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人的国家观与国家主义
作为中国集团的中坚力量,商人因祖先被称为企业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心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人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商人的神话文化,它促进了商人的发展,增强了王权的力量,维护了王朝的统一,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壮大了华夏族的规模。一、契居郊,置商先商从契至汤历十四世建立商朝,其间不断迁徙,文献对此多有记载:《世本》曰“契居蕃”,《史记·殷本纪》曰“契封于商”,《荀子·成相》曰“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曰“相土徙商丘”,《史记·殷本纪》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为我们考察商人发祥地或先商主要活动区域提供了依据。(一)“西方说”、“鲁”、“东北说”关于商人的发祥地或曰先商主要活动区域,主要有“西方说”“东方说”“河北说”“山西说”“东北说”等观点。司马迁、郑玄、顾颉刚等基于对“商”地望的认识主“西方说”(二)先商八迁之地文献记载的初步总结先商之时迁徙不断,有“自契至汤八迁”之说。但先商的八迁之地文献记载中很难凑齐,只有“蕃、商、砥石、商丘、亳”等几个主要迁徙地,后来的研究者如梁玉绳、王国维、王震中1.漳河流域的商地“契居蕃”之“蕃”在哪里?丁山先生认为当在滱水流域的博水流域,商人发祥地在今永定河与滱河之间契“封于商”之“商”地望,从古至今有三大认识:陕西商州,河南商丘、河北中南部,这也是商人发祥地“西方说”“东方说”“河北说”产生的依据。根据文献记载及当时的情况,契所封之“商”应该在河北南部漳水流域,因为商族的商地最初可能与滳水有关,而滳水与漳河、滹沱河是支干流关系。王震中认为,最早的“商”与“蕃”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名称,即今漳河流域的河北磁县境内。由是,商族起源于河北南部的漳水流域2.内蒙古对正常值地区的嘴唇山昭明是契的儿子,他居于砥石,后迁于商。关于砥石地望主要有两说:一说在辽水发源处的内蒙古,即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之白岔山3.河南附置地相土是契的孙子,史载他迁居于商丘。关于相土所居商丘之地望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市;一说为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市。《世本》载:“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虚。”“商丘”即为《左传》里的“帝丘”,在濮阳。“颛顼之虚”也在濮阳。岑仲勉说认为商代(不是周代)的商丘不在归德(今商丘)而在今濮阳4.王酉之子上甲微冥是契的五世孙,从冥经王亥到上甲微,是先商历史重要的转折时期。冥对应于夏朝的帝少康、帝杼二帝,冥的业绩在于治理河水,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何”,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国语·鲁语上》曰“冥勤其官而水死”。可见冥时商人活动的中心在古黄河段,即今豫北冀南一带。冥之子王亥,王亥之子上甲微,他们也在豫北冀南一带居住,但势力达北京以南易水流域。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此商侯为王亥,所迁之殷在河南安阳。今本《竹书纪年》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据载上甲微居邺,其地在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一带。王亥与上甲微时期,商人的畜牧与贸易都有很大的发展,商人与有易族在不断贸易中发生冲突。有易即当时居住活动于今北京以南、保定以北易水流域的部族,易水发源于今河北易县。据古文献载“有易”与“有娀”“有狄”所指为同一民族。可见,此时商人的势力已从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直达保定以北北京以南的河北中部地区,且畜牧与贸易都很发达,实力强大。另外,今本《竹书纪年》又载帝孔甲“九年,陟。殷侯复归于商丘”,此殷侯应为报丁,此时商人的中心又迁回濮阳了。5.河南南瞳汤是先商的第十四代王,至汤时商人已经很强大了,于是,汤带领商人不断征伐并统领夏的与国和附属国,尔后代夏而政建立商朝。关于汤的居住地,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史记·殷本纪》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集解》引孔安国曰:“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此说汤所居之亳,是其祖先曾住过的地方,亦是汤在未灭夏以前所居之亳,其地望主要有六说:陕西关中说、河南偃师西亳说、河南商丘南亳说、河南郑州说、山东曹县北亳(景亳或曰蒙亳)说、河南内黄说。《孟子·滕文公篇》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又说“汤使亳众与之耕”。而“葛”在今河南宁陵县。陕西关中亳与河南偃师西亳距宁陵八九百里,在当时的条件下汤不可能使其民前往葛为之耕。可见“陕西关中说”与“河南偃师西亳说”不是汤始居之亳,据研究偃师西亳其实是汤灭夏后的商都;“河南商丘南亳说”找不到考古上的证据;邹衡提出的“河南郑州说”证据不足,据研究此“亳”是汤伐夏时带来的,不是汤始居之亳。关于“山东曹县北亳”(景亳或曰蒙亳),《史记·正义》注引《括地志》曰:“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后汉书·郡国志》注引皇甫谧《帝王世纪》曰:“蒙有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处。”《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薄县下引臣瓒注:“汤所都”,薄与亳二字通用。此亳地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王国维在《说亳》中力挺其说,且从三方面加以证实。北亳是商人的活动区域,是汤盟誓之地,不是汤始居之亳。“河南内黄说”为汤所居之亳是可信的。“薄(亳)”地在《吕氏春秋》里指殷都安阳东边的内黄或其附近一带。另外,“通过对甲骨文中‘亳’与‘商’、‘中商’、‘大邑商’的重新探讨,认为卜辞中的‘商’、‘中商’、‘大邑商’都是以商都安阳为依托、为核心的,若征人方卜辞中的‘商’在安阳,那么与‘商’只有一天路程距离的‘亳’,就只能确定在商都安阳东边商代的卫地、今内黄或内黄附近,可称之为‘内黄郼亳说’,而且在甲骨文中只有唯一的这个亳地,并无后世所说其他‘三亳’。”众多的亳地,是商人迁徙或盟誓征伐所带去的名称,都与汤或商人有关,是商人活动足迹的印证。(三)从“西邑夏”到“北夏都”通过对商人先王先公居住地的考察,我们认为,关于先商的发祥地“东北说”证据不足,不能为信;“晋南说”“西方说”是商人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一个迁徙足迹;“东方说”“河北说”更为合理,符合先商起源发展的历史进程。“东方说”的主要依据:一是商人为鸟图腾部族,而以鸟为图腾的古部族主要活动在东方,今山东一带;二是契被封“商”即王国维所说“今河南商丘”;三是商的远祖住地近海,故《诗·商颂》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说相土当时戡定海外,住东方滨海一带;四是商人居夏都东方,《商书·尹告篇》佚文谓“尹躬先见于西邑夏”(《礼记·缁衣篇》),当时商人称夏晚期的都邑为“西邑”,而当时夏的都邑在河南中部的洛阳、偃师一带,可见,商人应居于夏都邑之东方。其实,河南东部、东北部,山东直至海有商人老始祖及商人发展壮大时的足迹。“河北说”的主要依据:契所封之“商”地“当在漳水流域”,商人由此得名,并以此为起点发展壮大。商人的第二代王昭明先在砥石,即今石家庄至邢台之间,后来又迁回到漳水旁的商地。商人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与北部易水流域的有易族进行贸易和通婚,可以说先商发祥于河北,河北中南部留下了先商发展壮大的足迹。我们认为,契初居“蕃”与封于“商”,皆说明商人起源于河北南部漳水流域,至昭明时已向漳水北发展直达石家庄以南,至相土又东向发展直到海滨,至王亥、上甲微时商人势力已达北京南,至汤时商人已十分强大,他们驰骋于河南、河北、山东广大地带,且不断向夏靠拢,西向灭夏,最后灭掉了夏,建立了商朝。商朝建立后的最初阶段,商人主要活动在今河南的洛阳、郑州和安阳一带。由上可说,以契为始祖的商人发祥于河北、辗转发展壮大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二、商人的起源和发展(一)融入的高辛氏族关于商人的族源,学术界有两种看法:或认为商人属于华夏集团,是黄帝族的后裔;或认为商人属于东夷集团,是少皞氏的后裔。商人始祖契是帝喾次妃有娀氏女简狄吞玄鸟卵而生育的。据研究作为契父辈的帝喾高辛氏之祖先属于东夷集团,以鸟为图腾。时东夷与华夏两大集团不断战争,实力强大的华夏集团不断融合东夷部族。至迟在高辛氏时,其部族已融入华夏集团商人的老祖母有娀氏部族最初居于北方的不周山之北。《淮南子·地形训》曰“有娀在不周之北”,又曰“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门”。据此,不周山应位于幽都之地,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岱海到河北北部、燕山南北乃至辽宁一带。考古发掘发现,有娀氏有自北向南迁徙之迹象,他们首先从不周山来到了太原和晋中地区,然后一支自太原和晋中地区继续南下,来到了晋南永济一带,故有《史记·殷本纪》“桀败于有娀之虚”,此“有娀之虚”应在蒲州,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境内。而另一支从太原和晋中地区沿着清漳河和浊漳河水系,来到了磁县附近,这就是简狄所在的有娀氏。简狄所代表的有娀氏与从濮阳北上到磁县一带漳水地区的高辛氏部族,形成通婚部落关系,融合而孕育了商人,于是就有了帝喾与简狄的结合与契的降生。由上可知,商人是具有东夷与有娀血脉的华夏族部族成员,属于华夏集团联盟黄帝部族后裔,是华夏族的主要力量。(二)第一,商国人士更加壮大,为统一中亚联盟的贸易、投资,构建了统一的集权国家商人的降生具有深厚的神话色彩,商人的政治意识、王权发展、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日常生活等也充满了神话色彩。在神话精神的激励下,商人辗转迁徙、发展生产、融合他族,自己不断发展壮大。商人的发展起于部族的融合,有娀氏与高辛氏的结合为商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人始祖契“封于商”,不仅使商人有了合法身份,也使商人有了民族壮大的根据地,由是商人开始了向北向东向西的拓展与民族的发展壮大。商人在契的带领下,从事着农牧业,部族不断壮大,原有的商地不能满足其需要,于是向北发展。至契子昭明时其势力北延至石家庄以南,并在砥石融合当地部族。昭明之子相土又东徙商丘,驰骋于河北河南境内,不断融合其他部族,商人更加发展壮大。冥是先商的分界线,冥之前,先商还是以部族形式出现,冥之后,先商开始向邦国迈进。先商发展到王亥时代,牧业与贸易大有发展,他们北达北京南部与有易族贸易。上甲微杀死有易之君绵臣,灭了有易族,并兼并部分有易之众,商人民族进一步壮大,先商进入了邦国。到汤时,商人已成为华夏联盟中力量最强大的民族,已能与夏人抗衡,并伺机代夏。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取夏代之,汤从内黄“郼亳”出发,开始了商人的征伐战争。《诗·商颂·长发》吟“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这是对汤征伐夏王朝的歌颂,也是汤从亳地出发的经略路线,说的是汤首先打败了豕韦国(今河南滑县境内),继续向东发展,打败了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汤就是这样一步步伐灭夏的与国和附属国,使夏的与国和附属国改变了与夏的关系,开始臣服于商,与商建立一种新的纳贡宾服关系,商国成了众多邦国的领袖,商人队伍空前壮大。汤在征伐的同时,又采取联合的方式壮大自己,在鲁西豫东地区,商与伊尹所代表的有莘氏,以及有缗、有仍、薛、卞等其他东夷诸国结盟,既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又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壮大后的商人继而由东部向西部进军,来到今郑州地区,郑州亳名由此而来。在郑州成汤对夏的与国一个个伐灭,接着南下伐灭了昆吾(新郑新密一带、一说在许昌),最后挥师偃师,攻占了夏的都邑二里头,夏桀败逃晋南。先商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至上甲微时进入初始国家邦国阶段,至成汤时,先商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商人华夏族成员的意识更加强烈,成为华夏族联盟盟主的心情也更加迫切,成汤通过战争征伐与宗教祭祀使商人不断壮大,邦国实力空前强大,王权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取夏代之,成了华夏联盟的盟主,实现了由邦国走向王国的转变,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既是一个对本土进行统治的独立邦国,又是一个代表中央政权而凌驾于万国之上、以邦国作为统治形式的早期统一集权国家。商朝无论从华夏联盟的成员还是从华夏联盟的地域方面都超过了夏朝。三、第二,基于整体神权神权观念,构建世界之霸权体系在尧舜联盟和夏朝中,商人作为一个主要部族与邦国不断迁徙也不断壮大,其在迁徙进程中不断融入异族异邦异国壮大自己,其作为王国的商朝也是由众多异族异邦异国组成的联合体。为了王权的获得与稳定,作为邦国的商人和作为王国的商朝秉持天命观的意识,尊崇多元化的神灵,频繁祭祀占卜,用神权行使王权,用王权维护神权,形成天神、人鬼、地祇等崇拜体系。商人的这种神话文化促进了商人的发展,加强了王权的权威,维护了商朝的统一,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壮大了华夏族的规模。(一)商人的神道观夏人创造了“天”,商人创造了“帝”,也叫“上帝”或“天帝”,它同于夏人的“天”。商人认为他们是帝的子孙,是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是帝让他们革夏命,给他们掌管天下的权力,赐予他们土地和子民。这就是商人的天命观,它是商人神话信仰的基础。《尚书·汤誓》载:“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成汤向商人及盟军宣扬,他们要替天行道,要奉上帝之命革夏的命。《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商人极力宣称自己与帝的关系及政权的合法性。商人的天命观的目的是:让天下子民相信君权神授的合理性、永恒性,保障王权的绝对权威,天下之人都要绝对服从王权、服从统治,否则,便是违背帝意,上帝就要令其诛之。然而,商人认为帝授其权后,便可权威无限、安享其成、为所欲为,便不思敬业、不修德、不敬民,于是落得同夏一样的命运,被受天命的周人革了命代之而王天下。(二)商人祭祀活动频繁,祭祀对象广泛为了更好地行使王权维护统治,商人在天命观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利用人们的鬼神观念,大兴祭祀占卜之风。“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商人认为祭祀是国家的大事,他们经常祭天祀祖,乞求降福禳灾。商人的祭祀是有传统的,成汤对祭祀就非常重视,《孟子·滕文公下》载,汤居亳时与葛国为邻,葛伯不行祭祀,汤馈送牛羊牺牲让葛伯祭祀,又让亳众为葛国耕种让葛伯祭祀,但葛伯就是不祭祀,于是汤出兵灭了葛国。当商汤伐夏时也与盟军一同祭祀,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灭夏后天下大旱,于是“汤乃翦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祭祀求雨。祭祀是商人对神灵崇拜的具体表现及主要特征,它不仅决定着他们的王权政治,同时也支配着商人的宗教信仰,进而指导着他们的社会生活,因为商代的权力统治与宗教信仰及社会生活是一体化的,故商人的祭祀活动频繁,祭祀种类繁多,有岁、肜、报、华、禘、禖、周等不同形式与规格的祭祀;祭祀对象众多,天地自然神鬼神祖先神都要祭祀;祭祀形式隆重,更有用人作为牺牲的。据胡厚宣对卜辞的统计,从盘庚迁殷到帝辛亡国,祭祀用人作为牺牲的有13052人,另有1145条卜辞未记人数,以一条一人计,共杀人14197人占卜是商人宗教礼仪的突出特征,占卜吉凶,决定行动,是商人行事的态度与常态。商人的占卜活动非常多,祭祀、战争、宴饮、狩猎、福佑、灾祸、年成丰歉、奴隶逃亡、妇女生育,等等,事无巨细都靠占卜决断。存世的15万多片甲骨中多数都刻有卜辞。商人的祭祀与占卜,其功能与目的是行使与加强王族与王权的权威,保持与维护族群与社会的团结稳定,灌输和强化宗族与社会的基本规范,引导与提升个人对传统和群体的认同,延续和传承所谓的商文化。(三)皇权与祭祀因信仰商人大力倡导的天命观及其祭祀占卜宗教仪式,实际是为王权服务的。商人王权中集中有族权、军权和宗教祭祀权,王权是建立在商王对政治权力和祭祀权力垄断之上的,而对最高神和族神的祭祀又加强了王权,王权又维护着宗教信仰观念与祭祀占卜礼仪的正常运行。商人王权中含有深厚的神权,神权效力于王权,王权借助神权进行统治,由此形成了祭祀与政治合一,或曰神权与王权的合一、王者与大巫合一的商代政治特征。商朝王权的特点表现为:第一,王权的运行是通过神权来实现的,商王的行事决断要卜问祖先神、上帝、自然神。第二,王权要尊崇宗教礼仪与传统礼法,商王统治和支配民众必须遵循宗教礼仪与传统礼法。但王权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制于其他力量,如商朝初年有莘氏之媵臣伊尹因商汤与有莘氏联姻得以入商为相,他倚伐夏之功而敢“放太甲于桐宫”,这也说明了商初辅政大臣和“母党”有很大的权力。(四)商人的崇拜和崇拜鸟《诗经·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长发》曰:“有绒方将,帝立子生商。”在商人及先秦人眼里商人是天帝遣鸟所生,商人是鸟的后代,由此形成了商人的崇鸟习俗,他们用鸟来判定吉凶。商人与鸟的渊源、商人的崇鸟习俗古文献多有记载,而且很多在出土的楚简与甲骨卜辞中都有印证,如:简狄吞鸟卵生契神话,楚简《子羔》中也有;王亥是商人先祖,在甲骨文中有祭祀商的远祖王亥的十条卜辞,均有上方加鸟形的王亥之“亥”字,是《山海经》王亥“两手操鸟”的鸟崇拜的确证,等等。随着商人的发展,其对鸟的信奉超出了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范围,而被纳入了神灵信仰体系,据此来判断是非大事。《尚书·高宗肜日》载“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的故事,说的是高宗武丁祭祀时有雉鸟鸣叫,引起商人恐慌,高宗与大臣祖己讨论此事的吉凶。此事楚简《競建内之》有录(五)祭祀祖神的数量较多祖先崇拜是商人最重要的崇拜,其主要表现为对祖宗的隆重祭祀。《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人把敬鬼神看得高于一切,其中尊崇的重点是祖先神。商人的祖先崇拜系统中,以商人祖先神地位最高,其他部族的祖先神次于商人祖先神。商人祭祀的祖先对象很多,除极少数外,绝大部分商王都受祭祀。全部卜辞里祭祀祖先的共有15000多条,其中祭祀上甲微的有1100多条,祭祀成汤的有800多条,祭祀祖乙的有900多条,祭祀武丁的有600多条。商人不仅祭祀子姓祖先,也祭祀异姓部族祖先,如对助汤灭夏的伊尹的祭祀。商人认为,祭祀祖先越多越好,这样可以更广泛地团结子姓部族,从而巩固商王朝的统治。商人对祖先神的祭祀隆重而周密,祖先神受尊崇的程度远远高于帝神。祖先祭祀的显著特点是用牲数量最多,且用人牲,对其他诸神的祭祀都基本上不享用人祭(除较为人格化的河、岳、社神外),而对帝的祭祀根本就没有祭品。祖先神既能像帝一样让人间风调雨顺,也可以给人间赐福攘祸,满足人世间的各项祈求,而这是帝做不到的。在商人看来,祖先神比帝对他们更为重要,帝是虚幻和遥远的。为了避免祭祀时遗漏某位先祖,先祖们多被分为若干组进行祭祀,即对氏族、宗族和家族的祖先实行分祭,即所谓“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左传·襄公十二年》),并于周祭中划分直系、旁系先王(大示、小示即分指直系先王与旁系先王),到商末时还对近世直系祖先予以特祭。商人的祖先崇拜实际上是商人维护其文化传统的基本手段,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能有效地团结凝聚商族群体直至华夏族。(六)商人祭祀月神、雨神的必要性其实天神属于自然神的范畴,但商人认为许多自然神和祖先神都是居于天上的,故又把他们当作天神。天神主要包括上帝、日、月、星、云、雨、风神等神祇。其中上帝崇拜是最具代表性的崇拜。上帝是商代宗教信仰中的新生事物,是自然力量的集中象征,它拥有很多权能,它不仅主宰着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也掌管着人间的祸福。从卜辞上看,帝有“令雨”(合集14138)、“令风”(合集672)、“令雷”(集合14127)、“降旱”(合集10168)、“降祸”(合集6346)、“降灾”(合集14173)、影响年成(合集10224)、保佑征伐(合集6272)、终兹邑(合集14209)等神力,其神力涉及天时、王事、年成、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商代的帝不食人间烟火、人格化不明显,只享受无祭品的祭祀。帝在商代不是至上神,也非众神之长,它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神。帝的降祸或降福是其本能,不因商王有过失或不祭祀它就惩罚商王,也不因商王的美德或有求于它就福祐商王。对商人来说,帝是一个不可捉摸的、自然属性很强的神灵,殷人对帝基本上是敬而远之的。因为帝只是一个普通自然神,故商人对它的祭祀少于对其他神灵的祭祀,据统计卜辞中有15000多条关于祖先神的祭祀,而帝的祭祀仅600多条;就祭品而言,商人祭祀帝时不奉献任何祭品,而祭祖时的牺牲、人牲常以数十、数百为计。日神是商人重要的自然神。卜辞中有很多祭日的记载,祭日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侑、宾、即、既、御、卯、饮”等。商人祭日主要以出日、入日为其特殊祭礼的。商人祭祀月神,但只行宾祭,远不如祭日隆重。商人也祭星神,其重视程度又不如月神。雨神也是受商人重视的神灵。卜辞中卜雨、求雨的记载相当多,如:“燎于云,雨”(屯南770)、“丙子卜,今日舞雨”(合集20973)。求雨的祭礼可能因求雨时的客观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奏乐、唱歌、跳舞等仪礼,也有遇到严重旱灾时焚人祭神求雨的。卜辞还刻有很多自然神如河神、山神、云神和一些祖先神都有降雨和止雨的神力,这也是商人求雨祭祀的对象。在商人的观念里,雨神已不具有下雨的权力,它只有下雨的功能,雨神下不下雨要其他神灵共同决定和允许。风神在商代属于凶神、恶神。在商人眼中帝(谛)祭四方风神,可以求得好收成,如“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协,祈年”(合集14295)。卜辞中只有祈求息风、卜问风灾的记载,没有祈求来风的记载。云神及雷神和风神等是形成某种天气的自然神,某种天气的形成是他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想祈求某种天气出现,就要祭祀各相关的神灵,故求雨不光要祭云,还要祭风祭雷等。商人的上帝及天神崇拜其目的是为了推行天命观,巩固王权,维护统治。(七)商人对社神的崇拜地祇属于自然神的范畴。自然神主要是指从自然物、自然现象中幻化出的神灵,如:社(土)、四方、四戈、四巫、山、川等。商人认为自然物、自然现象背后有神灵操纵,所以他们祭祀自然神灵,祈求它们赐福止祸。在自然神崇拜中,对社、岳、河等神祇祭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商人认为,社、岳、河等神祇已具有某些人格化,且居于天上,虽然它们不直接干预人世间的恩怨祸福,但却主要掌管阴晴圆缺、风雨雷雾、丰年歉收之事。社、岳、河自然神可以一同祭祀,也可同商先王一同享祭,但不跟帝一同祭祀。商人对地祇及自然神的祭祀,目的赐福止祸,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最终达到王权的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电维修合同协议书正规范本
- 垃圾桶项目采购合同
- 出租车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
- 产品全国总代理合同范本年
- 宣传栏制作安装合同书
- 委托合同范文年
- 2025年中图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年高考政治(安徽卷)真题详细解读及评析
- 2025电梯设备采购合同
- 饮料对人体的危害1
- 可转换病区应急预案与流程
- 数字经济学导论-全套课件
- 动物检疫技术-动物检疫的对象(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 中考记叙文阅读
-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产科沟通模板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期末提升试题
- GB/T 7462-1994表面活性剂发泡力的测定改进Ross-Miles法
- GB/T 2934-2007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
- GB/T 21709.13-201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3部分:芒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