早期按股份划分生产时间主客分推、分煎,后期则是合推合煎,这应该是在实践中发现后者更有利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对双方更有利有关。盐井开凿见功后地主才进班,具体是指开凿到见盐、气后一段时间,盐、气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地主才进班参加经营管理并分享收益,也就是说在凿井见盐卤、天然气到地主进班前一段时间,承首以及工本股份股东应该是独享收益的,以部分弥补其前一阶段的净投入。地主进班分享收益的条件随时间推移逐渐提高,从最初不考虑凿井费用,以出水火达到一定标准即进班,到近代进班标准以扣除锉井、修置廊厂后是否有盈余作为标准,说明地主权益是下降的。因为越到后期井越深,开凿难度加大,即便有新技术,新设备,凿井时间可能不会延长,但凿井的货币投入可能急剧增加,尤其近代以后资本投资渠道比早期丰富,导致资本机会成本增加。与此相对,地主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下降,由于开凿技术进步,尤其由早期浅层井到深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反而降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反而降低,这必然导致地主与资本所有者的博弈地位相对下降。因此,无论从进班条件,还是地主所占股份随时间推移都体现出对其相对不利就顺理成章了。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采用新技术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地主所占比例降低,进班标准提高,但由于生产率提高,地主所得绝对数应该比早期要高。一般认为,从早期的“分班煎烧”到后期的“合同煎烧”,体现的也是地主权益下降,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至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日份股东,如果分班煎烧一个月中各股东分别按约定经营若干天,很难保证经营的连续性,人员使用,设备利用,包括运销等方面可能都显得不经济,更不要说各股东分班煎烧极易发生的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会大大增加整个盐井经营成本。可以说,分班煎烧可能更适合传统小生产方式,不适合大生产,尤其后来生产规模明显扩大的情况下,近代机器设备的引入,一是需要生产保持连续性,二是维护等需要专业化,加之股份越分越细,再各股东分班经营,纠纷难免频仍。显然,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分班煎烧对各方都是不利的,而股份公司制度的发展,监督、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实施,选择合办而不分班经营自然是历史趋势。地主权益地位的相对下降还表现在自贡井盐业权益分配的有限期按股份分配的“年限井”,与无限期按股份分配的“子孙井”比例的变迁上。早期多年限井随时间推移先是年限井年限逐渐延长,后来则是没有年限的子孙井占据多数。当然,这可能还与早期股份制并不健全,年限井相对能够确定责权利有关,而后来随着公司法理论和实践的相对健全,各方责、权、利更容易明晰,为年限延长,甚至无限期创造了条件。此外,这还应与凿井技术、融资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深井的普遍化,复淘技术的完善,盐井经营延续时间的相对延长有关。早期盐井一般将旧井复淘浚新而成,新井规模也较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