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两晋南北朝_第1页
合肥与两晋南北朝_第2页
合肥与两晋南北朝_第3页
合肥与两晋南北朝_第4页
合肥与两晋南北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肥与两晋南北朝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合肥社会历史具有三个特点:战争频繁、行政区域多变、人口流动。这些特点关系合肥社会发展,既有制约社会发展的一面,也有刺激合肥社会经济增长的一面。战事频仍是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从公元265年西晋立国到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前后324年间,合肥以及合肥周边的战事47起。这一时期,北方战争同样此起彼伏,北方士民不堪战乱,向南流徙。合肥侨置郡县,标志北方士民移居合肥;而合肥本土士民受到冲击,也有少量流徙江南。合肥社会经济的消长随同人口的波动而起伏,“屯田”、“运输”等与军事需求相关的社会经济,带动了合肥地区社会经济缓慢发展。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有哪些?其战事类型与特点有哪些?值得认真检讨与探索。1合肥的主要战争依据历史文献,参阅光绪十一年(1885年)《庐州府志·兵事志》,统计这一时期合肥战事47起,见表1。2合肥战争类型总结合肥这一时期的战事,其类型和特点如下。2.1西晋灭吴事件的阶段性这一类型的战事数量较多,累计约有32次。按照战事发生的阶段性,西晋灭吴的战事4次;东晋北伐和少数族政权南犯共计6次;南朝历代北伐以及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逾淮攻打南朝的战事22次。2.1.1为晋武帝之孙司马炎改国曹魏咸熙二年(265年)五月,司马懿之孙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三国鼎立演变成西晋和孙吴政权15年的对歭局面。2.1.2后赵石证及其所统领的区域东晋司马氏集团流寓东南建邺(今南京市),统治范围缩小到江淮及以南地区。北方形成“十六国”与东晋裂土对峙的局面。合肥及淮河一线成为南北争夺的战争前沿。东晋前期,有过几次较大的北伐,祖逖祖约、桓温等相继北伐,合肥不同程度卷入了战争的火海。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年),北方后赵石聪实力增强,进逼兖州。兖州刺史郗鉴抵挡不住,率众数万逾淮退屯合肥,后赵的兵锋转而直指淮西。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5年)十一月,后赵石聪出兵攻打寿春,寿春镇将祖约退守历阳(今和县)。石聪直攻逡遒(今合肥肥东县),杀掠五千余人。咸和三年(328年)七月,后赵石聪、石碪又率大军渡淮,占据寿春,建置扬州,淮西地区包括合肥纳入后赵辖境。后赵将领俘获江淮百姓两万余户,返回北方。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年)五月,后赵发生内乱,晋庐江太守袁真乘势发兵夺回合肥,合肥重新归晋。2.1.3秦汉一晋太元十二年“规范”总结淝水发源于合肥连枷山(今肥西县紫蓬山),向西北迳流至寿春东注入淮河。前秦占领寿春之后,寿春之南的合肥立刻暴露在最前沿。晋太元八年(383年)八月,前秦苻坚调集“戌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气势磅礴,“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自河入石门,达于汝颍”2.1.4侯景反梁,齐共南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汉沔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对南齐发动进攻。南齐内部矛盾激化,永元二年(500年)正月,南齐豫州刺史裴叔业奉表降魏。北魏乘势派军进驻淮南,占领合肥。东魏末年,南方侯景乱梁,加速了萧梁的衰落,北方东魏乘机向江淮地区拓展。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慕容绍宗率10万大军进攻侯景。武定六年(548年)正月,侯景溃败,率心腹将领数人及数百骑自峡石(今凤台县西南)渡淮退至寿春。梁武帝遂以侯景为豫州牧,镇寿春,当时合肥属于豫州的领地。侯景乘机招募士卒,扩充军队。同年八月,侯景倒戈反梁,攻占谯州(侨州,治今滁州市)、历阳(今和县),渡江杀入京城,攻占了建康。武定八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称帝,改元天保,建号齐,史称北齐(550—577年)。北齐前期向江淮地区扩张。天保六年(555年)二月,齐将高涣攻克南谯郡(治所位于今巢湖市)。三月,齐将尉瑾等攻克皖城(今潜山县),于此建置江州,以尉瑾为刺史以镇之。接着高涣攻克东关(今含山县西南),斩梁将裴之横,俘虏数千人。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梁朝执政大臣王僧辩被迫迎纳萧渊明为帝。齐上党王高涣与萧渊明盟约于历阳(今和县),齐、梁之境以大江为界,梁称藩于齐。周武帝宇文邕颇有政治眼光,采取先图北齐,再图南陈的战略计划,先联络陈宣帝,密谋合纵攻齐,北周东进伐齐,南陈收复了淮南之地。但是,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攻灭北齐,转而进攻南陈。周大象元年(579年),攻克寿春、霍州(治今霍山县)、历阳(治今和县)、南梁(治今肥东县梁年园镇)等,2.2驻镇合肥自西晋对峙的孙吴集团,到东晋、宋、齐、梁、陈,共计六个王朝,史称“六朝”。每一次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武力冲突。六朝时期,合肥距离建邺(或建康)不远,同于王畿,常常遭受“殃及池鱼”的战事。东晋元帝建武四年(321年)秋,调遣重兵驻镇合肥,其实是防御王敦之乱。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叛乱,波及合肥,庐江太守陶瞻战死;六月,干宝奉命进攻祖约,军于东关,拔合肥戌。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王室刘休祐反,据历阳。辅国将军刘勔进讨。双方战于小岘。刘宋后期,朝政混乱,中领军萧道成弑君夺权,连续废杀了宋后废帝刘昱和顺帝刘准,升明三年(479年),改国号为齐。这类战事直至南陈灭亡,不断重演。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齐武帝萧赜去世,宗室骨肉相残,国力大大削弱,内部分裂。永元二年(500年)正月,豫州刺史裴叔业奉表降魏。北魏乘势进军淮南,先后攻占合肥,合肥入魏。2.3年梁梁代北实践中侯景之乱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六月,琅琊王司马睿部属江州刺史华轶不受教令,司马睿调遣庐江周访击轶,周访斩华轶,平定内乱。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南豫州(治合肥)牧侯景反叛,梁武帝任命王范为合州(治合肥)刺史,镇合肥。侯景佯攻合肥,实袭谯州(侨置于庐州和州之间)。侯景之乱持续十余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3年),梁将荀朗出濡须(今巢湖市),堵截侯景,破其后军,结束了侯景之乱。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梁将周迪反,一路攻下东兴(今巢湖市、含山县交界)、合肥、东兴城。南豫州刺史周敷出击周迪,被周迪诱杀。2.4华元宗党对江境内诸县的反封建社会矛盾激化,激起农民反抗。这一历史时期,除了全国性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合肥本土也爆发了人民反抗斗争。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华谭为庐江内史,辖境内被称之为“石冰之党”的农民领袖陆瑾等屯据诸县,华谭派遣司马褚敦出兵讨伐,朝廷派遣击水都督徐盖助战,平定了庐江境内诸县的反抗斗争。朝廷出兵助战,可见这次农民反抗的规模。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五月,庐江郡吏夏侯方进,联合“群蛮”农民,发动反抗斗争,声势波及淮、汝、江、沔,朝廷派遣沈庆之督诸军镇压。南陈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年)十二月,合州(即合肥)“庐江蛮”田伯兴,领导农民反抗,占据邻近枞阳县,合州刺史鲁广达出兵镇压。3合肥战争频率的简分析3.1合肥在战争的阴下两晋南北朝时期,合肥地区四大类型的战争,其总的特点有三:时间长,次数多,覆盖广。在长达324年历史中,合肥始终处在战争的阴霾中。这一历史时期,合肥不仅经受战争的煎熬,而且隶属关系频频变更,西晋、东晋、后赵、前秦、前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中间还有殷氏、侯景以及宗室和地方叛将割据,凡此等等,不同的隶属关系,复杂的政治环境,合肥地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受到制约,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受到制约。3.2合肥战争频繁发作的原因(1)血与火的战争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大动荡的历史,南北分裂对峙,王朝兴替频繁,每一次兴替,每一次动荡,常常伴随着血与火的战争,包含宫闱政变,也伴之以残酷的战争。战争的肇事者,即是争权夺利的统治者或者统治集团的各种派别,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把战争强加给人民,实际上他们自身也在自己挖掘的坟墓中葬身。(2)合肥特殊的地理位置(3)特殊的政治地理条件3.3合肥战争的社会影响战争的创伤深刻影响合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人口流动、人民负担加重、生态环境被破坏等是其直接的影响。(1)征调大量战役除了战争双方争夺人口,还有战前不断在合肥地区扩充军队,征调大量兵役,同样减少了合肥人口。侯景叛乱之前,梁武帝任命侯景为豫州牧,当时合肥属于豫州领地。侯景乘机招募士卒,扩充自己的军队,据此割据寿春、合肥一带十余年。(2)部队屯屯教育其次,战争破坏了安定的社会生产环境。战乱时期,农业生产几乎依赖军队屯田。梁普通四年(523年),裴邃北伐至寿春南境,即合肥一带,遣军民“修芍陂”再次,学校教育近乎废止。这一时期,合肥的州学、县学几乎停顿,更加难以发展。(3)合肥原因分析梁武帝天监四年(506年),诏韦叡都督众军,夺取合肥。韦叡筑堰于肥水之上,阻塞肥水与巢湖的通道,肥水升高,韦叡起斗舰与合肥城等高。韦叡将士登舰居高临下,攻击合肥城。魏守将杜元伦中弩战死,城溃。韦叡虽然赢得这次战争,但肥水淹灌合肥城,合肥人民受害匪浅。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梁与北魏交战,梁筑浮山堰于淮上,拦蓄淮水,灌寿春,带来了淮水下游特大水灾,沿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流入海。孙吴集团凭借长江流域经济实力,多次主动出击西晋。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十一月,吴将诸葛靓从芍陂出兵,攻打合肥。经过激烈交战,诸葛靓退兵。战争离不开兵力,兵力离不开人力,人力与劳动力密切关联。长时间、频繁的、大范围的战争,直接带来合肥人口数量的损耗。历次战争中人口伤亡屡屡见于史册。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后赵石聪攻打寿春,直略逡遒(今合肥市肥东县),杀掠五千余人。[2]。咸和三年(328年)七月,后赵石聪、石碪又率领大军渡淮,占据寿春,建置后赵统辖的扬州,淮西地区包括合肥纳入后赵版图。后赵俘获江淮百姓两万余户,迁徙后赵。萧齐末年,国力衰弱,北魏占领了寿春、合肥一带,迁徙“豫州豪族”[14]243北徙入魏。当时,合肥侨置南汝阴郡,隶属豫州,“驱掠”豫州豪族,包含合肥地区。首先是战争直接毁坏社会经济。西晋灭吴之前,对峙于江淮,王浑驻守合肥。“吴人大佃皖城(今合肥西南潜山县)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15]无情的战争,直接毁坏粮食和稻田,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同样遭到残酷毁坏。战争不择时期,往往贻误农时农事;战争需要大量军用物资,滥砍滥伐,践踏民田,堰水为战,等等,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动荡时期,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异己势力乘机叛乱,武力割据合肥。反思这一时期的合肥的时期。社会分裂,是造成战争频仍的要害。合肥是滁水、肥水、施水三水发源地。滁水发源于慎县(今合肥肥东县),流经含山县大岘,向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向东流至六合县,称之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注入长江。[12]两晋南北朝时期,滁水河畔的大岘、小岘发生了十余次战争。肥水(今瓦埠河),发源成德县广阳乡连枷山(今合肥肥西县紫蓬山),西北方向流经芍陂,注入淮水。[13]施水,亦发源于广阳乡,东南流经合肥,注入巢湖(今合肥南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